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销量“打瞌睡”,问题出在哪?网友:车质网给你答案

零跑汽车自2021年起,除了传统的2月淡季外,其销量都是稳中有升,2022年3月,零跑月销量更是突破了万辆大关,即使在疫情严重的4月,也能有9087辆的销量,其实力可见一斑。

但是,10月作为传统的销售旺季,也是零跑汽车在登陆港股后的第一个完整交易月份,零跑却交出了7026辆交付量、环比下降36.4%的答卷,其降幅比10月新能源市场的平均降幅高出了27个百分点。可以说,零跑10月的销量表现与刚上市就跌破发行价一样尴尬。

那么,零跑10月销量的大幅下滑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涨价后的T03缺乏竞争力,C01补位难在零跑的在售产品中,零跑T03(配置|询价)是绝对的销量担当,2022年1-10月销量数据显示:零跑T03的销量占比达57.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0月零跑T03的销量仅3564辆,环比下滑41.4%,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EV情报的编辑在2021年花5.98万元购买了零跑T03,那时6万左右,入手一款续航403km的微型车还是真香的。而如今零跑T03的入门级已经涨到7.95万,其续航却缩短到了301km,我们那位编辑也曾经在零跑T03的一年用车报告中也吐槽过:8万元都可以买一辆小型纯电SUV了,干嘛还买续航缩水的零跑T03?

以同为造车新势力的哪吒V潮300Lite版本为例,其7.99万入门价格与零跑T03的入门价格基本一致,两款车的续航里程也基本一致,但是哪吒V的车主却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还可以获得前排中央扶手以及6个扬声器、14.6英寸中控屏提供的更好的舒适感。如此对比,不难看出哪吒V的性价比更高,零跑T03的销量下滑也就成为必然。

如果说此时零跑快速推进高端车倒也无妨,奈何,C01在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销售月,暨10月的销量仅为1303辆。此情形与去年C11刚上市时类似,也可以说是受产能影响。但是,要知道C01所占的细分市场有海豹、深蓝SL03等强有力的车型拦路,如若零跑不快速调整,C01头炮未响,后续想要提升,势必艰难。

产品矩阵有断层,品牌向上受阻零跑当前主销的三款车型是零跑T03(7.5-9.65万元)、零跑C11(配置|询价)(17.98-23.98万元)、零跑C01(配置|询价)(19.38-28.68万元),其对应的车型级别分别是微型车、中型SUV、中大型车。不论是价格、还是车型级别,零跑在10-17万区间是缺位的,而这部分细分市场基本是市场占比最高的A级车。

反观前面提到的哪吒,为什么能高歌猛进,抛开产品力不谈,部分原因则是哪吒优秀的产品布局,哪吒V、哪吒U、哪吒S的车辆级别也分别是小型SUV、紧凑型SUV、中大型车,看似有中型车这个断层,但是其产品价格却在8-28万元衔接良好。

另外,从零跑当前的车型结构来看,有向高端化转型的趋势,但其研发投入费用占比却在逐步减少。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其研发投入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7.4亿元和2.45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06.0%、45.8%、23.6%和12.3%,呈下降趋势。

研发投入的下滑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据了解,零跑自动驾驶芯片凌芯01,采用28nm工艺,算力只有4.2TOPS,低于国内领先的地平线,与英伟达单颗算力为254TOPS的Orin X芯片相比,差距更是悬殊。这对于品牌向上来说,无疑就是绊脚石。增程款或拉低C11价格,但会成为救命稻草吗?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增程技术被冠以“落后”之名,但理想ONE的热销带动了各个车企对增程式技术的重新审视,岚图、赛力斯等品牌旗下的车型也纷纷推出增程款;2022年,又有动力电池成本的大幅度暴涨等外环境的影响,深蓝、哪吒、天际,以及零跑也推出/即将推出增程款车型。

面对销量的下滑,即将上市的C11增程款似乎成了零跑销量的助推剂。毋庸置疑,增程款基于成本端的优势,参考问界M5、深蓝SL03、哪吒S增程/纯电版的价格对比,C11增程款的价格或进入到15万级的价格区间。也就是说,15万元原本可选的只有紧凑型SUV,现在却可以越级到中型SUV,可是真香。

但是,消费者并非按低价越级的逻辑购车,不然同在18万价格区间的爱驰U5、奇瑞大蚂蚁为什么无人问津呢?为什么C11经历了7、8月的6000+辆的高位月销量,9月下滑到4398辆?10月销量甚至拦腰斩,低至2159辆。

我们不妨看一下车质网公布的今年3季度部分新能源的投诉销量比,C11的投诉销量比高达万分之二十五点三,比三季度新能源车万分之十九点二的平均值还高出6个点。如果C11不提升品质,仅靠低价的C11增程款或许也仅仅只能割一波韭菜,却难以扭转乾坤。结语尽管零跑汽车对于销量下滑给出了疫情与产能爬坡的原因,但这不能成为所有问题的借口,如若低价订单交付完了,那就真的是裸泳了。要知道技术-销量-口碑的良性循环,才是所有品牌的生存之道,还是应该从产品、营销多头抓起。

2022-11-12

20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