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途扫地车有什么特点?,

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

换道领跑,“换”是抉择,“道”是路径,“领”是目标,“跑”是状态。

我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克服思维惯性和行为定式,进行跳跃式甚至是颠覆式思考,以前瞻30年的眼光深入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加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速未来产业破冰抢滩,集中优势资源和精锐力量,打造新引擎新支柱,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国重器”探索全生命周期、全体系化服务,“超硬”行业上演“强者恒强”,碳中和“氢”路径的未来已来……聊起调研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三路记者几乎异口同声:“焕然一新!”

“大国重器”化身“全能达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鹏 段伟朵

制造企业保持年轻态,关键技术的突破力是其一,学会“牵着奶牛卖牛奶”是其二。

中铁装备成功研发出国产首台大倾角斜井硬岩掘进机“永宁号”,卫华集团命名“新中式起重机”叫响民族品牌,中信重工为厄瓜多尔规模最大露天铜矿项目提供“中国方案”,郑煤机自主研制的10米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样机再次创造煤机行业新的技术巅峰……记者调研发现,单一制造的传统企业,日子普遍难过,而开拓或享受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日子普遍好过。

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越来越多装备走向精密化、体系化,“大国重器”化身“全能达人”,不仅提供技术服务,甚至还包揽整个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服务。

正在换:告别“纯硬件消费”

4月10日,在位于洛阳市的中信重工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看似不算复杂的矿石性能分析实验,却意义重大——小小的矿石样本,一头连着亟待开发的矿山,一头连着矿山装备设计方案。

“制造企业是一定要变的,因为纯硬件消费时代要终结了,客户更渴望获得服务。”中信重工副总工程师、技术发展部主任王新昌一边带领记者走访一边介绍,目前中信重工不再只是简单地销售一台单机设备,而是提供科研、工艺设计、工程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达标达产等全流程服务。

前不久,中信重工与中铁建铜冠ECSA公司再签米拉多铜矿项目二期特大型磨机合同,将为厄瓜多尔规模最大露天铜矿的绿色高效智能开发利用持续贡献“中国方案”。“这些重点项目,我们的工作人员全天候守在现场,有问题及时解决。再有新项目上马,‘回头客’肯定跑不了。”王新昌笑着说。

来到郑州,中铁装备出厂的每台盾构机上都配有上百个传感器,每秒都在产生和反馈着实时地层数据、操作指令和运行状态数据。通过“盾构运维大脑”系统,这些数据既能远程指导司机操控,还能预测地层变化。“服务型制造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却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铁装备首席专家王杜鹃说。

必须换:摸到行业“天花板”

为什么要换?是否必须换?走访调研中,不少企业负责人表达了心声。

“可以说,在矿山装备这个传统领域,我们基本上已经摸到了行业‘天花板’。”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琦介绍,为了把蛋糕做大、在存量中找增量,中信重工必须做好换道领跑,目前已明确打造重型装备、工程成套、新能源装备、新兴业务四大产业板块。

在郑煤机集团,旗下的煤机板块同样循着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智能化、成套化、国际化、社会化”战略方向,在新赛道上以智能化“换道”、以成套化“领跑”,为全省乃至全球煤矿智能绿色开采贡献力量。

制造业立省,制造业强省,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基石和支撑。当前,大国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区域竞争的重心在制造业,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主要赛道也在制造业。

“从国内形势看,我省制造业面临着多重压力,上游缺乏投入、下游需求萎靡,‘三上升’即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租金上升,‘三约束’即资金供给约束、环境资源约束、土地供给约束。”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必须突破本省原有的制造业产业体系,通过高位嫁接、抢滩占先等举措,加快制造业价值链跃升、产业链优化和竞争力重塑。”

怎么换:把“互联”拉进实体

有着信息化基因的服务型制造,将自带无数新业态“爆点”。

在中国起重机械之乡新乡长垣市,卫华集团销售业绩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按下“快进键”。进入2023年以来,卫华已经与福建、四川、山西等地客户签订了多个亿元订单,产品涉及新中式桥机、防爆桥式起重机、集装箱门机等多个类型,其核心“秘诀”就是将生产制造全周期的各个环节、要素影射到网络虚拟空间之后使它们实现了互联互通,拓展了包括5G、AI在内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场景,真正把“互联”拉进了实体经济。

“‘换道领跑’是一场主动仗!”卫华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长李国强说,“卫华集团将大力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既定战略方向发展,助力河南加速挺进全国制造强省第一方阵。”李国强的话,或许代表了全省制造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认为,服务型制造更直接、更高质量、更全面、更动态、更便利地满足消费需求,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消费。

走进服务型制造,不仅需要“逆自重”的勇气和力量,还需要对整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的发展预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政府要扮演好企业“撑杆”的角色,让制造企业朝着正确的赛道奔跑。

小切口看大战略

盾构玩起“定制+跨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鹏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作为基建中的核心设备,盾构机这个庞然大物如何通过定制化创新服务实现赛道转换,上演“大象起舞”?4月3日,记者来到中铁装备进行实地探访。

“这是个大家伙。以往盾构机到了工地上,各个施工现场都要先适应它。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怎样让这个大家伙不断变形,跨界到各个领域进行融合。”中铁装备技术服务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刘恒杰开门见山地说。

连盾构机也能玩“跨界”?还真是。之前盾构机更多应用在传统施工领域如地铁、隧道掘进等,这几年中铁装备不断探索创新,把它们逐步应用到抽水蓄能、矿山、城市地下停车场建设等多个领域,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福建省仙游县木兰抽蓄电站探洞工程施工中,面对诸多难题,中铁装备为该工程量身打造了成套解决方案,设计了直径为3.53米短小紧凑的“木兰号”盾构机,通过工法创新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把工期缩短了半年。

每台盾构机上有200至500个传感器,每秒都在产生和反馈着实时地层数据、操作指令和运行状态数据。记者在控制平台上看到,中铁装备的“盾构运维大脑”系统正通过远程协同为客户盾构机作业提供实时状态预警和诊断服务。

“虽然我们是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但通过服务化转型,也能提供内容更加丰富的‘产品+服务包’,既能跨界融合,也要全程在线。”中铁装备经营服务中心服务管理部部长范延晓说,中铁装备正在让脚底下这些“钢铁穿山甲战队”从摸黑掘进转变为智慧前行。

“敢想敢干,能大能小。定制和跨界,都是为了换道,市场有需要,逼着我们必须创新服务。”谈起“换道”,刘恒杰信心满满。

能否实现领跑?数据说明一切。记者了解到,目前中铁装备自主研发制造的盾构机产品在抽水蓄能领域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矿山、铁路等新兴市场的占有率同样保持领先地位。这将成为该公司盾构机业务的新增长点和“第二增长曲线”,同时也将给整个行业带来技术性革命。

微言微语

“换”出新动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新科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传统制造企业蝶变为系统服务商、供应链平台,中信重工、郑煤机等制造企业的转型之路启示着我们,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客户需求往往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怎么办?作为厂商,卖设备是一次性的,且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继续固守原有思路甚至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通过智能化改造,设备“上云”,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有价值的运营数据,为企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开辟了新赛道。这一转变看似不大,其实意义非凡,意味着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企业向着中高端、关键环迈出坚实步伐。

一名短跑运动员退役后,除了跑步外就没有其他优势了吗?当然不是,长期训练培养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灵活的反应能力,这些都有助于运动员在新的领域做出新业绩。换道领跑,并非完全从头再来,只不过是将资源和优势重新整合,投入新的赛道中。

技术加速迭代、市场瞬息万变,变是主基调,产业要跟上变化的步伐,企业要拓展经营的思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要攥紧拳头,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为牵引,整合全行业力量,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变,加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构筑起经济发展胜势。

数说

2022年

先后制定出台钢铁、化工等行业

“十四五”转型升级规划及方案

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

换道领跑行动计划

传统产业加快步入新兴“赛道”

我省精品钢比重同比提升了约5个百分点

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1%

居五大主导产业第2位

先进铝合金和高端压延铜箔等产品批量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军工领域

( 数据整理/李鹏)

超硬材料演绎“强者恒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孔学姣 胡舒彤 张克瑶

超硬材料,河南创下了多项“第一”。

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合成产量全球第一,微粉和培育钻石原石产量全球第一,形成了以超硬材料及制品为核心、原辅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为基础、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格局。

正是因为在这个细分领域的竞争力不是一般的强,业界才有“全球超硬材料看中国,中国超硬材料看河南”的说法。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这个生态形成过程中,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扮演了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的角色,基于郑州三磨所出现的人才、技术和品牌的外溢,使得超硬材料产业在河南由点状快速演变为块状,并越来越表现出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的发展逻辑和迭代轨迹,上演“强者恒强”的行业神话。

产量优势如何转化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过设备加工的金刚石刀片如指甲盖大小,但极其坚硬,用来加工汽车发动机,或服务于航空材料生产领域。“通过整合刀具行业优势资源,我们先后建立超硬刀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成功填补国内高端精密超硬刀具的空白。”4月6日,郑州钻石总经理张鹏飞说。

超硬材料制成品多用于芯片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高档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业。我省超硬材料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其中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5%,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钻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

但是,突出的产量优势背后,产值规模并不匹配。全国超硬材料产业规模1000亿元,我省只有400亿元左右,切磨钻削等制成品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全省超硬材料企业上游原材料产品居多,高端超硬材料制成品及功能化应用产品较少,中高档产品竞争力薄弱,产品专用化程度和精细化程度不够,部分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李剑认为:“在超硬材料领域,我们的基础很好,但是没有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只有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才能走好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道’。”

创新供给如何保障

要想领跑,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抢抓超硬材料产业前沿。

走进郑州三磨所展馆,可精确“剪裁”大尺寸硅片的“划片刀”、可磨出镜面洁度的“硅片减薄砂轮”……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尖、专”超硬材料制成品琳琅满目。作为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及其聚晶、第一颗立方氮化硼及其聚晶的企业,郑州三磨所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研制的半导体芯片精密划切用超薄砂轮实现批量化生产。

“之前,我国芯片自给率低,相关划切技术长期落后于人,成为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芯病’,这个难题被我们破解了,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郑州三磨所总经理助理孙兆达说,公司还进军对金刚石材料要求更高的功能化领域,“高性能散热材料”“硼掺杂电极材料”等新方向也浮出水面。

在超硬材料领域,河南技术人才优势明显,全国50%以上的超硬材料研发创业人员均来自郑州三磨所,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均设立有相关专业并有突出优势。未来,我省将重点发展CVD(化学气相沉积法)金刚石,推动金刚石在芯片散热、滤波器等行业的产业化应用,超前布局金刚石在第四代半导体、光学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应用。

融合发展如何突破

柘城县生产金刚石微粉已有4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最大的微粉生产基地。力量钻石、惠丰钻石、厚德钻石等一批企业在这里集聚,形成了“原辅材料(碳棒)、金刚石单晶生产、金刚石微粉加工、金刚石制品生产”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我们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培育钻石、金刚石单晶和金刚石微粉,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企业前列。”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存升说,“公司将进一步向超硬材料功能化应用领域延伸,发挥超硬材料在声、光、电、热等应用领域的独特优势,做大产业、做长链条、做优品牌。”

据统计,河南现有规模以上超硬材料企业30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7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主要布局在郑州、许昌、南阳、商丘四地。从上游原材料、专用设备,到中游的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复合材料,再到下游应用到各领域,河南已经建立起较为集中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但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行业基础研发能力和应用技术、上下游之间的配合和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业内人士建议提高产业集中度,牢牢掌握行业定价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材料工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超硬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汇集创新、金融、人才等要素,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对话关键人

创造性地继承与开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克瑶

郑州三磨所是我国磨料磨具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见证了中国超硬材料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进阶之路。河南加快超硬材料迭代和扩张,如何从郑州三磨所的发展历程中汲取智慧,向新而行?记者采访了郑州三磨所副总工程师鲁涛。

谈基础

记者:“从0到1”,郑州三磨所如何实现垂直进步,探索创新道路?

鲁涛:郑州三磨所诞生于国家在郑州布局磨料磨具行业的背景之下,被誉为“工业牙齿”的超硬材料是磨料磨具的重要原材料,对于国内超硬材料行业而言,三磨所起到“从0到1”的作用。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再到磨料磨具的产业化,三磨所不仅抓住了国家战略布局的历史机遇,还满足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对磨料磨具的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国内超硬材料行业的开创者、引领者。

谈成长

记者:“无人区”不会是一片坦途,成为开创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鲁涛:首先,人的问题始终是第一位。成为开创者后,既要做好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还要为行业做好人才培养,尤其是技术带头人、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其次,要坚持“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理念。其实每个方面都对应着不同的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经过市场检验的科技创新才能循序渐进。

最后,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要有容错机制,重视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的研究,进而实现模块化研制、产品功能集成创新。

谈领跑

记者: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郑州三磨所怎样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创造奇迹?

鲁涛:一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没有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的攻坚克难,就不会诞生首颗人造金刚石;二是要重视信息的价值,不了解行业及上下游情况,科研、产业化工作会缺乏方向感;三是要重视平台的作用,延展自身成长的空间和未来可能性。

至于领跑行业的秘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而不是只关注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价值,因为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团队成员之间要达成共识、相互支撑,创造性地继承与开拓,整个团队才能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微言微语

新兴产业如何加速崛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新科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则经济动力强。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和优势,其发展壮大是促进经济发展走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根本途径。

“十三五”时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4%,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超两成,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虽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势头好,但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占比不够高、底子稍弱,尚有巨大提升空间。当然,穷有穷病,富有富病,两种病要分开治,更要防止因为“穷”而急于求成,一哄而上,求量不求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而是要结合河南实际,在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集群式发展。

新兴产业何以崛起,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力量。《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不仅分两个阶段提出了目标,还通过提供“专精特新贷”、科研机制“松绑放权”等举措,为科研机构攻关和高速成长期企业提供充足保障。用“含新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培育一流创新生态,贯通产学研用,让科研体系对产业体系形成强支撑,我们定能点燃一个个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实现多点开花

多氟多攻克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技术

平顶山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片成为首个

获批上市的国产抗新冠病毒口服药

上汽郑州智能网联汽车开发与产业化

等7个项目纳入国家专项

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

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

8000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6.7%

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8.7万辆

增长32.2%

(数据整理/张克瑶)

碳中和“氢”路径未来已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辉 王昺南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氢时代”的到来,比想象的快得多。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河南前瞻推进产业链布局,抢得先机,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获批郑州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条正逐步成型。

记者调研走访各地时看到,氢能丰富的应用场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展。面对日益火热的区域竞合,面对产业资本的大举涌入,如何在先机中觅商机,用世界能源发展的新钥匙,打开未来产业的大门?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河南已有自己的答题思路。

一个龙头带动的赛道:氢能汽车走在全国前列

每1小时的公共出行,氢燃料客车可以减少碳排放12619克;每1小时的清洁作业,氢燃料环卫车可以减少碳排放32265克;每1小时的满载运行,氢燃料重卡可以减少碳排放20076克……郑州宇通晒出了自家氢能源系列商用车的“减碳”成绩。

抢占氢能新赛道,宇通作为龙头企业功不可没。作为领跑者,宇通已形成了“氢燃料全系商用车产品”的布局,涵盖客车、环卫车、牵引车、搅拌车、渣土车、冷链物流车等多个领域;围绕整车与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了162项国家专利,形成相关标准45项,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一。

2022年年初,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获得国家五部门批准,成为全国仅有的5个示范城市群之一。郑州示范城市群不仅包含河南省内6个城市,还延伸到上海、河北、山东、广东、宁夏等地,产业更是涵盖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氢能上下游。

目前宇通氢燃料客车已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江苏张家港、山东潍坊、贵州六盘水等地的运营网络,不仅助力张家港打造了首个中国“氢港”,还在北京冬奥会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氢能客车的风采。

一根链条引发的思考:产业布局先整合再细分

氢能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应用等。我省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不断整合优化省内外资源,加速在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自去年年底顺利投产以来,位于濮阳中原油田的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已平稳运行超过百天。该项目拥有一套先进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以“绿电”制“绿氢”,可日产高纯度“绿氢”1.12吨。

有了氢气,下一步就是加氢站。在郑州高新区正星氢电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加氢机、加氢柱、压缩机橇等加氢站关键设备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中,一台即将出口到加拿大的集装箱式加氢站已接近完工。“我们在加氢站整站业务领域已完全具备从设计到关键部件研发、装备制造、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安装调试、项目运营与售后服务等在内的集成化综合能力,部分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正星氢电战略合作发展部经理刘曜新介绍。

郑州市还引进了国内燃料电池头部企业重塑科技,在郑州高新区成立了郑州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落地当年即投产了400多套氢燃料电池系统。“我们将郑州列为重塑国内的三大基地之一,未来会以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为核心,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打造行业领先的燃料电池产业化基地。”郑州重塑科技副总经理夏长虹说。

一条走廊折射的策略:主动嵌入国家“双碳”目标

氢能是达成碳中和的重要战略选择。河南踩着氢能热度的点位,重点打造“一轴带、五节点、三基地”的“郑汴洛濮氢走廊”,主动嵌入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战略布局中。

郑州在全国率先建成氢能公交示范运营,近4年累计投入323辆燃料电池公交车,累计运营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总计减少碳排放超3万吨,成为中国氢能源公交车商业运营的标杆;

新乡在全省率先建成并投入运营了首家氢能产业专业园区,引进并培育了豫氢动力、豫氢装备、氢璞创能等10余家氢能企业,由当地配套氢燃料电池及系统的河南新飞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三款70辆氢能专用车已正式上牌运营;

濮阳“制、储、运、用”全产业发展链条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已培育了中原大化、远东科技等制氢企业13家,氢气年产能占全省产能的40%,成功举办了“202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濮阳)峰会”……

氢能是最有潜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未来”能源之一,河南通过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展示着氢能产业发展的雄心。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主任委员蒋利军说,河南要在已有的丰富应用场景基础上,强化产业链协作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基础平台建设,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发展优势。

在一个不断创新和突破的“氢”时代,河南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故事

“氢”车熟路奔向“风口”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每天清晨,一批“特殊”的环卫车在新乡街头已经开始了忙碌。不同于传统的燃油车,这批由新乡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新飞电器集团合作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清扫车,可实现3分钟完成加氢,持续工作8小时,基本实现零排放,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宇看来,新乡未来将成为骥翀氢能重要的燃料电池生产基地。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一系列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政策引导和换道领跑双轮驱动下,我省正在加快驶入氢能产业赛道。为此,河南中金汇融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续加强与骥翀氢能等国内知名氢能产业企业的对接,把优秀的氢能企业引入河南。

作为中金汇融在我省氢能领域布局的亲历者,河南中金汇融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徐超对投资历程有着深刻的感受。“河南省是化工大省,焦炭、烧碱、合成氨等产业年副产氢气约55万吨,且质优价低,为初期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供应。”4月7日,徐超介绍,早在2015年,郑州即建成全省首座、全国第三座加氢站。此外,2022年年初,郑州城市群入选国家第二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将享受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为河南氢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优势。

截至目前,中金汇融通过在管的25亿元规模的新乡氢能基金先后投资了骥翀氢能、氢枫能源、势加透博等行业龙头,并引导企业将主要产能或重点项目落地在河南,进而推动河南氢能产业的持续升级。

前瞻布局,精准发力,中金汇融先后分两批向骥翀氢能投资1500万元和8000万元,向氢枫能源与势加透博共计投资上亿元,均获得了突出的财务回报。

“未来,中金汇融将持续聚焦氢能源产业链核心环节,继续引入产业链优质企业,进一步推动我省氢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助力河南成为我国重要的氢能源供给基地及氢能产业技术高地。”徐超说。

微言微语

以未来产业赢产业未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新科

未来产业为后发地区提供了换道领跑机遇。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对未来产业加强谋划,主动布局,向未来产业要未来。

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培育未来产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未来产业来说,先进制造业依然是重中之重,依然要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形成,必须脚踏实地夯实产业基础,真正沉下去,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把未来产业的蓝图变为现实。

孵化未来产业需要耐心,更需要创新。未来产业发展充满变数,这里既有技术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发展未来产业,也面临着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不可好高骛远,必须谋定而后动,科学谋划、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准发力,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必须在谋篇布局中把握产业演进主要趋势,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省工信厅公布了第一批省级

未来产业先导区名单

全省共9地入选

绘制6个未来产业链图谱

建立未来产业项目储备库

创建9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河南首个元宇宙产业园落地郑州

郑州获批建设国家首批区块链发展先导区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顺利推进

共推广各类车辆898辆、建成加氢站26座

河南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与郑州信大捷安

签约“量子行业应用ICT解决方案”项目

成为国内“量子技术交易”第一单

(数据整理/陈辉)

2023-11-24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