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牌只给领导使用?,

“132”雪茄:毛主席及中央领导特供香烟的秘密

咳咳咳,咳咳咳……”1968年在中南海主席的书房里,传来一阵阵的咳嗽声。

原来,年老体弱的毛主席这几日不慎得了重感冒,但烟瘾发作后的他,还是没有忍住,只轻轻地吸了一小口卷烟,便发生了剧烈的咳嗽。

痛苦的神情迅速爬上了他紧紧皱起的眉头,额头上也微微沁出星星点点的汗水。

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见状,递过毛巾和茶水,又迅速拿出李先念同志推荐的13号特供雪茄。

毛主席呷了一口茶,擦了擦额头的汗,接过一支雪茄吸了几口,咳嗽立刻缓解不少,他露出了舒心的笑意:“此烟既过瘾又不咳嗽,真是太妙了!”

主席并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席话,让本就鲜为人知的特供烟,更是蒙上了一层独特的“神秘面纱”。

特供卷烟组进京前

位于川西平原西北部的什邡,是最适合烟草种植以及烟草特定栽培方法的地区之一,这里从古至今已经有近200年的种烟历史。

用此地的烟叶制作出来的什邡雪茄,享誉国内外,是世界三大名牌雪茄之一,而什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雪茄之乡”。

创办于1918年的什邡卷烟厂在50年代末便开始为贺龙元帅制作雪茄烟,在他的推荐下,什邡卷烟厂于1964年便开始为中央首长们卷制特供雪茄烟。

当时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后,厂里的技术科便研发出了35种雪茄烟的配方,样品送至北京后,经中央首长选定,最终确定1号、2号、13号、33号进行生产。

后来大家才知道,2号便是毛主席选定的特供雪茄,而其他中央领导大多选了13号。

特供卷烟组成立后,便将厂长办公区域作为了生产车间。车间布满了铁丝网,凡是节假日均要贴上封条,工作室根据需要随时上锁。

这种严格的制度,让工人师傅们凡事都谨小慎微。

据说,有一天刚上班,工人师傅就发现电灯开关的拉绳不见了。这件事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小事一桩,但在那个时候,立刻惊动了省公安厅。

他们派了三名公安人员驻守厂内彻查此事,夜动昼伏好几日,却还是找不出真相。直到上房揭瓦,从老鼠洞里觅得那根绳子,这件事才算作罢。

除了工作环境严格,在选料上,特供雪茄烟都是按照高于“出口”级别的要求来精心选制。

成品出来后的鉴定,更是有一套特殊的鉴定标准,即:“接火、灰白、香足、味浓”。卷制出来的成品,每支烟都必须试吸。

工人师傅会将成烟的尖头部位剪下小部分点燃吸食,由于工作量大,最多时候也只有4位师傅手工卷制,平均每人日产20~30支,继而发生过人因吸食过量而晕倒,不得不采取急救措施的事。

这以后,大家又想出了用土制工具代替人吸,进而又用草灰水浸泡,解决灰白问题,才将系列难题逐一攻破。

在包装上,特供烟用白盒,每支烟都有专属的次号,封条后,由专人送往成都军区,每月一次。

一旦出现品质问题,成都军区立马就会派人到厂里,根据次号查出卷制人,随后便会将此人撤出特供卷烟组。

为了安全考虑,特供卷烟组曾经迁往成都,但是半年后因特殊事件的升级,特供卷烟组不得不又迁回什邡。

什邡卷烟厂也经常会有领导下来视察工作,由于特供烟的特殊性质,大家对来视察工作的人员的具体工作职务都讳莫如深。

曾经,来关心烟厂走进特供卷烟组次数最多的一位女领导,在动荡年代里自杀身亡,大家这才得知她曾是特供卷烟组四川方面的主要负责人。

几年后,烟厂被通知停止供应特供烟,没过多久,一位称为“老孟”的人被派来驻扎在厂里。

这位“老孟”在厂区到处巡查,这里看看,那里摸摸,有时候还和工人师傅们聊聊天、看看球赛。谁都不知道,这位“老孟”就是中央派来的“大拿”。

神秘的“132”小组

果然,通过政审的黄炳福、刘宗贵、姜月秀、范国荣等四位师傅及其家属接到了去北京的通知。

几年后,中央出于安全角度考虑,便将特制雪茄烟的生产迁移至北京,厂址就定在北京中南海对面的南长街80号,中南海是81号。

一同进入80号的,除了什邡烟厂的几个老师傅,还有来自中央警卫团的危德纯、北京市公安局的柏宝英。他们一个负责政治思想工作,一个专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另外,还有一名党员炊事员和两名锅炉工负责后期工作。

就这样,一个新生的小单位成立了,经领导研究决定,这个单位以雪茄配方的编号来命名,称为“132”小组。

当黄炳福他们走进80号,发现这是一处内外套双层的四合院。据说,过去是原匈牙利大使的居住地。房间已经重新装修一新,生活区已经改造成了生产区。

“开端往往是整个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想着南北气候存在着巨大差异,温度湿度以及各种工艺的细节都需要调整,在正式生产前,一直从事高级雪茄配方的黄炳福准备亲自做实验。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北京刚下了厚厚的雪,天气异常寒冷。黄炳福只能趴在雪地上,在搭起的帐篷内,实验了整整三天,才将达标的雪茄烟实验成功。

虽然北京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大雪,让从南方过来的黄炳福一行着实感受到北方冬天的威力,但是实验的成功还是让师傅们都欣喜不已。

接着,黄炳福和刘宗贵两位师傅又根据中央领导反馈的主席的身体状况以及吸烟的日常习惯,找来上千种中草药层层筛选、配比、尝试。

这些材料经过特殊的工艺的处理后,在13号雪茄的基础上,他们一起研制出了专供毛主席一人吸用的特供2号雪茄。

那个时候,毛主席经常在颐年堂点上一支2号雪茄,在缭绕的烟雾中思考问题,或会见外宾亦或组织各种会议。于是,2号雪茄又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颐年世纪”。

1971年11月,“132”小组正式在北京开始生产。主要原料依旧由四川供给,辅料在当地购买。每个月固定向对面的中南海提供400支2号雪茄烟。

从此,80号的屋顶全部由铁丝网包围,大门紧闭,就是住在附近居民也根本不会想到国家领导人吸食的特供烟就在这个小作坊里秘密生产。

在这里工作的所有人都执行着一套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

他们不能会见客人、不能向外打电话,外来电话必须经过危德纯、柏宝英接听后转达。如果要外出需请假,回来必须汇报。

做好的成品还是沿用过去在四川时候的简易包装,现由“老孟”和毛泽东的警卫员亲自负责拿取,两个人各备一个本子,对换签字,随到随取。

几年后,“132”小组的工作生活更是变得越来越紧张。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守口如瓶,平时都听从上级领导安排,遵守相关规定,80号发生的所有一切都是每个人心里的秘密。——这些都已成为“132”小组成员每日必做的早已经身心合一的日常习惯了

他们如早年的一个个地下工作者,在新时代的红旗下,栖息在人民群众的环境中,兢兢业业地做着最秘密的工作。

在这里工作的所有人,他们的家属都不曾知道自己的亲人就在这里工作,更不可能到访此地踏入半步。

不仅如此,他们本人的婚嫁对象都要经过严格的调查,通过严格的政审,确定没有问题了,双方才可以正式结婚。

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是按照规定的计划一步步按部就班地执行。

每天早上6:20起床,冬天要扫雪,夏天要擦灰,8小时工作制。

为缓解工作疲劳,上午和下午还各有一次工间操。伸伸胳膊踢踢腿后,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晚上9:30准时熄灯睡觉。

学习上,每天必须花90分钟的时间学习毛著以及《反杜林论》。每周还会有一次党员会和一次民主生活会,还要用那个时代的《老三篇》来对照检查、反躬自省。

生活工作学习,既充实又紧张,基本上不太会有什么闲聊的时间。

那个年代的人们,能为毛主席亲自制作雪茄,是黄炳福等人一生的骄傲;能在北京为毛主席工作,更是一种无限的荣光。

他们对毛主席的忠贞和崇敬之情都溢于言表,这种情怀,或许在如今的人们心中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曾有时也感觉到有些压抑。

但是当他们想到因为有他们这一批人在这里默默地奉献,主席才得以抽着他们亲自卷制的雪茄思考中国社会的前途、治理内忧外患的国家,也才有了打开国门与尼克松的握手,才有了中美关系历史性的转向……

工人师傅们还是为此由衷地感到自豪、欣慰又幸福。

从1972年的春天,毛主席自从抽上“颐年世纪”雪茄烟,便将抽了多年的“中华”卷烟束之高阁,这说明“132”小组生产出来的雪茄品质是过关的,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虽然上面的那些领导也会时不时拿着主席没有抽完的雪茄前来质问黄炳福:“黄炳福,这支为什么只抽了一半?……那支为什么只剩下最后这一点点?”

负责技术的黄炳福对自己和同事们生产出来的雪茄质量深信不疑,也知道这些人总是用放大镜来看问题,小题大做一番而已,而每一次都是有惊无险、不了了之罢了。

黄炳福他们深知:主席喜欢抽他们制作的烟,就是主席对他们工作莫大的肯定。

即便特殊年代里会有各种不同的“高压”,但“132”小组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严谨的制作工序、扎实的基本功,用良好的品质来回应了所有严苛的质疑。

“132”结局及后话

1973年黄炳福向组织申请回到什邡,什邡烟厂又派出其他同志继续接替了他北京的工作。

1976年,“132”小组停止生产特供烟,原“132”小组的师傅们并入北京烟厂,师傅们手把手地亲自教授了20名学徒,生产出了“北京”牌雪茄。

产品进入市场后,“132”便正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了。

时至今日,在什邡卷烟厂,一张毛主席当年吸2号雪茄烟的照片仍旧悬挂在厂部的展览大厅里,似乎它一直在静静地诉说着这段特殊的历史。

然而,有关“特供”商品留在老百姓心底的特神秘、高品质、高权威的印象却是不言而喻的。

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特权崇拜之风的吹动下,不法商家将自己的商品上标识上了“特供”二字。

以“特供”二字给商品带来的特有的品质、神秘以及权利的尊贵,来彰显自身商品的特殊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成为风行一时的销售模式。

于是,各种标有“特供”、“专供”字样的烟、酒、茶叶等等商品应运而生,可谓品种繁多、真假难辨。

其实,经国家工商部门调查,这些产品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商品,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不可否认,“特供”商品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确有着它的历史意义。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那些想投机取巧的商贩利用老百姓对“特供”商品固有的“历史好感”来获得利益的行为,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秩序。

这种扰乱不但形成了黑色的利益链,又滋生出更多的腐败、萌发新的特权思想,成为某些腐败分子走向堕落的温床。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健全,信息的公开透明化,针对“特供”的各种更细化更全面的约束纷纷列入相关条款;

再加上党和国家对惩处腐败力度的加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人们观念的转变,“特供”商品的后遗症也必将如“132”雪茄一般成为一段记忆中的历史。

参考资料

1、毛主席专用雪茄秘制经过 吴明 文史博览 2007-04-05 期刊

2、我为中央领导造雪茄 黄炳福 栀子 商界(城乡致富) 2006-03-01 期刊

3、鲜为人知的“132”特供烟卷制组 梁荐 农家参谋 1994-9-15 期刊

4、跟“特供”说再见 本刊综述 创造 2013-04-15 期刊

2023-11-01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