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花50亿找小鹏买技术,别急,这还只是开始

几天前,市场又流出了新一轮国内新势力厂商的销量统计。

从销量上看,理想还是销量王,而蔚来得益于降价、ET5的强劲、新款ES6的快速交付,重回新势力厂商销量前三,而曾经与理想蔚来齐名的小鹏,销量依然不好看。

人们都在感慨,兜兜转转,怎么又轮到小鹏垫底的时候,小鹏的一个大新闻,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

大众集团对小鹏汽车进行战略投资,并宣布与其签署战略技术合作协议。

本次交易的细节为:

①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②小鹏汽车将与大众汽车集团联手,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 B 级纯电汽车;

③小鹏汽车以每股 15 美元的价格向大众汽车集团定向发行约占已发行股本 4.99% 的 A 类普通股,发行金额约 7 亿美元;

④双方未来将在电动汽车平台、供应链、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等方面探索长期合作机会。

大众战略投资的这 4.99% 股权,以观察员的身份在小鹏的董事会占据了一席,没有寻求过多的权利,但也表明了坚定的合作态度。

而从比较实际的层面来讲,前述的 “ 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 B 级纯电汽车 ”,将基于小鹏汽车的 G9(配置|询价) 平台、车联网技术、高级辅助驾驶软件系统来开发,开始生产的时间窗口定在了 2026 年。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两款车型在现阶段的协议中,仅会在中国销售,鉴于大众的 ID 系列已经在中国铺开市场,并且以 SUV 车型为主,所以编辑部认为合作车型是基于 G9 平台来打造纯电轿车的概率较高。

总的来讲,两方的这次合作看起来是很务实、不是画大饼的那种合作。

那么,为什么大众会选择小鹏?

如果抛开中国市场不看,大众的纯电车型在世界范围内卖得其实相当不错。比如今年上半年,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就卖出了 32 万多辆纯电车,与去年同比增加了小一半。

在老家欧洲,销量更是暴增了接近 7 成,有些卖爆的意思,甚至连特斯拉,都没有办法撼动 ID.345 三兄弟在欧洲的地位。

要知道,大众 ID.3 在欧洲的价格与特斯拉 Model 3 相差无几,却依然能卖得不错。

然而,与神挡杀神的海外战绩截然相反,大众 ID 在国内的销量,只能用 “ 三瓜俩枣 ” 来形容。

作为传统大厂,它过去一年在中国的新能源车销量,跟作为新势力的小鹏差不多在一个水平。

跟行业优等生比,都不在一个数量级。

注:比亚迪销量含混动车型,但即便去掉混动车型也不在一个数量级

同样是今年上半年,大众 ID 在国内一共只卖了 4.8 万多台车。平均下来一个月大几千台,这还是南北大众所有车型加起来的数据。论单一车型的话,基本已经是垫底的水平。

比如 ID.3 ,这台车上半年销量最高的一个月也只卖了 3 千多台,上个月更是连 2 千台都没卖出去。在国内所有车型的销量里,都排到两百多名开外去了。

至于为什么卖得差,答案是:

没有切中中国市场需求,要啥没啥。

空间不大,车机不行,充电不快,续航不长,还没有高阶智驾。唯一能摆得上台面的底盘和操控,在国内又恰好碰上了底盘越好,销量越差的魔咒,国内购车主力用户对这两点没那么认同,隔壁理想能卖得好,就是参透了这个道理。

为了让销量不这么难看,大众也曾想过降价。比如年初大家都在价格战,ID.3 全系就有过 2 万左右的优惠。前几天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搞了几千台官降三四万的优惠车,直接把 ID.3 的门槛价拉到了 12 万出头。

香吗?香。大家买吗?不好说。还是那句话,它的产品点,国内用户没那么认同。

现在,大众悟了,国人对电车的需求很明显:补能 + 智能化,再不济来个大空间也行。

这些关键点,用高压平台 + 智舱 + 智驾就能解决,而大众自家既有 800V 架构、又有足够智能化设计的 SSP 架构的预计推出时间是:2030 年。

还要 7 年!

这个速度,可能真是要赶不上新能源的大部队了。所以,找援军来加速完成这些事,就很重要了。

在这样的心态下看看小鹏,就会觉得非常眉清目秀了:

论补能,它是国内最早落地 800V 高压平台的车企。论智能化,何小鹏前脚刚说完自家的智能驾驶是现在国内的最强水平,后脚就把城市 NOA( 小鹏叫城市 NGP )做到了帝都的环路,技术力很强。

巧的是,小鹏也很喜欢琢磨底盘,甚至特意找了保时捷工程团队做调校。对大众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要什么有什么、还志趣相投的完美队友。

所以,战投小鹏然后做特供车型,除了要花点钱,怎么想都没坏处。

而对于小鹏来说,有大众一起双排造车,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件事。

首先,现金流上,真金白银地拿到了近 50 亿元人民币。根据小鹏第一季度的财报,他们账面上能用的现金有 341 亿人民币,50 亿说多不多,但也真不少了,小鹏 2022 年一共亏损 90 多亿,这 50 亿账面算能让他多坚持大半年。

不过,比起现金,大众对于小鹏更重要的作用,是给予自家供应商们更强的信心,这一点尤为重要。

当年 G9 准备上市的时候,小鹏对这台车的期望相当之大,连带着给 G9 做配件的供应商们也都是信心满满。

然而当 G9 上市以后,因为过高的定价和小众的产品标签导致销量遇冷,修改车型配置的操作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供应商单子被搁置。总之就是小鹏画了个 G9 能赚大钱的饼,供应商们吃了,然后栽了。

前一段时间刚上市的 G6(配置|询价) ,和当年的 G9 颇有几分相似。论配置要什么有什么,论价格也十分合理,论纸面竞争力甚至可以和特斯拉 Model Y 一较高下,业界也普遍认为,G6 会是小鹏翻身的秘密武器。

可当小鹏拿着 G6 找到供应商,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人们却不太相信他了。

毕竟 G9 的例子摆在那里,现在要供应商拿什么相信你?要是供应商做了一堆产品小鹏又卖不出去,不是又砸手里了?

所以出货量大的供应商,基本都不敢给小鹏大单子。出货量小的供应商虽然愿意做,但会卡小鹏交付速度的脖子,导致小鹏 G6 现阶段交付量远跟不上订单量的情况出现。

比如,G6 的激光雷达用的是速腾聚创的 RS-LIDAR M1,这家供应商去年一共也就接到了 5 万 7 千多的激光雷达订单,它的产能即便全都给小鹏,只要小鹏一发力,也是轻松就能用光。

不够用怎么办?只能等着。

所以在同行都在搞新车上市即交付的时候,小鹏 G6 的交车周期直接拉到了两三个月。虽然小鹏的销售告知编辑部说,最近交付时间已经缩短到一个月出头了,但相比蔚来和理想,还是慢的有些离谱。

这是非常影响小鹏发展的,产品力强,人们认可,但就交不出来车。不仅很多人会因为提车太慢放弃购买,还要每周被同行的周销量海报阴阳。

有了大众以后,这样的困境就会缓解不少。大众集团四个字,在汽车供应链里算是金字招牌了。

从前,在供应商的谈判桌上,只有小鹏,现在,桌上是大众+小鹏。

我要是供应商,我都能给他赶紧把烟点上。

所以编辑部猜测,这次的合作落地以后,小鹏的交付速度可能会大大加快,甚至有可能促使 G6 选择交货更快、交货量更大的头部供应商。

总的来讲,这次合作,各取所需,两方双赢。

而这次大众的动作,也预示着国内汽车格局在电动化浪潮下,与海外大厂形成了两极反转。

过去,合资是海外厂商占技术主导,现在,变成了国产厂商占技术主导,用上了浩瀚架构的沃尔沃,可能会用上上汽星云架构的奥迪等例子比比皆是,市场上还一直存在着奔驰想与蔚来共用换电站的传闻。

而就在昨夜,零跑也预告了下周会有重大消息公布。业内普遍猜测,内容应该会是某日系品牌将采用零跑的全新电子电器架构打造自己的新产品。

未来,“ 反向合资 ” 的情况,肯定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这就有些像当年带你入行的老师傅,在你成为顶梁柱后反而需要从你这了解新技术的发展一样。

很让人自豪,又很有温度。

2023-07-28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