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外的车辆能否申请杭州一天免限行?,

杭州放宽车牌、公交优惠,会取消限行吗?潮新闻算了一笔大账

潮新闻 记者 吴佳妮 实习生 杨婕 编辑 张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资料照片

3月21日,杭州发布优化公共交通票价优惠措施的征求意见,乘坐公交地铁的票价将“打骨折”;

而就在前一天,杭州发布新政,放宽蓝色浙A车牌申领,令杭州或将取消限行的猜测再度兴起。

这并非毫无根据。早在去年,“率先探索取消‘错峰限行’和优化替代的政策举措”就被写入了杭州市党代会报告;今年已暂停三个月的错峰限行还未恢复,后续如何尚未有明确说法……

所有信息,都引人遐想,杭州会不会适度放宽,甚至取消实行了12年的错峰限行?

不用猜测,就“可操作性”而言,潮新闻算了一笔大账。

新能源车早已改写“路权”结构

杭州实施错峰限行交通管控措施,在国内算是比较早的。2011年10月,为缓解交通“两难”问题,针对早晚高峰时段,杭州主城区的限行政策开始实行。

12年前,国内仅北京实行“单双号限行”,并已有三年多实践。治堵效果有,但因汽车总量不受控等原因,“药效”并不持久,拥堵指数依然从“轻度”升至“中度”。

杭州也不例外。“错峰限行”政策仅实施两年,至2013年10月,杭州机动车保有量为252万辆,同比前一年增幅13.54%。错峰限行的成效,很快被激增的机动车保有量所填平。

2014年,杭州下了一剂“限牌”猛药,这也无法很快让杭州汽车保有量进入相对平衡的平台期。虽然多年来略有一些小调整,但总体基本上是“一张药方管了9年”。据最新的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机动车保有量在2021年就已达376.6万辆。

尤为特殊的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悄然改变了“路权”的分配,在杭州,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开上街头,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

因不受“双限”政策约束,选购新能源车辆的市民越来越多。据浙江省公安厅数据,2012年浙江燃油汽车注册登记量是新能源汽车的1706倍,到2021年,两者差距已经缩小到6.2倍。

为刺激消费,杭州还在2022年出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等促消费政策,至12月底,共发放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2.89亿元,带动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19.8%。

另据电力部门数据,在杭州目前接近400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中,电动汽车占40万辆,电动私家车超过28万辆,还有许多新能源网约车长时间行驶。

可以说,“双限”这剂药在杭州,已经逐渐产生“耐药性”。

而另一边提振经济的需求,则使得这次杭州放宽浙A蓝牌限牌政策、乃至接下来可能放开限行,都来得并不那么让人意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视觉中国供图

三个月“压力测试”倒逼公交出行

其实早在“双限”政策实行之初,就有专家学者指出“终究治标不治本”,仅可作为临时性缓堵措施,缓解表面拥堵,为改善公共交通腾出时间。

譬如治堵专家、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就认为,杭州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速度推进路网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并提高道路交通组织和管理水平。

事实上,杭州确实利用了政策实行的窗口期,不断迭代更新着自己交通基础设施的结构网络:目前,杭州地铁线网已全面铺展,12条线路、516公里,“十城区”轨道交通实现全覆盖;杭城快速路网总里程也近500公里,绕城高速内“四纵五横”快速路网成型,实现45分钟“交通时空圈”。

但建好,不等于用好。无法忽视的是,近期因暂缓恢复“错峰限行”政策,杭州地面道路迎来的这场交通“压力测试”,成绩并不理想——根据杭州市道路拥堵指数实时监测平台数据显示,近段时间的工作日早晚高峰,杭州快速路频频显示为中度或重度拥堵。

另一组来自交通运输部官网的数据,将供需侧的矛盾侧写得更为清晰:

2022年,杭州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约264万人次,公交车日均客运量约为131万人次,两者总量为日均395万人次。

而在2017年左右,杭州公交车和地铁的日均客运总量,为500万余人次。

这意味着伴随公共交通建设的完善,公交出行替代私家车出行的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在如此不理想的交通出行结构下,适度放宽限牌政策,继而放开“错峰限行”,或许是一次对市民改变出行习惯的倒逼。

事实上,三个月的“暂缓限行”效果已有初显:杭州公共交通分担率,在今年3月开始回升。

据杭州市交通部门统计,在上周,杭州地铁工作日客运量最高峰已达390万人次,伴随着公交线路的调整和优化,近期杭州公交的日客运高峰也达到了150万人次。

可以预见,推出“限牌放宽”、酝酿“取消限行”,将是这种“倒逼”模式一次最新的尝试。当然,效果如何,还需静观其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资料照片

为“限行”首开松绑先河是利弊共存

“有车不一定要用车,用车也可引导不往拥堵的地方开。”在杭州适度放宽限牌政策的专家研讨会上,有人提出另一种解题思路。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普遍现象。但与国内不同,国外的大部分城市没有严格的限牌限行措施,而是另辟蹊径。

在交通拥挤时段,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即利用价格机制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拥堵费”政策,已在英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实行了多年。

比如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国家。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开始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征收“交通拥堵费”,除公交车辆外,进入收费区的车辆都要缴费。

一直在谋求“跳出杭州看杭州”的杭州,拥有开放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意味着更国际、更开放的施政理念。在这个时间点放宽限牌,传出取消限行的风声,与国际接轨、打造正向循环出行环境,或是推动力之一。

杭州作为千万级人口城市,若为“限行”首开松绑先河,在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鸿宇看来,将是个全新大胆的尝试,也将让多年来的治堵之争有了落地实践。

“影响很深刻,利弊都存在。”白鸿宇认为,“限行”松绑后,必然会有一个较长讨论期和适应期,比如因出行习惯未能及时改变,拥堵的加剧是必然的,“休克疗法”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有见效,也必然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不难想象,如果放开双限,杭州将在短时间内直面诸多个“怎么办”:譬如地铁、公交如何更好衔接发挥作用?如果持续拥堵怎么办?如果市场引导的预期效果不理想,又该如何调整?

也不难看到,杭州也不会一放了之,届时将会有更多的辅助配套政策出台,用综合施策来打造一个更为理想的出行环境。

在笔者看来,不管杭州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今天所释放的信号始终令人欣喜: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再迷信“一招鲜”。这样“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远比“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来得有价值。

千万级人口城市的交通调整,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断地微调与试错,才能找到让“最大公约数”满意的最优解。

谋定而动,时间将给出正确的回答。

2024-02-21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