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新能源之都”:合肥的雄心与实力竟不输北上广

撰文|宋雨婷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发展推进,新能源车企的引进成为一座城市面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态度。  

早前,上海因为上汽大众这样的传统巨头而站在汽车行业的顶点,也因此在转型期吸引了大批新势力安营扎寨。两年前,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斯拉在中国的超级工厂得以快速落地,既展现了“中国速度”,又彰显了地方政府拥护产业改革的决心。  

直至今日,特斯拉超级工厂仍然是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但是在其分担城市无数就业压力、给本土供应链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带给国内众多新势力造车乃至其他地方政府更大的改革压力。  

雪中送炭  

后来,各地方政府纷纷效仿。比如,合肥以江淮汽车、奇瑞(巢湖)、大众(安徽)、蔚来汽车等品牌的落户,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优势。  

时间回到2019年,如今被称为新势力造车三巨头之一的蔚来迎来至暗时刻,不仅股价跌跌不休,盈利遥遥无期,其创始人李斌更被业界称为当年最惨的人。  

2020年,蔚来汽车现金流短缺,濒临灭亡之际合肥政府伸出援手,与蔚来汽车签订一笔70亿元的股权融资。  

合肥政府的雪中送炭让蔚来市值一路高涨,最高达4800亿元,一度超越宝马和奔驰,成为全球仅次于特斯拉、丰田和大众的第四大车企。至今,蔚来市值也处于四千亿元之上。  

这一事件不仅让蔚来走出绝境,也让合肥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合肥与新能源企业可以说相辅相成,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33.5%。  

同时,今年11月10日,蔚来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实现营收98.1亿元,净亏8.35亿元。报告期内共交付新车24,439辆,同比增长100.2%,创季度交付新高。  

此外,蔚来位于合肥新桥智能汽车产业园区的第二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也在按计划展开,明年三季度正式投产。  

不可否认,合肥正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征程上逐浪前行。  

相辅相成  

到了今年,新能源领域最出圈的的事件无疑是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的那句“为小米汽车而战”,这不仅仅是一个新势力的到来,更是跨界造车的大事件。从事件发布至今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招人,还是造车归属地,小米刷足了存在感。  

关于小米汽车究竟落户哪座城市的问题一直都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北京、上海、武汉和合肥这四座城市的呼声可谓最高,但从小米的招聘信息来看,备注工作地点都在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  

所以,不少人认为,小米或将把汽车与自动驾驶相关的研发或放北京,将整车工程相关的开发放在上海。  

终于在10月19日,雷军表示,小米造车及团队各项工作进展都远超他的预期,预计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同时透露,小米汽车9月1日已在北京注册,首个工厂会落户在北京亦庄,目前已收到2万份简历,研发团队453人。  

在此之前的8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显示:2025年主要目标是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  

不难看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是北京要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但同时,北京存在高精尖产业综合实力不足,以及从科技研发到落地转化的创新闭环尚未完全打通的短板。  

所以,对于北京而言,可以通过“智能网联汽车”这一产业来加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形象;对小米而言,其在北京的运营一直不错,而在政策之下,小米汽车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各种因素综合起来看,小米汽车总部落户北京并不意外。  

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趋势下,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合肥,无一不在通过产业融合以及各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为自身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创造独有的优势。【iDailycar】

2021-11-20

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