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有哪些特点?,型有哪些成语大全

什么是表演型人格?从行为方式到心理特征,一文教你轻松判断

台上台下都是戏

李真(化名)在同辈里可谓出类拔萃的女孩,她相貌姣好,头脑聪明,就是做人做事有些与众不同。和同事聊天时,李真喜欢高谈阔论,言辞之间有意无意地标榜自己,吹嘘她从小到大如何受男同学欢迎,如何收到全班男生写给她的情书,而她又是如何刁难对方,令一众追求者知难而退。即使是众人谈话,她总会想方设法把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自说自话地讲着她自己的事情,对他人的话题不关心,也不理会。

在公司里,李真的情绪如同过山车一般,一会儿嘻嘻哈哈,一会儿大吵大闹,被上司训斥几句,她便在办公室里大发脾气、摔东西,哭笑唱做样样都来,完全不顾个人尊严,其哭腔生动,宛如在做舞台剧表演;对她喜欢的人,她讨好、献殷勤,近乎到了谄媚的程度,但是对方一两句话就能让她大发雷霆,因小事与人发生摩擦。李真整日烦躁,向他人讲述别人的个人隐私,无端诋毁他人。

由于李真主动亲近他人,刚与她接触的人都喜欢她开朗外放的性格。她待人热情,前提是对方不能违逆她,一旦发生意见不合,她就与人吵架,直到关系破裂。即使没有撕破脸,相处时间久了,很多人都发现她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私,凡事只考虑自己的人。她只关注自己的事,她的要求实现不了就烦躁不安,对人乱发脾气。谈话时,她喜欢听表扬的话,希望别人夸奖她相貌出众,业务能力过人,亲戚朋友有钱有地位,时间久了,与她亲近的人大多由于无法忍受她而相继离开她。

李真最令人受不了的地方是感情用事,她从来不会用理性分析事物,用理性判断对与错、人的好与坏,而是全凭个人高兴。有人对她提出质疑,即便是婉转地提出善意的批评,她不但不虚心接受,还仇视对方,到处说对方的坏话。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祖父母都要听她吩咐,祖父母更是小心地看她的眼色,认真夸赞她做的菜,赞美她在工作上的大胆有为,尽管烦闷,大家还是耐着性子听她讲述公司里发生的一件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仅如此,家人还要称赞她具有天生的表演才能,能将同事、上司等人的表情、语调模仿得惟妙惟肖,否则她立马翻脸不认人,开始耍脾气。近年来,李真在单位与人发生纠纷的次数增加,给单位带来不少麻烦,让她的家庭也充满了压抑的气氛。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病人的行为过分情绪化,以夸张的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自我中心,人格不成熟。癔症与表演型人格障碍并不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临床研究发现,只有20%的表演型人格障碍会转化为癔症,大部分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终生不会癔症发作,但是终生无法摆脱人格障碍,即使接受治疗,也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

根据美国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诊断标准,只要符合以下至少五种(含五种)特征,即可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如果不是注意的焦点将感到不适。

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性引诱以及夸张的行为特点。

情绪多变。

对于自身外表持续不断地关注。

说话方式给人印象深刻,但内容空洞。

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受暗示性强。

对与他人关系亲密程度的判断高于实际情况。

根据中国的表演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患者只要具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症状,便可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受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表示强烈不满。

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以吸引他人。

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在成年人群体中,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2%,女性多于男性。具体病因不明,但是和幼年创伤性体验、家庭因素、文化影响等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在缺乏关爱与期望、父母性滥交的家庭中成长,容易发展为表演型人格障碍。病人在少年期后段发病,年龄多在25岁以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成熟,病症减轻,到中年时期明显缓解。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症状重点在“表演”这一字眼上,说一个人的人格宛若表演,即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人看,为了引人注意。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喜欢表现自己,而且具有说唱哭笑这方面的“演技”,并富有感染力,但是和专业的演员相比,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表演夸张、做作,甚至有装腔作势、哗众取宠的意味。

情感上的快速变化来自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高度受暗示性和幻想性。他们喜欢幻想,喜欢把幻想当作现实。他们情感丰富、炽热,但是不够稳定,也不够深入,甚至因为激情过度导致情感变化无常。对轻微的刺激做出强烈的反应,在他人眼中,他们有些大惊小怪,情绪反应有些肤浅,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

在人际关系中,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喜欢玩弄他人,对他人任性强求,说谎欺骗,殷勤谄媚,为了达到自我目的而讨好他人。因而,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肤浅,表面上给人温暖、聪明的感觉,实际上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症状表现方面,二者都表现出戏剧性和夸张的行为风格,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人际关系比较肤浅,由于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故表现得过分在意他人的行为。

不同之处在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若是未能成功引起他人的注意会感到抑郁、焦虑,自恋型人格障碍则具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即使没能吸引他人的关注,他们也能发明一套独特的理论,从而认定自己是重要的、出色的,比大多数人都优秀。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为了得到关注,会屈就、讨好别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则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他们忽略他人的想法和需要,对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常常表现得傲慢无礼。两者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童年时期的经历不同。前者由于被父母或抚养者忽略,认为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只能信任自己;后者则生活在娇惯、溺爱的环境下,沉溺在夸大的自我能力、价值当中。

有一点值得注意,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转化为反社会人格的倾向。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标准。二者皆在亲子关系冷淡、疏远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其潜在的人格特质有相似的部分,只是在性别上表现不同,女性倾向于以表演型人格呈现出来,男性则倾向于以反社会的暴力形式表现出来。

语不惊人死不休

33岁的茂名(化名)是某外企公司的公关经理,未婚,与男友交往三年,感情波折但趋于稳定。凭借美貌和手腕,茂名20岁时成了一位台湾富商的情人,亲戚朋友都知道她做了大老板的情人,她则坚持称对方是“男朋友”。后来台湾富商去美国养病,留下巨额财产给她。此后她投资、创业,纷纷失败,耗尽了身家,只好出来工作。虽然有男朋友,但是她的追求者还是很多,每天都会收到鲜花和礼物。

在公司里,茂名是那种非常“吃得开”的人。她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朋友,说话有感染力,让人特别想和她亲近。不过,她也有一些特别让人讨厌的地方,比如爱显摆。在公共场合里,茂名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遇到朋友聚会,茂名就变成了“人来疯”,和不认识的人介绍自己用的包包、新买的化妆品,吹嘘自己的聪明才智,炫耀自己的女性魅力,在KTV里给男朋友的同事唱歌、跳舞,扮演玛丽莲·梦露。男友比较烦她这一点,觉得她追求的全是表面,情感一点都不真挚。为此,他们吵架多次,可茂名依然故我。

从中学开始,茂名就特别懂得如何获得老师、同学的赞赏。那时候,茂名不喜欢读书做功课,喜欢交朋友,她自小练习芭蕾舞,因而在文艺表演中大出风头,经常站在台上表演节目,母亲为此非常高兴。常年驻外、不常回家的父亲一回家就询问她,最近又表演了什么新节目?老师喜欢吗?茂名在环绕身边的赞美声中长大,有人夸奖她聪明大方,有人夸赞她漂亮机灵。从那时开始,茂名就立志要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读舞蹈学院时,茂名第一次谈恋爱,她的情感体验比较夸张,经常写一些对方看不懂的诗歌,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偶像剧中的女主角,沉浸在爱恨情仇的爱情桥段中。她还特别脆弱,感情容易受伤害,如果对方令她不满意,她就会大发脾气。

自从她被初恋称为“醋坛子”,这个称号跟随了她十多年时间。一看见男朋友身边有别的女生,她就觉得对方变心了,进而狠狠地折磨他。不管和什么类型的男生谈恋爱,他们的关系永远是好一阵、坏一阵,如同相爱相杀的苦命眷侣,相爱又互相折磨。茂名不仅不为此苦恼,反而蛮享受这个过程,恨不得让他们的爱情经历更多波折,把戏演得再凄美些。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过度期望他人的关注,通常是因为早年时期缺乏关注,是被忽略和被嘲笑的对象。但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也会造成孩子表演型人格障碍。比如要求孩子展示自己的容貌、才艺或者任何其他优秀之处,否则就用忽略、失望或惩罚对待孩子;孩子自小缺乏自信,自我价值取决于父母,成人之后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取悦他人的行为模式。

童年时期过分在意来自外界的认可,成年后,依然将自我价值寄托在外界的评价上,以取悦他人为目的,以外界的风吹草动左右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容易受暗示,外界有任何变化,总是迅速做出反应。在表演式的生活中,他们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由于内心的脆弱和依赖,表演型人格障碍者从来不会深入思考,他们用表面的热情、沉溺交际、吸引他人注意等方式平衡内心的恐惧。故此,他们无法客观地认识自己,永远活在他人的眼光里,以别人的眼光进行自我评判。

在虚拟舞台上,他们是永远的主角,而他人都是观众。同样在幻想中,人们总是为他们的魅力所倾倒,他们也习惯戴着假面,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世界。现实中,恋人或朋友往往无法忍受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强烈的表现欲和肤浅的情感体验,就算是熟人或工作上的接触,人们也会感觉这类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只不过是表面热情。

是不是所有演员都是表演型人格障碍呢?当然不是。病态的表演者和非病态的表演者是两码事,后者只是把表演当作职业,舞台之下照样以正常的心态生活着。当然,不乏表演和人生无法区分的职业演员,即病态的表演,把人生当作舞台,用表演人生给他人看的方式对抗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实际上不过是表演给自己看。

生活在白日梦里

涛儿(化名)今年14岁,读初二。从去年开始,涛儿妈妈发现她开始讲究穿着打扮,爱听别人夸她漂亮,不爱听批评的话。而且,她的虚荣心特别强,在人堆里爱出风头,言语、行为和打扮都很夸张,妈妈说两句不顺她意的话,她马上就不高兴,动辄使小性子,和父母发脾气。

暑假里,涛儿除了到补习班上课,便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涛儿妈妈隔着门缝儿偷偷瞄了几眼,每次都看见她站在穿衣镜跟前,把各种颜色鲜艳的衣服搭在身上,头上戴着假花,嘴唇抹着口红,在房间里来来回回地模仿明星走路。涛儿妈想着,女儿到了青春期,开始爱美爱打扮是正常的,只是嘱咐她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没有太多干涉。

可是,后来涛儿穿着奇奇怪怪的衣服站在爸妈面前,要他们夸她好看。如果没有及时夸奖,她就发脾气。有一次,涛儿去商场买了一条红红绿绿的及地长裙回来,上面大红花、大绿叶的图案配在一起,艳俗得很。涛儿妈告诉她,这衣服太俗气,而且那么长,不适合你这个年龄的女孩穿。涛儿听了之后特别生气,争辩说妈妈根本没有审美眼光,电视上的明星都是这么穿的。涛儿妈又啰唆了两句,涛儿便使起小性子来,几天都不和涛儿妈说话。

涛儿妈想不明白,好好的一个女儿怎么变成这样了?她14岁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可是她说话幼稚,行为夸张。另外,涛儿妈还发现,自从涛儿被同班的两个同学告白后,每次和别人聊天,她总爱说自己多么有魅力,还说有人建议她去读电影学院,将来拍电影,做大明星。涛儿妈和她说话,她会千方百计地把话题转向自己,妈妈和她讲的事情她都心不在焉。和妈妈争论起来,她总要占上风,即使理亏也要强词夺理,对抗到底。

近来,涛儿开始疯狂追星,并且念叨着将来要考电影学院,当大明星。涛儿妈担心女儿整天做白日梦,迟早会影响学习,遂和涛儿的班主任杨老师见了一面。据杨老师说,涛儿在班级里算是性格开朗的学生,表现欲强。在课堂上,她喜欢表现出自己无所不知的样子。只要老师提出问题,涛儿总是第一时间举手回答,但当老师点名让她回答时,她只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或者在前一位同学的答案基础上进行补充,实际上,很多问题她并没有理解。

涛儿平日里很喜欢帮助别人,只要同学需要帮忙,无论她是否有时间、有能力,她都会夸下海口。实际上,她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从未付诸行动过。为此,班级同学都觉得她喜欢说谎。根据杨老师的观察,涛儿并非喜欢撒谎骗人,她只是经常把想象的事情说成是真的,别人说她说谎,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那是说谎。

涛儿妈说女儿在家里喜欢争辩,喜欢高谈阔论,还喜欢夸赞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东西,如果父母不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她会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杨老师说,涛儿在班级里也有类似行为。她总是在教室里高声说话或者发出奇怪的叫声,却只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哪怕她做成功一件小事,也要立刻和大家炫耀,并期待同学能夸奖她,夸奖她的人越多,她就越是欣喜若狂;如果同学冷漠相对,或对她表示质疑,涛儿就会立刻变了脸色,攻击他人。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从涛儿的种种表现来看,她很可能是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有些人天生喜欢表演性的言语或行为,过度表现自己,滔滔不绝,不断用夸张的行为、言语来吸引他人的注意,甚至以极度个性化的装扮吸引他人目光。当这类行为发展到极致,就形成了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在人多的场合,希望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在服装和打扮上,喜欢赶新潮,追求个性,目的在于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由于天生的表演才能,他们与人接触、交往时,如同在舞台上演戏一般,说话夸张,表情丰富。不过,一旦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因其过度夸张的行为方式在人际关系中受挫,特别容易产生自伤或自杀行为,但是大多数自伤行为程度较轻,带有表演性。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棘手的心理障碍,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好,即使在如美国那样心理治疗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在心理治疗上,经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对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进行心理干预,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应用最多。

表演型人格障碍在人生早期即有表现,想要改变其浮夸以及伴有幻想的心理和行为,首先要提高其认知水平,尤其是自我认知水平,帮助其认清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比如涛儿这种情况,父母、老师首先要承认她的聪明、活泼、为人热情、亲切,但也要指出其心理发育不成熟之处,即使遭遇她情绪上的反抗,也要帮助其克服、纠正,让她了解自身人格中存在的缺陷。

其次,帮助涛儿养成自省的习惯,用日记、周记、自我行为检查的方法观察内心世界,分清哪些情绪表现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把无意识的表现记录下来,放在醒目之处,时刻提醒自己。如自控能力不强,可以请亲朋好友监督提醒,以便把情绪表达控制在适当程度。

最后,父母、老师大可因势利导,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发挥优势,将心理上积聚的表演能量升华到艺术表演中去。涛儿的爸妈完全可以考虑培养孩子的表演兴趣,让她参加歌唱比赛,接受舞蹈训练,如果条件允许,让她接受一些表演培训也未尝不可。表演艺术通常都有夸张的成分,为了吸引观众,演员需要运用表情和语言,既让自己沉浸在故事情节当中,也要让观众受到感染。若涛儿能在这方面有所发挥,亦是因材施教,发挥其个性优势的成长之路。

无热情&冷处理

作为职业演员,博子(化名)最抓人的地方便是“一秒钟掉出眼泪”的哭戏功力。不管是在爱情文艺片中,还是在剧情伦理片中,博子梨花带雨地哭一场,或者做出笑中带泪、隐忍坚强的受伤表情,观众自会为她鼓掌叫好。博子在全身心付出的演艺路上也收获了多项最佳女主角的荣耀。

由于自小演戏的缘故,博子多年来生活在观众视线里,有时候给人感觉她已经人戏不分,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戏剧的模样。可能是遗传的缘故,博子的父母都是演员,她天生便有表演的天赋。不同的是,博子的父母把表演的天赋用到了舞台上,成了行业内的专家、艺术家,博子却把表演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处,甚至她的整个人生。

戏演多了,博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沉浸在扮演的角色里,有时是情伤女,有时是痴情女,有时又变成了看破红尘的禅师。自17岁被媒体曝光与某位导演的忘年恋,博子在近20年的时间里“阅男”无数。她经常是又哭又笑,讲述在她看来轰轰烈烈的恋爱经历,比如她为爱自杀的故事。作为初恋的导演寄了一张明信片便与博子分手,彼时她正在剧组拍戏。冗长无聊的夏天午后,博子坐在太阳炙烤的沙漠里,等着她的戏份。坐在座位上,博子拿着水果刀吃苹果,突然萌生了“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的想法,便用水果刀划开了胳膊上的动脉,若不是助理及时发现,她就命丧沙漠了。

博子多次在媒体上讲述这段为情而死的经历。整个青春时代,博子凭借这段情伤故事,把自己的生活演成了一出跌宕起伏的言情剧。据剧组的工作人员称,事实并非她讲述的那样。那天她的确受伤了,是自杀还是误伤不得而知。她的手腕上不过被刀子划过一道儿,出了一点血,结果惊动了导演,害得全体工作人员停工,把她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沙漠上送回市内医院包扎。

35岁时博子离婚,她更是把与前夫的感情生活当作复出的新闻炒作之料。在采访中,博子一会儿说她的心里始终爱着前夫,感激前夫为她所做的一切,希望前夫能多抽出时间探望孩子;一会儿又大方原谅毁掉她婚姻的男人,说她并不恨对方,毕竟他们在一起时开心过,来去聚散,一切都是缘分。媒体评价博子为人虚伪,说话如演戏,喜欢说谎,但她自己一再标榜,她为人最可贵的品质便是诚实。

多年来,博子始终活在戏剧情节里。她的每一次恋爱都是在聚光灯下进行的,不管对方是圈外人还是同行的演员、导演、制作人,只要爱了,博子便大方承认,然后恋得惊心动魄、轰轰烈烈。博子的脚踝、脖颈和手臂处有多处刺青,分别是她每一次陷入恋爱留下的证据。失恋之后,博子便疯狂购物,流连夜店,体重骤降,她还在电视上痛哭流涕,数落对方的种种不是,把自己的爱情塑造成痴情女偏遇负心汉的苦情戏剧情。

下一次恋爱开始,博子便如浴火重生一般,在记者面前牵着恋人的手,四处秀恩爱。博子虽然多次放言斥责狗仔队的不齿,但她比任何人都渴望活在娱乐话题里,她的爱情、她的私生活里如果没有观众,她会寂寞至死的。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讲述关于自己的事情时,其表述出来的“事实”和真相往往是不匹配的,所有的细节都讲述不出来,而且表述时的面部表情、语言词汇也不那么匹配。比如,一位介绍自己已经申请到全球只有十个名额的研究项目的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却连具体的课题名称、项目名称都讲不清楚。还有一种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喜欢说“随随便便找个高富帅就嫁了吧”,或者“谁对我好我就嫁给谁”,实际上患者既不认识高富帅,身边也没有一个对自己好的男人。

不了解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会把这种人当作十足的骗子。确有不少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说谎成癖,张嘴就说瞎话,连草稿都不用打,假的事情能说成真的。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表演型人格障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无热情、冷处理。对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各种表演,做到视若无睹便是最佳冷处理方法。千万不要迎合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表演,也不要挑逗对方的热情,令其愈演愈烈。如果有表演型人格障碍者主动上前表演自己,大可用“嗯”“啊”“我很忙”这类毫无感情的应答对待,时间久了,其“演出热情”自然消退,或者干脆转向他人。

当然,如果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能接受他人的建议,可以用坦诚沟通的方式告诉对方:“如果你希望沟通一下,可以简单而理性地说明你的想法吗?”如果对方接受,沟通是最好的相处方式。即使在沟通中,也要不时打断其过分的情绪渲染,以免其往自说自话的表演方向越走越远。

反过来,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表演型人格障碍倾向,也可以用无热情、冷处理的方式控制自己。表演型人格障碍者通常无法脱离社交生活,一定要在人群中活动,他们才觉得心安。因此,自我调适的第一步是尝试疏离社交生活,将自己置于安静的、单独的空间里,训练自己独立于他人,不依靠他人评价也能获得自我满足的能力。此外,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不同,当事人应当养成自我觉察的习惯,用写日记、与自己对话等方式实现内在觉醒。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认定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且自我价值不需要得到他人认可才能确立。

歇斯底里般表演

冯阿姨(化名)生在农村,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她性格开朗,做事雷厉风行。未出嫁之前,奶奶便调侃她说:“看你这个性子,以后肯定是当管家婆的命。”如奶奶预言,冯阿姨自嫁入李家后,家中的大小事情都由她做主,公公婆婆生病、送葬,把两个儿子拉扯长大,帮他们娶妻生子,全部是冯阿姨一手张罗的。冯阿姨总是抱怨丈夫不主事,逃避责任,害她辛苦劳累几十年,但她嘴上抱怨归抱怨,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宜依然被她抓在手里。

前不久,因为家里盖新屋的问题,冯阿姨与两个儿子、儿媳吵了一架。争吵激烈时,冯阿姨突然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对着儿子、儿媳大声吼叫,吼叫五六分钟后,冯阿姨呼吸困难,开始满地翻滚,肌肉抽搐,吓坏了家里人。众人停下争吵,把冯阿姨放在了床上,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才恢复平静。

冯阿姨恢复正常之后,儿子儿媳不敢再与她争吵,房屋建设一切按照冯阿姨的想法进行。可是,冯阿姨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家里事务不愿插手,整天嬉皮笑脸地坐在床上,说起话来幼稚无礼,家人呼喊她,她毫无反应,见到老伴儿、儿子如同见到陌生人的样子。

过了几天,冯阿姨自称观音下凡,来这邪恶人间拯救世人,老伴儿觉得她中了邪,遂找来当地巫师为冯阿姨施法驱邪,把下凡的神仙请走。巫师在李家布下阵法,烧香作法折腾了三天三夜,还给冯阿姨留下符咒,但是冯阿姨的反常行为并没有改善,整天呆呆傻傻的,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凌厉风采。

两个儿子带着冯阿姨到多家医院看病,医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诊断,只说冯阿姨受到了刺激,休养一段时间就好了。三个月过去了,五个月过去了,冯阿姨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她言不由衷,做事漫无目的,带着仇视的眼光看家里每一个人。兴奋时,冯阿姨忙里忙外地做农活,不休息也不吃饭;懒散时,冯阿姨则坐在床上,不出门,也不做事。有时候,冯阿姨说起话来还嗲声嗲气的,对着镜子自言自语,说着旁人听不懂的话。

半年以后,大儿媳生了一个儿子,冯阿姨抱上了大胖孙子,一家人期待新生命的到来能让冯阿姨的病有所改善,冯阿姨却丝毫没有喜上眉梢的表情,她整日整日地不开心,家务事不做,家里的大小事宜只好由大儿媳打理。有一天,大儿媳因为一件小事数落了冯阿姨几句,二人争执了一番,此后冯阿姨双腿无力,对疼痛失去感觉,没过多久,冯阿姨便无法下地行走了。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癔症多在应激性事件的诱发下发生,比如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的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情绪往往成为癔症发作的直接原因。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触景生情、联想暗示等原因发病,如童年期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摧残、性虐待的经历,导致转换型和分离型的癔症。

个人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癔症性格的人在遇到精神刺激时更易发生癔症。如情感鲜明强烈、容易感情用事的性格,受暗示性强的心理特质,在情感多变的基础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难以区分现实与幻想,自我中心,处处吸引他人的注意,富有表演性。当然,遗传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在对双生子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支持遗传假说的证据。

临床上,癔症分为分离型和转换型两种。前者以精神症状为主,病人在精神刺激下急性发病,哭闹喊叫、满地打滚,伴有戏剧化的表情和动作;发病时,病人的意识范围集中在不愉快的体验上,感觉迟钝,持续时间短,事后不能回忆。后者主要表现在躯体的功能障碍上,体检不能发现器质性病变,但是病人出现痉挛、震颤、瘫痪、失语和失音等症状,有人伴有特殊的感官障碍,如耳聋、失明、癔症性呕吐、过度换气等神经机能障碍。

发病时,病人表现出突然的情绪大爆发,同时伴有精神病症状,如意识不清,突然失忆或神仙附体等。有的病人还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身体部位丧失感觉、突发的肌肉痉挛或抽搐,严重时伴有肢体瘫痪或失明。发病过程可能持续几个星期,也可能持续几个月,突然发生,突然终止,病人并不能回忆起发病时的情景。

癔症治疗相当难,但不是不能治疗。目前,针对癔症的治疗可以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分离型病人适合个别的心理治疗,在建立咨访互信的基础上,治疗师可以从病人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方面入手,和病人探讨发病的原因与过程。在治疗中,心理医生给予病人宣泄情绪的机会,同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鼓励病人尽量用理智的态度面对应激事件,不要感情用事。

对于急性发作、受暗示性又很强的病人,暗示疗法不失为适宜之选。系统脱敏疗法则可以让病人放松下来,逐步暴露出诱发病症的精神因素。转换型病人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躯体不适,还能改善病人的情绪,缓解焦虑,改善睡眠。家中有癔症病人,家属护理切记要尊重病人,给予安慰,不要将其发作时的言语、动作、表情当作笑话回顾。平日里,病人若在非理性状态,家属不要百般迁就,也不能过分冷漠,最好帮助病人保持冷静,客观分析事物,做病人心理上温暖而坚强的后盾。

不要做人生的小丑

家笙(化名)坐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连续三个小时,说话没停过,喝手里的止咳药水也没停过。同学聚会俨然变成了他的个人脱口秀,众人嬉笑怒骂地与他唱和着,好像观看一出奇特的表演。

家笙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多次在电视上露过脸。每当社会新闻报道他开跑车连撞两辆比亚迪,或者报道他包下一座酒楼,满屋子撒钱宴请朋友,他便逐一给亲朋好友打电话,问人家:“在电视上看到我没?万万没想到啊,本来只想在小圈子混混,这下子弄大发了,估计我要火到全省了,没准儿我还能火到全国去呢……”亲戚朋友无可奈何地听着家笙的自我吹嘘,一边在心里厌烦着,一边附和着他。

家笙曾是远近闻名的“富二代”,然而他从年轻时无所事事到如今,除了老子分给他的财产,从来没自己赚过一分钱。如今老头子去世了,家笙把财产也败光了,生活落魄。他名下只剩下两套房产,粗略估价不超过三百万元,出租房屋是家笙和老妈及两个孩子的唯一生活来源。

家笙40年前出生在一处矿区,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商场职工。家笙父亲头脑灵活,他在家笙6岁时与人合作承包了一处小矿,成了半个“煤老板”。随着父亲事业的发展,家里经济条件逐步好转,家笙母亲成了阔太太,家笙也跟着过上了“小少爷”的生活。

“我就是败家子,生来就是败家的,我爸就这么教育我,‘你以后什么都不用做,只管败家好了,老子有的是钱’。这么多年,我就是按我爸的教导做的,我怎么能不败家呢?不败家对不起我爸妈对我多年的栽培。”在昔日班长面前,家笙大声吹嘘着。

“哥们儿你果然不负令尊期望,如今他老人家泉下有知,也会心安的。”

“那你看,虎父无犬子,我爸活着那会儿,拼命赚钱,然后就是玩女人,太没出息了;看我,我不赚钱照样玩女人,我还吃喝嫖赌样样都会,这也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是的,是的,少爷你牛气!”朋友附和家笙的吹牛,不和他一般见识。多年来,同学、朋友早知道他为人如何,躲他不及,向来不和他较真。吃吃喝喝,席散人不见,各自过各自的生活,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死活。

在家笙的记忆中,四五岁时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那时他爸只是一个普通的矿工,母亲也没有满身名牌,做贵夫人。一家三口住在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艰苦,但他备受父母呵护。6岁那年,家笙父亲开始承包小煤矿,后来又承包了一个大型煤矿,成了第一大股东。自此之后,他家的生活水平跳跃式提高,从平民百姓的日子变成了暴发户的生活,母亲开始穿金戴银,追求时尚,家笙进入私立学校,与一众官家子弟、富商之后成了朋友。

尽管就读学费昂贵的私立中学,家笙并非学习的料儿,读完初中,父亲用皮鞭抽他,他也不肯去上学,整日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家笙回忆说,有那么五六年时间,我妈把工作辞了,天天什么都不做,专门坐在家里数钱,也是从那时候起,家笙再没吃过母亲亲手做的饭菜。那时候家笙十八九岁,从学校出来,游手好闲了好几年,除了偶尔帮着父亲到矿区、砖厂收钱,吃喝嫖赌便是他的生活。

只可惜,家笙的幸福日子没过几天,随着父母的婚姻陷入危机,家笙的生活进入了“冰河时代”。父亲在外面养了一个情人,年龄比他还小,没过多久还给他添了一个弟弟。好几年里,家笙的父母见面就吵,吵完就打,不管是街面的店铺,还是办公室的摆设,家笙母亲见什么砸什么。为此,家笙多次把两个年龄加起来超过百岁的老人从派出所里保释出来。

父母之间耗了10年,家笙母亲得了尿毒症,花了钱,换了肾,突然想开了,不再和父亲耗下去,痛痛快快地签了离婚协议。巧的是,家笙结婚10年,整日游手好闲,一家老小开销全靠父亲接济,在父母签字离婚时,家笙媳妇也留给他一份离婚协议书,待他签字。

父亲仗义,与母亲分割家产时,把他的一半财产分了出来,另外送了两栋楼,指定留给家笙的两个孩子。从此之后,家笙过起了坐吃山空的日子,他一如既往地花钱如流水,时不时地在酒店摆流水席,请一众朋友吃饭,没钱了就卖房子,卖股票。卖到只剩下房子时,家笙去找过父亲两三次,和他要钱,但是一分钱没拿回来过。

家笙近年来染上了喝止咳药水的瘾,每天晕晕乎乎,如喝多了一般飘飘然。如今,他每天手不离药,一旦不喝就胸闷、气短、四肢乏力,喝起来之后,他整个人都恍恍惚惚的,有时还出现幻觉。每到这个时候,他便和身边人讲述自己的“光荣历史”。说起他自己、他前妻,家笙总有吹不完的牛。“我人长得出众,在市里怎么说也是一代天骄,独领风骚啊……在我看来,赚钱不过是小事一桩,只要有胆量、有才气,多少钱我都赚得到。可惜我天生好命,我老子把钱赚够了,这一辈子,我只管败家,不用赚钱……”“想我前妻,不能和环球小姐、世界小姐相比,在全省之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否则也不会成了我媳妇。”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家笙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起话来声音高出八度,眉飞色舞、举止夸张,兴奋起来,他还喜欢手舞足蹈地表演。前文说过,表演型人格障碍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家笙自小经历家庭由穷到富的发家过程,父母贪图享受,对他疏于教育,后来父母关系进入“冰河时代”,持续10多年的家庭战争对家笙造成了极大、极坏的影响。

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吸引朋友的注意,他想方设法表演自己,在言谈举止上过分夸张、做作,以至于成年之后依然将这种人格特质延续下来,表现为喜欢在电视上露脸,即使是作为负面报道,追求被人追捧,讲起话来风趣幽默,其表演水平不逊于喜剧演员。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本人并不觉得苦恼或痛苦。这类人接受治疗,或者被指出患病,通常是由家人或朋友提出,病人本身是不愿意承认其病态的。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想要改善个人生活,除了接受来自外界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最需要的治疗是自我治疗。首先要做的便是面对现实,现实并不如想象中完美,甚至有些南辕北辙,病人需要明白,其他人不是配角或道具,为了配合他们的表演而存在。当然,这一过程需要表演型人格障碍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常喜怒无常,情绪变化没有规律,因此感知自身的情绪变化是他们面对的首要难题。控制情绪,使之不要过于表面化,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大发脾气,冲动起来便对陌生人讲心里话,推心置腹。表演型人格障碍者需要认识到,以上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患的是“幼稚病”,他们坚持任性、虚荣的行为方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且不愿反省,不能听取他人意见。因而需要在他人帮助下自我觉察,最好有一个人每天拿一面“镜子”放在病人的面前,让他适应另外一种思维方式,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让病人明白内心成长的必要性。

有的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内心积累许多焦虑和不安。通过表演,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通过表演,他们宣泄了内心的情绪。因此,表演型人格障碍者需要调整好心态,建立理性的心理秩序,用合理宣泄的方式表达情感需要,而不是用扭曲的、病态的表演来伪装自己。

最后一句忠告:面对现实,摘下面具,不要继续做人生的小丑了。

2023-11-24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