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商用车dms平台是否支持数据备份?,

华阳集团研究报告:智能化与轻量化双轮驱动,智能座舱全面发展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莞证券,黄秀瑜)

1.智能座舱领先企业,单车配套价值持续提升

1.1 深耕汽车电子三十载,轻量化赛道协同发展

惠州市华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3 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前身为华 阳实业集团公司,2002 年开始改制并更名为“惠州市华阳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于 2011 年引进财务投资人并于 2013 年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并更名为“惠州市华阳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 年公司于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2022 年底公司拟通过定 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0 亿元并获得核准复批,拟用于智能汽车电子产品、汽车 轻量化零部件产品产能扩建项目及智能驾驶平台研发项目。

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邹淦荣、张元泽、吴卫、李道勇、孙永镝、陈 世银、李光辉和曾仁武等八人。八名实际控制人合计持有南京市越财企业管理有限公 司 67.31%的股权;南京市越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持有江苏华越投资有限公司 76.31%的股权间接持有华阳集团 56.88%的股权。

公司早期主营 VCD、DVD、AVN 等光盘类车载娱乐导航系统,公司紧跟行业变革转 型趋势,专注汽车电子领域,先后推出液晶仪表、电子内后视镜、360 环绕等一系列智 能座舱配套产品。经过三十年发展,公司当前重点围绕汽车智能化、轻量化进行产品 布局,涵盖汽车电子、精密压铸、LED 照明、精密电子部件等四大业务板块。其中,汽 车电子及精密压铸为公司两大主营业务,2022 年营收占比分别达到 66.43%和 23.48%; 精密电子及 LED 照明业务营收占比逐年减少,2022 年营收占比合计为 8.14%。


1.2 智能化及轻量化产品矩阵丰富

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领域,单车配套价值已破 万元。智能座舱领域产品包括液晶仪表、屏显示类、座舱域控制器、电子内外后视镜、 空调控制器、软件类、数字声学系统、功能盒及模组、信息娱乐系统、手机无线充电、 香氛系统等,涵盖智能座舱系统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多维度感官体验,能 够提供丰富的汽车电子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驾驶及网联领域产品包括 V2X、自动泊车、驾驶域控制器、高精度定位、360 环视、车联网服务、传感器(摄像头)、其他产品等,结合高性能计算平台、多传感器 融合、驾驶辅助控制算法以及智能网联技术,提供人车路云协同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公司精密压铸业务主要涉及铝合金、镁合金、锌合金等精密压铸件、精密加工件 及精密注塑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具备模具加工及表面处理能力,能够提供系统级 产品配套方案。目前公司精密压铸件产品涵盖新能源三电系统、动力系统、智能驾驶 系统、转向系统、汽车电子及制动系统。

2. 智能座舱视觉体验再升级,零部件品类持续扩充

汽车产业持续推进电动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维持高景气。根据中汽 协数据统计,2022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96.9%和 93.4%。2023 年 1-6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 378.8 万辆和 374.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7.5%和 20.5%。基于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产 销基数提升明显,2023 年新能源汽车增速有所放缓,但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仍有望实 现快速增长,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到 900 万辆,较 2022 年增长约 31%。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乘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东风,实现了快速发展。智能驾驶 领域侧重于车与路的交互,车身搭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一系列感知原 件以实时捕捉路面信息,结合车规级芯片算力及车联网功能等信息处理系统,从而实 现智能驾驶辅助。智能座舱领域侧重于人与车的交互,在原有座舱内饰的基础上,依 靠座舱电子产品的创新与联动,从而实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维度感官的升 级体验,同时具备多场景切换功能,汽车已从传统的代步工具转变为第三智慧移动空 间。 车载屏显类产品作为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的重要窗口,座舱的视觉升级体验更为直 观。受益于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消费者对于屏显类产品的使用习惯已悄然发 生转变。汽车中控台从传统的 VCD、DV、AVN 及物理按键域控逐渐演变为可触控的高清 中控大屏;驾驶舱中的机械仪表升级为液晶仪表,使其能够显示除时速和转速外更多 的车辆信息,同时显示内容布局多样化能满足驾驶员的个性化需求;HUD 抬头显示可以 辅助驾驶员在车辆行驶时获取车辆行驶及导航信息,不用频繁地低头查看车辆行驶信 息,从而提升驾驶专注度保证行驶安全;电子内外后视镜的配备,有效降低车辆行驶 过程中产生的风阻、风噪,提高在恶劣天气环境下的适用性与安全性;后排娱乐屏为 后排乘客提供了娱乐系统,优化坐乘体验。

2.1 屏显类产品量价齐升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阶段,传统仪表盘、中控屏幕迎来升级,呈现大屏化、 多屏化、联屏化的发展趋势。2012 年特斯拉推出搭载 17 英寸中控屏的 Model S,将传 统域控物理按键集成至中控屏;2014 年奔驰推出双联屏的 S 级轿车,成为首款搭载一 芯多屏的车型。 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前装市场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 达到 1.64 亿片。据世界汽车工业协会(OICA)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汽车总产量约为 8015 万辆。结合上述数据推测,当前单车显示面板搭载数量约为 2 块,随着智能座舱 多屏化发展,单车显示面板搭载数量有望稳步提升,到 2025 年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预计 可达 2.26 亿片。


大尺寸车载显示屏需求持续提升,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统计,2022 年 三季度中国大陆地区乘用车车载显示面板 10 英寸屏幕以上搭载需求占比约 46.8%。其 中,新能源乘用车车载显示面板需求方面超 320 万片,占总需求的 26%,并且 10 英寸屏幕以上搭载需求占比达 67.8%,推动车载显示屏整体市场尺寸快速增长。

中控全覆盖联屏设计或将成为主流,中控台将至少由主驾驶液晶仪表屏、中控屏、 副驾娱乐屏等 3 块或以上屏幕组合,中控台将呈现更为统一和谐的大联屏。奔驰 EQS、 林肯航海家、魏牌蓝山、红旗 E-HS9、智己 LS7、零跑 C11 等国内外主机厂车型均采用 一体式贯穿式大屏设计。

2.2 HUD 技术升级,渗透快速提升

抬头显示系统(Head Up Display, HUD)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车辆信息、导航 信息以及 ADAS 信息等信息通过投影方式投射在前挡风玻璃或发动机罩上方,有效地解 决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需要频繁低头查看仪表信息的痛点,对车辆行驶安全起到一定 辅助作用。当前 HUD 投影技术可分为 TFT-LCD 投影、DLP 投影、MEMS 激光扫描投影和 LCOS 投影等多种技术路线,经历了 C-HUD、W-HUD、AR-HUD 三次迭代升级。

得益于技术升级及车企差异化竞争影响,HUD 在新车型前装标配搭载率在快速提升。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2 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 W/AR HUD 交付 150.04 万台,同比增长 38.12%。其中,AR HUD 呈现快速增长,2022 年 前装标配搭载交付 10.96 万台,同比增长 115.75%。

HUD 经历三代产品升级,第一代为 C-HUD 组合型抬头显示,其成像载体为 6-8 寸的 透明树脂玻璃,投影成像距离小于 2 米,能够提供车速、导航、油耗、温度等信息, 显示形式较为单一。第二代为 W-HUD 风挡型抬头显示,其成像载体为前挡风玻璃。相 较于 C-HUD,W-HUD 显示范围提升明显,投影距离为 2-6 米。W-HUD 能够提供中控娱乐 信息、来电显示、周围路况、天气、行车告警等信息,为当前主流搭载形式,但存在 阳光倒灌、畸变、投影亮度等问题。第三代为 AR-HUD 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其显示范 围再次扩大,且具备 AR 投影效果。相较于 W-HUD,AR-HUD 能够更好的结合 ADAS 采集 的数据并将投射内容、位置与显示环境相结合,呈现多元化和更为精准的信息输出。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2 年前装 W/AR HUD 供应商市场中,电装以 32.31% 的市场份额引领行业,华阳集团、怡利电子、景泽、光宝科技、弗迪等国产 HUD 供应 商市场份额占比合计达到 43.26%。2023 年 1-4 月前装数据显示,国内本土供应商份额 占比提升至 48.02%,国内供应商以大尺寸 W-HUD 及 AR-HUD 为发力点,打破传统日系、 欧系供应商垄断格局,实现弯道超车。

2.3 CMS 有望成为类 HUD 赛道,实现从 0 到 1 突破

7 月 1 日,《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GB15084-2022)正式实施。 新国标新增电子后视镜(CMS)部件及要求(包括图像性能、时间特性、圆角曲率等)、 安装要求(包括系统开关机、放大倍率、监视器安装位置、视野范围等)、测试方法及电子系统安全性规定。法规新增 CMS 部件及安装等要求,有望进一步规范电子后视镜 行业发展路线,搭载 CMS 替代传统光学后视镜车型可量产上市。 日本、欧洲等国家地区已先于国内出台相关法规要求,奥迪 E-Tron、雷克萨斯 ES300h、本田 e 等外海车型已搭载 CMS 上市。国内乘用车市场方面,北汽魔方、路特 斯 Eletre、比亚迪宋 L、昊铂 Hyper GT、小鹏 G7 等新车型均有提出搭载电子外后视镜 计划。国内商用车方面,陕汽德龙、比亚迪纯电动巴士、柳汽乘龙汽车等车企均亮相 搭载 CMS 系统车型。 相较于传统光学后视镜,电子外后视镜具备包括扩大视野范围减少盲区、抗灯光 反射、恶劣天气环境下保持清晰显示效果、降低风噪风阻实现节能减排等多方面优势。 电子外后视镜或将集成 ADAS 功能,整合至智能驾驶及智能网联系统,进一步提升人机 交互与驾乘体验。

当前电子外后视镜仍处于起步阶段,新国标对 CMS 在功能安全、系统延迟性、图 像质量等均提出明确规范要求。在功能安全方面提出显示亮度可调节、不同环境场景 下亮度对比度设定、CMS 失效警告提示;系统延迟性要求延迟时间需要小于 200 毫秒、 屏显画面刷新率不低于 60 帧、成像时间小于 55 毫秒等;图像质量方面对各类极端条 件下弥散/漏光、光晕、眩光、色彩还原、锐度、景深、畸变等问题处理提出了要求。 CMS 主要由摄像头、显示屏、控制器三大部件构成,工作原理涉及传统光学、传感 通讯、电子电路、工程机构等多个领域,对供应商在摄像机、监视系统的镜头设计、 芯片选型、ISP/DSP 系统设计测试能力等均提出较高要求。当前乘用车领域 CMS 选装价 格为 0.7-1.6 万元左右,远高于传统物理后视镜方案。在域控集成化趋势下,CMS 有望 与 ADAS 融合,或将实现一芯多用进而降低系统硬件需求。叠加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及规 模效应带来降本增效,CMS 成本有望下降至合理水平。IHS Markit 调查预计,随着相 关法规的落地,电子外事后视镜产量从 2024 年起会快速提升,预计在 2026 年中国市 场将达到 100 万套、在 2031 年全球市场配套达到 500 万套,电子后视镜有望成为类 HUD 赛道,实现从 0 到 1 的规模突破。

3. 两大业务协同增长,产品迭代提升竞争力

3.1 HUD 赛道引领行业,成像技术全面布局

公司为国内 HUD 头部供应商,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2 年华阳集团在国 内乘用车前装标配 W/AR HUD 市场份额为 15.36%,市场份额仅次于电装的 32.31%,排 名第二。 公司 AR HUD 技术路线不断丰富,智能驾驶辅助方面,通过接收驾驶员眼球位置信 息(DMS 眼球跟踪),公司 AR HUD 可自动调整显示位置以适应不同驾驶员的坐姿习惯。 结合 ADAS 信息,可实现车道保持信息提醒、LDW 车道偏离报警、FCW 前向碰撞预警、 AEB 紧急刹车报警、导航引导线等实时行驶信息。光学创新方面,2021 年公司基于 DLP 技术的 AR HUD 已在广汽传祺 GS8 上实现供货量产。公司双焦面 AR HUD 产品获得定点 项目,斜投影 AR HUD 产品参与外资全球化项目竞标中。公司与华为合作基于 LCoS 技 术的 AR HUD 项目已投入开发,实现 TFT、DLP、LCoS 成像技术的全面布局,同时开启 光波导技术预研。

公司 HUD 业务先后承接长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奇瑞、吉利、蔚来、赛 力斯、东风本田、VINFAST 等主机厂的前装订单。订单类型以 W-HUD 为主,AR-HUD 占 比逐步提升,公司多种成像技术路线并行,适用于不同场景需求,以满足客户对于 HUD 不同级别的产品需求。

3.2 智能座舱拳头产品多点开花

液晶仪表及屏显类:公司液晶仪表及屏显类产品运用光学贴合工艺,屏幕反射 率小于 1.5%,可根据环境自动调节亮度,给予驾驶者更好的视觉感与操控感。在车 辆行驶时液晶仪表可呈现 APA、ADAS、TPMS 信息,提升驾驶安全,同时,用户可自 行选择多套 UI 主题,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电子外后视镜:公司电子外后视镜通过车外两个高清摄像头采集图像,传输至车内两侧的 OLED 显示屏上,呈现高清、实时、视野广阔的车外影像。集成 ADAS 可实现 盲区监测(BSD)、倒车视宽、开门预警(DOW)、变道辅助(LCA)、车距显示、除雾功 能及脏污识别等功能,进一步提升驾乘体验。在转向、倒车、高速行驶等模式下,能 够根据车辆转向或倒车信息自动调节可视角度,在常规视野基础上,水平角度增大 40°,垂直角度增大 20.5°。公司电子外后视镜摄像头具备 HDR 功能,在特殊图像处 理算法加持下,能有效解决光线过强、过弱或高光强差等导致的视野缺陷。公司电子 后视镜外部摄像头能有效降低整车风阻系数、风噪,并且可实现电动折叠,提升车辆 通过性。公司第二代电子外后视镜已获得相关项目定点,后续有望为公司贡献营收增 长。

手机无线充电:前装车载手机无线充电为公司走量产品之一,公司自主开发设计 自动寻迹功能,可通过精准对准手机线圈,有效降低能量损耗产生的热量,提升充电 效率。公司无线充电模块可实现最大 50W 充电功率,并可支持两台手机同时大功率无 线充电。公司将 NFC 功能集成于无线充电模块中,可实现 NFC 卡片或 NFC 手机启动汽 车、个性化车辆设置等功能。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2 年国内乘用车市场标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交付 553.45 万辆,同比增长 55.79%,前装搭载率为 27.77%。2023 年一季度,手机无线充 电标配交付 134.74 万辆。同比增长 21.93%,仍保持较快增速。公司在国内前装标配手 机无线充电领域 2023 年一季度市场份额达到 17.99%,市占率排名第二。


3.3 收购江苏中翼,拓展镁合金业务

公司精密压铸业务主要围绕新能源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和汽车电子零部件(HUD、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产品类别从小件逐步延伸至中大件领域。公司汽车电子产品 中的 HUD、液晶仪表、屏显类等相关产品壳体为公司自主开模生产配套,产品协同效应 逐步增强。 公司精密压铸业务产品品类持续扩展,新能源和汽车电子订单提升显著。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成功导入比亚迪、博世、博格华纳、宁德时代、泰科、法雷奥、蒂森 克虏伯、捷普、大疆、大陆、纬湃、海拉、莫仕、伟世通、舍弗勒、采埃孚、电装、 爱信、亿纬锂能、日本精机等客户的新项目。 2021 年公司新增镁合金精密压铸业务,子公司华阳精机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9 月收 购江苏中翼 90%股权。江苏中翼主营设计、开发汽车镁铝合金零部件、方向盘总成和信 息通讯设备结构件,收购江苏中翼完成对镁合金产品品类的扩充,有望进一步满足长 三角地区客户需求。

3.4 持续高研发投入,加速产品迭代升级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迭代及产品线拓展速度。2022 年研发投入约为 5.17 亿元,同比增长 35.8%,占总营收的 9.16%。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在软件、硬件、集 成、光学、算法、精密机构等方面拥有较强的综合技术能力;精密压铸业务在精密模 具、精密加工等方面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截至 2022 年,公司拥有专利 778 项,其中发 明专利 303 项。公司在汽车电子、精密压铸领域的多项在研项目已完成量产开发并获 得定点项目。公司加速推进智能驾驶领域业务布局,2022 年公司成立华阳驭驾子公司, 主营智能驾驶相关产品,后续有望扩充公司产品线,赋能现有业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4. 营收利润双增长,毛利率稳步提升

4.1 营收规模稳步增长,毛利水平修复向好

2018-2022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2018 年的 34.69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56.38 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 12.91%。公司汽车电子与精密压铸两大主营业务双轮驱动,2022 年汽车 电子业务实现营收 37.45 亿元,同比增长 27.14%,精密压铸业务实现营收 13.24 亿元, 同比增长 41.10%。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3.15 亿元,同比增长 9.63%,公司 新能源项目订单占比稳步提升,为公司营收增长奠定基础。

2018-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快速增长,从 2018 年的 0.17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 3.8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 117.44%。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0.78 亿元, 同比增长 12.10%。随着汽车电子产品品类的持续扩充,单车价值量稳步提升,公司规 模效应逐渐放量,盈利能力成长可期。

2019 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实现扭亏增盈,扣非后净利润从 2019 年的为 0.3 亿元增 长至 2022 年的 3.5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 128.09%。公司近五年扣非后净利润增长趋势 与归母净利润增长趋势趋同。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扣非后净利润 0.73 亿元,同比 增长 11.59%。

公司毛利水平从 2018 年稳步增长至 2020 年高位,随后 2021 年毛利水平略有回落。 2022 年公司毛利率为 22.10%,同比提升 0.53pct。2023 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22.32%,同比提升 0.34pct。2018-2022 年公司净利率水平稳步提升,从 2018 年的 0.52%增长至 2022 年的 6.82%。2023 年一季度,公司净利率为 5.97%,同比提升 0.15pct。公司持续优化和丰富新能源产品线,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毛利 率与净利率水平总体向好。

4.2 期间费用率平稳下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18-2022 年,公司期间费用率逐年下降,从 2018 年的 19.92%下降至 2022 年的 15.20%,累计下降 4.72pct,近年来公司汽车电子及精密压铸业务放量增长,规模效应 摊薄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率方面,2019 年公司销售费率略有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从 2019 年的 5.83%下降至 2022 年的 4.04%,累计下降 1.79pct,主要系公司营收规模稳步增长摊薄 销售费用。2023 年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为 0.55 亿元,同比增长 9.69%。 管理费用率方面,2018-2022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平稳下降,近四年管理费用率分别 为 4.11%、4.09%、4.07%、3.59%和 2.96%。公司营收稳步增长摊薄管理费用率,2023 年一季度公司管理费用为 0.42 亿元,同比增长 1.13%。

研发费用率方面,2018-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逐年下降,研发费用从 2018 年的 3.63 亿元下降至 2020 年的 2.86 亿元。随着公司产品线日渐丰富,公司加大对项目研 发及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于 2021 年开始提升明显。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 到 4.71 亿元,研发费用率在营收规模增长背景下达到 8.35%,同比提升 0.61pct。 2022 年公司完成多个智能化、轻量化新产品的量产开发,持续加强迭代升级和集成能 力,有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行业地位,扩大市场份额。 财务费用率方面,公司 2018-2021 年财务费用率平稳上升。财务费用率从 2018 年 的-0.43%增长至 2021 年的 0.24%;财务费用从 2018 年的-0.15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 0.11 亿元。2022 年公司财务费用为-0.09 亿元,同比下降 179.62%,主要系公司汇兑 收益增长所致。

4.3 营运能力及偿债能力处于合理区间

营运能力方面,公司应收账款 2018-2020 年整体呈下降趋势。2021 及 2022 年公司 应收账款伴随营收规模增长,2022 年公司应收账款为 19.78 亿元,同比增长 28.69%, 占总资产比例为 28.69%。公司应收账款账龄以 1 年内为主,回收风险较小。

2018-2022 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 116.63、117.88、127.14、113.83 和 112.20 天,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 3.09、3.05、2.83、3.16 和 3.21 次。2020-2022 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提升,回款能力整体向好,保持较强回款能力。

库存方面,2018-2022 年公司存货分别为 5.9、5.4、6.86、9.14、12.34 亿元,整 体呈上升趋势,其中 2021 及 2022 年存货增幅明显,占总资产比例为 15.11%及 17.63%; 同比分别增长 33.24%及 35.01%。2022 年存货增长主要由于汽车电子及精密压铸两大主 营业务订单增加以及年末生产节奏调整的影响。

公司 2018-2022 年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 67.99、77.51、85.65、81.83 和 88 天, 存货周转率分别为 5.29、4.64、4.20、4.40 和 4.09 次,存货周转天数及存货周转率 整体表现较为平稳,公司适当增加库存以应对销量增长。


偿债能力方面,公司 2018-2022 年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从 2018 年的 25.15%增 长至 2022 年的 39.74%,累计增长 14.59pct。其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增长较为明 显,增长趋势与营收增长趋势相符,短期债务指标表现均较好。

公司 2018-2022 年流动比率分别为 3.0、2.8、2.6、2.1 和 1.8,整体表现平稳下 降。速动比率走势与流动利率走势趋同,从 2018 年的 1.96 下降至 2022 年的 1.26,主 要为存货水平上升所致,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仍处于合理范围内。

4.4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总体向好

2018-2022 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为正,主要受益于营收规模稳步增长,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向好。公司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20 亿 元,拟用于汽车电子产品产能扩建项目、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品产能扩建项目及智能 驾驶平台研发项目,并于 2022 年底获得核准批复。核心业务产能扩充,有望进一步增 强公司核心竞争力。2022 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投资现金流、筹资现金流分别为 338.71 亿元、-377.89 亿元、-126.06 亿元。公司现金流结构总体向好,经营活动现金 流能够覆盖投资支出。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2024-04-13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