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手车性能如何?,

【家在沈阳·我的沈阳】最美的风景是沈阳人

沈阳,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而沈阳人,正是这滚烫热度的源泉。

无论你来自何方,沈阳都会待你如家人。一边数落你一边伸出援手的大哥、发现乘客落下东西果断折返的的哥、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姑娘,还有夜市烧烤摊上喊你撸串的“老铁”们……在沈阳待久了你会发现,你早已融入其中难以自拔了。这就是沈阳的魅力。

心尖上的沈阳

□陈晓倩

除了故乡,让我有更多情愫的城市便是省城沈阳。初识沈阳,是在父亲的描述里,那是一座很大的城市,多路公交车延伸到城市的许多角落,文化路立交桥像安插在城市的翅膀……这些是当时我所生活的城市还不具备的。

上个世纪80年代,百废俱兴,父亲所在的工厂定期要派人去沈阳学习先进技术,父亲有幸参与其中。东北作为“全国工业化的出发点”,沈阳又是当时东北工业化水平的代表,这座城市在我儿时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后来在书本上,关于沈阳的历史典故、人文风情,总会让我格外留心。略有遗憾的是,直到上大学利用假期时间,才有机会第一次与她亲密接触。虽然我已经在心里做了无数次准备,但真的见面,仍让我心潮澎湃。单单是看了传说中的沈阳夏宫和五里河体育场这些地标建筑,便击中了我的小心脏。随着城市的发展、岁月的变迁,这些建筑也与我们挥手作别了。但是它们曾经的辉煌,却是岁月给予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最好的馈赠。我这个外乡人,也有幸目睹过这些建筑的风采,它们也是我对这座城市记忆链中保鲜的一环。

俯瞰沈阳故宫。

到沈阳一定要去看一看她的名片——沈阳故宫。深冬时节,万物萧索,唯有红墙内外的寒鸦飞鸣,给这座冬日宫殿带来了动态信息。满族人信奉萨满教,把乌鸦奉为神鸟,沈阳故宫里很多院落都有长长的杆子,上面有投食乌鸦的器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那次行程颠覆了我对乌鸦的认知。这座融合了汉、满、蒙文化艺术的宫殿建筑,夯实了沈阳的文化根脉。

工作后,上沈阳的次数就多了。我也像父亲一样去沈阳学习。与父亲有所不同的是,父亲所在的加工制造类企业,正经历着未知的转变,省会沈阳也处于转型振兴的时刻。有破才有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我所从事的是商业类服务企业,经常去沈阳中街寻找商机,这条被誉为“东北第一街”的商业街,曾留下我青春奋斗的足迹。

再后来,姑姑家的表弟来沈阳工作,姑姑和姑父也搬到沈阳居住。从小在姑姑身边长大的我,对沈阳更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沈阳到葫芦岛280公里的距离,这些年我一直在向她走近。她的梦想、她的呼吸、她的每一个步履,牵动着太多辽宁人的心。愿她繁华盛景依旧,万家灯火安然。

宾至如归的旅程

□黄显耀

未到沈阳之前,我对沈阳的美食、美景充满了期待。游过沈阳之后,我确实如愿以偿了,而沈阳人更是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的热情和热心,令我在沈阳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抵达沈阳的第二天,大表哥邀请我去他家玩。盛情难却,我欣然接受了。于是在酒店吃过早餐后,我便拦了一部的士。上车后我拿着写有大表哥家地址的纸条,给的哥看了,这位的哥看后莞尔一笑,说道:“欢迎你来沈阳。”“咦,你怎么知道我是外地游客呢?”我不解地问道。的哥笑着说:“你的口音出卖了你。”哦,我恍然大悟。“不过你放心,我会安全、及时把你送到目的地。”的哥说。

吉祥市场夜市的热闹景象。

不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我看到大表哥已站在门外迎候。赶紧付钱下车,和大表哥寒暄起来。就在这高兴的当儿,我发现一个小包落在的士上了。大表哥叫我别着急,他马上去报警。这时,一辆的士驶了过来,车停下后,司机按了一声喇叭,正是我乘坐的那辆车。原来,的哥发现车座上的小包后又原路返回了。当我握住的哥的手,要酬谢他的时候。的哥却挥挥手说:“都是一家人,怎谈得上钱呢!”望着的哥的背影,我感慨不已。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沈阳人将这句话诠释到了极致。有朋友来沈阳,热情好客的沈阳人必将客人请到家里来,准备好满满一桌美味佳肴——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吃!吃!千万别客气啊,实在没有什么好菜招待你。”辛苦忙碌了老半天的主人总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朋友,你是不是也觉得沈阳人热情似火呢?

沈阳之旅,两天一夜,所见所闻,叫人难忘。热情的沈阳人,无疑是沈阳最好的城市名片,他们令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情味儿。是的,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每次我还没有离开,就在心里盘算着下次的行程。

印象沈阳人

□千龙喜

前些年曾去过一些国外的城市,有的走马观花,有的会住下来慢慢体会。每个地方除了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文化历史、气候植被,细细品来,最不同的还有那里的人,比如洛杉矶人的随和乐观、多伦多人的温和内敛、阿拉伯人的神秘保守……中国人虽说有着共同的特质,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城市的人还是各有不同。我迁居到沈阳工作和生活转眼已经十多年了,就来说说我对沈阳人的印象。

回想刚来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大沈阳的雄浑。后来慢慢体会,发现沈阳人的热心肠体现在“大哥”的称谓上,这是个十分管用的帮忙用语。尤其是女性遇到困难,只要发自内心地对身边年长的男性喊一声“大哥”,困难很容易就被解决了。尽管“大哥”可能一边帮忙还一边粗声大气地数落你,但越是说话直截了当、越有气势,越说明彼此信任,无遮拦的调侃显示出沈阳人特有的豪爽、真诚、热情和幽默。

一个雨天的晚上,快件只送到园区大门外,有顽固性腰脱的我正担心怎么把大纸箱带到家,一位身材并不高大却十分硬朗的大哥赶巧路过,看到了我的难处,二话没说,扛起纸箱就送到我家门口,我一路小跑紧随其后,连连道谢表达夸赞感激之意,大哥也不搭话,只扔下一句:“平时多运动运动,等腰好了请我吃饭。”一头雾水的我连大哥的姓名都不知道,后来与保安说起此事才得知:这位“大哥”已经七十开外,是退休的老领导,不禁心生敬意,想再次表达感谢也未能如愿,只能由衷地祝福好人多福长寿!

沈阳人的“健步走”团队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每当我感觉散漫消沉的时候便到北陵公园去参加“健步走”,感受蓬勃的激情和向上的动力。晚上七点以后,一支支整装编制的队伍准时集结在公园正门处旗手的麾下。每支队伍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队员们不管距离远近从四面八方自发准时聚到一起。各个团队旗帜鲜明,行进中边做动作或喊口号,每当不同的队伍碰面,旗手们会相互敬礼表示友好“会师”,颇有气势。公园里的游客远远望见队伍走来都主动让开通道,有的驻足旁观,有的随性加入,与队伍步调一致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

我欣赏沈阳如曼哈顿般繁华的金廊夜景和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更喜欢性情中的沈阳人,他们总是直来直去表达着质朴的情谊,还会用大嗓门喊你来喝点老雪、撸点烤串,那种自来熟的热情招呼,让每个来沈阳的人常常忘记身处何方。

让座

□老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年孙子十岁,在全班考了第一名,又赶上“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和老伴特意带他到沈阳南湖公园游玩。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那里有山有水,有塔有树,但一进沈阳城,孙子的眼睛还是不够用了。追着我问:“爷爷,这是啥呀?那又是啥呀?”我回答:“这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那是沈阳北站、北陵公园、沈阳故宫……”

下了长途客车,我们赶往南湖公园。踏上28路公交车时,车上早已坐满了人,但乘客们见我白发苍苍,纷纷起身让座。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待遇”,有些不好意思,连声向大家道谢,顺势在身边的座位坐下。给我让座的是一位中学生打扮的女孩,梳着马尾辫,白短袖黑裙子,充满青春气息。此刻,我心里暖乎乎的,沈阳这座城市,环境美,人心更美。

好心人的这一举动,更是被孙子深深地印在心里。坐了几站后,我发现孙子站了起来,有些不解,这还没到目的地呢。只见他身体靠着栏杆,双手抓住吊环。而他的座位上,则坐着一位抱小孩的妇女。看到这里我明白了,我俩对视微笑。

南湖公园到了,我们随着人流走下公交车。孙子对我说:“爷爷,他们都给您让座了,我也应该给抱孩子的阿姨让座,老师教育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我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做得对。”我心想,孩子们有这样的好教材,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能不茁壮成长吗?

三经九纬

热情的沈阳人

□沈阳日报、沈阳发布评论员 詹德华

一座城市的迷人之处,不独在于名胜古迹、高楼大厦、繁荣的商业,更在于这座城市的内涵和气质。而内涵和气质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城市中的人。

久居沈阳,可能感受不到沈阳人的豪爽、幽默、热情、包容,正所谓“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离开沈阳一段时间,再次返回,那种热辣辣的熟悉和亲切,才是沈阳人该有的味道。

城如其人,是九百多万沈阳人汇聚成了这样一座城市;是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出了这座城市人的性格。比如包容,比如大度,比如实诚,比如豪爽。

沈阳人到底是什么性格,若我来归纳,唯热情而已。沈阳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隔阂,“自来熟”刻在每个沈阳人的骨子里。到饭店吃饭,不看菜单,看别人桌子上哪盘菜对了胃口,立马询问:菜叫啥名,味道咋样?正在大快朵颐的客人也不恼,还会尽心尽力地告诉你到底啥滋味,如果味道不咋地,还能给你挤挤眼。对于外地来沈的客人,沈阳人更是没把你当外人,如遇问路,若说不清楚,恨不得把你送到目的地。

江南人王一元在其《辽左见闻录》中曾说:“辽左风俗古朴,行旅有过门求宿者,主人必进鸡黍或屠豚,备刍豆以饲马骡,不问客之何来何往也。”杨宾的《柳边纪略》则记载了这样一段见闻:“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所有出烹,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搓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沈阳人的这种掏心掏肺的热情,自古有之,如今尤甚。

因为热情,沈阳人屡屡在网上被点赞;因为热情,沈阳人有了乐观、团结、好客、质朴、憨厚的性格;因为热情,沈阳人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了仗义、付出和担当。

这就是沈阳人,热情的沈阳人,这种性格,让沈阳充满了魅力。


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今日头条

启动“家在沈阳”主题征文活动

推出“家在沈阳”专栏

邀请您讲述与沈阳的故事,展现身边的变化,分享奔跑的喜悦,述说身边的感动,倾诉念家的乡愁……

来稿篇幅在800-1000字为宜。

投稿方式

电子信箱投稿

syrbzbs2017@163.com

客户端投稿

在各大下载市场,下载并登录“沈阳发布”APP,在“我的”—“我要报料”中进行投稿。

邮寄投稿

沈阳市沈河区北三经街67号沈阳日报新闻编辑中心

邮编:110014


来源:沈阳日报 摄影:张文魁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2024-02-19

后面没有了,返回>>电动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