如何预防奔驰漏油问题?,为什么奔驰容易漏机油

奔驰漏油事件扯出汽车金融黑幕,无处安放的消费者保护何解?

by 小野菌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宋玉 《风赋》

随着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的发酵,问题已经从汽车漏油的质量问题转移到被强制收取金融服务费上。根据新华网4月15日晚消息,中国银保监会对此高度重视,已要求北京银保监局对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是否存在通过经销商违规收取金融服务费等问题开展调查。银保监会表示,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车企促销,可以采取直接降价的方式进行促销,也可以采取贴息鼓励办理汽车金融的方式。汽车金融指允许消费者通过恰当安排购买汽车,而无须预先以现金全额付款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贴息一般是车企销售公司来承担,销售公司计入营销费用。在贴息这个模式下,消费者会觉得实惠,4S店、车企也能赚钱。

汽车金融的黑幕,以一个万万没想到方式被揭露出来。未来,一大波经销商将承压,汽车新零售也同样压力山大。

此外,消费者在维权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对于许多肆意妄为的乱收费潜规则,消费者无力改变、只能被动接受。主管部门需要站出来加强监管和规范。希望未来消费者的权益能真正得到重视和保护,以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汽车金融服务费背后的角斗

汽车经销行业近几年有个怪现象:贷款比全款更受待见。原因就在于,经销商可以向贷款购车的消费者收取金融服务费,也被称为按揭服务费或者分期手续费。这已经是国内汽车销售行业的潜规则。

● 没有太多选择权的消费者

几乎所有的销售终端和4S店都会提供包括按揭、融资租赁、上车牌、摇号、上保险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套餐。许多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金融服务费的存在,往往在销售诱导下,稀里糊涂交了钱。

汽车金融业务有三种常见模式:传统的车贷、向汽车金融公司申请贷款、汽车融资租赁。其中,大部分消费者选择在4S店,向汽车金融公司申请贷款。因为其他方式要么门槛太高,要么需要4S店配合提供材料。因此,对于想要贷款的消费者而言,选择余地不大。

●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汽车金融公司

从行业盈利逻辑出发,汽车金融公司能从中得到不菲的收入,那么默许甚至纵容4S店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

尽管在本次事件中,涉事车企表示对经销商违规收取金融服务费一事不知情。不过根据原银监会颁布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如有业务外包需要,应制定与业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业务外包的决策程序、对外包方的评价和管理。所以,车企想要完全撇清干系是有些困难的。

● 漩涡中央违规收费的经销商

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几千元的金融服务费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低利率的情况下,消费者还能提高自有资金的利用率。但这并不是消费者是否可以接受的问题,而是是否合规的问题。

银保监会(原银监会)三令五申,金融机构不得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并借此收取费用。显然,收取金融服务费是违规的。那么,经销商为什么要冒着风险收取违规的金融服务费?

商家以盈利为目的,没有好处就没有动力。究其原因,以下三点比较突出:

一是车市寒冷,整车销售不足以支撑4S店利润。目前,车市行情大不如从前,价格比较透明,汽车销售利润有限,大概2%~3%左右。4S店的利润已经从整车销售转向后市场,包括维修保养和在销售时配套的服务套餐。刚刚登陆港交所的东正金融(专注提供购买豪华品牌汽车的汽车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招股书中披露,豪华品牌汽车经销商通常就转介的每笔成功贷款,向汽车金融提供商收取500元到1000元的一次性费用。可以说,金融服务费是4S店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是在车企对经销商的诸多考核中,金融渗透率是其中一项。汽车金融的渗透率,指通过贷款、融资等金融方式购买的车辆数量与汽车销量之比。尽管多数车企并没有明确界定渗透率底限,但多会以综合考核为名采取多种政策激励经销商;

三是监管处罚力度较轻。收取金融服务费以及强制购买保险等行为,违反了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第十条和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可以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或3万元以下罚款。如此处罚力度,对于经销商来说违规成本并不大。

因此,部分从业者认为,在未来,汽车整体生态链决定了乱收费现象大概率会长期存在。

风波后的汽车金融市场怎么发展?

当然,汽车金融本身并不是单纯“邪恶”的。在很大程度上,汽车金融撬动了行业、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能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增加经销商的客户群体,对于行业上下游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汽车消费金融业萌芽于商业银行贷款,后经政策放宽,形成汽车金融公司、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等多元主体并存的局面。

2018年中国车市遭遇28年来首次销售下滑,但是汽车金融市场一直在迅速发展。与平均渗透率超过60%的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汽车金融渗透率仍处于低水平。据东正金融招股书,预计从2017年到2022年,整体零售汽车金融市场的渗透率从30.4%上升到43.8%,其中新乘用车分部由37.3%到54.0%,二手乘用车汽车从12.2%到26.4%;据德勤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就将达50%,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元。这都表明了中国汽车金融还有很强的潜力。

由于市场大且有利可图,汽车金融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但随着汽车金融乱象的频发,监管部门也不时举起大棒,汽车金融公司和经销商在现实中都有拿到过罚单。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汽车金融领域监管也在趋严,2019年监管也将持续常态化。”

重视个体消费者保护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观察汽车金融这一领域,对于许多肆意妄为的乱收费潜规则,消费者无力改变、只能被动接受。主管部门需要站出来加强监管和规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认为,市场机制下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可以给金融消费者提供一种保护,但因市场失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此外,监管者需要不断提高保护的有效性,防止政府失灵/监管失灵。

新华社4月15日晚评论认为,收得不明不白的金融服务费令人担忧。“汽车销售过程中的金融服务费因何而收、钱去向何处、该如何监管,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也关乎市场秩序。”“不能等着消费维权曝光,监管工作应该走在前面……对汽车等大额耐用消费品的买卖,监管工作是否应该前置、遇有纠纷如何及时介入,这些问题除与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外,也关系到如何澄清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

对于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一事,势单力薄的个体无法为自己争取权益,需要在网友的支持下才能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力。可以说,在当今全球化分工、社会化大生产、数字经济时代,单个消费者、投资者往往面对的是庞大的公司法人,个体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博弈力量已经严重不对等。

对此,孙天琦认为:“这个过程中,各国立法思想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演化、从契约自由向契约公平和契约正义演化,向保护个体消费者扩展、深化。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他建议从四个方面考虑以完善政策:一是完善金融业行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二是加强行为监管;三是金融机构应强化行为风险管理;四是重视金融知识普及。

我们应有的共识的是,消费者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其权益需要获得尊重和保护。但现实的情况是“买前上帝,买后空气”。无论是此次事件中的女车主,还是在网络上爆出酒店行业卫生问题的博主,作为消费者,他们不仅在维权途中屡屡受挫,甚至还可能有人身安全问题。

“为什么不想着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来源:证券时报、环球老虎财经、乐晴智库、汽车扫地僧、新华社、车资本)




图书推荐:《金融秩序与行为监管——构建金融业行为监管与消费者保护体系》

内容简介:金融消费者、投资者乃金融业之“本”。唯“本”固,“业”方安。加强行为监管,是金融秩序得以维护的保证,否则必失序、出乱象。次贷危机后,加强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国际共识,也成为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危机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从法律、规则与监管架构等方面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和行为监管的良好实践。

本书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中行为监管体系的构建”的研究成果,对目前我国金融业行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主要包括:法律体系不健全,横向部门间、纵向中央地方间监管空白填补慢,对日常行为监管和具体的消费者保护工作能推则推避而远之,抓住问题后罚则太轻威慑太小,消费者金融知识欠缺,市场供求双方的诚信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导致市场乱象周而复始,教训深刻。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鉴于此,本书提出,在本轮金融监管改革中,我国应通过完善金融业行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加强行为监管,强化金融机构行为风险管理,增强市场诚信意识,重视金融知识普及,提高金融消费者素养等,建立有效的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从长远巩固金融风险攻坚战、金融乱象整治的成果,夯实金融稳定与安全的微观基础。

2023-12-15

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