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的美国校车防弹吗?,

万字长文解密上海汽车工业百年发展史:从手工敲打、合资并购到自主研发

文| 腾小涛

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 ●

1958年5月5日,“东风牌”小轿车的试制成功,揭开了新中国民族轿车工业的新篇章。

东风牌轿车面世不仅牵动了高层的心,也激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人民的造车热情。从那时起,上海汽车人便立志制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小轿车。

-1-

上海,早在一百年前,便走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前沿。

说到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除了宝锠号(上海活塞厂前身)、杨福兴铁铺(上海汽车底盘厂前身)等作坊式家族企业外,不得不提到德商宝昌公司(上海汽车厂前身)。

1915年,德商宝昌公司在上海法租界内的宝昌路(今淮海路)228号设立,主营汽车的进口及修理。1918年,德商宝昌公司被英商利喴汽车公司收购。

到了1920年,根据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发出的自动车辆执照统计,上海共有各种汽车1,899辆。而外国在上海经营汽车的商行,则有24家。

1931年,英商利喴汽车公司与英商龙飞汽车公司合并。

1936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上海新中工程公司试制成功第一台柴油汽车发动机。

其二,由汤仲明、范争波、汤允青等人合伙创办的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试制成功第一辆煤气发生炉汽车,定名为仲明国产燃炭汽车。该车搭载的发动机为水冷立式四缸四冲程煤气机,最大功率60Ps,最大扭矩20N·m,车速52km/h。

1946年,孔祥熙财团的孔令侃收购英商利喴汽车公司,划属扬子建业公司,经营汽车进出口业务。

1947年,据汽车牌照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共有各种汽车26,800辆。

民国时期到解放前,上海的汽车工业发展极其缓慢,除了少数经营汽车进出口业务的大财团外,家庭作坊式企业林立,但并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体系。

-2-

1949年上海解放后,利喴汽车公司被接管,后经数次重组,从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并更名为上海汽车装修厂。

当时,上海汽车装修厂的生产设备早已被搬运一空,生产能力非常薄弱,厂里空有一批技术过硬的老修理工,但苦于没有设备,他们只能“摸黑走路”,边学习边生产。

1957年9月,上海汽车装修厂试制出上海第一辆越野车,该车的动力采用南京汽车厂最大功率为50Ps的四缸发动机加以改装。同年12月,该厂与上海内燃机配件厂、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制造厂共同协作,试制出上海第一辆三轮汽车。1958年4月,上海汽车装修厂划归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领导,并更名为上海汽车装配厂。

1958年,上海汽车装配厂引进了一辆奔驰220S轿车,当时上海几十个最具实力的工业企业都参与了这辆奔驰车的“解剖”过程,这种“大联合”式的生产方式使得这辆车被拆解的“支离破碎”,就连车门锁也被相关的企业拿去研究,进行生产攻关。

此时,摆在上海各大企业面前的问题,不是工人缺乏热情,不是政府不够支持,而是由于当时上海工业水平极低,没有大型的冲压机、锻造机,工人师傅只能用榔头、铁锤敲打,依靠自己的双手打造复杂的车身外覆件。

经历半年的努力,1958年9月28日,上海第一辆轿车的雏形研制成功,汽车人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凤凰。车头矗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与一汽东风牌小轿车的龙形立标形成南北呼应,寓意龙凤呈祥。而这款凤凰牌小轿车便是上海牌轿车的前身。

1959年2月15日,凤凰牌小轿车样车被送到了北京,总理在观看并试乘后,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品质问题。面对问题,上海汽车人没有气馁,而是展开了新一轮攻坚。

凤凰牌小轿车在进行爬坡实验

为了向新中国十周年献礼,上海汽车界有实力的企业汇聚一堂,迅速制定了第一批“凤凰”汽车的生产计划。经过深入的讨论,决定凤凰牌轿车外观参考普利茅斯Savoy的样式,底盘采用华沙M20的承载式车体结构,后桥为自主生产,并采用南汽自主研发的NJ050型发动机。在此之后,为了提高轿车的整体档次,上海汽车人又以前苏联吉姆轿车为蓝本,换装了南汽NJ070发动机,对这款凤凰牌轿车进行了第二轮试制。

1959年9月,上海汽车装配厂组装出了新的凤凰牌轿车,采用SH680Q型发动机,最大功率90Ps。不过由于实际生产中的凤凰牌轿车出现了诸如车门无法关严、车内异响等问题,它并没有出现在十周年庆典上。

1960年,上海汽车装配厂更名上海汽车制造厂,年产三轮汽车1,317辆,凤凰牌轿车12辆,生产方式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初步实现敲模和总装生产流水线方式。

在此之后,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生产汽车所需资源的匮乏,凤凰牌轿车的量产陷入停滞。

-3-

1963年,上海轿车工业重新启动。

除了将原厂的老技术人员请回外,上海汽车装配厂与当时上海多家颇具实力的工业企业重组成了“上海汽车制造厂”。在江南造船厂和上海重型机械厂等企业的支持下,新组建的上海汽车制造厂开始为新车的研发积蓄实力。

而直到1964年2月,停产近5年的凤凰牌轿车才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此时它已经改头换面,正式更名为上海牌SH760。

上海牌SH760外形设计简洁明朗,前脸除了运用大量镀铬件进行装饰外,还搭载了当时国内颇为“流行”的圆筒式大灯。动力方面,SH760搭载了一台2.2L金凤680QK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90Ps,最大扭矩166N·m,最高时速可达133km/h,传动方面采用了一部四速手动变速箱。

同年,该车型共生产了50辆,1965年定型后开始批量生产。

与红旗定位不同的是,上海牌汽车在当时更多的是供给级别较低的官员使用,并且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始面向普通老百姓进行销售。相比而言,上海牌汽车无疑更加贴近老百姓,也更具有亲切感。

行驶在街头的上海牌SH760小轿车

1966年前后,上海汽车制造厂还根据外事活动地需要,精心打造出上海牌高级检阅敞篷车SH761。这款车除了在外观上有别于SH760之外,内饰还增加了北极星牌闹钟、晶体管收音机、人造革蒙皮座椅等配置;同时,座椅和扶手也分别装有可调式液压自动升降装置,并配备了高频无线电通话装置。

SH761的发动机采用680Q六缸直列式汽油机,最高时速90公里,百公里油耗16升。自1966年至1971年共生产了14辆,目前保存完好的不到5辆。

上海牌高级检阅敞篷车SH761

几乎在同一时期,上海汽车制造厂相继开发出SH762、SH763等多款轿车,但由于未量产,所以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值得一提发是,该厂还曾为红旗代工过少量CA772防弹车,并生产过代号为SH770的上海牌防弹车。遗憾的是,该车与SH761检阅车一样生产数量很少,现存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1974年,上海汽车制造厂推出SH760的改款车型SH760A。改造后的新车在前大灯和车身线条方面较之前有所变化,当时人们在马路上最为常见的就是这款SH760A小轿车。

SH760A

除了推出改款车型,上海汽车制造厂还开发出SH771高级轿车。该车定位于红旗CA72和SH760A之间,是上海牌小轿车的“旗舰版”。不过这款车也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投入量产,仅是小批量试制了30台。

1979年,上海汽车制造厂更名上海汽车厂。同年,上海牌轿车累计生产17,000多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牌汽车一度成为我国公务车及出租车的主力车型。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汽车工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4-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合资企业排上日程。而在上海实施的合资汽车项目,引领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变革。

为了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上海轿车项目组先后和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日产,法国的雷诺、标致、雪铁龙,联邦德国的大众,共7家汽车公司进行了60多次谈判。

最终,轿车项目组选定了惟一既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肯投入资金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此同时,桑塔纳(Passat B2)的在国内的投产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这里需要提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时任大众公司董事长的卡尔·H·哈恩。事实上,当时大众内部并不看好上海项目,但哈恩认为中国已经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各方面的发展将不可阻挡。最终他力排众议,决定亲自负责项目的谈判。显然,他很明白即使大众不选择合作,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可能只是慢一些,但终究会蓬勃发展。

1982年6月,中德双方签署了100辆桑塔纳轿车的试制协议。尽管德国大众公司派遣了多位工程师来中方作为生产指导,但组装工作依然困难重重。当时,生产上海牌轿车时并没有规范的安装工艺,螺丝拧不紧可以用锉刀锉、榔头敲,但这一套在生产桑塔纳时完全行不通。由于缺乏经验,按计划两天就能装配好的车辆,中国师傅们用了一个星期才完成。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组装桑塔纳顺利下线。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并于1985年正式生效,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就此诞生。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刚成立,德国人便从上海汽车厂的2,900名员工中抽调了1,600多人生产桑塔纳轿车。在技术工人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上海牌轿车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此同时,上海牌汽车面临着政府不管、德国投资商不重视的尴尬境地。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宣布汽车工业是上海第一支柱产业,并于同年成立了支援上海大众建设小组和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至此,上海大众真正坐稳了上海汽车工业的“头把交椅”,与此同时,上海牌轿车也迅速走向了没落。

桑塔纳轻易击败了老迈的上海牌轿车。在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政府扶植、更没有先进技术的前提下,上海牌轿车已经走投无路。

1991年11月25日,随着最后一台车辆下线,上海牌轿车正式谢幕。

接下来发生的事,想必大家都十分了解。随着桑塔纳的热销,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建工厂、谈合作,俨然已经成为上海汽车发展的风向标。凭借着众多热销的合资车型,上海制造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而曾经的自主品牌——上海牌轿车,已经被深深地遗忘在角落......

-5-

上海自主品牌汽车再一次重现辉煌,已经到了2006年。

这一年,上汽集团推出了自主汽车品牌——荣威。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汽集团计划推出荣威品牌时,复兴上海牌轿车的呼声不绝于耳。最终上汽集团力排众议,决定不采用上海牌,而是使用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荣威”。

说到荣威品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关键词——“罗孚”和“南汽”。

罗孚曾经贵为英国女王的座驾,曾经和劳斯莱斯的声望并驾齐驱。1994年,罗孚被宝马收购,不过罗孚并未给宝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反而令宝马亏损数十亿美元。无奈之下,宝马将罗孚拆分,MINI品牌予以保留,路虎品牌卖给了福特,罗孚品牌则以象征性的10英镑甩给了英国财团。

罗孚工厂的工人正在工作

21世纪初,罗孚品牌举步维艰,迫切需要资金维持生存。而最早接触罗孚的中国买家中,就有南京汽车(以下简称“南汽”)。

双方的谈判进展顺利,甚至一度曝出要组建合资公司。南汽拟出资1亿美元,罗孚以设备和技术折成股份,且不控股。整个方案包含了罗孚在英热销的8个系列产品和正在研发的两款新型产品,南汽胃口之大可见一斑。当时,有关部门甚至动员上汽集团,希望上汽帮助资金短缺的南汽联合收购罗孚。

起初,南汽、上汽双方还有过积极响应,但最终却因为南汽的犹豫而使收购计划流产。

2004年6月,上汽集团与罗孚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技术合作、研发整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计划先成立合资公司,然后再由上汽出资收购剩余的罗孚汽车股权。由此可见,之前的“上南组合”已不复存在,南汽被踢出局。

罗孚 75轿车

接下来,上汽以6700万英镑的代价购入罗孚25和75车型以及部分发动机技术的知识产权以及大部分研发团队,为发展自主品牌作准备。

令上汽集团始料不及的是,若想完全收购罗孚,其所需的资金比当初预算的更为庞大。仅是贷款、亏空以及员工福利方面就需要投入十多亿。于是乎,上汽决定先买技术,品牌的事慢慢谈,在2004年底,上汽购买了几乎所有的罗孚核心技术。

2005年4月,罗孚汽车正式宣告破产。上汽集团本以为能一举拿下罗孚的剩余资产,没想到南汽半路杀出,直接截胡,并购了罗孚公司。直观这场交易,南汽以5000万英镑购得了罗孚持续盈利的发动机部门,且这批固定资产只要运回国内组装完,便可马上投入生产。当时外界估计,比起南汽付出的不到8亿成本,这批生产线价值要高达100亿人民币。相比而言,势力更弱的南汽占了大便宜。

收购完成后,上汽和南汽均开始了自主品牌的研发工作。双方都卯着一口气,希望在竞争中压倒对方,这其中拼的就是生产和投放速度。

2006年10月12日,上汽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其自主品牌定名为“荣威(Roewe)”。10月24日,荣威旗下首款国际化自主品牌中高档轿车-荣威750发布。

2007年3月27日,南汽旗下包括MG7、MG7L、MG TF跑车在内的多款MG名爵车型下线。此举意义不仅是展示速度,同时还是向上汽宣战。

上汽与南汽的口水仗从一开始都没有停歇过,双方都自称是具有英国血统的自主品牌,南汽还一度控告上汽侵犯了南汽的知识产权。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南汽表面风光,但内里的资金问题依旧难以掩饰,这点给“上南”在未来的合作创造了最大可能性。

2007年12月26日,上汽集团以20.95亿元现金和上海汽车3.2亿股股份,约合107.38亿元,收购南汽集团控股股东——跃进集团的全部汽车业务。兼并重组后,跃进集团旗下汽车业务全面融入上汽集团。

2008年6月,荣威品牌推出了定位于紧凑型家用轿车的550,MG名爵品牌推出了两厢跨界车型MG 3SW。2009年起,荣威与MG名爵品牌的同平台产品开始共线生产。

荣威550

MG 3SW

与此同时,曾经亏损22亿的南汽生产基地也由上汽集团接手。该基地于2008年5月正式投产,到2009年1月已创税收近2亿元,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在上汽的帮助下,南汽于2008、2009年连续两年实现扭亏40%,终于在2010年盈利1000万元。

至此,完成并购的上汽拥有了荣威、MG名爵两个具有英伦血统的自主乘用车品牌,并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与生产能力。

2013年,上汽集团再次“分拆”荣威和名爵,先是在上海车展各立展台,后来分别设立了荣威事业部和名爵事业部,开始倾力打造两者的差异化。

从长远来看,荣威和MG两个品牌都建立在英国老牌汽车企业罗孚资产之上。前者有技术资源,后者有生产硬件和品牌资源,存在着极高的资源互补性。两个企业通过罗孚品牌共同打造,不仅能避免重复建设和内耗,而且将形成“双品牌互补”态势,发挥协同效应,消除市场摩擦,使资产更高效地运作。

-6-

说到上海自主商用汽车的发展,上海客车厂和上海重型汽车厂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海客车厂的前身是上海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委员会第一修理厂。该厂在解放后成为国营企业,更名为上海客车修理厂。

1957年4月,上海客车修理厂采用解放牌CA10型货车底盘和全部国产设备,试制出全金属整体结构的57型公交车,该车也是新中国第一辆国产公交车,该车发动机功率为68.8kW,可载客90人。1959年8月,上海客车修理厂采用解放CA10B型底盘试制出第一辆铰接式公交车。

57型公交车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上海客车修理厂曾联合几家汽车生产企业,成功试制出海燕CK730微型汽车。该车搭载双缸对置风冷四冲程发动机,最大功率12Ps,当年共生产了65辆。1960年,上海客车修理厂按照吉林工业大学的设计方案,开发出新一代的海燕SW710微型汽车,新车采用左后轮单轮驱动,省去了差速器。该车一共生产了100辆,其中51辆供给市出租汽车公司作营业性试运行。

海燕微型轿车

1966年,上海客车修理厂形成年产大客车600辆的生产能力。

1970年,上海客车修理厂更名为上海客车厂。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的客车生产企业多采用解放牌CA10载货汽车底盘和济南汽车制造厂研制的黄河牌NJ651型8吨载货汽车底盘,大批量改装成中、大型单机公交车和铰链式公交车,以此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相比上海客车厂,上海重型汽车厂的历史则更为悠久。

始建于1922年的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停车场是上海重型汽车厂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上海货车修理厂。

1958年5月,上海货车修理厂的第一辆4吨载重汽车交通牌SH140试制成功。该车的驾驶室采用平头方型双排座设计,动力系统搭载最大功率为90Ps的6缸发动机。该车不但是国内首款双排座中吨位汽车,同时也开启了上海独立生产货车的历史。

经过后期技术革新,交通牌SH140的前后桥部件和易损件与解放CA10型的零部件通用,型号也变更为交通牌SH141。1965年,交通牌SH141载重汽车正式投产,当年共下线604辆。

交通牌SH141载重汽车

1967年,上海货车修理厂更名为上海货车制造厂。

1969年9月,为适应矿山、钢铁工业生产发展需要,上海货车制造厂试制出第一辆结构为6×4驱动3桥10轮倾卸式载重汽车。该车发动机最大功率为220Ps,最高车速75km/h。几乎在同一时期,上海汽车制造厂以前苏联贝勒斯27吨矿用载重汽车为原型,试制出第一辆SH380型32吨矿用自卸载重汽车。1971年,SH380型矿用自卸载重汽车转由上海货车制造厂生产。

上海牌SH380 矿用自卸载重汽车

1979年,上海货车制造厂更名为上海重型汽车厂,隶属于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上海客车厂和上海重型汽车厂当年的年产量相当“可怜”。也正是如此薄弱的“家底”,在后续的改革开放中,上海汽车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硬是将其发展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

上海自主商用车的再次辉煌出现在2009年。

这一年,上汽集团全面收购英国LDV商用车公司MAXUS品牌、知识产权及技术平台。

英国LDV商用车公司MAXUS的客车

得益于与世界多家著名汽车厂商长年良好合作累积,以及荣威、MG等自主品牌的成功经验,上汽集团规划了MAXUS大通商用车未来的全球市场发展方略。

2011年,全新商用车品牌MAXUS大通发布,品牌标识由三个银色三角形组合而成,分别代表技术、信赖和进取。同年9月,上汽大通推出了首款车型V80,其在保持LDV Maxus系列基本风格的同时做了全面升级,产品类型横跨物流、客运、VIP车、家庭休旅、工矿企业通勤、校车、特装用途等领域。成立8年来,上汽大通这个品牌在商用车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并成为了业内尽人皆知的品牌。

2015年,以商用车起家的上汽大通正式进军乘用车领域。公司名称也由“上汽商用车公司”更名为“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不但形成了覆盖 SUV、MPV、皮卡、房车、新能源车的产品线,而且C2B 的智能定制模式也深受市场欢迎。

-7-

在政策和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双重加持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入驻。

2014年11月,李斌联合刘强东、李想、腾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等企业家和顶尖互联网企业,联合创立了蔚来汽车。蔚来把全球总部、全球量产车研发中心设立在了上海。

2016年11月21日,蔚来在伦敦发布了英文品牌“NIO”、全新Logo以及全球最快电动汽车EP9。

2017年4月19日,蔚来携旗下新车亮相上海国际车展,这是蔚来品牌的中国首秀。同时,蔚来ES8量产车首次揭开面纱,旗舰超跑蔚来EP9也开启了预售。

和传统车企不同的是,造车新势力更具有创新性。它的出现颠覆了我们对汽车产业的认知。而蔚来汽车打造出了一种高端的出行生态,这也正是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时至今日,蔚来ES8、ES6已经量产下线,而蔚来汽车也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首家销量破万的车企。

除了蔚来汽车,新势力中的威马汽车同样也出自上海。

2017年4月,威马汽车发布了首款纯电动概念车AG2020。同年12月,威马汽车首款量产纯电动SUV EX5亮相。

2019年3月7日,第1万辆威马EX5下线,距离2018年9月28日开始交付,用时5个月零7天,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产品下线超过1万辆的企业。纵观威马汽车,它更像是一家传统造车企业,这或许是因为其创始人沈晖拥有的传统汽车制造经验更为丰富,对于汽车制造的理解也更深,从而能做到“后发先至”。

另外,威马旗下开放出行品牌“即客行”APP已整合4家国内主流充电运营商,提供覆盖全国17个城市的5万根电桩的一站式充电解决方案,以及长租公寓(龙湖冠寓上海闵行公园店)的共享租车服务。

值得一提的,来自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也把中国工厂设立在了上海。目前,首款国产车型Model已开始接受预定。

在新能源客车领域,上海拥有万象、申沃、申龙三大本土品牌。

上海万象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拥有专业研发、制造、销售大中型、中高档公交客车、旅游客车的企业。2004年,该企业迁至上海市松江工业区东部开发区,新厂区可满足年产3000台、双班5000台客车整车的生产能力。

为了提升研制水平、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上海万象客车通过股权转让,消化、吸收国内外资本和技术的方式进行战略重组,确定与韩国大宇客车株式会社进行合作。

2007年,万象客车的新厂区正式投产,全年产销520余台公交客车,产值超过3亿元,利润超过1400万元。与此同时,万象客车开始为上海公交提供服务用车。目前,其交付的车辆占在沪公交车的比重超40%以上。

万象纯电动公交车

2017年,上海万象客车又中标3.6亿元新能源公交车采购项目,继续为上海的绿色公交事业贡献力量。

就在万象汽车与韩国大宇客车株式会社进行合作后不久,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也成立了。

2000年,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AIC Motor)、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VIC)和瑞典沃尔沃客车公司(VBC)三方投资共同组建了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

申沃客车可同时生产大型长途客车、柴油发动机公交车、CNG压缩天然气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以及纯电动城市公交车等车型,具备年产2500辆城市客车、城郊客车及500辆底盘的生产能力。其中,上海申沃纯电动城市公交车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内唯一指定公交车。

申沃公交车

不仅是在上海,申沃客车还在青岛、南京、济南、重庆等地设立分公司。旗下拥有上海申沃、青岛申沃、南京申沃等多个品牌。其生产的城市公交车现已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城市公交系统中投入运营。

2005年,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成立,它是上海三家本土新能源车企中成立最晚的,但却是上海唯一的综合性客车制造企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申龙客车已经具备6米至13.7米,中高档产品档次的20多类200多个客车品种的完整产品链,涵盖新能源客车、公路客运、旅游、公交、团体、厢式物流车等各个细分市场。同时,该厂还开发出拥有柴油、天然气、混合动力、氢燃料等动力燃料的系列产品,年产能超过1万辆。

申龙氢燃料电池客车

与此同时,申龙客车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产品打入泰国、新加坡、俄罗斯、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海外建立了多家销售代理商和服务商。2008年,申龙通过俄罗斯GOST认证和北美DOT认证,率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写在最后:

曾几何时,上海牌小轿车是我国唯一大批量生产的普通公务型轿车,也是当时国内产销量最大的轿车,它的出现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汽车工业迈入了合资时代。以上汽为代表的自主汽车品牌在多年合资经验的基础之上迅速崛起,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民族力量。随着消费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以蔚来、威马等造车新势力新能源车企再一次在上海相聚,它们将和曾经的传统车企合力打造中国车界的“新硅谷”。

车图腾

资深汽车媒体人暮四先生(刘小闷)领衔打造

腾爷文化 · NDIMedia旗下新媒体

2023-12-12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