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孩会用磁悬浮车?,

东北女工程师,研制世界最快高铁,时速600公里,将改变春运

春节马上就要来了,虽然国家提倡全民就地过年,但是依然挡不住很多人回老家过年的热情。


有的人是开车回家,有的人是坐飞机回家,甚至还 有人骑摩托穿越几千公里回家……



不过呢,最常见的方式,依然还是坐火车或高铁回家。


据统计,春运期间,每年铁路的客流量都数以亿计,最多时高达3.82亿人次。



在最近20年间,中国铁路的总里程由2000年的6.6万公里,增加到如今的14.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而中国高铁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如今总里程达3.6万公里,超过美国法国日本等国,高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火车也由时速只有80公里的慢车,升级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铁,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大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



在这背后,有无数科研工作者,以及一线工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但是有一个人,在中国的高铁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非常关键的作用。


她就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总工程师,中国高铁最高时速“复兴号”的总设计师--梁建英。


2007年,她率领团队自主研制出我国首列时速300-350公里的动车组。


2010年,她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列试验时速高达486.1公里的高铁“和谐号”,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



2017年,她率团队研制出的,全世界性能最好、时速最快的“复兴号”,投入运营。


一路走来,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熏陶,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求学。


每到春节期间,客流量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


“春运”一词,由此未来。而春运大军,也从最初的1亿人次,最高增长至35亿人次。


其中,火车成为承载客流量最多的交通工具。



对于火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八十年代的火车是蒸汽式火车,大多借助于烧煤产生动力,后面拉着载客的绿皮车厢。


一趟火车坐下来,人人都是灰头黑脸,连鼻孔里都是煤灰。


这一时期,72年出生在东北吉林小镇上的梁建英,正处于童年时代。


因为家离火车站非常近,她时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火车站,时而看见火车鸣着汽笛,呼啸而过;时而看见火车徐徐进站,缓缓停靠。



对于这样的庞然大物,梁建英从最初的新鲜,渐渐转变为好奇。


火车是怎么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启动的,这些问题时常萦绕在她的脑海。


因为父亲是铁路工人,除了偶尔能够亲眼目睹父亲修建铁路时的挥汗如雨,她也能在父亲那里听得到一些关于火车的知识。


耳濡目染之下,她对火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梁建英来说,她的兴趣就是研究火车,制造火车。因此,高考时她报考了上海铁道学院。


也正是读书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她坚定了将来一定要造出更多更快的火车的想法。


痛苦,更能激发人心


2000年左右,在春运期间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那绝对是一次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那时候网络并不发达,为了能够买到一张火车票,有人的,将七大姑八大姨求个遍;没人的,很多都需要自己彻夜排队等候。



如果实在是买不到票,运气好的话,能够直接上车,然后在车上补票。


至于为什么没有票还能上车,那是因为,有的火车站没有设置检票口,而等车的人太多,火车停靠时间有限,很多时候乘务员根本来不及检票,上车的旅客都是一拥而上。


整个上车的过程,人山人海,人挤人,衣服被扯破、头发被拉扯、东西被挤丢等情况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体力稍微差点的,根本就连上车的希望都没有。


即便是登上了火车的人,有的人一路''金鸡独立“,站得脚酸腿麻;有的人即便买到了坐票,却挤不到自己的座位上去;稍微幸运点的人,还能席地而坐,裹紧衣服打瞌睡。


可以说,几乎每个游子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回乡心酸路。



而梁建英每次寒假回家,就需要经历一次这样的“洗礼”。


在上海读书的她,每次来回都要坐50多个小时的火车。幸运的时候,能够买到一站到底的票。不幸的时候,还需要中途转车。


有一次放假前,她与同学在车站彻夜排队,等到她的时候,却被告知她想买的票已经卖完。她只要先到沈阳,然后在沈阳想办法买去吉林的车票。



带着行李,一路严寒,几经周折,最后才能安然到家。


每次开学后,同学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回一趟家太不容易了。


不论是同学们和自己的痛苦经历,还是自己在回家途中的所见所闻,都让梁建英深有感触,她不由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现状,让回家的人们不再这么痛苦。


压力,是更好的动力


梁建英是那种一旦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就勇往直前的人。


在上海铁道大学时,她主攻动力传动与控制系统专业,全班100多个人中,她是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


虽然,在铁路系统中,女性管理者和设计师非常少见,梁建英却不以为意,她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并为此更加此刻苦努力地研究学习。


1995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当一名电气系统设计技术员。



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她很快崭露头角,被领导器重,让她带领团队,负责铁路项目的研制。


当时的高铁研发是中国的短板,很多事情,都要从零开始。


2004年,已经改名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四方机车,引进了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正式拉开了中国发展高铁之路的序幕。


这组动车的速度,是之前蒸汽机车速度的两倍多。



在引进国外高铁的过程中,梁建英发现,国外的产品可以买到,但是技术买不到。很多时候,对方将图纸交过来,就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原理是什么,即使问对方,对方也只是神秘地微微一笑,却闭口不谈。


梁建英深感“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



要想自主研发,先得将国外的技术吸收并消化。


为了解决产品“水土不服”的问题,梁建英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研究这组动车的技术,根据中国铁路特殊的运营环境,优化了100多项设计。


可是,仰人鼻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生产出国产动力车迫在眉睫,梁建英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回顾往昔,梁建英在2018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曾说道:


“在高铁的速度、安全和舒适后面,是人们看不到的研发过程的曲折和坚持。这与大家的想象可能不同,亮眼的科技成就背后,其研发的过程是由一个个枯燥重复、甚至是充满了沮丧疲惫的时刻组成的。“


试验,是成功的基石


梁建英曾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沉下心、不浮躁、抱着不饶,是聪明人肯下苦功夫。”


2006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任命梁建英担任主任设计师,开始自主研发设计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动车。


因为是第一次设计高速列车,仅仅是动车组的零部件设计就多达数十万个,更不用说其他技术层面的问题。



工程之庞大,过程之繁复,结构之复杂,可以说在国内长途列车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为了尽早研制成功,她基本上将单位当成了家。每天带着上千人的研发团从方案设计入手,攻克一个个关键技术,借助于仿真动车的做实验,验证分析一项项成果。


回顾当初的情景,梁建英坦言:”那时候压力特别大,不仅是因为年轻,而且还是铁路动车研发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这座大山实在是太高。“


索性,一切努力都有回报。



2007年12月,梁建英团队成功突破各项关键技术,使得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的动车组成功问世。


还没等她舒一口气,新的任命已经到达。


2008年,她担任“和谐号”高铁系列主任设计师,开始带领团队着手研发设计新一代高速列车。



研发期间,在青岛棘洪滩的中车四方研发中心,经常是连夜连夜地亮着灯,大家都是通宵达旦地研究做实验。


为了降低车厢内的噪音分贝,她们在实验室进行了长达1年多的试验,对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噪音做了3000多次实验。


“和谐号”成功运营之后,“复兴号”动车研发项目启动,光车头数据的打印出的A4纸张就堆了一米多高,更不用说,从制造样车,到最终定型,一共做了5200多项地面试验,2300多项线路试验。


其中,还有一年半的时间里面,团队跟车试验里程超过61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15圈。



梁建英曾透露,为了让动车组能够抗风沙性能,成功下线兰新铁路,研发团队在百里风区为了抓住凌晨刮大风的时间,每天下午4点跟车,试验到第二天凌晨4点。整整两个月,团队跟车跑了3万公里,没有睡过一个整觉。


为了测试动车组耐高寒性能,他们在内蒙古伊图里河零下28度的温度下进行试验,极目而望,全是冰雪,人在上面无法抬脚,只能哧溜着走。


梁建英在《开讲了》里面有感而发,说不停地做试验,就像是电影《101次求婚》里一样,“是一个在甜蜜与痛苦当中,相爱相杀的一个过程。”


求精,是创新的摇篮


梁建英曾分析过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我最不动摇的一点,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有意识地参加各种产品的设计,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在高速动车组项目开始时,才有机会成为高铁的设计师。”


做到最好,精益求精,是梁建英创新,追逐事业更高境界的摇篮。


她每到一个国家,都喜欢去乘坐当地的高铁,体验一下当地高铁的乘坐感受,从而给自己定下目标。



最初,”和谐号“动车组车厢内的噪音已经比国外动车组要低,她硬是通过多次实验,最终将噪音又降低了4~6分贝。


而“复兴号”在以时速350公里的高速行驶时,车厢里面的噪声只有65分贝。这个指标不仅超越了国内所有高速动车,还超越了世界。


对于“复兴号”舒适性的把控,梁建英带领团队设计了几十种参数组合方案,通过反复优选,最终乘坐舒适性指标降到2以下。


而国际上认定,指标小于2.5即为优级。



在平稳性上,“复兴号”更是打破世界纪录,硬币在列车窗台上站立8分钟屹立不倒,甚至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完成了棕榈叶平衡术挑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5年,梁建英主持研制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问世。


这组动车,不仅实现了不同车辆平台的互联互通和部件互换,为节省制造成本打下基础,还成为了中国高铁下一代主力车型,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动车。



可是,即便高铁动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梁建英却没有止步,她说:”技术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想到如今动车车速可达400公里,与航空飞机飞行速度800多公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速度空白,梁建英又有了新的想法,开始研制高速磁浮列车。


梁建英在《开讲了》中描述道:“普通人将来一定能坐上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到时候,‘一城办公,一城安家;半日职场,半日诗和远方‘不再只是美好的憧憬。”


家庭,有遗憾而无悔


对于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憧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部分原因是源于她对家庭、对亲人的愧疚,从而有感而发。



在工作的二十多年间,她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还时常满世界地出差,根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家庭,照顾女儿。


多少个夜里,她回家时,女儿已经熟睡。


多少个早晨,她要前往单位上班,女儿却还没有起床。


有一次,她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对她说没什么事,只是想让妈妈陪她吃一顿饭。



可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很多时候,梁建英都没法做到。


让人欣慰的是,女儿懂事乖巧,虽然渴望她的陪伴,却也能理解她的忙碌,甚至对于妈妈的成功引以为豪。


有一次,在电视上看见飞驰而过的动车组时,女儿指着电视大喊:“妈妈,你的车!”


那一刻,梁建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是正确的,她虽然没有陪伴在女儿身边,却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女儿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谈到对火车的感受,她认为火车就是浪漫的代名词,因为,只有坐在火车上,才能悠闲地观看窗外沿途的风景。


当别人问及她为什么这么拼时。


她说:“一方面,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客流量,复杂的地貌,国家的支持,不做成世界最大最好的,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这个时代。


另一方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事业轨道并不多,一旦得以上线,就要像高铁一样心无旁骛地高速向前。”



确实,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


只因为,我们背后站了很多像梁建英一样,奉献自我、奋勇向前,努力创新的人。


愿我们在享受这些幸福时刻的同时,也努力成为一个,让他人幸福的人。


与君共勉!


对于高铁工程师梁建英的故事,你怎么看?


—END—

作者:铜豌豆

2023-10-30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