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出国游玩,用车行买车可行吗?,

送孩子出国是对是错

杭州有对夫妇的孩子是在高二时出的国,当时孩子在班里的成绩排在倒数第二,显然属于高考要被淘汰的那一类学生。女孩子是标准的西子淑女,但就是成绩上不去。父母不甘心让女儿将来就当个旅游公司的导游,他们希望她在“中国天堂”之一的杭州市能有所作为,于是,在四年前就通过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机构,把女儿送到了瑞士一所旅游服务管理专业学院留学。因为孩子的高中没有毕业,所以还得在那儿念大学预科和英语文化课补习,这么两年下来,孩子的成绩可以称得上“呱呱叫”。这一点西方人早有名言在先:世界的学生中,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堪称一流。一个在国内较差的学生,到了国外同等学校,也可以获得前几名的考试成绩。杭州这对夫妇的孩子原来上的是市属普通中学,却也是不错的老学校,所以她在瑞士大学预科班里成绩一直保持在一二名的水平。往日西子湖畔的失落感,在这儿荡然无存,到处是受人赞美的目光,加上天生丽质,该学生骨子里的那种好胜与占有欲开始慢慢膨胀起来。先是嫌父母每月寄的钱太少,再就是觉得自己的黄皮肤不如人家的白皮肤,更嫌自己的头发不是黄的——这并不难,到美容店处理一下就可以。独苗苗一个,满足她吧!夫妇俩一个在杭州机关工作,一个干个体,年收入也就在十来万元,这些钱一分不剩寄给在瑞士读书的“千金”,但还不够她开销。无奈,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干个体的老爸身上。原本安分守己做些小买卖的他,只好不时捣鼓些“黑”的、“黄”的,以维持生计。每一次“半夜‘机’叫”(女儿打来的长途电话),都得让当老爸的心惊肉跳地跟工商管理人员“玩”一个星期“猫捉老鼠”的把戏。

去年,女儿的预科班结束前夕,正好在机关工作的母亲有十几天工休假,于是夫妇俩决定前往瑞士“监督”一下孩子考大学的情况。第一次出国的这对夫妇,生怕上了飞机就回不来似的,长途电话里跟女儿千叮嘱万“希望”,可一下飞机连女儿的影子都没有找着,就在他们焦急万分又无可奈何时,一个棕色皮肤的印度青年拿着一块写着一行英文、一行中文的小纸牌走到他们面前,并说了半句刚刚能听懂的中文:你们好,我这里有……这对夫妇接过印度青年递过来的字条才知道,这是女儿让同学来接他们的“委托书”。女儿在字条上说她由于与朋友去度周末,不能来接,先让“二老”在安排好的一个公寓里住下。夫妇俩到达公寓后谢过那个印度青年,便开始打量房间:一室一厅,家什齐全,但独缺食物。女儿在桌子上留下一个字条,说公寓下面就是一个超市,过马路是菜市场,你们可以自己去采购。夫妇俩一看字条就气不打一处来:她当我们什么人了?大老远人生地不熟地跑来看她,她倒好,自己出去玩了,让我们一惊一乍地在异国他乡丢人现眼?第一天,夫妇俩没有出一步公寓门,在家里吃了一天自带的方便面,第二天当爸的就觉得肚子不妥,一个小时里跑了四趟厕所。当妈的说我下去到超市看看能不能买点“止泻药”。她穿好衣服,换上鞋子出了门,可一会儿就空着手回来了,说超市里不卖药。当爸的说你不会问问哪个地方卖?她说还用问,肯定是药店里有呗!当爸的说那干吗不赶紧给买回来?她说:“我正要问你呢!离杭州时我说要准备些药,省得到瑞士来咱们连一句完整的英语都不会讲。你说没事,有我们女儿呢!现在倒好,你肚子吃不消了,可女儿上哪儿去了?”一听这话,当爸的就火冒三丈:“时隔不到两年,她已经根本不把我们父母当人对待了!”

第二天,夫妇俩又在空荡荡的屋里守了一天。正在他们着急的时候,女儿上气不接下气地咚咚咚敲门而入。进门的第一句话就问:“有什么吃的?快饿死我啦!”

躲在床头的父亲没好气地说:“快饿死的是我跟你妈!我们上哪儿弄吃的?”

女儿不高兴了:“什么?你们两个大活人在家闲着,就不知道自己买点东西?非得等我回来?”

当爸的火了:“这里不是杭州!我跟你妈不靠你靠谁?还好意思说,就知道自己玩,连去机场接我们都不去,你当我们是要饭的?”

女儿也火了:“不是已经给你们写得清清楚楚了?还嫌这嫌那!我当初到这儿才十六岁,你们怎么就那么放心?”

“你……你……你怎么这样讲?我们还不是为了你好?”

“为我?哼,恐怕是为你们的面子吧?”

“混蛋!你花去了全家的积蓄,怎么就不知一点好歹?”父亲开骂了。

“好了好了,看你们父女俩,好不容易才见面,就吵架,像什么话!”最后是当母亲的圆了场。但这开场白的不和谐似乎注定了这一家人水火不相容的局面。

当晚,母亲在跟女儿单独谈话时也批评她不该只管自己玩,把父母扔在一边不管。女儿不服气,说每个人生活都是独立的,我为什么一定要因为你们来了就打乱自己的计划呢?再说本来是要亲自去机场接的,但后来有朋友相约外出,就没有去接了。

母亲说这事不提了,于是便问起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女儿没有回答,反问道:“给我带了多少钱来?”

母亲有些生气了,说:“你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除了向家里要钱,也该跟家里说说你自己在这儿的情况呀!”

女儿说:“这里一切正常呀!没有什么好说的。我问你们带钱来没有是因为这是我最需要的,我挑最需要的说,有什么错?”

母亲不说话了,两眼阴沉下来:这孩子与过去不一样了。她长叹了一声,没有把心里的感觉说出口。

她默默地打开包,取出一个大信封,毫无表情地说了声:“里面是五千美元,你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

女儿什么话都没说,接过信封就站起身说:“妈你们先歇着,我回自己的地方住。”

当妈的吃惊道:“我们老远来这儿,你不跟妈多待一会儿?”

她说:“天不早了,明天还要上课。”她随手抄起张纸片,写了个电话号码,说有事可以打这个电话。说完,朝屋里说了声“爸妈,我走啦”,便出了公寓。

女儿一走,当妈的就开始流泪,后来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当爸的气上加气,说你把那个电话号码给我,我找小混球说话!

那时估计已经到半夜两三点钟了。那边的电话通了,但接电话的是个男的,且说着叽里咕噜的外语,当爸的什么也没有听懂。后来他连续说了几遍女儿某某某的名字后,对方大概才明白过来。

喂?是爸?!有什么事吗?这回是女儿的声音。

当爸的一听奇怪地问:“这是你住的地方吗?”

女儿说是。

“那你身边怎么是个男‘老外’?”

女儿没有回答。

“你说呀!他是你什么人?怎么跟你睡在一起?说呀!”当爸的气急败坏地大声嚷嚷起来,而对方则啪地将电话挂断了。

当爸的两眼发绿,胸脯起伏对当妈的说:“你赶快给我起床,我们要个出租车,去找你那个宝贝女儿!”

当妈的开始不信,后来亲自抄起电话又不停地拨号码,但就是拨不通。

“放心,她正跟不知哪一个毛茸茸的野驴睡得热乎,怎么会接你的电话呢?”当爸的阴一句阳一句地一边说一边催当妈的赶紧穿衣出门。

“你咋呼有啥用?这儿又不是杭州,我们到哪儿去找她?”

当妈的一句提醒,使当爸的一下倒在沙发上。半晌,他才对着黑乎乎的窗外说了一句:“千不该万不该,最不该把囡囡从国内放飞出来……”

由于后来夫妇俩坚决要求女儿休学回国,而女儿也同样坚决不同意,于是,这个本来非常美满的家庭出现了裂痕,以往的那种亲情,从此再也找不到了。

现在女儿仍在瑞士读书,但她已经不要父母寄钱了,自从那次不欢而散的见面后,她自认为与“不可能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父母之间“距离太大”,于是决定即使大学毕业后也不会回国了。当爸的与当妈的在瑞士看到和感受的一切已经使他们伤透了心,也决定不再上心女儿的事了。“再上心也没有用。”夫妇俩最深刻的体会是:含辛茹苦抚养十六年,不如在国外放飞一年半载。孩子虽然还用他们的姓氏,但人却已经不是他们家的了,也不可能是中国的了。

女儿仍在逢年过节时从瑞士寄来一个写有中英文的贺卡,但她的父母看后感觉不到半点亲情。

其实,在众多少年出国留学生中,类似上面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专家认为,现在少年出国留学的年龄比较小,大都是初中生、高中生,几乎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虽然看起来,他们个个长得颇有成人样,说话办事也有几分成熟感,其实恰恰这一代孩子最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个人自控意识,特别是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生的认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高压,稍稍懂事就被课堂上无休止的灌输和课后如山的作业包围了,他们除了教室、家庭、电视节目,基本没有任何独立生存与独立思维可言。这些貌似青春与健康的孩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当他们走出国门后,接受的是松散式的教育方式,在那种高度开放条件下,孩子们一下感受到了全新的和彻底的放松,所以最容易无目的、无防御地接纳异国他乡的新鲜事物。这就使得他们常常在缺乏任何抵抗能力的情况下,被西方社会一些不良文化、不良习性,甚至是不良的政治观点、民族意识所侵袭和腐蚀,最后变成连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国都认不得的“中西混杂儿”。

“我们把孩子送出去最担心和最后怕的,不是多花钱,而是怕他拿回一张外国文凭,失去的却是中国人的本质。”

从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担忧,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未成年人出国留学保持警惕。在知识社会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时代,拥有一张高等学历的文凭固然重要,但对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人的精神素质是第一位重要的,没有了正确的民族自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即使人人都变成了博士,我们的世界和社会也未必是幸福和美满的。

有位社会学家指出,少年出国留学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从另一条途径解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入学率低、教学内容呆板等,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促进社会力量来鼓励民众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与文化,包括民族、人文等方面的优点,从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但如果对少年出国留学工作不加以科学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就可能出现良莠不分、盲目消极和适得其反的效果。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家长们不要只为躲避孩子参加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或者为纯粹去混个“洋文凭”而把子女送出国。因为毕竟国外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国家的高学历知识在中国未必就有用武之地,而同样的知识和能力,其实,只用“出洋投入”的十分之一在国内大学就能获得。特别需要引起中国家长和学生警惕的是,国外某些投机分子一直在打中国新一代的主意,当他们看到中国人对大学教育的那种痴迷程度,往往放出种种烟幕让你钻。到头来,就是全家跳进太平洋也于事无补。

2024-04-1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