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中华店?,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眼镜框

在“中华巴洛克”邂逅慢时光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8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在“中华巴洛克”邂逅慢时光》的报道。

提起哈尔滨的百年老街,很多人会想到驰名中外的中央大街,历经百年沧桑的“面包石”记录着城市变迁。而在距离中央大街3公里左右的地方,掩映着一个同样走过百年历史的街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的一幢幢老建筑留下了历史与现实重叠的印记。

从商贾云集的民族工商业聚集地,到现在的文旅消费聚集区,这个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正以历史文化赋能,用底蕴深沉的老建筑谱写着城市走向未来的弦歌。

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

地处松花江畔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曾是一个只有几十户渔民聚居的小渔村。1890年,山东德平人傅宝善、傅宝山兄弟在此开设了大车店和小药铺。自此,这里便被称为“傅家店”,后改为“傅家甸”。

哈尔滨市城源文化研究会专家李荣焕介绍,19世纪末,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工程局驻地。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得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1898年,哈尔滨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道里区很多地方被划定为中东铁路附属地。道外区的傅家甸因处于中东铁路附属地以外,未被划入外国势力范围,因而成为中国居民的集聚地。

随着大量山东、河北、山西“闯关东”的移民来到傅家甸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开办店铺,内地许多富商也纷纷来此投资办厂。随着人气聚集,老街上建起会馆、文庙、票号、商行,傅家甸成为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商贸中心。20世纪初,傅家甸已初现商业中心迹象,也就有了“先有傅家甸,后有哈尔滨”的说法。

那时,道里区建起了“中国大街”,也就是现在的中央大街。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央大街是东北地区社会名流和外国人的聚集地。大街两侧建有很多欧式、仿欧式建筑,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建筑风格。

“老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他们在“老道外”的腹地置地盖房,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设自己的“小洋楼”。他们选择富于装饰性的“巴洛克”风格,营造欢乐的氛围,表达炫耀财富的愿望,但又坚守民族传统和民族自尊,在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与手法,创造出一批富有鲜明特点的建筑。

居住在傅家甸的中国居民也开始效仿中央大街的各色建筑。没有图纸,他们依靠经验和观摩,在欧式建筑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这里的许多建筑,“前脸”是巴洛克风格,“进身”是中国传统院落。“中西合璧”的街区就此初具规模,逐渐形成建筑群落。

起初,人们不知道怎么称呼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直至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来到这里参观,提出以“中华巴洛克”命名该建筑风格,这种叫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如今,在上海、天津等地,依然能见到一些带有“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但多是零星分布的单体建筑。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独特的历史讲述者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作为经过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中华巴洛克”在漫长的岁月中散发着温柔的光辉,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巴洛克”本义是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意为非常规的美,后指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建筑具有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雕刻细腻的特点,因其豪华而富有激情的浪漫主义色彩,被公认为欧洲最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

“中华巴洛克”则在西式的建筑风格内,加入了中国传统元素。“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临街立面造型精美、装饰华丽,运用西方的巴洛克装饰手法,但细部纹饰的雕花图案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葡萄和石榴象征多子,字匾、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细节,表达福、禄、寿、吉祥之意。这些建筑临街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院落的分布形式各不相同,院落有门洞、天桥、天井,院落之间用木质回廊贯穿。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专班工作人员滕家樑介绍:“这种前店后宅、院院勾连、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其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将中西元素集汇,集气派、简洁、典雅于一体,在漫长的岁月中体现着建设者的创意。”

位于南头道街113号的建筑,是“中华巴洛克”精美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这栋楼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亮到晃眼的明黄色搭配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成为街区上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据介绍,这栋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两侧的两根双倚柱,由西式爱奥尼式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正门入口上方的额坊处,蝙蝠和祥云图案栩栩如生。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向上延伸,与拱券会合。精雕细琢的菊花浮雕将纯化医院的牌匾团团包围,造型新颖别致。

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生意兴隆的“同义庆百货店”,与“大罗新环球货店”和“同记商场”齐名。

这样的建筑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并不少见。在连接着北三道街和北四道街的松光胡同内,松光电影院虽然早已不复往日风光,斑驳的墙体和褪色的标牌却隐隐展露出过往的繁华。

松光电影院前身为1943年建立的大国光电影院,建筑颇具大上海旧时风格。当年电影院的招牌下,曾悬挂着影院美工师手绘的巨幅海报,每逢新电影上映,海报就会更换。因昼夜放映电影,周边的小酒馆、食杂店、小摊也都生意火爆,整条胡同热闹非凡。

如今,松光电影院入口的铁皮大门上挂着大锁,售票处窗口小黑板上,若干年前的电影讯息隐约可辨。昔日风华隐在白砖灰墙间,花草雕饰被磨去棱角,见证着岁月流淌。

传承百年的小吃街

绿豆糕、胶皮糖、棍糖、米花糖……市井大院里的孩子们,常盼望着售卖点心糖果的摊贩从院前经过。孩子们用牙膏皮换胶皮糖,商贩再用牙膏皮做钓鱼用的铅座换钱。在以物易物的日子中长大,孩子们也见证了老街店铺的流转变迁。

“老鼎丰”“张包铺”“范记永饺子馆”“李氏熏酱”“六合顺”……在中华巴洛克街区,各色小吃炒菜应有尽有,且都历史悠久,历久弥香。

1902年开张营业的张包铺,坐落在南二道街和南勋街交口,是哈尔滨老道外最有名的小吃铺之一。每到饭点,店门口便排起长队,许多食客远道而来,只为打包几个包子。

相传在清朝末年,一位名为张仁的年轻人从天津来到哈尔滨道外区,开了这家包子铺。张仁做出的包子皮薄馅大,远近闻名,“张包铺”在道外区立住了脚。

餐厅经理王丽介绍,如今张包铺以经营包子为主,排骨、豆腐、三鲜三种口味是店内招牌。“每天中午基本要排队20至40分钟,日平均客流量在1000人左右。”

行走在中华巴洛克街区,总能闻到一股肉香味。寻味而去,卖熏酱的李氏熏酱砂锅居前排了十几个人,护心肉、熏鸡架、猪大肠等几乎每天都被抢购一空。这间开设于20世纪30年代的店铺,传到李翠芹手里已是第三代。从一个没有招牌、没有吆喝的家庭式作坊,到如今,李氏熏酱砂锅已有五间分店,也是小吃街上最火爆的店面之一。

李翠芹坚持“当天做当天卖”。“爷爷用炭火烤肉,我小时候就跟着学。20世纪80年代,烤肉要用喷灯烤,现在用火炉烤。”

从北京来哈尔滨游玩的李先生和家人正在这里用餐:“感觉熏酱的味道很正宗,很有特点,准备打包一些带回去。”

吃上一块“老鼎丰”点心,打包几份排骨包和熏酱,再到园子里听上一段评书大鼓……从市井大院的热闹嘈杂到旅游景区的人声鼎沸,现在的南二道街内,已有16家“百年老字号”和老道外特色餐饮名店。

“吃”,串联起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也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美食。

难忘的“大院”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又变了一副模样。街区居住的各色商人变成了从事不同职业的市民,四四方方的院落也成了生活气息浓郁的“大杂院”。

“以前这院子里有不少老百姓自己盖的小屋,一个院里能住好几十户人家。”曾在市井大院里住了二十多年的“老道外人”王友,回忆起过去的大院生活依然很开心。王友今年61岁,1988年因政府改造项目从大院搬到了窗明几净的楼房,但他总对大院生活念念不忘,喜欢用画笔描绘曾经的生活。

看着一幅幅生动的钢笔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市井大院: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互相认识,有人出门把孩子交给邻居看管,做了好吃的饭菜就给各家送上一碗,缺盐少米在院子里喊一声就有人送来……市井生活的人情味在这里展露无遗。

王友回忆,每年的端午节是夏日的盛会。凌晨两点左右,院里的小孩就呼朋唤友一起去松花江畔踏青。冬日里,即使东北的风冷得彻骨,也挡不住大院除夕的热闹劲。大年初一早上,大人孩子们都换上新衣,挨家挨户拜年。

“现在的孩子经常玩手机。当年我们在院里上蹿下跳,自己买零件组装收音机,还要在房顶的烟囱上绑个天线……冬天,我们还会用木板和粗铁丝做脚蹬子,在大街上打爬犁、滑脚蹬子,享受冬日专属的快乐。”王友回忆。

“回想起以前的日子,还是很快乐的,我都舍不得搬出来。”王友说,大院是他们童年的见证,也是最无忧无虑、难以忘怀的时光。

经久不衰的老手艺

“那时大院里有挺多手艺人。铁匠每天‘铛铛’地砸;邻居是木匠,整天推刨子拉锯;还有缝手绢的,很晚了还在跑缝纫机……”回忆起曾经的奇人趣事,“老道外人”总会想起有十八般“武艺”的手艺人。

有推小车焊洋铁壶的,有“磨剪子戗菜刀”的,还有锔缸锔碗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承载着生活的重量。

过去,手艺人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现在,手艺人更多的是在进行艺术创作,给日子增添点缀。

在南二道街北面,50岁的张国志正在用棕榈叶编织螳螂、公鸡、仙鹤等各种动物。不时有路过的游客被吸引,停下脚步拿起桌上的工艺品把玩。

“我的草编手艺是和爷爷学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这些工艺品都是防虫、防水的,稍微大些的作品要编一天。”说话间,棕榈叶在张国志的指尖飞转,一个小乌龟已初具模样。

在草编摊位旁,退休不久的王春才正在为顾客创作人像剪影——在荧光灯下定格侧影,再用一把细小的剪刀在黑纸上蜿蜒……只用几十秒,一幅剪影就完成了。“这是一剪子活,改不了。”王春才说。

卷翘的睫毛、细碎的丸子头,都在王春才的剪刀下栩栩如生。防洪纪念塔、斯大林公园、儿童公园……带着一把剪刀,王春才去过哈尔滨的许多地方。现在,他选择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有游客,环境好,也不收摊位费,以后就留在这了。”

“我想要一个动画片里的人物。”“没问题,十分钟搞定!”糖丝在非遗传承人刘天明的手中飞舞。他是“糖画刘”的第三代传承人,从童年时就受到姥爷的言传身教,15岁就能独立完成糖画制作。一双巧手、一把勺子、一个铜锅,让他在老街上有了一席之地。

“糖画讲究手眼合一。除了传统的糖画主题,我还增加了年轻人喜欢的各种动漫角色,只要有图我就能画。”刘天明说。

“街区的建筑很有特点,食物也都独具特色,既有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风韵。”浙江游客徐文君刚给孩子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泥人。

推着自行车的“泥人张”,已经捏了45年的泥人。从江米到超轻黏土,捏泥人的材料在变,传统的手艺和技法一直没变。

夜幕降临,位于南三道街的星熠相声剧场刚刚开始迎客。演员们换上演出大褂,在后台进行最后的排练。观众们鱼贯而入,其中有不少“90后”“00后”。“二三十块一张票,嗑点瓜子,喝点茶水,听一段相声,一天的疲惫都没了。”常来听相声的李先生说。

草编、面塑、剪影、吹糖人、相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正被重塑为城市文化的集结地。岁月的沧桑和民间文化被巧妙融汇在传统手艺中,定格在老街上,历久弥新。

创意产业赋能老街发展

在南头街和南二道街间的一处院落内,一幅高3.96米、宽28.8米的大型紫铜浮雕,展现着“老道外”的市井生活。会馆、文庙、票号、商行……二十余个五行八作的火热场景,用长卷式的手法铺展开来。画面以“老道外”特色建筑为背景,以老街市井风情为主题,生动塑造了99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景式重现了当年“老道外”民族经济繁荣、兴旺的风貌。

古老的手艺在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传承,现代创意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带给老街区不一样的活力。在薛以恒沙画创意设计中心内,大人小孩都饶有兴致地观看着沙画制作过程。

一缕细沙、一双巧手,瞬间勾画出一幢古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今年是薛以恒和他的工作室迁到中华巴洛克街区的第八年,他一直用手中的沙记录着老街的变化。“我希望能持续开发出有本地特色的沙画文创工艺品,比如‘沙画+灯光’‘沙画+香薰’‘沙画+八音盒’等。”薛以恒说。

在沙画店旁边,一家策展型书店正在装修,负责人于冰曾在多家书店做过主理人。近年来,哈尔滨倡导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于冰也趁着这个机会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尝试将博鳌文创院引入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并参与举办“中华巴洛克街区国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项目,用文化创意激活城市发展。

“我希望能让读者来这里交流读书感受、设计想法、创作灵感,同时以书店为依托策划展览,举办活动,孵化创意设计产品。让书店不止于书,而是成为一个体验不同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的策展空间和城市创意聚集地。”于冰说。

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让街区更加智能,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引入战略运营方龙采科技集团,借助企业的科技平台优势,打造智慧街区。通过AR导航、5G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商业体验性和互动性,擦亮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的金字招牌。

道外区委书记杨慧说,未来道外区将围绕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中心落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全力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示范区。

百年街区焕发新活力

历经百年风霜,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中,有不少已经摇摇欲坠,透风漏雨。大杂院虽然温馨,但因违建、加建,存在着安全隐患。部分院落是旱厕,冬天需要烧煤,居住面积狭小,显然已不适合继续居住。

走在靖宇街的步道上,一侧是改建后“修旧如旧”的特色街区,另一侧是被“巴洛克三期”围挡保护起来的老建筑。为了推动“老城更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已完成一期和二期改造,三期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道外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晗龙介绍,中华巴洛克三期工程将更新改造80个院落、207栋特色建筑,目前一期和二期正在平稳运营,街区包含餐饮、演出、创意设计等多个产业,并努力打造城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改造中,为达到将古朴风貌和现代功能结合的最佳效果,我们始终坚持外街内巷的整体空间保护原则、创精品旅游服务的景区建设原则、以‘院落’为单位的保护与更新相结合原则。”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丁真光说,这让整饰一新的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兼具文化底蕴和商业潜力的“新生”旅游区和商业区。

改造后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中贯穿着现代设施——上下水、供热、网络、消防、无障碍及智能监控等设施配套齐全,既能品味老建筑的古朴,还能享受现代设施带来的惬意和便捷。

在老街上欣赏老建筑的风韵典雅,在庭院内体会繁华的市井生活,穿梭在北三街道里喝羊汤、吃包子、听相声、嗑瓜子,观摩手工艺人的灵巧技法……在中华巴洛克街区游玩,时间在光影里流转,日子在闲适中飞跑。抿一口茶,烟火气从百年前的流金岁月蔓延至今。

2023-12-10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