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汽车保险杠的颜色会影响外观整体感?,

汽车行业深度报告:自主向上,汽车外观造型如何评判?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海证券,薛玉虎,王琭)

核心观点:

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统计汽车之家车主口碑模块对畅销车型的评分,发现无论是轿车还是SUV, 畅销车型的外观评分均在各维度评价中排名较高。造型设计的基本诉求就是通过姿态、比例、线条、曲面、色彩、细节等的协调融合来更好匹配 和突出产品定位,以表达不同产品所彰显的特点与性格。

姿态: 稳重和运动是汽车造型姿态的两种倾向,而【既有动势,又有平衡】是姿态的基础。 汽车姿态的表现主要通过侧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三条特征线为【顶盖线、水切线、腰线】。 视觉重心是表现姿态的重要参考:1)视觉重心越低(R=a/b值越小),运动感越强,反之稳重感越强;2)视觉重心越靠前,运动感越强, 反之稳重感越强;3)当视觉重心不在前后两车轮轴之间,车辆会缺乏平衡感。

比例: 尺寸应符合一定规律:SUV的车高一般大于1600mm,轿车的车高一般低于1500mm; 车辆造型中的直观衡量单位是车轮直径,不同级别的车型的长度和高度车轮数符合一定的规律:1)三厢轿车级别越高,后悬越长,前后轮 之间轮径数也越多;2)两厢轿车中A0/A00级比A级前悬短、车身高,但后悬均较短;3)SUV车轮尺寸大,纵向轮径数相比轿车更少。 其他比例:如水切线到顶盖线的距离占车高比重越小,运动感越强。

曲线:1)车身曲线要顺畅有逻辑,以更好表达设计意图;2)曲线设计应主次分明,与风格定位相匹配;3)曲线应简练明确,太复杂则过犹不 及;4)曲线应富于变化有层次感,不宜呆板重复;5)曲线应有弹性,小曲率线条是关键。曲面:1)可分为4类:平整型曲面(如劳斯莱斯)、高弹性曲面(如宝马)、肌肉型曲面(如捷豹)、切割型曲面(如兰博基尼);2)曲面应 立体有层次感,其形体更像是【工业雕塑】,而不是【壁画浮雕】。

细节设计:1)设计元素:应协调统一,避免不同设计元素间相互冲突。正面案例如MINI COOPER;2)表情:前脸造型呈现不同表情,应与车 型定位相匹配;3)车灯:①灯具轮廓和内部结构都应体现立体感;②与周围车身融合设计趋势明显,强化造型统一性;③受益技术升级,动态 造型成为车灯设计新方向;4)格栅:轮廓与内部设计应与车型定位相匹配;5)轮毂:在风阻与散热间平衡,在运动与沉稳间选择;6)镀铬亮 条:宜精致细腻且富于变化,过多使用则会显得过度。

颜色:属性可分为色相、明度和纯度,不同的颜色可表现冷暖、轻重、收缩和进退等效果。一般来讲,明色调感觉轻,暗色调感觉重;亮色体现 膨胀感,而冷色及暗色则有收缩感。 不同类型的车型:1)大型车多采用无彩色或纯度较低的彩色,凸显冷峻端庄的气质;2)小微型车常配有膨胀感的彩色,增强视觉体量并 表现灵动气质;3)跑车常配置高纯度&明度的彩色,突出动感与激情;4)越野车常采用原始自然色或高纯度彩色,突出硬汉气质和激情; 金属漆和珠光漆有更好的反光效果,视觉效果更优,主要用于中高端车型。

家族设计基因:家族式设计是品牌LOGO的延伸,增强品牌差异化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 家族设计基因需要经过数代车型的传承与演变逐渐形成,对于高端品牌尤为重要。 家族设计基因不仅需要随着时间纵向传承,也需要在不同车型产品间实现横向统一。一个品牌的家族设计基因对造型的影响越大,其推动家族设计基因演变的需求和动力越大。 在汽车造型设计因行业技术变化等因素影响需要变革的时候,家族设计基因有时也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1.造型设计是影响汽车销量的核心因素之一

1.1、外观设计是消费者购买汽车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汽车之家车主口碑模块对畅销车型的评分, 无论是轿车还是SUV,畅销车型的外观评分均在各维度评价中评分最高。外观因素在多个细分汽车消费市场中均为重要影响因素。近来自主品牌逆势上扬,据乘联会数据,自主品牌的 市场份额在2022年10月达到了51.5%,而用户在讨论自主品牌不同因素时 ,外观因素声量居于首位,并于 1H2022 增 长 34% , 我 们 认 为 外 观 容 易 对 消 费 者 在 进 行 自 主 品 牌 的 购 买 选 择 时 产 生 较 大 影 响 。 此 外 , 据 J.D.Power,汽车外观为影响95后购车的首要因素。在近两年销量增速最快的混动车型中,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外观。

1.2、自主品牌愈发重视汽车造型设计软实力提升

自主品牌通过引入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与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好更快的帮助自主品牌实现造型设计能 力的提升。

2.姿态与比例营造汽车造型的第一印象

不同品牌下的不同车型都有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因此造型设计的基本诉求就是通过形态、比例、线条、曲面、 色彩、细节等的协调融合来更好匹配和突出产品定位,以表达不同产品所彰显的特点与性格。

2.1、汽车的造型姿态需要动势,更需平衡

汽车在姿态上,整体来说可呈现出两种倾向,即【稳重】和【运动】。强调运动的姿态,就要有较强的动势; 而强调稳重的姿态,在动势上可以适当弱化。但无论那种姿态,前提皆是【平衡】。对于当前大部分的车型而 言,流畅的运动感是普遍的审美追求,因此【既有动势,又有平衡】是整车姿态的关键。

2.2、车辆尺寸与级别成正比,轿车和SUV在高度上有明显差异

车轮直径是汽车造型的直观衡量单位,车轮比例应满足车型定位,车辆造型中的直观衡量单位是车轮直径,不同级别的车型的长度和高度车轮数符合一定的规律。以劳斯莱斯为例, 在造型比例上一直遵循“高度为车轮的2倍”,幻影车型车长5770mm,车高1648mm,车轮齿轮达到22英寸, 宽大的整车尺寸令车辆看起来稳重大气,豪华感十足。

3.曲线是骨,曲面是肉,线面可辨设计水平高低

3.1、曲线设计应主次分明,与风格定位相匹配

在汽车的造型设计中,线条和细节要有主次之别,从而更有重点的表现设计诉求。例如,奥迪e-tron的格栅 饰条中,竖向饰条在外侧且更粗壮,而横向饰条在内侧且更纤细,因此通过强调竖向线条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 视觉的厚重感,以平衡格栅整体外廓向两侧扩张的运动感;极氪001前脸的线条中,横向线条均以长线条来表 现,而竖向及斜向线条则相对较短,因此横向占据明显主导,在视觉上将车辆拉宽,突出运动感。

曲线应富于变化有层次感,不宜呆板重复,车身曲线应富有变化,从而体现层次感 图: 2014款奔驰CLS猎装版 和立体感。在2014款奔驰CLS猎装版的 侧面特征线中,有2条腰线和1条裙线, 前部腰线与裙线走向彼此相反,相互对 应平衡,但二者的深度均是从后向前渐 消,富有变化;后方的腰线在中间段曲 率较大,像是猎豹准备起跑冲刺时的后 腿,并与前方腰线形成鲜明的差异对比, 颇有层次感。

3.2、曲面应立体,合理变化呈现丰富层次感

无论应用何种曲面风格,都要彰显立体感,因为汽车作为工业品,其形体更像是【工业雕塑】,而不是【壁画 浮雕】。随着车身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空气动力学性能和造型美学的不断追求,汽车曲面立体感越来 越重要。电动汽车因为没有发动机散热的需求,前格栅和两侧进气口取消或缩小,从而导致前脸造型设计缺少 了更多型面变化的需求,但优秀的设计依然能够优雅的曲面表现出立体感。例如,特斯拉Model 3和蔚来ET5, 曲面变化运动而优雅,立体感十足,并且十分自然顺畅。

4.细节决定成败,好设计成就点睛之笔

4.1、设计元素:应协调呼应,尽量避免相互冲突

汽车的设计元素应协调呼应,避免不同设计元素间相互冲突。 例如,MINI COOPER造型的各设计元素中,圆形占主导, 以表现优雅、可爱和复古。除了前灯是椭圆外,门把手的凹 槽、油箱盖、排气管也都是圆形,并且格栅、尾灯、后视镜 也通过较大的圆角将设计元素圆润化,从而达到车辆整体设 计的统一。

日产JUKE前脸的设计元素冲突较大,分体式车灯中的下灯组与下方雾灯为圆形,上灯组则非常锋利、菱角分 明,彼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冲击;再如2009吉利推出的中国龙车型,在前脸造型中,水滴形、三角形、平行比 变形等诸多元素混杂,令前脸的设计较为失调。

4.2、表情:前脸造型呈现不同表情,应与车型定位相匹配

汽车前脸的造型往往会让人联想到“表情”,因此需要与车辆整体设计调性相呼应。我们认为,比较常见的汽 车前脸表情整体可以分为可爱呆萌、行政严肃、充满激情等几类,例如,菲亚特500等小微型车往往是可爱呆 萌的表情,大众辉昂等商务气息较浓的车往往是行政严肃的表情,而捷豹F-Type等跑车/轿跑车等以充满激情 的表情来表现速度和运动感。

以两代奥迪Q7为例:第一代Q7车头曲面圆润厚实,格栅视觉效果也更高,车灯微微上扬且内部结构“眼神犀 利”,前脸整体表情不怒自威,霸气十足,令人非常有安全感;第二代Q7在细节设计上更加精致,线面更加 丰富,镀铬亮条的使用更多,但是,车头曲面缺乏厚实感,格栅太宽且向外扩张弱化了竖向的视觉效果,车灯 也没有了犀利的眼神,表情缺乏威严,令这一代的Q7的造型设计过于轿车化,视觉上略显单薄。

4.3、车灯:灯具轮廓和内部结构都应体现立体感

车灯的设计要体现立体感:1)灯具轮廓对车身造型营造的立体感,比如,奥迪A7的前灯与周围车身不共面, 而是向车体内部有一定嵌入,从而与周围车型形成阶梯面,丰富了车身曲面,增强立体感;而宝马iX3的尾灯 自身立体感较强,与周围车身也不共面。2)车灯内部要有立体纵深感,奥迪A7L前灯和宝马iX3尾灯虽然造型 差异很大,但是内部均有明显纵深感,尤其是前灯,在更好的营造立体感的同时,也增加了前脸表情的深邃与 冷峻。

车灯:与周围车身融合设计趋势明显,强化造型统一性,灯具与周围曲面和设计元素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增强汽车整体设计的统一性和逻辑性。例如,红旗H9的 格栅外廓LED灯带一直延伸至前灯上沿,将格栅和前灯两大元素巧妙融合,增强了前脸整体造型的连贯性;大 众CC猎装版前灯的两条内部LED灯带与格栅镀铬横条对应连接,令前脸造型具备较强的完整性,很好的展现 了工业设计的逻辑美学。

受益技术升级,动态造型成为车灯设计新方向,伴随技术的进步,车灯造型已经不限于静态效果,也会通过灯光的变化展现动态效果,这不仅在增强了车辆的 科技感和实用性,也为汽车造型带来新的发展。例如,奥迪旗下A7车型的尾灯即是动态变化的,视觉上动感 时尚,并富有很强的科技感;小鹏G9的前灯组也可呈现相似的动态效果。

4.4、格栅:轮廓与内部设计应与车型定位相匹配

竖向线条在视觉上更加沉稳厚重,奥迪轿车车型的格栅以横条为主,SUV车型以竖向为主;宝马偏运动的车型 格栅强调横向,偏商务的车型强调竖向。

4.5、轮毂:在风阻与散热间平衡,在运动与沉稳间选择

1)轮毂设计与风阻和制动盘散热相关,二者相互矛盾,轮毂越封闭,风阻越小,但制动盘散热效果越差;2) 辐条越多,越能体现稳重感,相反则更凸显运动感。因此,汽车的轮毂设计要匹配整车定位,否则便会显得不 协调。

4.6、镀铬亮条:宜精致细腻且富于变化,过度使用则会显得土气

外观装饰条多为镀铬,主流为亮银色,在汽车外观造型中起强调作用并增强豪华感,但大面积应用则会显得土 气。奔驰S级是豪华轿车的代表,其外观装饰条精致简洁,粗细变化丰富,大气而有品位。作为强调细节的装饰条,如果过于粗壮和密集,就会“喧宾夺主”,影响设计主调。例如,第一代比亚迪唐的 格栅轮廓镀铬条比较粗壮,对周围设计元素形成较大冲击,并且镀铬条的上方两端形成尖角,影响了装饰条整 体的连贯性;瑞麒G6的格栅和裙线装置装饰条也比较粗壮,其中格栅处镀铬条对Logo造成明显干扰,并且镀 铬条与周围曲面共面,削弱了反光效果。在同一车型下做比较更加直观: 2012基本款的格栅镀铬条纤细精致,对周围曲面和设计元素起到很好的衬托 作用;而2016豪华款格栅镀铬条粗壮密集,倒是格栅在视觉上过载,对周围设计元素及logo造成较大干扰。

5.颜色突出个性,不同车型的配色因车而异

5.1、配色:颜色的属性可分为色相、明度和纯度

颜色的属性可分为色相、明度和纯度:1)色相是一种色彩区别于另一种色彩的表象特征;2)明度是指色彩 的明暗程度,其中黑色明度最低,白色明度最高,在彩色中增加黑色会降低明度,增加白色则提高明度;3) 纯度是指有彩色系中每个色彩的鲜艳程度,通常是以纯色在某色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来判断纯度的高低,纯色比 例大的纯度高,纯色比例小的纯度低。色彩具有心理效应,可表现冷暖、轻重、收缩和进退等效果,特征色彩具有心理效应,如冷暖感、轻重感、收缩感和进退感等。其中,轻重感指由于色彩的明度不同,给人 造成所视物体轻重不同的错觉,一般来讲,明色调感觉轻,暗色调感觉重;收缩感是指色彩在对比过程中,某 色彩的轮廓给人以胀大或缩小的感觉,一般来说,暖色、亮色体现膨胀感,而冷色及暗色则有收缩感。

不同地域和不同车型对色彩的偏好不同,从全球角度来看,黑白灰车漆占绝对主导,据巴斯夫对 2018 年全球汽车市场的色彩分布情况的分析,白色车 漆占比40%,彩色车漆中蓝色的配置率最高,达到8%。分车型大小来看,大型车中黑色车漆占比为39%,显 著高于黑色在小型车中13%的占比,此外小型车中彩色占比也明显更高,因为大车型偏向商务和稳重,所以颜 色偏向深邃和冷静,而小车型偏向灵动和活泼,故颜色偏向明快和鲜艳。大型车多采用无彩色或纯度较低的彩色,凸显冷峻端庄气质,大型车多采用无彩色或纯度较低的彩色,此类颜色所产生收缩效果可使得车体看起来较为紧凑、坚实,同时能 够能耗表现沉稳、端庄、冷峻的商务气质。

小微型车常配膨胀感彩色,增强视觉体量并表现灵动气质,小微型车常配置有膨胀效果的的彩色。由于明度和纯度高的颜色看起来轻、体量大,因此设计师多将此类有膨 胀效果的颜色应用于小微型车,以此来增强车辆在视觉上的体量感,并突出车辆的灵动和活泼。跑车常配置高纯度&明度的彩色,突出动感与激情,跑车配色常使用高纯度、高明度的彩色。朱红色、橙色、黄色等积极的颜色常常给人一种朝气蓬勃、昂扬向上 的态度,同时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能够增强华丽感,因此运动和跑车的色彩经常应用此类色彩,以表现动感 与激情。

越野车常用原始自然色或高纯度彩色,突出硬汉气质和激情,越野车配色常采用原始的自然色或高纯度的彩色。1)沙漠黄、军绿等原始的自然色与越野车的使用场景匹配, 彰显跋山涉水、穿林越草的硬汉风格;2)橙、黄、红等波长较长的颜色容易带来兴奋之感,能够更好表现越 野车的运动激情。

5.2、车漆:不同车漆体现不同质感,金属漆和珠光漆更具高级感

金属漆和珠光漆有更好的反光效果,视觉效果更优,对高端车来说更显档次感,同时在喷涂工艺上也会更复杂 一些,因此价格偏高,主要是高档豪华车型选择这类车漆。

6.家族设计是品牌高端化的基石

家族式设计是品牌LOGO的延伸,提升品牌差异化。LV的各类产品都能看到它独特的经典,同样ADIDAS的各 类产品也总能看到“三道杠”的标志性设计。知名品牌的这些独有设计元素长期被传承应用,逐渐成为品牌 LOGO的延伸,形成一种家族式的设计基因,这可以让品牌拥有差异化的性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应用在汽车上,一款深入人心的家族设计能够持续为新车型赋能,畅销的新车型也能进一步加深家族设计的沉 淀,如此良性循环令品牌拥有更深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内涵,形成更高的品牌价值。

6.1、家族设计基因需要经历时间纵向传承,持续强化品牌认知度

家族设计基因能够令人一眼便可识别出车辆的品牌,对于注重品牌传承的豪华品牌而言非常重要。车企通过具 有高辨识的差异化设计基因,持续向消费者强化品牌标志性特征,从而提升品牌认知度,彰显品牌价值。 宝马双肾格栅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经典车型3系历经数十年发展,造型不断迭代,但双肾格栅从未改变。

奔驰S级始于1951年的220系列车型,自第五代正式命名为S级。早期S系外形语言着重于优雅、商务的造型风 格,比如第七代著名的“虎头奔”,方正的几何元素表达沉稳、尊贵之感。随着审美的不断迭代,奔驰逐渐走 向优雅与动感,线条与曲面层次感增加,并富于变化,在过往相对古典的造型中增添现代运动感。奥迪A6已演进至第八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嘴格栅是自第六代开始出现并延续发展至今。A6的造型风格从早期 的棱角分明逐步走向圆润,线面更加丰富、姿态更加动感、细节更加考究,但沉稳、简约、低调的风格贯穿始 终,这就是品牌设计基因的传承。

6.2、家族设计基因需要各车型横向统一,表达同一时代设计语言

家族设计基因不仅需要随着时间纵向传承,也需要在不同车型产品间实现横向统一。在当前一代的宝马轿车 序列中,更加宽大的双肾格栅、U型的缺角多边形天使眼车灯、下进气口边缘形成的上扬“嘴角”等设计元素 构成了最新的家族设计基因。X系列SUV车型,在设计元素的运用上和轿车系列保持一致,但是强调竖向线条,从而加强SUV踏实厚重的视 觉效果。奔驰各车型间造型风格高度统一,在当前一代的车型中,格栅与logo融合设计、倒梯形格栅、矩阵式隐藏格 栅、“L形”LED灯眉、宽阔的两侧进气口、高挑的腰线等共同构成最新的家族设计语言。奔驰SUV车型与轿车保持统一设计语言,但格栅中的横条更粗且有间断性镂空,保险杠也更粗壮有力。当然, 奔驰G因是越野SUV,与城市SUV在设计调性上有明显区隔,在设计元素的应用上变化较小,一直保持经典造 型的传承。

在当前一代的奥迪A系轿车中,不同车型在设计语言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六边形格栅、犀利的矩阵式LED车灯、 夸张的两侧进气口、三段式的腰线等设计元素则相对统一的表达出来。一个品牌的家族设计基因对造型的影响越大,其推动家族设计基因演变的需求和动力越大。奥迪的大嘴格栅占 前脸的面积非常大,因此对造型设计的影响大,当造型需要升级革新时,格栅的改变需先行。可以看到,奥迪 的大嘴格栅从最初的四边形逐渐演变成六边形,现在Q6和Q8又出现了八边形。

6.3、车企向高端市场突破,家族设计必不可少

以丰田和其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丰田尽管在设计上强调现代感和创新性,但是设计语言变化太快,不同车型间也少有一致性表达,因此难以形成深刻的品牌调性;而雷克萨斯自2012年开始启用纺锤形格栅后,整体线面风格也随之变得犀利和现代,逐步形成了当前具有高辨识度的家族设计语言。以日产和其旗下高端品牌英菲尼迪进行对比,同样可以直观感受到家族设计基因在高端品牌中的重要应用。日产品牌车型的前格栅设计具有明显的统一特征,但整体家族基因不够有辨识度;而英菲尼迪各车型在格栅、前灯及灯眉、腰线、车身曲面风格等方面均体现出统一性,同时设计基因在不同车型上能够灵活运用。

6.4、家族设计基因制约传统品牌电动车造型变革,新设计仍需演进

在汽车造型设计因行业技术变化等因素影响需要变革的时候,家族设计基因有时也会成为变革的阻力。比如, 宝马最具标志性的双肾格栅,是燃油车时代的产物,当汽车向电动化变革时,格栅的功能性需求降低,那么如 何将双肾格栅这一经典元素自然的应用到电动车型的设计中,就成为需要持续探索和演进的方向。奔驰目前的EQ系列各电动车型,与相对应的传统燃油车型相比,均采用了格栅&车灯一体化设计,前脸曲面 更加圆润,机械感被弱化,科技感被强化。但因为家族设计基因的桎梏,格栅处的设计仍略显生硬,还需要进 一步的迭代演化。奥迪e-tron系列电动车造型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燃油车的设计框架,在设计表达上略显保守。我们认为,奥迪 在电动车的设计上受到传统家族设计基因的约束,应当尽快打破传统框架,在变革中继承,才能更好应对电动 化的未来。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2023-10-31

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