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手机上获得自行车图片壁纸?,

共享单车,一地鸡毛?

2014年,戴威与4名同学合伙创办了ofo,这桩被称作“共享单车”的生意潮,由此拉开序幕,热闹无比。

不过,当所有人回头看时,已经深信当初的想法太过片面、甚至幼稚。没错,如今的共享单车,似乎成为资本的猎物、平台的棋子、捆绑老百姓的韭菜绳。

据艾媒咨询《2018中国共享单车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8月12月止,我国共享单车行业从野蛮发展阶段,开始步入精细化发展阶段,从频频频出现问题,到逐渐诞生更加优秀的共享单车企业,为整个共享单车行业的良性发展注入了一针镇定剂。

数据还显示,2018共享单车用户规模为2.35亿,预计2019年底将达2.59亿,用户规模增长趋于稳定。近36.8%用户使用共享单车是满足通勤需求,近36.7%用户为了满足省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另有22.9%用户占比出于休闲骑行而使用。

总体看来,共享单车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亲密伙伴,并大大丰富了人们出行生活。

但是,各大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用户频频在社交网站吐槽“共享单车涨价”问题。一成都市民指出:“共享单车又涨价了,便宜的10元/月,贵的20元/月,而三个月前购买一次性季度卡才24元,没想到现在要60元。”

也有网友表示,自己被共享单车的涨价吓得不敢骑车,宁愿坐公交、地铁,也不会骑车。

实际上,从不同地区网友吐槽与媒体报道来看,东部沿海一线城市,共享单车使用收费价格明显比内陆地区要高;而一二线城市,要比三四线城市收费普遍略高。各大共享单车企业纷纷提高价格,相比以往用车成本,都高出了不少。

摩拜单车在北京实施的最新计价方式规定:“起步价1.5元,每30分钟增收1.5元”的规定,引发众多民众议论纷纷,骑单车不如公交地铁已然成为事实。共享单车为何还高调地涨价,难道真的不怕被用户抛弃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只需从两个方面反向思考即可。一方面是共享单车企业确实需要通过提高收费的方式来增加盈利、或者保证不亏损;二是共享单车可能已经完成了它的某些“使命”,涨价成为必然。

就前者来说,经过这几年发展,共享单车行业风风火火,一轮轮融资圈地,高达几亿的用户体量,遍布大街小巷的单车……让共享单车巨头们尝尽坐拥天下的快感。

而自2018年以来,共享单车行业事件频出,ofo挪用用户押金,深陷高额债务危机;摩拜单车以27亿美元卖身美团,创始人抽身离场羡煞旁人。截止2019年3月美团称,美团因此亏损45.5亿元。

这两家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的元老,均因经营难,变现难,在资本的撮合下逐渐退出舞台中央,共享单车发展前途未卜。

在没有足够清晰、多元的盈利模式下,经营日渐困难,导致一批昔日耀眼的共享单车企业相继陷入危险境地。因为无法维持生存,光环满身的共享单车行业逐渐沦为一地鸡毛。

尽管“共享变租赁”几乎成为共识,生存成为共享单车企业的第一要务,而早已成熟的市场、略具忠诚的用户以及手中掌握的数据资源,共享单车涨价成为理所当然,也是最直接的手段。这样一来,单车企业们也才能走得更远,并继续发挥它的光和热。

然而,如果笼统地将此次共享单车普遍涨价的问题,归结为生存问题,倒显得有些敷衍。毕竟,一些实力雄厚的平台,搭配背后推波助澜的资本,对这部分共享单车企业来说,盈利并不是首要目的。

比如背靠阿里系的后继者哈罗出行,具备长远的战略视野,涨价或许并非它本意,换个立场来看,曾经的行业巨头都在涨价,谁还能做那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于是乎,一场看似密谋已久的共享单车涨价事件,成为必然。

共享单车的使命?当然是响应政府机构对环保的号召,提倡绿色出行,为城市生态环境做贡献。除此之外,更多是平台与资本更加长远的考量与打算,它们才是主导共享单车命脉的大鳄。

就拿ofo与摩拜来说,当ofo红及全国各地时,大街小巷、大学校园、广场公园都有它的影子,用户尤甚喜爱,小黄车ofo也成为共享单车的代名词。

而这一切,均有更大的平台支撑。除了小黄车客户端入口外,阿里系则在支付宝客户端为其大开流量闸口,吸引用户。

与此同时,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正高速发展,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两大支付平台,正如共享单车企业一样,在线上线下打得火热,共享单车的出现蹿红恰好为移动支付争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7年2月23日摩拜正式打通与微信接口,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直接打开摩拜单车进行骑行。同年5月,ofo上线支付宝,用户同样可以通过支付宝手APP扫描小黄车进行使用。

自此,共享单车的的使命,虽然是阿里与腾讯布局各自出行生态的重要工具,但也一举两得地成为了推广各自移动支付方式的棋子。

一定程度上来说,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下的移动支付浪潮,多亏了共享单车的助力。战略投资、独家流量入口、扫码语音广告、车身广告等,高频率的使用,加上数亿城市共享单车用户的支持,均让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概念更加清晰。

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后来者滴滴所推出的青桔单车、获蚂蚁金服投资的哈罗单车,以及今年美团才推出的美团单车,都成为其打造各自造闭环商业生态的重要举措。

反过来,共享单车仍在继续完成它为平台导流、锁定用户、辅助打造各自商业生态帝国使命同时,也获得了平台赋予它源源不断用户和想象力。只可惜,共享单车因它的局限性,并没有在大平台与资本庇护下,迅速成长为独角兽。

在共享单车这一行业大战中,许多企业一战折戟,令人唏嘘。特别像ofo这样曾经的行业老大,也不幸沦为拖欠供应商资金、用户押金的失信企业,共享单车多少变为资本的附庸,平台的棋子,多少用户的心头痛。

随着摩拜“变黄”,美团单车正式亮相,从前的摩拜正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这也意味着在往后的单车迭代中,美团单车这个美团的亲生儿子,将彻底取代摩拜单车品牌,若干年后大街上可能一辆摩拜单车也找不到。

到那时,可能共享单车会完成资本与平台的终极使命,沦为独角兽的一颗棋子。而至于最初的使命,则在涨价与城市“新污染”中遭到质疑,还有那满地的单车残骸,也定会在若干年后向人们诉说往日的辉煌与风光。

共享单车完全是一地鸡毛?其实也不尽然。至少目前发展得比较好的几个企业,还有较大的空间。

从一项共享单车使用体验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使用体验最佳的当属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青桔不仅在设计上大加改良提高用户骑行体验,还采用智能化、网格化的管理运营方式,精耕细作,大大减少坏车影响交通、市容的情况。

种种措施及成效受到所在城市城府部门、媒体、交通管理当局的赞扬,也使用户得以切实体会到共享单车对美好出行生活的帮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单车涨价,似乎在情理之中,毕竟更大的运维投入成本,让原本不就怎么盈利企业负担更重。

事实也表明,自2019年以来各大共享单车品牌开始进入全面的精细化发展计划中,各品牌不仅增派了人手负责新车投放、损坏废弃车辆维修回收、车辆区域平衡调度、文明停车引导,还在既有市场份额基础上,加大对下沉市场的投入力度。

例如,上半年开始哈罗出行就瞄准五六线小县城,投放了大批定制版单车,一方面扩大市场,一方面开始培养用户习惯,为“最后一公里”和企业本身发展找寻更多机会。

除此之外,探索更多可能的变现场景,打破骑行单一收入的瓶颈,是所有共享单车企业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唯有通过多维出击,既方便用户出行,营造良好市容生态,也保证企业盈利与持续发展,使涨价不是目的,而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暂时手段,从而推动共享单车行业健康发展。

共享单车真的持续一地鸡毛?未来共享单车命运如何,且拭目以待。

惊云说

互联网偏执狂行业深度分析者

力求精心打磨一字一句

专注BAT、TMD同量级互联网巨头一举一动

2023-12-02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