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打折发薪,新势力日子不好过了?

威马汽车最近可谓是负面消息满天飞。此前被曝出一年亏损82个亿的威马汽车,而最近被内部员工曝出公司减薪问题。

具体来看,从 10 月份开始,威马员工工资按照 7 折发放,管理层工资按照 5 折发放。

知情人士透露,威马汽车的年终奖约为3.5-3.7个月的工资,会上下浮动,占员工全年收入的30%;再加上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的13薪,年底原本可以拿到4.5倍月薪的奖金。但这次不但年终奖取消,13薪也延后发放。

毫无疑问,取消年终奖以及减薪,大大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得不说的是,不少新势力车企的员工,都是传统车企跳槽过去,而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新势力车企薪资普遍比传统车企要高。

威马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在过去三年逐年增长,保持在9亿元之上。行政费用则是公司日常开支的大头。其中,公司2021年的行政费用达到27亿元,占总营收比接近57%。

钱是越花越多了,可眼下看威马的路却越走越窄。

粗心大意的威马

曾几何时,威马还是造车新势力中最被看好的一员。2019年累计交付新车1.69万辆,排名造车新势力销量榜第二,仅次于蔚来。2020年年初,威马CEO沈晖隔空喊话“威马一定会是Top3之一”。

凭借着当年销量的优势与上汽集团、红杉中国、百度等投资团的撑腰,威马截至目前已经融资12次,总共融资350亿元。

作为起势最早的新势力之一,威马目前的状况却每况愈下。9月份,威马三款车型EX5(配置|询价)、W6(配置|询价)、E.5(配置|询价)的销量加起来只有将近3000辆。反观零跑,哪吒等“后来者”,已经纷纷拉开了距离,其中,哪吒汽车9月交付18005辆,零跑汽车9月交付11039辆‍。从一线新势力到二线新势力,再到如今沦为“路人”,威马确实要为自己的“自大”负上一部分责任。

但在外界来看,威马一直以来缺少一个明确的标签,所以在品牌认知方面,威马的存在感并不强。另外,其提倡的品牌理念是"科技普惠",这与其它主打中高端客户的品牌不同,威马产品切入了更主流的 15 万元~25 万元消费市场,直面的是庞大的燃油车竞争格局。

其次,年初的“锁电门”更是进一步让威马的好感度下降。要知道,威马之中有不少跑网约车的用户,续航里程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购买因素。

除此之外,在 2020 年的第四季度中,威马汽车就曾曝出过连续发生四起车辆自燃,虽然威马汽车紧急召回,免费更换其他供应商提供电芯的动力电池包,对外也仅宣称是 "电芯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产生异常析锂,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芯短路"。

但这也让外界对威马车型评价不高,落下了低质、廉价车型的整体印象。随着新势力内卷的逐步加剧,威马也被消费者逐步遗忘。

造车人才的寒冬要来了吗?

无独有偶的是,小鹏汽车在最近也调整了人员架构,让不少业内人士猜测小鹏内部有一系列管理问题需要调整。但早在G9上市之前,何小鹏就已经意识到公司出现了管理问题。今年2月,何小鹏发布内部信,提出要降本增效,提升毛利率,并启动裁员。

可以预见的是,降薪、裁员,只不过是新势力造车“寒冬”的开始。

有专家认为造车新势力玩的就是资本游戏,资本层面有突破才有未来,确有几分道理。 造车不是简单的事情,前有贾跃亭出逃,后有董明珠碰壁。虽然新能源车是未来趋势,但诸多玩家进入、抢夺有限的蛋糕,80%的企业终会淘汰出局。从造车的“下半场”开始,已经有数以百计入场的玩家被淘汰出局。

除了资本之外,人才也是造车新势力重视的一环,毕竟对于经验薄弱的造车新势力车企而言,有能力的团队,能让自己在成功的路上躲开不少坑。并且在智能化汽车时代,技术的突破主要依靠人才的储备,有优秀的人才,车企在未来领跑对手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不断招人,显然是新势力除了融资之外最重要的一环。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理想汽车员工总数增至11901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720人,同比增加近185%;蔚来汽车员工总数增至15204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441人,同比增加96%。截止到2021年底,小鹏员工总人数为13978人,相比2020年增加将近9000人。

反观威马汽车,截止2021年底,威马共有3952名员工,相比于2020年,增长不到1000人。

不难看出,威马在员工数量上已经被一线车企拉开差距。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造车新势力人才已经相当饱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造车新势力不会再大规模招人。

的确,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持续发酵之下,其实不少车企都“面露难色”。以小鹏汽车为例,小鹏汽车的净亏损从48.63亿元略微收窄至44.02亿元,但毛利率从去年的12.5%下降至11.6%。不难看出,距离持续向好的态势还需静待一段时间。

因此各大车企在这时候降薪与裁员,或许是控制成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批员工,都是从传统车企挖掘过来,帮助其实现从0到1的任务,但在汽车需要从一个传统的出行工具,转变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与数据的交互终端的当下,传统车企的人才渐渐失去了价值优势。

造车新势力目前更需要的是软、硬件领域的工程师,因此裁员与架构调整看起来无可厚非。并且随着智能化战争的逐步深入,相信裁员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写在最后

即便含着金钥匙出生,但目前来看威马汽车很难单靠自身扭转颓势。毕竟,在竞争激烈的造车下半场,有强大的背景远远不够。如果威马能够依靠外界不断“输血”,或许还能缓解当前的阵痛。但确实,留给威马翻盘的时间不多了。

2022-10-27

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