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故钠新 钠离子电池到底是何来头?

吐故钠新 钠离子电池到底是何来头?

钠离子电池未来可能成为新能源“新势力” 图据视觉中国

全球领先的中国“锂电”是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的动力

未来的钠离子电池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在生产设备上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未一末/文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主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主要包括“三元锂”“磷酸铁锂”电池等。从名字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目前的动力电池,都是围绕“锂”这种金属元素来发展的,这也是由于“锂离子”电池本身具备高能量密度、高效率和长寿命等特点所决定的。

在锂离子电池相关产业发展上,中国企业可谓是风光无限。不久前,全球资讯机构SNE research公布了2023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数据,宁德时代全球份额占比达到36.8%、比亚迪全球份额占比15.7%,此外入围前十的还有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欣旺达四家企业,六家中国企业的整体市占率达到了六成以上。可以说,在“锂电”上,中国在产业规模、制造技术上,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令人关注的是,虽然中国“锂电”产业已经领跑世界,但从2021年起,中国储能系统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纷纷选择跳出“舒适圈”,先后进军“钠离子”电池技术新赛道,并将于今年推出量产产品。工信部最新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2批)显示,两款搭载钠离子电池的新能源车出现在产品公告目录中,有望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钠离子”电池到底是何来头?国内众多龙头储能科技企业为何会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钠离子”电池“先手局”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盘大棋?

锂电池

先“行”一步是“风光”

电能,是人类在漫长的求知与探索中,寻找到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对于电能的利用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在人类文明进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能具备应用范围广泛、输运方便、安全经济、清洁干净等特点,但如何把电能储存起来,做到随用随有,却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引来了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研究。

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马森布洛克(Musschenbrock)成为了“蓄电”的第一人。1746年,马森布洛克和助手进行了一次实验,他在一个玻璃瓶内装上水,把起电机产生的电经一根黄铜导线枪管导入玻璃瓶内。马森布洛克右手拿着玻璃瓶,左手试图接近枪管,想引出火花。他的右手突然感到被什么东西击打了一下似的,而且使他全身震颤,他确信自己受到了电击。这说明带水的玻璃瓶能够保存电。于是,人们就把这个蓄电的瓶子称作“莱顿瓶”,这也是电池的雏形。

1859年,法国科学家格拉维耶(Gaston Planté)发明了铅酸蓄电池,这被认为是第一块可充电电池。1881年,法国人卡米尔·福雷(Camille Fauré)改进了铅酸蓄电池,并将其进行量产使用在电动车之上。

事实上,早期的汽车并非人们想象中全靠“烧油”和“烧煤”来提供动力。电车一直是极具竞争力的路线之一,利用铅酸电池提供动力的汽车不仅一度在销量上领先油车,还打破了陆地最高速度,最长续航里程也超过了300公里。但最终因为充电难、充电慢的劣势,被逐渐完善的内燃机汽车所取代。

电车在第一次“油电之争”中落败,说到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电池技术的不够成熟。我们今天常见的“锂电池”,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的约翰·古德诺夫(John Goodenough)教授在研究磁性材料时,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_2)。钴酸锂正极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寿命,成为锂电池中最常用的正极材料。随后,拉谢德(Rachid Yazami)和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分别提出了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和钛酸锂(LiTi_2O_4),锂电池的三元组合正负极材料体系逐渐形成。

1991年,索尼公司正式推出了第一款商用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中。2002年,日本科学家吉野彰提出了采用石墨材料的碳负极,取代原先金属锂负极的研究成果,这一技术被称为“锂离子电池的革命性突破”。新的碳负极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的重量和成本,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曾经的锂电池容易起火爆炸的缺陷,使得锂电池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更多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如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也开始频频出现锂电池的身影。

钠电池

落后一步是失意

锂电池风光无限的背后,是钠离子电池几十年的低谷和落寞。从研发时间来看,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几乎是同时间进行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钠与锂在化学周期表上是距离很近的同族金属元素,在同族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完全一致”,这也意味着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

正是源于化学性质的相似,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在电池技术上的基础原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电解液与金属产生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将金属变成离子态,此时电子作为电荷载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移动,就实现了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因此这种电池也被称为“摇椅式电池”。

摇椅,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在充电过程中,钠离子或锂离子会携带着正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而负电荷电子则通过外部电路一同运动,最终实现电流的传输;而放电过程则相反,金属离子和电荷会从负极迁移至正极,从而实现电流的反方向传输。这种电子的规律性来回迁移,非常像摇椅的来回摇动。

那为何锂电池能够脱颖而出,钠电池却迟迟未能大规模商用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如锂电池。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里,锂排名第3,而钠排名第11,这就意味着钠离子的质量比锂离子更大,带来的结果就是相同质量下,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钠离子电池更高。国内某企业2021年发布的钠离子电池,其公开的数据显示,其能量密度为160Wh/kg,而同品牌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为200Wh/kg。同样1kg的电池,钠离子电池只能存锂离子电池80%左右的电量。

除了能量密度外,钠离子电池在“循环寿命”上也逊于锂离子电池,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大约在2000次,三元锂电池却可以达3000次以上,磷酸铁锂电池则更高,达6000次左右。

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就很难受了,本来开新能源电动车就有“里程焦虑”,如果选了搭载钠离子电池的电动车,原本(锂电池)500km的续航一下变成400km,这不是加剧了“里程焦虑”?不仅如此,钠离子电池寿命还更短,这下车开不了几年,电池又不行了。

电量、寿命,这两个痛点一叠加,让人开始疑惑,钠离子电池这个曾经的“落伍者”,到底是凭什么,能够重新受到关注呢?

低成本

“翻身”契机来了

锂离子电池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是它也有自身最大的劣势——少!锂元素其实是一种非常稀缺的金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锂、钴、镍、锡、钾盐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锂矿资源量约为34943万吨,其中中国的锂矿资源仅占全球锂矿资源的6.31%。

锂矿存量少,使得我国锂资源大多依赖进口,又因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带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锂矿资源的需求,造成了锂价的不断上涨。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锂价就快速上涨,从4万元/吨价格最高涨至69万元/吨。原料进口的“卡脖子”,是国内一众科技储能企业决心转向钠离子赛道的重要原因。

相比锂的稀缺,钠最大的优势就是——多。钠资源在地壳中的储量排第六位,最重要的是,占地球总面积70%的海水,就是钠盐最主要的原材料“宝藏”,与其配套的钠提取技术在工业上也非常成熟。这就给钠离子电池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行业估算,在核心原材料上,钠的单位成本只有锂的百分之一。

钠离子电池能够成为众多科技企业转向“新赛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设备大部分可以在钠离子电池上复用、生产能力可以部分兼容。此外,在钠离子电池上,还可以降低电解液的浓度来节约成本;可以使用价格低廉的铝来制造负极……

巨大的成本优势,让众多科技企业对钠离子电池的未来纷纷看好,再加上钠离子电池本身还具备充电时间快、放电保持率好(低温下电池蓄电量更高)、安全不易起火等优点,这都为钠离子电池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钠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当下相关产业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中短期内可以担任锂电池的补充角色。国内就有企业在产品研发中,实现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混搭”,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巧妙解决了纯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

钠离子电池从重获关注到走上舞台,需要时间一点一滴地积累,其应用范围也会随着技术的成熟而徐徐铺开。据了解,今年搭载钠离子电池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大多以微型车和小型车为主,这类新能源汽车对里程续航要求并不高,但对成本控制却更为侧重。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它有望对锂电池的应用领域形成部分替代。

2023-08-16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