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泰z手车与其他品牌的比较如何?,

众泰又要完?这次新能源也救不了它


2023年了,你还记得“保时泰”吗?



就在5月最后一天,常年隐身的众泰突然发布一则公告:已收到公司董事长黄继宏的辞职报告,黄继宏将辞去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职务并不再担任众泰汽车的任何职务。



董事长请辞,绝非小事。面对这记大瓜,业内也持两种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众泰好不容易借黄继宏之手起死回生,但终归还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有人认为,黄继宏近期麻烦缠身、自身难保,离开对众泰而言说不定是一件好事。

但纵观众泰近些年的处境,或许前者可能性更大。


众泰的高光 皮尺部的传说

2003年,众泰汽车注册成立,配件厂出身的它,歪打正着拿下了当时台湾丰田特锐车型的生产线,赚了第一桶金;2007年,众泰通过收购重组江南汽车,正式拿到造车“准生证”,并为后者打造出江南奥拓。当年,能够与『开上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媲美的,恐怕只有『只要一万八,奥拓开回家』了,盛极一时、风光无限。



这期间,众泰还在2006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众泰2008,虽然名叫众泰,但它和之前的丰田特锐几乎一模一样,但价格只有特锐的一半。果然只要价格够低,销量自然不错,当年众泰营收达到18.8亿人民币。



尝到了“模仿”的甜头,众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黑,靠着“模仿(山寨)”各类进口车快速在市场崭露头角,包括不限于:酷似奥迪Q5的众泰T600,酷似奥迪Q3的众泰SR7、酷似奥迪A6L的众泰Z700,当然还有一战成名的“保时泰”——众泰SR9。于是坊间很快有了传闻(玩笑):众泰内部有一神秘部门,专门负责皮尺测量其他车型,以便快速复制模型。



因外观与保时捷Macan极度相似,但价格只需10.88万起,众泰SR9很快俘获大批消费者,上市两天订单就超过2万,甚至还出现一车难求、加价抢购的现象。


众泰算是玩明白了,只要看起来够豪华、实际上够便宜,面对这样的商品,总有人抵不住有货,批评者和消费者根本不是同一批人,又何惧非议呢?你笑众泰太疯癫、众泰笑你看不穿。


2017年上海车展,还曾发生戏剧性一幕:时任保时捷总裁Oliver Blume前往展馆参观,结果停留在众泰SR9车前,左右打量后,脸上浮现出迷惑的神情。很快这张照片就在网络疯传,“保时泰”再次出圈。



在保时泰SR9的热度支持下,众泰2016年销量一飞冲天,达到了惊人的33.1万辆,2017年销量继续稳定突破30万辆,众泰的销售们也毫不忌讳地喊出口号:用平民价格,让老百姓开豪车。



次年,众泰也成功借壳金马股份登陆A股,市值一度冲到288亿元。创始人应建仁夫妇凭借140亿元身家,成为浙江金华首富。2018年,众泰营业额达到147亿元。


“保时泰”、“皮尺部”,从一句玩笑,变成了一个江湖传说。


众泰的陨落 时代的进步

爆发式的销量增长,让更多消费者看到了保时泰的真面目:漂亮外壳下,质量问题频频爆发。车主们的投诉络绎不绝,众泰开始被自己的曝光率反噬,销量持续下滑。



高光那些年,众泰似乎也没有把挣到的钱投入研发,更别提掌握什么核心技术了,技术没进步、质量没提升,还真就是想着“一把皮尺走天下”了。


过去,人们低价买高仿豪车,体验不行但至少有面子,然而时过境迁,大家忽然发现开“山寨车”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如果消费者不认你的壳了,你还剩什么呢?众泰:抱歉,还真没有了。



2019年,众泰净亏损111.90亿元,日均亏损3000万,放观整个中国汽车史都非常罕见;2020年,众泰继续亏损超过100亿,达到108.01亿元。


最终,众泰资不抵债、宣告破产。



众泰的陨落,反倒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注解。


不只是造车,大部分行业早期都是以“模仿”发家,抓住入市门槛低、市场需求大的特点,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那个年代,用几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与高端产品近似的体验,现在看来可能有些荒谬,但这很符合当时的消费理念——用最少的钱装撑最大的面子。


但随着消费者经济能力的提升、眼界与知识的拓展,大家终于意识到面子始终不如里子,外壳不过是豪车最容易模仿的一部分,质量品控、核心技术、细节质感、品牌价值,这些才是豪车之所以是豪车。


消费观念与商品就像两个互相咬合的螺旋,不断向上。当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试图破局高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众泰抬头,发现原地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试图靠新能源翻身

于是我们的主角就出现了,即文章开头提到的前董事长黄继宏,他带领江苏深商控股集团投资20亿元重整众泰。众泰起死回生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众泰重整后第一大股东。


黄继宏来头不小,赴任众泰汽车董事长之前,他还是深商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名下所有企业36家,担任法定代表人有26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企业达72家,覆盖了房地产、交通运输、制造业和租赁等多个领域。



接手众泰后,黄继宏有两个动作。


先是试图开拓海外市场,众泰T300海外版自去年10月份下线复产后,持续发运海外市场。不过根据协议,海外市场仅同意销售10000辆众泰T300海外版,预计收入6.92亿元。



显然,这点收入对车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黄继宏还有另一手——瞄准增长势头的国内新能源市场。


众泰此前也陆续推出过几款新能源车,但破产重组后,或许是为了卸下众泰的品牌包袱、或许是为了整合资源利用率,众泰将转战新能源的重任放在了旗下的江南汽车品牌。


今年2月,江南汽车正式推出了新车江南U2,定位纯电小型车,售价5.68万~9.88万元。



上市之初,江南U2还被众泰寄予厚望,“江南U2的上市,标志着众泰正在逐步走向正轨”,有众泰内部人士说到。


然而现实不如预期,江南U2不仅没有扭转局势,反倒在上市之初,因外观酷似本田Honda e而备受质疑,甚至深交所都对众泰发出问询,要求其说明“江南U2是否具备独立完整的知识产权问题”。兜来兜去,我们还是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众泰基因。



口碑这一块儿算是重启失败了,但这还只是原因之一。


另一大原因,是江南U2本身的产品竞争力堪忧。


江南U2定位小型纯电车市场,但自五菱宏光MINI EV问世后,这个细分市场已经被蚕食殆尽——向上,有更主流的紧凑级车型;向下,有五菱宏光MINI EV统治的微型车市场。


我们看看市场销量会更容易理解: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1~4月,A0级小型车份额仅有12.3%,只比A00级微型车高了1.2%,而A级紧凑车型的份额达到了32.3%。江南U2作为小型车,可是结结实实被夹在了中间。



和谁一起被夹在中间呢?


向下看,有月售18000辆的五菱宏光MINI EV;向上看,有月售29000辆的比亚迪的海豚;同级看,有月售稳定在15000辆的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还有长期陪跑的哪吒V、零跑T03。哪一个是善茬?


细看配置,江南U2售价5.68万~9.88万元,其中5.68万的配置,续航仅为151公里,对比同价格的五菱缤果,后者拥有203公里续航,空间还更大,同时还有五菱的品牌效应,江南U2可谓毫无优势。


如果你再观察,卖得最好的几台车,五菱缤果/宏光MINI EV、比亚迪海鸥/海豚,不只产品实力不俗,还有着巨大的品牌影响力。而众泰与江南,近年来对自家品牌的维护可谓零,品牌建设、服务质量、渠道能力没有一样可以拿得出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凭借一款中庸的产品脱颖而出呢?



市场也给了答案,到目前为止,我们都看不到江南U2的销量和上险数据,整个众泰品牌的上险量也仅有74辆。


翻身失败,众泰似乎又重蹈覆辙,此时,董事长黄继宏自己还身陷庞大集团的证监麻烦,只能抽身离开。


接盘众泰汽车时,黄继宏也确实给众泰带来了一些希望,但消费者对众泰汽车的印象实在是过于深刻,改变消费者的刻板印象需要更长时间,而黄继宏也没有充足的资源去扭转,本希望能入局新能源市场来赌一把,奈何新能源也没上心——原以为江南U2会是众泰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交给领导的作业。


众泰的故事留下了什么?

长久以来,弯道超车就是发展的主旋律,“模仿”、“抄袭”、“山寨”,早期国内造车也因为技术力不足,几乎都靠逆向研发抄捷径,比亚迪F3和丰田华冠、吉利GE和劳斯莱斯幻影、奇瑞QQ和雪佛兰乐驰等等,虽然都不是什么光彩事迹,但它们与众泰的区别是:得了便宜,心里要有数,向上走才有出路。

在这场大变革的漩涡中心,众泰继续用乏善可陈甚至敷衍了事的态度,对抗整个行业的内卷。众泰的结局,既是自己的不思进取,也是时代的进步。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时代,我们不曾见过何时有如此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又如彗星般快速陨落;也不曾见过何时有如此多大象成功转身,又有如此多前浪被后排拍死在沙滩。众泰留下的反面教材,也可以给剩下的选手们一个警醒——真正捷径只有真诚罢了。



<

2023-11-12

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