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分析:小鹏“被购”,大众收的是渔翁之利!

大众电动化的失策,寻求技术流小鹏的帮助,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解读。

但事情都具备很明显的两面性,另一面很少有人提及,反向分析大众入股小鹏事件,透露的不仅仅是大众想要在电动化路径上寻找捷径的想法,同时也能看出来,小鹏急需大众这样强大的援军来支撑活下去的状态。

五天前,大众和小鹏签署框架协议,双方面对中国市场开发全新车型,配合MEB平台打出大众电动化路径的最强组合拳。大众支付了大约7亿美金的费用获得了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

中国的新势力阵营中,小鹏的销量表现最为乏力。

相比于理想系列的如日中天,蔚来的精准运营,小鹏因为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多款车型并未在市场中获得成绩,比如说全新推出的小鹏P5(配置|询价)、G9(配置|询价)以及刚刚上市的G6(配置|询价),在市场中都没有完成预期销量。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小鹏汽车总营收为268亿, 亏损91亿,较2021年扩大88%。

这意味着,对于所谓的技术流小鹏来说,如何生存下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中国的电动化发展已经进入到慢车道中,大量的优秀企业涌入到这一赛道中, 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不断降价刺激消费,对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起势的小鹏来说,压力巨大。

当然,小鹏自有其核心竞争力。

技术层面,小鹏的800V高压平台、自动驾驶辅助都是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主流技术,智能座舱这一板块的确耗费了大量的心血,这也意味着小鹏的纯电平台自有其核心卖点。

这正是大众所需要的。

燃油车时代,中国市场为大众在全球提供了最高40%的销量,成为大众压倒丰田的重要市场,但电动化以来,大众在中国市场销量节节败退。

奥迪、斯柯达两大品牌在中国市场不断下滑,同时大众潜在用户流失明显。

今年上半年,大众发起了多轮价格战,不仅仅燃油车价格下调明显,同时电动化产品猛烈背刺老车主,说明大众在中国市场存在品牌危机,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技术无法推动新品创造核心的市场认可力。

大众在中国拥有最低的沟通成本,品牌价值、生产能力、产业拉动能力以及销售网络,都是第一梯队水平,虽然可以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产品风格。

但对于输不起时间的大众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购买、学习的方式完成自我进化。

中国的电动化发展是全世界最猛烈的,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智能化表现,尤其是自动驾驶板块,虽然目前规定企业可以做到最高L2标准,但其实很多企业的自动驾驶已经达到了L3甚至L4标准。

这些技术储备能力,是欧洲企业不具备的,尤其是大众这类以稳健、务实为核心导向的企业,科技表现力的确羸弱。

所以对于大众来说,与其耗费巨大的精力攻克电动、智能化问题,不如直接收购来的实在。

退一步来看大众集团阵营,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买买买而来,奥迪、保时捷、斯柯达、杜卡迪、MAN、斯堪尼亚等等,习惯了买买买的大众,既充实了自身庞大的集团阵营,同时通过买买买的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自我升级。

其实这一波入股小鹏,就是寻求技术捷径,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既是自我救赎,也是寻求新出口的最佳方式,当然也直接承认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任正非说过,其更支持站在前人肩膀上做再研发,所有的技术都是人类的瑰宝,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再度创新,才是企业合理发展的最佳方式,在小鹏的成果上,利用大众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全球统治力和生产能力,才能够真正让科技、电动化竞争力显露出来。

所以,大众入股小鹏,受益最大的一定还是大众。

2023-08-01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