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车与传统马车相比有何优势?价格相差大吗?,

圆桌|消费“马车”强势出发 如何找准“支点”?

扩大内需被摆在今年政府工作的首位,被寄予了复苏经济、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厚望。

我国消费强势复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总额)约为22.76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3%。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7.2%。

近期,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背景下,发改委再发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着力促进汽车、电子产品和家居消费。

为何集中力量促消费?什么才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支点?什么渠道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带着这些问题,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张继行、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和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进行深入探讨、求解。

我国消费复苏明显复苏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

贝壳财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22.76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3%,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复苏情况如何?

张继行: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复苏向好的迹象十分明显,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2%,明显高于2022年的32.8%,也高于2021年的65.4%。

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内经济不断恢复向好,各类促消费政策不断落地,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接连推出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形成了更多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供给,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付一夫:今年以来,我国将扩大消费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半年,消费的确也在稳步复苏,尤其是出行类的服务业领域,如旅游、酒店、餐饮、娱乐等,恢复态势相当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五一假期、端午假期,还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暑假,人们的出行意愿非常强烈,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出行类、服务类的消费复苏势头迅猛。

不过,4月份之后,我国社零总额单月增速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6月份,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仅有3.1%,因此,促消费还需要有持续的新动能。

江瀚:今年以来,整个消费市场有所复苏,但我个人认为,消费的复苏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如旅游、餐饮、影视、演出行业等复苏是超预期的,但大额耐用消费品方面的复苏却有所不足。

贝壳财经:近期,国家部委接连发布促消费政策,7月份已发布三份政策,分别促进汽车、电子产品和家居消费,就在不久前,发改委又发布了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新举措,为何在这一时点,我国开始集中力量推动消费?

张继行: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疫情后,消费对于经济复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7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各类促消费政策的密集出台,是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等精神的具体落实。

付一夫:正是由于二季度社零总额增速乏力,集中发力的促消费政策才应紧密跟上。目前来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面临外需疲软的压力,许多领域的投资也已趋于饱和,而消费恰恰是最能挖掘潜力的方向,同时,消费也是我国稳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如果消费不振,将直接制约生产端、经营端,所以,在消费增速疲软之下,国家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也在情理之中,这与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基调一脉相承。

江瀚:当前,消费复苏的关键点在于整个市场的长期动力不足,小额、轻型消费已经复苏,但大额、长期消费品的复苏仍远远不够,正因为消费复苏的不平衡,近期,多部委联合发文进一步促消费,重点是激发大额、长期消费的潜力,带动整体消费的提升,有利于稳经济、稳就业。

贝壳财经:为何促消费会重点选择汽车、电子产品和家居消费三个领域?家居消费与楼市景气度相关,目前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家居消费该如何拉动?

付一夫:今年以来,消费复苏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上,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1%,这是因为今年人们出行频率提升,相应的服务消费就上涨了;但相对来说,大宗消费恢复偏慢,同时,大宗消费占整体消费的比重较大,且连接的上下游产业也较多,比如,汽车消费就涉及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中游的整车及下游的汽车服务业等相关领域,因此,政策要精准发力,通过促进大宗消费更快复苏,带动整体消费及相关产业链尽快恢复元气。

不过,目前来看,如何进一步提振大宗消费仍需政策精准发力。以家居消费为例,近期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但由于房地产市场整体需求偏弱、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相应的家居消费也比较疲软,接下来,如果要提振家居消费,可能还是需要从提振房地产市场入手,这样会对家居消费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

江瀚:有关部门之所以选择汽车、电子产品和家居消费,是因为这些消费都有大额、长期、耐用消费品的属性,且这些消费连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较长,特别是相对于餐饮、旅游等连接产业链较短的消费而言,一旦这些大额消费提振,就会大大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积极性。

而对于家居消费,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满足民众的居住需求,并不是让大家都去买房,而是鼓励大家对家居环境进行一些改善,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居消费。

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未来“品质革命”有望进一步提速

贝壳财经:当前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更强调价值感,即钱花得值,在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之下,未来消费增长的新动能何在?

张继行: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让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精打细算”,对消费质量、消费服务水平的要求更高。

具体来看,第一,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不断地强化,线上消费持续增长,2023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621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623亿元,增长10.8%,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迭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的线上消费新业态模式不断出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场景持续发展,优化消费供给,成为了消费创新的“加速器”;第二,消费者对于消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旅消费、健康消费等品质消费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第三,环保、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

因此,未来要推动消费增长,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个性化、高品质、绿色化的消费需求。

付一夫:我也注意到,今年许多人的消费观念都有所转变,之前追求个性化商品与名牌的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对品牌溢价的执着,更看重商品质量,同时,消费者依然追求优质商品,但却希望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质量过硬的商品,这是消费者消费心智成熟的表现。

在消费观念的转变下,我认为,未来“国货潮”必将继续风靡,尤其是“品质革命”有望进一步提速,这也将带动产业端的全方位升级,包括产品研发、创意设计、性能把控、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同时,本土品牌也将快马加鞭迎头赶上,更注重商品质量与价值创造,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

扩大居民消费最根本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托底政策

贝壳财经:虽然近期部委多次发文促消费,消费前提是收入水平,目前来看,什么渠道才是增加居民收入最为靠谱的渠道?

张继行:扩大居民消费最根本在于增加居民收入,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但增加居民收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措并举、综合发力,重点在于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长效机制。

付一夫:疫情的确对居民财富造成了负面冲击,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也是当前消费相对疲软的直接原因之一,毕竟“疤痕效应”仍在,因此,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

那么,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呢?短期来看,我认为应该从稳就业的角度切入,通过稳就业,让更多人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这样,他们才更有底气去消费,而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稳企业,特别是稳中小微企业,毕竟他们才是吸纳就业大军的主力,因此,可以通过减税降费、创新金融产品等一系列政策,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问题,同时,打造更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让中小微企业放心大胆地扩大生产经营,增加就业岗位,这是目前来说比较靠谱的策略,中长期来看,应该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来增加居民收入。

江瀚:其实,消费者不是没钱消费,而是有钱了也不敢消费,宁可拿去还房贷,这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并不看好,因此,要让大家多消费、敢消费,关键在于从基础制度上打消大家的后顾之忧,比如,在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上,能够有真正的托底政策,把底托住了,就能建立对未来的信心,消费的潜力自然也就释放出来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2023-10-03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