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新车NS价格是多少?,

二战对地攻击机PK:苏联伊尔2和英国台风,谁更好用?

作者:鏖战时刻

二战的欧洲战场上,东线苏军和西线盟军各有一款威名赫赫的对地攻击机。


苏联的是「黑死神」伊尔2,这款被斯大林称为「红军的空气和面包」的攻击机,是苏联飞机设计师伊留申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二战作战飞机生产数量最高的——36,154架,这个数字恐怕是空前绝后了。


伤痕累累的伊尔2


西线英美盟军的是著名的「台风」攻击机。台风最辉煌的战绩是阿弗郎什附近集结的德军装甲部队进行攻击,击毁 137 辆德军坦克,瓦解了德军计划中对登陆场的一次大规模反击。


台风还有另外两个重要战果:1944 年 7 月 7 日,隆美尔元帅在靠近诺曼底前线的公路上遇到台风扫射,座车被击毁,隆美尔负重伤(有被「喷火」击伤之说,但按英国官方战史为台风);1944 年 8 月 8 日,德国一号王牌坦克手魏特曼的「虎式」坦克在卡昂附近被台风用60磅火箭弹击中后部发动机舱上部,穿入战斗室造成弹药殉爆而车毁人亡(现在有说法是被英军萤火虫坦克击毁的)。但台风的产量很感人,只有3300架,相当于伊尔2的10%


诺曼底战役期间的台风


今天笔者就来比较一下这两款对地攻击机。


装甲板与木质后机身的奇怪组合

1937年12月苏联军事专家根据西班牙内战的经验,提出研制一种新型强击机以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入侵。1938年2月伊留申就提出装备一种敷设装甲的强击机——「飞行坦克」的必要性,并自告奋勇承担了研制工作。最终使用米库林AM-35发动机的伊尔2原型机于1939年6月末制造出来,但因为问题太多直到10月2日才完成首飞,1940年3月26日厂方测试才完成。


1940年底第18飞机制造厂开始生产装了米库林AM-35A发动机的伊尔2,传奇开始了。伊留申的确把伊尔2变成了飞行坦克,4-8毫米的装甲板把重点部位几乎全部覆盖了。一开始是以邮票大小的装甲拼接而成,甚至于润滑油散热器和冷却液散热器也改到机身下方并也加上了装甲,后来发展成为由几个装甲组件拼装起来。


战争初期的单座伊尔2


机身后部分为木制硬壳式结构,应力蒙皮是胶合板质地,并加有纵向加强筋,木制垂直尾翼。所以那张著名的照片的形态其实不难解释,那些后机身损伤部位全都是木头的,而且后来为了更加方便生产机翼也成为了金属木质混合结构,机翼外侧的损伤也不会是致命的。


使用木质后机身是有利有弊的,方便生产,只要不是命中金属的主机身或者机翼都可以不会造成致命伤害,只要飞回来这些伤害都可以很方便的修复。这是苏联工业的特色,虽然看着简陋却是最符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的。伊尔2是根正苗红的对地攻击机出身,是苏联在二战前做得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后期的双座伊尔2


歪打正着


英国的台风攻击机有点歪打正着。一开始台风是为了接替飓风战斗机而开始研制的。


1938 年 1 月(首批飓风交付后两个月)英国空军要求一种各种性能超过「飓风」20%的新一代战斗机。要达到这一档性能,必须采用2000匹马力级的发动机。注意,伊尔2的米库林AM-35A发动机只有1650匹马力,以后用的AM-38也只是去掉了增压器,在体积和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低空功率强一些。


1939年12月台风原型机下线,1940年2月24日开始试飞,这时不列颠战役马上就要开始了,英国肯定要全力满足喷火和飓风的生产,一直到1941年台风才又继续发展下去。1941年9月第56和609中队装备了台风IB。


装备初期,IB暴露出很多问题,损失于事故的飞机数量远大于战损。主要问题是发动机质量不稳定和在高速俯冲时水平尾翼动作出现呆滞甚至卡死。1942 年 8 月在英国上空,台风利用阳光掩护攻击 Fw 190 编队,虽然击落了3架Fw 190,但是两架台风在俯冲中损失。


台风IB在野战机场挂弹


台风战斗机在5500米以上高度爬升性能也不佳,不能作为高空掩护战斗机使用;失速速度很高也不适合给轰炸机执行紧密护航任务。最终609中队队长里奇提出开发台风在低空战斗中的潜力,此举却意外地获得成功。


1942年11月17日,台风在攻击法国索姆地区的德军火车行动中获得头彩。在使用中发现台风在低空飞行稳定,是个很好的攻击平台,而且执行地面攻击和战场遮断任务时,以较大的平飞速度和武器携带量见长,由此台风才正式成为了对地攻击机


台风


不可或缺,但攻击效果被严重夸大

台风攻击机刚崭露头角时,伊尔2已经在卫国战争中战斗近一年半了。


1941年6月27日,在接近别列津纳何的斯卢茨基公路上,第4强击机团的5架伊尔2,突袭了古德里安将军第2装甲集团的坦克和机械化步兵。伊尔2飞行员从低空接近目标,投下炸弹并发射了火箭弹。开始的战术基本是以3-5架的编队规模出击,从20-25米至150-200米的高度突袭目标以全部武器开火,并只攻击一轮。


在低空执行任务可以达到突袭的效果,也可以避免被敌方战斗机拦截,但一旦被发现可就相当不妙,因为高度过低缺乏足够空间机动摆脱。以后又逐渐发展为首轮应在300-400米距离上发射4枚火箭弹,次轮则是在俯冲时投掷炸弹,而最后一轮则是在距目标300-400米以内以机枪扫射。


台风对地攻击时,携带2枚500磅、或者1000磅炸弹、或者8枚火箭弹以四机队形进行扫荡任务,后期主要以火箭弹为主,而且在遇到德军战斗机时,经常主动接战,还时不时能击落德机。



二战东西两线对地攻击机最大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消灭德军装甲部队,而两款攻击机官宣的战绩都让人怀疑。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宣称伊尔-2 3M型创下了20分钟内击毁德军第9装甲师70辆坦克的惊人纪录。但德国记录显示的损失数字要远比苏方宣称的低。


伊尔2因为发动机不够强劲只能带4枚火箭弹,虽然后期PTAB-2.5-1.5反坦克炸弹投入使用并且使用了NS-37 炮但效果也不太好。苏军自己也承认攻击效果夸大了。不仅如此,德军在这以后加强装甲部队的疏散距离后也使对地攻击效果大打折扣。


装37机炮的伊尔2


西线英军也有类似问题,1944年8月7日,德军装甲部队在诺曼底的莫尔坦地区发动反击。为挫败德军攻势,第二战术航空队的台风在一天内执行了294次任务,发射火箭弹2088枚。英军宣称击毁德军坦克84辆,可能击毁35辆,击伤21辆。


不过,后来的战场调查却发现了以下的事实:共有43辆坦克和3辆自行火炮因无法回收而被德军遗弃在战场上。这些车辆中,只有7辆有明确的遭到火箭弹攻击的痕迹。


公允地说,伊尔2和台风对德军装甲部队这些集机动性与防护性与一身的目标很难造成决定性伤害,个别王牌飞行员的战绩并不能代表所有飞行员。但攻击机始终对德军装甲部队保持极大压力,不仅分散注意力造成疲惫,德军会因为攻击机的存在而拖延甚至放弃原定任务,极端情况下会因为恐惧而投降。当然两款对地攻击机,也会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造成极大杀伤。

对地攻击机在二战中的最大作用应该是对补给线,前线机场、后勤部队以及物资存储地域这些软目标的打击。这些目标才在机炮、火箭弹和炸弹最合适的打击范围内。没有了这些后勤补给,坦克装甲车只能沦为钢铁废物,并进一步打击部队的士气和物资储备最终造成崩溃。


最终评价

伊尔2产量远大于台风,并不是因为伊尔2多么出类拔萃,性能高出台风多少。而是在不同工业体系中,不同的工业能力所造成的,仅发动机一项伊尔2的AM-38的性能就与台风军刀发动机相差巨大,从而造成载弹量(伊尔2只有四百公斤,台风可以达到两枚454公斤的炸弹)、飞行速度(伊尔2只有不到四百公里/小时,台风为664公里/小时)的劣势。


最后期型的伊尔2


伊尔2一直有操作困难的毛病,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射击平台,对缺乏训练的人会造成攻击效率下降到惨不忍睹的程度。木质结构是更适合苏联落后的工业体系和加工能力,只要战争延续更长时间,木头腐蚀问题就暴露出来。后期苏军也对木质结构抱怨不已,从而推出全金属的伊尔10。


用轿车来比喻的话,台风就是奥迪,伊尔2只能是夏利。要说拉人,它俩都可以,但乘坐舒适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台风从一开始是作为战斗机研制的,后来改为对地攻击机只能说是有点无奈。而且英美盟军的对地攻击机基本都由战斗机改行,飓风、喷火、P-47雷霆」莫不如此。


英国上空的P-47雷霆


伊尔2是最适合苏军的,夏利虽然坐起来不舒服,但只要量大,还是可以达到苏军的战略目的。苏联当时东迁后简陋的工业,仓促上阵的妇女儿童的加工水平,也只有生产要求不高的伊尔2。即使如此,整个生产过程中,质量工艺问题不断,而且配件零件无法互换。


而台风这个奥迪身边,还有宝马和劳斯莱斯(飓风、喷火、P-47等)一起分担战斗任务,况且西线美军才是主力,英国没必要、可能也没资源生产那么多台风。


伊尔和台风对英国苏联而言,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2023-11-25

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