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不要的换电,竟成了香饽饽?中国车企为何争着上马?

国内的电动车市场,有很多的“神奇”,譬如说两年前还用“门庭冷落”的换电模式,突然又火起来了。

不久前,宁德时代已经宣布进军换电布局,而换电运营商和车企,更是蠢蠢欲动。一汽、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东风、吉利等大部分车企已入局,比亚迪、小鹏亦是磨刀霍霍,誓要大干一场,抢占换电市场。

特斯拉扔掉的换电

提起换电,又不能免俗,要说一下特斯拉,因为早在2013年,特斯拉在美国发布了新的换电技术,93秒就能完成换电,马斯克高呼加电比加油还要快捷。

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换电又被特斯拉抛弃了,因为马斯克也发现,这玩意不单费钱,且收益甚微。

早在2007年,有“换电概念”之父之称的夏嘉曦就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了Better Place公司,采用换电模式解决当时电动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

但高昂的基础建设造价,让Better Place公司在6年内迅速烧光8.5亿美元投资,并于2013年申请破产。

大洋彼岸的中国,国家电网也曾先后试水过换电领域,最终都不了了之。

说到底,在缺少电动车规模使用支撑,以及政府政策和资源扶持之下,发展换电只会血本无归。

与超充相比,特斯拉的换电模式,需要车主额外支付60-80美金的费用,比汽油车还要贵。其次,就是麻烦的换电流程,并没有能做到即换即走的状态。

高昂的成本也制约着换电模式,一个换电站最早期的成本在800万元,现在连站带电池接近500万元,属于重资产运行模式,一旦出现闲置,分分钟是贴钱的买卖。

让电车比油车便宜?

新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群众基础,换电的“群众基础”,就是销量。而换电的需求,就来自于车企对成本的考虑。

大家都知道,电池成本占比电动车成本非常高,大约为40%。随着电动车销量的提升,车企生产成本压力也陡增,而作为成本大头的动力电池降本速度并未及预期,车企将承受巨大压力。

通过换电模式实现车和电池分离,能将占据整车成本40%左右的电池从购车成本中抽离。无论是对车企还是消费者而言,电动汽车的价格更低了。

“电动车卸下电池后比燃油汽车还便宜”,这对市场是巨大的诱惑。

在电动车销量陡增的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余家车企入局换电赛道。

为何抢着换电?

众多车企中,北汽应是先驱者之一。早在2016年,北汽就联手中石化、奥动新能源、上海电巴等企业建成了北京首批10座充换电站。

不过,早期北汽换电车型面向出租车、网约车等B端市场,2018年后,才针对私人消费市场启动换电业务,譬如EU快换版车型,提供电池租赁服务,月租金为458元。

相比而言,蔚来的换电服务在C端口碑较好,也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换电模式。

吉利、广汽、上汽等大部分车企上马换电,是想实现“B+C”端口的全覆盖。这几大车企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因为他们旗下拥有出行品牌,手握大量出行订单。

所以上述车企对换电热情颇高,因为在出行市场和网约车市场进行推广,这样更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政策是推动换电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019年起,国家加大了对换电政策的支持力度。2021年,《政府报告》提到要增加换电站设施。今年6月,《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表示,推进社区充换电设施建设。

重庆给予单站最高不超过80万元补贴;海南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400万元奖励;成都会按200元/千瓦、300元/千瓦给予建设补贴,单个充换电站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总结:

或许换电布局还有诸多问题,但驱动它前进的,是电动车销量的增长,以及车企和用户对低成本的渴望。而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相信换电布局,在国内将走上快车道。这时候又有一个问题来了,这么多家换电,谁能成为领头羊占领标准高地?我们拭目以待。

2022-10-15

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