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ker股价新低,美国版“蔚小理”日子不好过

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后,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Fisker周二股价下跌超24%,创下自2020年上市以来的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

股价下跌源于不如人意的季度业绩,Fisker三季度营收7180万美元,净亏损9100万美元,表现均差于分析师预期。同时,公司还在财报中宣布,预计2023年将生产1.3万至1.7万辆电动汽车,远低于此前预计的2万至2.3万辆。官方表示,减产是为了确保公司不会出现库存过剩,并更好地管理运营资本。

首席财务官Geeta Fisker在业绩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这可能是短期的痛苦,可能不是华尔街想听到的消息,但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负责任、且至关重要的。"

在欧美普遍对电动车前景感到焦虑的语境下,Fisker的减产似乎是受电动车需求放缓影响的合理之策。市场领导者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警告称,旨在缓解通货膨胀的高利率正在损害消费者的购买力,劳资问题缠身的福特和通用汽车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但实际上,需求放缓还不是Fisker眼下最需要担忧的,摆在它面前的首要限制是交付能力和服务基础设施。

“我们未能足够快地完成交付。”首席执行官Henrik Fisker在财报会议上表示。为了提高交付速度,Fisker每周加雇20至30名员工,寻找更多的物流合作伙伴并开设新的设施。10月Fisker交付了1200辆车,高于整个三季度交付的1097辆。交付流程改进后,本月交付量有望继续提升。

Fisker的同行、豪华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同样下调了产量预期,其全年产量前景从之前的1万辆下调至8000至8500之间,公司称这旨在“谨慎地与交付保持一致”。

这家曾经被业内视为“特斯拉杀手”的美国新能源车企的处境每况愈下。三季度Lucid营收1.378亿美元,同比下降30%;净亏损高达6.31亿美元,但相比去年同期,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今年前三季度已累计亏损21.75亿美元。

除了不及预期的财报业绩,Lucid整车产品的产销情况也并不乐观。今年第三季度,Lucid产量为1550辆,交付量为1457辆。今年前三季度,Lucid累计产量达6037辆,累计交付4267辆。远低于它们年初设定的目标。

针对惨淡的销量,尽管Lucid采取了包括降价、租赁促销和扩大试驾服务等多项措施。今年年初,Lucid在美国的42个城市开展巡回活动,供潜在车主试驾各种配置的Air车型。8月,Lucid宣布同时降低Air三个版本车型的售价,降幅在4600美元到29000美元之间。但很显然,这些举措带来的效果并不显著。

由于业绩问题,Lucid的股价今年以来已下跌了约60%。

Lucid试图拓展国际市场以缓解市场压力,其中包括计划进入中国市场。今年9月,Lucid首席工程师Eric Bach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表示,公司正在探索在中国销售电动汽车,但尚未明确时间。

其实从去年开始,Lucid就开始在中国发起招聘,涉及数字信息化、硬件工程、法律、物流管理、供应链、零售等多个领域在内的14个岗位。今年6月,前集度汽车负责用户发展与运营的副总裁朱江加入Lucid,负责中国市场业务。这一举动被业界认为是Lucid进军中国正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有了特斯拉此前在华发展的成功之鉴,拥有庞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中国市场似乎能为Lucid注入更多生机。然而现实是,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早已不是特斯拉初入局时的模样,Lucid想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Lucid的竞争对手Fisker也有意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前,Fisker在官网宣布,将在中国上海开设首家销售体验店,并开始推进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布局。首家体验店将位于上海黄浦区太仓路,预计今年12月或明年1月正式开业。

在产品价格上,Lucid曾表示将推出5万美元左右的车型,约合人民币36万元。而这一价格区间早已被“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们提前布局并且牢牢锁定。如今,理想单月交付量已突破4万辆,蔚来、小鹏的交付量也在持续回暖。Lucid想要“卷过”国内厂商,势必需要做好长期准备。

与前两家的惨淡不同,同为美国版“蔚小理”之一的造车新势力品牌Rivian的业绩超出预期,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49%至13.37亿美元。Rivian表示,营收的增长主要靠交付提升带动,三季度产量为16304辆,交付量15564辆,分别环比增长17%和23%。此外,公司宣布不再受限于亚马逊独家供应协议,可能会销售商用电动厢车给第三方。Rivian也将今年的销量预期提高了2000辆,达到5.4万辆。

尽管Rivian在三季度达成了里程碑式的成绩,但其仍是亏损状态,三季度净亏损高达13.7亿美元。不过,相比于去年同期17.2亿美元的亏损,Rivian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无论是美国本土的新能源市场,还是来华竞争,对于海外造车新势力而言,前路都荆棘丛生。群雄逐鹿,谁才是最后的王者,《汽车观察》将持续关注。

2023-11-17

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