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铃木利亚纳油耗高?,为什么铃木利亚纳二手车不多

这些日系品牌快凉了?你不知道它们曾经有多牛?

Hello,大家好!

最近,日系品牌在华不太好过。去年一年,丰田销量首次下滑,本田大规模下滑,日产直接腰斩。销量辉煌的比亚迪,就是踩着这些日系品牌上位的。

在日系巨头的日子都开始萧瑟时,二线日系品牌更是如临寒冬。近期,三菱就在不断辟谣自己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而马自达、斯巴鲁,这些二线日系品牌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更是有一些品牌,已经先行一步离开。

然而这些品牌,都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去,也都在我们的汽车故事中留下了记忆。我们就从三菱说起:

三菱:日系入华先锋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三菱是最早同中国进行联系的日本车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三菱就开始向中国市场出口卡车。而三菱卡车的技术,也帮助一汽完成了产品迭代,蓝色的平头解放卡车,就是引入的三菱FUSO重工的技术。

80年代,三菱又在另一个国产品牌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5年,三菱正式和柳州微型汽车厂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授权柳微生产L100型微面。而这家企业,也在三菱基础上加两个菱形作为车标,正是如今打造多款神车的五菱。

下一家和三菱产生密切联系的车企是福汽。1995年成立合资的东南汽车,一方是福建汽车,另一方则是来自宝岛台湾的中华汽车。而中华汽车是三菱在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中华汽车的关系,东南汽车引入了一系列三菱车型。有轻型客车得利卡、多用途RV车富利卡,都是当年街头能见度颇高的车型。

而东南汽车引入过最为成功的车型当属菱帅。这款基于三菱Lancer的轿车,依托着三菱EVO大旗,吸引了无数年轻人。

1997年,三菱又在中国市场完成了两个重要布局。一个是和长丰合作,引入帕杰罗V31技术。别号山猫的帕杰罗本就在国内积累了良好口碑,自此之后更是成了国内越野车领域的佼佼者。

同样是1997年,三菱在国内成立了两家发动机合资企业——沈阳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在当年,作为为数不多愿意分享发动机技术的日本车企,三菱迅速成为了自主品牌发动机的主要供应者。最巅峰的时候,自主品牌2.0L排量车型中,有96%使用三菱发动机。

2003年,三菱还通过克莱斯勒的关系,和北汽合作生产了欧蓝德。这是国内城市SUV的先行者,凭借大胆的造型也在市场上拥有不少拥趸。不过当时欧蓝德国产率较低,售价高达30万左右。

三菱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合作对象,新世纪前后哈飞汽车也和三菱进行了合作,引入了部分三菱车型。哈飞和三菱合作的车型中,流传较广的是哈飞赛马,原型是三菱Dingo。凭借融合了MPV、两厢车后带来的实用性,在北方市场火热一时。

三菱和中国车企此前的各种合作,基本都是三菱提供技术不参与经营的模式,直到2006年三菱才正式入股东南汽车,2012年又和广汽成立广汽三菱。可是合资生产的三菱汽车,并没有重复技术合作阶段的辉煌。

诸多合资车型中,最为成功的或许就是欧蓝德。在前两年,凭借着较大的空间、大排量自吸、不高的价格火热一时。欧蓝德当时是市场上为数不多有着可用三排空间的合资紧凑型SUV。可惜的是,换代后销量未有起色的欧蓝德,有可能会成为压垮广汽三菱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合时宜的小车专家

在三菱之前,因为退出而引发关注的上一家车企是铃木。2018年9月,长安汽车以1元人民币,收购日本铃木方持有的长安铃木50%股权,铃木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铃木和中国的缘分,最早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五菱引入了三菱的微面技术,而更多的车企则选择了铃木。在当时,北方的哈飞、南方的昌河、西南的长安,都选择铃木Carry微面、微卡作为技术引进的对象。

尤其是长安,在和铃木合作尝到甜头后,1998年再度引入了Every车型生产出了长安之星。这款有了长鼻子的面包车,成了微型商用车的又一经典。

铃木和昌河合作的车型,除了松花江微面外,另一款热门车型则是昌河北斗星。这款实用性颇高的微型厢式车至今还在生产……这款车原型是铃木的Wagon R,也是铃木历史上一款重要车型,还曾授权欧宝生产,当年以欧宝欧捷力的名义进口到中国,售价15万,差不多能买三台北斗星。

在微面成功之后,铃木也将越来越多的车型引入中国市场。1993年5月,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第一款重要产品就是奥拓。作为中国合资微车的开路先锋,帮助不少小康家庭实现了汽车梦想。

当时引入奥拓的企业不止长安一家,还有东北的通田汽车和西北的秦川汽车。前者后来变成了江南汽车,江南奥拓TT一度是国内最便宜的汽车,再日后则演化成了众泰。而秦川汽车,则在新世纪被一家深圳公司收入囊中,是比亚迪造车的起点。

铃木奥拓之后,长安还引入了羚羊、雨燕等多款成功的小型车,天语SX4也曾在国内市场火热一时。而昌河铃木利亚纳等车型,也凭借油耗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可惜的是,铃木自身“小车专家”的身份阻碍了它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国消费者喜欢的车型越来越大后,铃木也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存在感。

大发: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在铃木之前,还有一个消失的小车专家:大发。对于80后、90的人来说,或许还记得这些车:黄色小面的,红色的夏利。他们都来源于一个品牌:大发。

黄色小面包是第六代大发Hijet,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汽车直接买入全套Hijet生产资料,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记忆里能装下一家人加行李的黄大发,其实很小。当时最常见的黄大发长度和奇瑞小蚂蚁基本一样,宽度更小,高度略高。而黄面的的轴距甚至比五菱宏光MINI EV还要小。

虽然黄面的是我们对天津大发最深刻的印象,但当初华利还生产过加长版、微卡版等很多衍生车型,除了黄色,也有白色、红色、蓝色等颜色。黄大发最火的时候,加价十分疯狂。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销售最为火热的时候,定价2.8万的黄大发提车要加价2.4万,加价幅度接近100%。

夏利更不必说了,黄大发面包车代表了一代人奔小康致富的希望,红夏利则是一代人小康的代表。一方面,夏利是当年最常见的出租车,出没于大江南北,一方面这也是当年私家车的重要选择。

在大发黄面的和夏利之后,2003年,大发特锐正式在天津一汽工厂下线。这是一个小型SUV,四门、五座,尺寸娇小还有一定的越野能力,利用一汽丰田的销售渠道销售。在那个私家车刚刚萌芽的时期,似乎是一款产品力合适,有大卖潜质的车型。

然而这台较小的SUV不便宜,当时卖十几万。如果你对于这台车没有什么印象,也很正常,因为这车月销量常年只有三位数。自觉无趣的大发在两年后,就停产了这玩意,生产线都直接打包卖给了一个叫众泰的企业。

特锐不成功,大发又是通过丰田和一汽的关系,与一汽吉林合资建立了一汽大发。这个存在感不强的合资企业,引入了一款卖相依旧不错的小车:森雅。不到十万!大空间!有通过性!还是合资的。可惜需要买合资车的觉得它low,不需要合资品牌的觉得它还是贵。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大发这家日系品牌中的小品牌,实在没精力在中国市场再折腾。如今大发已经从曾经我们最熟悉的日本品牌,变成了最陌生的日系品牌。

写在最后

日本汽车品牌其实不多,但当年每一个都在中国市场有一席之地。但现在,三菱处于退出边缘,铃木和大发都先行一步。再往上一点,马自达和斯巴鲁其实也岌岌可危。

但至少这些品牌,都在中国汽车记忆里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你还记得它们有哪些经典的车型吗?这些车型中,有哪些又和你有一段独特回忆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2023-11-03

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