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铃木摩托车价格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退出中国是败笔?放弃中国汽车市场后的铃木,为何越发展越好?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在商业活动中一家企业的决策,往往决定着未来的走向,也可能决定着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行业的发展前途。

这就要求在企业进行决策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难免会遇到生死关头的危机。

正如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内,创造过销售神话的铃木公司,当初有很多人认为退出中国是一个败笔,可是恰恰因为当初的决断,才让铃木公司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新机遇。

1元出售股份

2018年9月,铃木汽车将自身的合资股权出售给了在中国的长时间合作伙伴——长安汽车,而出售价格则是令人们惊叹的1元人民币。

这个在中国时期领域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具有多种意义,但显而易见的两点是:

第一这位早早在中国市场布局,并曾经创造出一系列风靡全国的车型的日企,已经彻底放弃了自己打下的国内市场;

另一点也意味着,之所以用如此低廉的价格,象征性的出售股权,恐怕在铃木汽车的高层看来,目前的中国市场份额已经成为了一种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了。

日本铃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铃木公司就已经同我国的长安和昌河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两个合资品牌。

从这一点上看来,其实铃木企业的负责人,早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初期,就已经将赌注押在了国内,并很快组建起自己的汽车合作模式。

众所周知,铃木最早是以摩托车的设计和制造闻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铃木同样是最早提出环保概念和汽车轻量化的企业之一。

用企业高管的话来说,“每十克重量的减轻也就意味着节省了一日元的能源消耗”,而且铃木企业同样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发出了电能摩托车。

有着这样的开发理念,也就造成了铃木汽车对于减小汽车体积的设计需求的渴望。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铃木汽车已经成为了汽车界“小车”销售的冠军。

该企业在1979年制造出著名的铃木“奥拓”,在小型车市场一炮而红,被称为“永远开不烂”的典范;1985年铃木“雨燕”问世,也延续了铃木汽车的辉煌。

对于许多日本消费者来说,更小的车体意味着行驶和停放的自由度更高,更轻的车身也意味着能源费用的节省,在逼仄的空间开着铃木汽车,必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铃木汽车的流行,无疑是对欧美汽车的一种挑战,因为其更符合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即经济实用),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趁着铃木汽车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销售势头,进入中国市场的这家企业可谓是有备而来,信心满满。长安铃木成立之后,中国的小型汽车发展正式拉开了序幕。

奥拓的辉煌

要问中国曾经的国产汽车名称,或许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奥拓”的名字。尽管当时的人时常会将它和“奥迪”相提并论加以调侃,不过这个名字还是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街道上,虽然已经出现了不少进口汽车的身影,如今早已被国人所熟知的“BBA”也偶尔可以见到,不过离百姓生活更近的还要数“奥拓”之流。

可以想象,当时在首都北京的马路上,大部分的计程车仍然以面包车为主,能够开上一辆自己的轿车是多么有“实力”的象征。

虽然很多人诟病奥拓尺寸太小,完全没有其他车型那样的派头。然而对于刚刚从代步工具自行车向汽车发展的那个时代,“有自己的车”仍然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作为大部分人拥有的第一辆汽车,长安奥拓也在我国汽车销售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可以说奥拓在日本市场的辉煌,已经成功在中国市场复制成功。

对比曾经中国市场的日系车三巨头“本田,丰田和马自达”,铃木仅靠着奥拓和雨燕这两款车型,就已经能够和“前辈”们分庭抗礼了。

当时一辆奥拓汽车的售价仅仅4万元,如今看起来可能便宜的离谱,可是正是由于这个价格才让它能够更快的融入中国市场,满足了预算有限的爱车人的需求。

仅仅这一个车型,就取得了在中国销售了数十万辆的佳绩。价格不高,加上当时长安铃木独创的,分期贷款购车的作法,也成全了奥拓的销售神话。

从2003年开始截止2011年,长安铃木的月销售额一路走高,在最为畅销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月销超两万,年销超二十二万的壮举。

然而市场的需求从来都处于变动之中,前一年还为人称道的销售额,在时间进入到2012年后却一落千丈,仅一年就跌了近四分之一。

眼看着销售额逐月下降,即使推出了更多的优惠条件还是没什么起色,经过市场调研企业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国消费者不在青睐小型车了。

其实这个结果早在铃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人们就曾经有过这样的预测,或许是因为多年的销售业绩,掩盖了本来藏在光鲜数据下的危机。

相比于日本消费者,以及日本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特征,中国消费者必定更喜欢“大车”,这一点在人口不那么稠密的城市和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人认为大车虽然意味着更多的燃油费用,可是无论在车内空间和载运量的多寡上更具优势,从个人心理上来说,开大车也更“有面子”。

从这一点上看来,购买“奥拓”似乎成为了一种预算有限时的“权宜之计”。当人们有了足够的财富以后,往往会选择其他品牌,贷款的普及也让曾经的大车不再遥不可及。

那么面对着日益缩水的中国市场,铃木又是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来缓解危机的呢?

铃木的新生?

不得不说铃木为了保住中国市场,做了一系列“努力”尝试,但从结果上看来显然并不够尽力。

此时铃木公司的上层仍然把关注点,保持在小车型的开发和优化上,而非开发出更多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新车型。

这种不知道应该说是固执,还是令人失望的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作法,自然会得到市场的制裁。

我们以铃木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的“北斗星”和“羚羊”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北斗星曾经在微型车市场上受欢迎程度,不啻于高高在上的“SMART”系列。

可是却因为后期的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缓慢,外形配色落后,导致沦落到降格为货运车的地步;

无独有偶,新车价格达到5万元的“羚羊”也曾经惊艳了国人。可是和多年不变的铃木汽车相比,更新换代更快的国产车显然更有优势,它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取代。

本以为铃木就这样一蹶不振的世人,很快在2018年的铃木年度财报上,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铃木公司以339亿美元的收入,让自身的世界排名上升了25位。

在中国日渐式微的铃木,是凭借什么重新绽放青春的呢?答案是亚洲的另一个国家市场,这个国家正是我们的邻国印度。

仅2018年一年,印度消费者就购买了超过170万辆铃木小型汽车,该企业的汽车商品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印度整个汽车市场的一半以上。

这个成绩不能不说是辉煌的,也可以看做是铃木小型汽车从日本市场到中国市场,再到印度市场,完成了铃木汽车的畅销神话的传递。

也正是因为印度市场的蓬勃发展,铃木才下定决心放弃中国市场,并用最快的速度同我国市场作了切割,以换取更大的专注和更多投入在印度市场之中。

铃木的选择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是和不断进取创新相对的,更为保守的发展方向。

当一种制造和经营理念,不止一次的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否还有改变的必要呢?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大部分经营者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如铃木这样的保守方式,固然保障了经典汽车品牌和型号的品质,降低了试错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很明显并不适用于发展变化快的市场。

至于未来铃木小型汽车,在印度市场是否能够保持如今的受欢迎程度,恐怕暂时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结语

有人说中国经济的历程,是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同样中国汽车市场的变革,同样也是快到难以预测的。这种快速变革和发展的节奏,考验着每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汽车品牌,和车企的管理者们。

参考资料

1《铃木汽车 情陷中国》

2《铃木 不甘附属》

3《铃木因何出局》

4《铃木要去哪儿》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2023-11-03

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