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需要几年年检一次?疑问词+需求,

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揣摩语言

目录

一、热点题型归纳

【题型一】词语含义 1

【题型二】句子含义、作用 9

【题型三】赏析语段、句子 17

【题型四】赏析手法 24

二、最新模考题组练 32

【题型一】词语含义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帐篷

南子

①这一年春,我家从依奇克里克矿区搬到了奎依巴格镇。大包小包的行李刚扔下敞篷车,人们蒙了:这里是新家吗?这分明是戈壁滩啊,没有盖好的房子,没有街道,没有广场,没有树,没有草,盐碱地白花花的,日光暴烈得噼啪响,热得要人命。更要命的是,听说这里风沙大,动不动就刮起沙尘暴-中午像黄昏,黄昏像夜晚。

②有老人颤巍巍地低下身子,抓起脚下一把沙土,伸出舌头舔了舔,眼泪落了下来:“这土是咸的,房子呢?它在哪儿--”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余生就要在这儿度过。

③没有人回答他的话。

④每家领到一顶绿色帆布帐篷,由一个满脸胡须的男人指挥,在一大片空地打好桩子,安好一顶顶帐篷。扎好的绿帐篷整齐划一,占据着奎依巴格北部戈壁,使每个清晨看起来,都有一种肃穆的、街垒一样的气氛。刚搬进去的时候,帐篷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我父母不断添加进去一些东西:先是木头床,然后是高低不一的木柜,再然后是生铁炉子、锅碗瓢盆。

⑤住下来的当晚,天空刮起了浮尘。似乎有一万吨来自沙漠的沙粒悬浮空中,带着呛人的土腥味儿,一点点地落下,渗进帐篷的各个角落。沙沙的声音落在篷布上,喘息似的微微抖动。

⑥第二天早上醒来,人一掀被子,有如抖落一个小型沙暴。我来不及抖掉衣服和头发上的浮尘,也来不及喝口水,清理一下被浮尘堵住的嗓子眼儿,便一把推开了帐篷门。黏稠的浮游物浩浩荡荡,到处都有,到处都是,往日熟悉的一间间绿帐篷,像浇铸在混凝土里似的。

⑦我们来奎依巴格镇定居的第一天,它就以这种干渴的方式进入我的身体。

⑧我看到就在这样简陋的帐篷里,人们生活得也格外用心,每天清晨在帐篷门口的泥土地面泼洒清水除尘,在废弃的搪瓷盆、缺了角的陶盆里种上喇叭花、晚饭花,还有夹竹桃。有的人家养了鸡又养了鸭-每天早上醒来时,一群鸡咕咕叫着钻进帐篷刨土觅食,尽管发白的盐碱地上什么也没有。

⑨帐篷与帐篷之间的小路,是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有些人家还在废旧的米缸里种菜。是小白菜的菜秧,像野草一样东倒西歪,密密一片。此外,还有牵牛花的藤蔓随意地搭在砖垒上。

⑩每天下班后,帐篷区家家户户的烟囱筒升起袅袅炊烟,烟火气十足。人们在光线昏暗的帐篷内吃饭,低低的谈笑声给普通的一天带来尘世的暖意。

⑪因为帐篷挨得近,可以听见许多声音:人翻身时床板发出的嘎嘎声;早晨上班临出门前急促而忙乱的脚步声;一脸倦容的主妇沉闷的炒菜声;隔壁邻居家的男人嘶吼的秦腔声;对面维吾尔族人家弹起的都塔尔琴声;小孩在大铁盆洗澡时,弄出的哗哗的水声;夫妻小声吵架的声音;饭勺敲击杯子的叮当声……

⑫每个夜晚都像无数个相同的夜晚一样,幽凉夜气与水渠边枣树腥辣的气息,还有长年堆积落叶的腐败气息混合在了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帐篷区没有接上电,晚上全靠月亮照明,一旦月亮被云层遮住,就没有任何光线了,任凭帐篷外野猫的嘶叫像剪刀划破夜晚的空气。黑暗伴随一切,当天彻底黑透的时候,那种黑,简直渗进了我的胸腔和外套之间的缝隙。

⑬冬天来临,天气严寒彻骨,无风,冰冷的空气像要冻结人的肺。午夜的霜让地面更透亮,让星星更冷硬。那寒冷的感觉,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的身体,却不会冷到让人有从体内开始冰冻的感觉。

⑭坏气候没有动摇人们的心。人们每天从各自的帐篷出来去工地干活,他们一路打着招呼,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的——一切都似乎蕴藏着无限可能。人们对这片戈壁荒滩进行规划,挖了整齐的水渠,将沙枣树、榆树、新疆杨苗一棵棵栽种在水渠和道路两边,忍受着沙暴侵袭,忍受每天长时间的辛苦工作、寒冷。

⑮到了第二年夏天,男人们为节省衣服,都赤裸上身劳动。成百上千的男人挖水渠的赤裸身体,远远看上去,像一道黄色的洪流;但脚下硬白的、连十字镐都快要挖不动的盐碱地,处处在强调这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所在。人们做了这么多努力亲手打造新的家园,一定想到了要在这儿长久地住下去;但没想到,才过了几十年时间,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再次抛弃自己亲手建造的一切远走他乡。

……

⑯多年后,更多人离开了他们亲手建造的沙漠边镇奎依巴格。

⑰这些人中,也有我们一家。

⑱过了学秋分,我们也将从绿帐篷搬到新家了--十连排的砖房、一家一户一个院子。我在帐篷区科住的最后一晚,傍晚时云在天空飞快地移动,乌云密布,刮起了干硬的风。大风猛烈、竞网掀开了帐篷尖顶一角。到了半夜,我好像觉得周围有光。睁眼一看,心里忍不住啊了一声,风住天晴,帐篷露出的那一角,尖锐硬亮的星星低垂,像有好多个细微的灯盏格外偏爱这间帐篷。它们有的微红,有的金黄,有的闪烁出白光,聚在一起向这儿投射,猛地从帐顶-处洞口突然涌下来,让我看见。让我觉得,这深夜的天空并不是完全漆黑,而是黑里透有一点儿蓝,非常深的蓝,是深得无限的蓝,极度的明净让人无可抗拒。

⑲我着迷地看着星空,想了一会儿过去的事情,又想了一会儿未来的事情。

⑳在这之前,我只爱着自己,待我稍大一些加入了一点儿对他人的爱,而此时此刻,因了这星空,我又加入了一点儿对奎依巴格镇的爱-那是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大于地面上的事情,以至于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它就以这种干渴的方式进入我的身体:

(2)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的:

【答案】

(1)指奎依巴格镇浮尘满天、干燥,没有生命力的特点。(2)指人们眼睛新奇而明亮。对建设新家园满怀希望、期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1)“干渴”,结合“这分明是戈壁滩啊,没有盖好的房子,没有街道,没有广场,没有树,没有草,盐碱地白花花的,日光暴烈得噼啪响,热得要人命”分析,指奎依巴格镇干燥,没有生命力的特点。结合“听说这里风沙大,动不动就刮起沙尘暴-中午像黄昏,黄昏像夜晚”分析,写出了此处风沙大,尘土漫天的特征。

(2)“新鲜”,人们的眼睛新奇明亮,坏气候没有动摇人们的心,对此处的建设充满信心。后面说“一切都似乎蕴藏着无限可能”“人们对这片戈……忍受着沙暴侵袭,忍受每天长时间的辛苦工作、寒冷”,人们不断努力,建设新家园。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等。

【提分秘籍】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如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双关义、指代义等。

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

象征义,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

反语义,要将褒贬互换;

双关义,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指代义,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①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我正好走累了,坐在它旁边休息。其实我也想仰面朝天和它并排躺下来。我把铁锨插在地上。太阳正在头顶。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②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我扛着锨,拿一截绳子。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里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截细枝,看看断茬处的水绿便知道它多有生气,又能旺势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会最先来到这棵榆树下,看上几眼。它是我的树。那根直端端指着我们家房顶的横杈上少了两个细枝条,可能入冬后被谁砍去当筐把子了。上个秋天我趴在树上玩时就发现它是根好筐把子,我没舍得砍。再长粗些说不定是根好锨把呢。我想。它却没能长下去。

③我无法把一棵树、树上的一根直爽枝条藏起来,让它秘密地为我一个人生长。我只藏埋过一个西瓜,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

④发现那棵西瓜时它已扯了一米来长的秧,而且结了拳头大的一个瓜蛋,梢上还挂着指头大两个小瓜蛋。我想是去年秋天挖柴的人在这儿吃西瓜掉的籽。正好这儿连根挖掉一棵红柳,土虚虚的,很肥沃,还有根挖走后留下的一个小蓄水坑,西瓜便长了起来。

⑤那时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进肚子没消化掉又排出的整粒苞米,鸟飞过时一松嘴丢进土里的麦粒、油菜籽,鼠洞遭毁后埋下的稻米、葵花子……都会在春天发芽生长起来。但都长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动物啃掉。

⑥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他们不会等到瓜蛋子长熟便会生吃了它。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我想了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坑,让瓜蛋吊进去。小心地把坑顶封住。把秧上另两个小瓜蛋掐去。秧头打断,不要它再张扬着长。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截啥都没结的西瓜秧,不会对它过多留意。

⑦出河湾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丝的幻想与侥幸:或许今年它能活过来。

⑧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有足够多的枝杈,尽管被砍得剩下三两个。它再不指点什么。它指向的绿地都已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会看树的人能从一棵粗壮枝杈的指向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居住地。

⑨我们到黄沙梁时,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树、牲畜、野动物、人、草地,少一个我便能觉察出。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少下去。

⑩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洼地里的片片绿草,还有划过头顶的一声声鸟叫——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远的另一棵。飞累了,落到地上喘气……如果没有了它们,我会一年四季待在屋子里,四面墙壁,把门和窗户封死。

⑪在这个村庄里,那些树不能再少了。那些鸟叫与虫鸣再不能没有。

⑫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清早,刚吃过饭,太阳照着鼓鼓的肚子,感觉嚼碎的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郁郁地生长。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长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劲儿。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

⑬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我躺在它旁边。它就在我头边上。我侧过身,用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⑭我想它是快要死了。不知什么东西伤害了它。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大概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蹄下,或死于天敌之口。还有另一种死法——老死,我不太清楚。

⑮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风不住地刮着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回来。

⑯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子了。我转过头看了会儿远处的荒野、荒野尽头的连片沙漠,又回过头,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一下往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的小细腿一点点地西移了一截子。

⑰接着它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几下,仍没有反应。

⑱我回过头开始想别的事情。或许我该起来走了。我不会为一只小虫子的死去悲哀。我最小的悲哀大于一只虫子的死亡。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有删改)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春天的步骤:_______________

(2)藏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天的步骤:春天里的生命一半儿苏醒一半儿埋藏,保持着应有的迟缓。

藏埋:担心西瓜被人摘走;希望这个生命是独独为我生长,只属于我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文本“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可知“春天的步骤”指春天里的生命一半儿苏醒一半儿埋藏,保持着应有的迟缓。

第二空结合文本“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他们不会等到瓜蛋子长熟便会生吃了它。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我想了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坑,让瓜蛋吊进去。小心地把坑顶封住”“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可知“藏埋”指作者担心西瓜被人摘走而把它藏了起来;希望这个生命是独独为我生长,只属于我的。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流水函关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

我该怎样描述“这里”?此刻,它是离三门峡市区36公里的灵宝市,是灵宝市区往北15公里的王垛村。往前追溯,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之地,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的起源地,是战国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的崤函……关于“这里”的定义,还可以说出数十、上百种。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我从广场上穿过,脚步急切,仿佛要超越消失的时间去抢先一步。北邻的黄河,奔流不停,没有人能走到水的前面,又怎能超越时间呢。绕过园区高耸的塑像、飞檐翘角的楼阁、保持年代原貌的屋舍、重点保护的纪念物,我小心翼翼地踩在被熙攘人流踩过的步行道上。移步易景,道道帷幕拉开,却还不是我想要见到的古关遗址。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取材于沈念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

托举:

跌宕起伏:

【答案】

托举:衬托

跌宕起伏:既是指函谷关道路崎岖狭窄,又指通过函谷关的艰难与其复杂的历史故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托举”,结合后面的关于函谷关历史的叙述及军事作用等分析,此处是衬托的意思。

“跌宕起伏”,此处修饰“路”。结合“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等分析,进入函谷关的道路崎岖狭窄,坡度大。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通过函谷关是非常艰难的。函谷关背后的复杂的历史军事事件等。

【题型二】句子含义、作用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野耆老话盛世

陈瑶

前些年,晓世的命运

姚家屋场坐落在湘鄂交界处一座大山的褶皱里,自清中期建村庄以来就开始了唱戏的历史,我因为研究地方剧种,所以常去姚家走访。

晓世唱过戏,姚家的戏班子里,数他扮相最好,唱得最好。《空城计》里,晓世扮演诸葛亮,坐着弹琴,等司马懿退了兵,他的额头上也真的在滴汗。不幸的是,因为长期压力大身体日益虚弱,几年前他自杀了。当时我正巧在姚家。他家还住在不知道是清朝哪个年间建的破旧老房子里,房间内是泥地,墙砖上生了白硝和青苔。那是个初冬的雨天,阴冷潮湿。一口黑漆薄棺材靠墙停放在破败的堂屋里,灵前照片都没有一张,只有几件折叠着的廉价化纤面料旧衣,想必就是他生前的全部财产了。也没个亲戚来奔丧,只有晓世八九十岁的老父老母,坐在灶房里嗡嗡地哭。

人们都说晓世好,大事小事喊他帮忙,随喊随到。奈何人想争气命不争气,他父母年事高,父亲腿残一辈子做不了事。弟弟在外打工时结婚生了两个孩子,挣的那点钱维持日常生计都不容易。晓世打工挣的钱,上要养老,下要帮养两个侄子。村里别人家陆续盖了楼房,只有他家还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两间破房子里,这样的条件,自然也没有能力娶妻。

一个有才能又善良的人,非自身原因,无论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厄运,以至最终被毁灭,是让人悲悯的。

晓世的父母:“幸亏有政府!感谢政府操了心!”

这次政府扶贫解决了晓世父母的住房问题,让我在去镇上的中巴车上,生出许多感慨。这几年,全国上下开展扶贫攻坚战,党和政府对广大贫困户的帮扶也切切实实落到了实处,这种以民生为重的重大举措正是一个伟大时代的表征!中巴车上一位老农说:“如今的政策是真好呀,不要你上交一点什么,还有东西给你。贫困户有低保五保,没房子住的分房子,乡里乡亲,他们生活有保障,我看着也高兴。习爹爹来了,我硬是要杀一只鸡给他吃。”车内的人都笑起来。在这里的乡下,杀鸡待客是最真诚最隆重的招待。

镇上的集中安置房共七栋84套,大小不同户型,墙上墈着“建设工程永久性质量责任铭牌”。我找到晓世他爹家,他爹95岁了,成日里坐着低头打盹。他妈80多岁,身体还健旺。新居有宽敞的大阳台,四间睡房都挂了落地窗帘,新做了柜子,阳台上晒着小干鱼。小儿子现在四川酿酒,儿媳妇在家照顾老小。老太太一叠声地说:“这个房子好!幸亏有政府!感谢政府操了心!”

今天的姚家屋场

我接着又去姚家屋场。这几年,当地村民大都新建了小楼买了私家车,仓廪足而后知礼仪,人们日益重孝道讲礼仪,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我是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一个美好时代的到来!400多人的姚家屋场,几乎都是新建的二层或三层小楼。零星三四栋旧平房差不多也都捯饬一新,刷了墙换了瓦铺了地板,木大门还新刷了油漆。晓世家的老房子已经垮塌了,垮塌也意味着对屋漏无干处生活的埋葬,如今他老父老母的居所已经是风雨不动安如山了。村支书介绍,姚家屋场这次集中安置无房贫困户6户,这几户人家要么因病致贫,要么鳏寡孤独,要么失去了劳动力。分散安置贫困户4户,分散安置即政府扶持大部分钱自己建房。修缮老房子的,政府一律补贴8000元。四爹九十高龄了,老两口还住在老房子里,这天也请了人用水泥整修阶基。

他们的评判最准确最具权威性

阳光里,这些山野老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品评着不同的时代。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他们是一切政令成功或失败的承受者和付出者,所以他们的评判是最准确最具权威性的。80岁的菊娭毑也来了,她家只有她和一个智障女儿,是村里的五保户。菊娭毑身体健康,平时种点菜。她满脸是笑,说如今是真好,每年五保的钱吃穿用度足够了,医疗费又全免,希望政策永远这么好下去。

四爹九十高龄了,见证了90年的中国历史,在村里德高望重,他年少时读过十几年私塾,一笔字写得跟字帖一样好,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主持。他说:“如今的日子才叫好日子,有吃有穿有用又自由。只是好日子来了我的日子不多了。”

保爹说:“如今是盛世。您老身体健旺,一定会长寿百岁的。”

被预祝长寿百岁的四爹嘿嘿两声,算是笑纳了。他说:“历史上三大盛世:汉武、开元、康乾。如今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就是盛世。我很幸运,赶上了这个盛世。”

(选自湖南在线湘江副刊,有删改)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答案】

①含义:晓世有唱戏天赋,乐于助人,靠自身努力,牺牲了个人利益,肩负着家庭责任,却至死未能摆脱贫困;②作用:表现作者对晓世悲苦命运的同情,同时,揭示了扶贫政策对像晓世一样家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引人深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含义:结合“晓世唱过戏,姚家的戏班子里,数他扮相最好,唱得最好。《空城计》里,晓世扮演诸葛亮,坐着弹琴,等司马懿退了兵,他的额头上也真的在滴汗”可知,晓世在姚家的戏班子里扮相最好,唱得最好,可见晓世有唱戏天赋;结合“人们都说晓世好,大事小事喊他帮忙,随喊随到。奈何人想争气命不争气,他父母年事高,父亲腿残一辈子做不了事。弟弟在外打工时结婚生了两个孩子,挣的那点钱维持日常生计都不容易。晓世打工挣的钱,上要养老,下要帮养两个侄子。村里别人家陆续盖了楼房,只有他家还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两间破房子里,这样的条件,自然也没有能力娶妻”可知,晓世别人喊他帮忙,随喊随到,可见他乐于助人;靠晓世打工挣的钱,上要养老,下要帮养两个侄子,他自身努力,牺牲了个人利益,肩负着家庭责任;结合句子“无论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厄运,以至最终被毁灭”可知,晓世至死未能摆脱贫困。

作用:结合句子“以至最终被毁灭,是让人悲悯的”可知,因为长期压力大而自杀,表达了作者对晓世悲苦命运的同情。同时,结合“一个有才能又善良的人,非自身原因,无论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厄运”可知,无论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穷困的厄运,说明需要扶贫政策的帮助,揭示了扶贫政策对像晓世一样家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引人深思。

【提分秘籍】

分析句子的含义可从句中重点词语、句子类型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切入。

句中的重点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内涵,句子的类型和文中位置决定答题的方向。

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修辞句、接榫句等。情感句要联系上下文找到表达的情感;哲理句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修辞句注意找到句中的本体,用喻体特征概括本体特征;接榫句注意同时照顾上下文的内容。

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注意考虑文章的主旨,句子在文章的中间要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长河

钟求是

父亲丢失记忆大约是从71岁开始的。

那天刚好是周末,接他去海鲜馆,为他过生日,刚进包厢,我眼睛突然一愣,因为这时我才注意到父亲脸上的异样——他的上唇只刮了半边胡须,左右显得“泾渭分明”。我有点想笑,忍住了,打开手机镜子让父亲看。父亲不好意思摸了摸右边残留的胡子,随后包厢里变得有些喜剧了。

在笑声中,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父亲已触碰到那种有点虚飘的疾病。因为在此之前,父亲没啥让人不放心的,身子除了年检,基本不需什么“修理”。只要跟着日子走,父亲的老去便是缓慢的有序的,会一年一年快活地吹掉蛋糕上的蜡烛。

但是,此时坐在蛋糕前的父亲已经不一样了。他的生活正悄悄拐了个弯。

父亲寿日之后一些天,父亲的不好情况像池子里的石头,水一退去便接二连三显露出来。

譬如有一次他让保安给大妹打电话,说钥匙丢啦进不了门。大妹赶过去还没来得及擦汗,已发觉钥匙在门锁上插着呢。随后一些天,妹妹们又吃惊地发现,父亲去菜市场买肉菜,买了一回转一圈又买一回。姐妹俩不淡定了,郑重其事地约见我,三人一致决定一去医院。

在医院,医生在开了一些药之后,便嘱咐父亲:“老同志,您可以学打牌学下棋,也可以写字儿学书法。”父亲说:“我是退休干部,我要学书法。”医生点点头说:“您的书法学好了,记性也会好起来的。”

当天下午,我便买了笔墨纸和字帖回来。我怕时间一长,父亲会忘了医生的话。

吃过晚饭,父亲被我引到书房桌子前。他拿起毛笔,稍稍有些发愣,似乎不知道要写什么字。不过很快那笔尖落下来了,形成了一行字,吴识水,昆城城北中心小学。

我有一种判断,父亲脑子里贮存的东西渐渐减少了,可有的记忆他又使劲护着,譬如昆城。

我甚至能感觉到,父亲现在的脑子里有一条河船,正徐徐地驶向多年前的昆城。

父亲写的字儿越来越有模样了,但数量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家人们在他的眼里也渐渐变得陌生,他先是记不起小妹的名字,很快又丢掉大妹的名字。现在,能守住遗忘阵地的只剩下我了。又过了一些日子,父亲的书法学不下去了,字帖在他眼中终于成了把握不住的东西。但父亲又是个执拗的人,他的毛笔没有歇下,在宣纸上开始了“自由”功课他只写八个字:昆城城北中心小学。

这天回家陪父亲吃饭,父亲认真吃了一口,抬起头说:“谢谢老师。”我以为自己听错,问:“你说什么?”父亲说:“我饿了,谢谢老师给我饭吃。”哦,我明白了,父亲又回到小时候的学堂。我说:“我是你儿子。”父亲看我一眼说:“你叫我儿子早点回来吃饭,菜快凉了。”

晚上剩下的时间里,我和父亲都默默地没有说话。后来躺到床上,我一时也找不到睡意。

我沮丧地想,自己天天和父亲待在一起,却只能看着他一日日地走远。

第二天起床后,我走到卫生间,见父亲垂着双手站在镜子前。我以为父亲忘了做什么,刚要提醒一句,听见父亲说:“这个人是谁?”我一愣,忙说:“这个人是你呀!”父亲摇摇头说:“不是我。”我说:“当然是你,是吴识水。”父亲说:“吴识水不在这里,吴识水去昆城了,吴识水到学堂去啦。”

过了十来天,我拣一个周末,决定独自带着父亲去昆城,我想一个人专心陪陪父亲,给父亲一些高兴。

那天,我们直奔目的地,车子在一所小学前停下。我注意到学校改了名号,叫实验小学,我们往校门旁侧走,眼前忽然又多出一个校门这是新建的砖式校门,大门上方有一行字:昆城城北中心小学。大家收住脚步站那儿看。我请托的曾总转过脑袋低声说:“校长给了一张老照片,我仿着做的,刚完工,请多包涵。”我感激地点点头,眼光已给了旁边的父亲。父亲默默盯着校门,脸上似乎一点点在苏醒——不用说,许多年前的情景重新向他靠近,他的记忆正在刷新。

果然,他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喜悦。

事后想想,我为父亲做的事可能有些离谱也有些夸张。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份成色挺足的孝心,只要父亲在昆城故地获得一点记忆中的快乐,我便可以自我表扬了。

可问题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当天傍晚,我们住宿在昆城最好的宾馆,旁边就是水上公园。

待第二天醒来,瞥一眼旁床,被子是空的,四处寻找也不见踪影。

我赶紧去找厅堂服务生,他说:“刚才好像有一位瘦高的老先生出去了。”

正在此时,我注意到右边不远处就是公园,那里的石桥隐约可见。我一怔,一个不好念头跳将出来。我快着脚步往公园奔去,先赶到河边,听见有两个管理员模样的人在着急地说着什么,好像是本来八条小船的,现在只有七条了。

我站在那里静了几秒钟,一提身子沿着河边小道向前奔去。我不相信父亲有这样的能耐可弄走一条小船,但强烈的预感还是推动着我的身子。

终于发现前方河面上出现了一个小船,船上有一个人影。我提一口气又跑了数十米,那个坐着的人影终于也变成了父亲。远远望去,此刻的父亲挺直身板端坐着,脸上似乎仍然严肃,两只手却活泼地划着船桨。河道在这里汇入长河,我停在那里喘气,有点气急败坏了。这时的小船正安静地进入长河,往北的方向移去。离我的站位越来越远。我双手搭起喇叭,朝河面上长声喊叫。

太阳刚刚升起,淡黄的光芒铺在水面上,也照在小船上。父亲的身子在光线中成为晃动的亮点,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

我抻直脖子,想再次发出喊声,但嗓子一哽,眼眶反而憋出了泪花。

请结合全文,理解画横线句子“父亲的身子在光线中成为动的亮点,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的含义。

【答案】

①此刻的父亲挺直身板端坐着,显示了生命的倔强与坚强,将始终“存在”“我”的心里。②父亲驾驶的小船离“我”越来越远,预示了父亲终将离“我”而去,犹如晃动的亮点将“不存在”。(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之前写“父亲挺直身板端坐着,脸上似乎仍然严肃,两只手却活泼地划着船桨”,此刻父亲的状态显示了生命的倔强与坚强,纵是失忆,生命的拼劲还在,这将始终“存在”“我”的心里。

父亲驾驶的小船离“我”越来越远,预示了父亲终将离“我”而去,照应前文提到的“父亲脑子里贮存的东西渐渐减少了……父亲写的字儿越来越有模样了,但数量越来越少了”,一如父亲也终将不存在,犹如晃动的亮点将“不存在”。这样描写满含了“我”的心酸与无奈。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子之战

余华

我对我儿子最早的惩罚是提高自己的声音,那时他还不满两岁,当他意识到我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喊叫时,他就明白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于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仔细观察着我进一步的行为。

当他过了两岁以后,我的喊叫渐渐失去了作用,他最多只是吓一跳,随即就若无其事了。我开始增加惩罚的筹码,将他抱进了卫生间,狭小的空间使他害怕,他会在卫生间里“哇哇”大哭,然后就是不断地认错。

这样的惩罚没有持续多久,他就习惯卫生间的环境了,他不再哭叫,而是在里面唱起了歌,他卖力地向我传达这样的信号——我在这里很快乐。

接下去我只能将他抱到了屋外,当门一下子被关上后,他发现自己面对的空间不是太小,而是太大时,他重新唤醒了自己的惊恐,他的反应就像是刚进卫生间时那样,嚎啕大哭。

可是随着抱他到屋外次数的增加,他的哭声也消失了,他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坐在楼梯上,这样反而让我惊恐不安。

他的无声无息使我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我开始担心他会出事,于是我只能立刻终止自己的惩罚,开门请他回来。当我儿子接近四岁的时候,他知道反抗了。有几次我刚把他抱到门外,他下地之后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跑回了屋内,并且关上了门。

他把我关到了屋外。现在,他已经五岁了,而我对他的惩罚黔驴技穷以后,只能启动最原始的程序,动手揍他了。就在昨天,当他意识到我可能要惩罚他时,他像一个小无赖一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高声说着:“爸爸,我等着你来揍我!”

我注意到我儿子现在对付我的手段,很像我小时候对付自己的父亲。儿子总是不断地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去对付父亲,让父亲越来越感到自己无可奈何;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胜利其实是短暂的,而失败才是持久的;儿子瓦解父亲惩罚的过程,其实也在瓦解着父亲的权威。

人生就像是战争,即便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当儿子长大成人时,父子之战才有可能结束。不过另一场战争开始了,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

我不知道自己五岁以前是如何与父亲作战的,我的记忆省略了那时候的所有战役。我记得最早的成功例子是装病,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我意识到父亲和我之间的美妙关系,也就是说父亲是我的亲人,即便我伤天害理,他也不会置我于死地。

我最早的装病是从一个愚蠢的想法开始的,现在我已经忘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装病,我所能记得的是自己假装发烧了,而且这样去告诉父亲,父亲听完我对自己疾病的陈述后,第一个反应——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反应就是将他的手伸过来,贴在了我的额头上。那时我才想起来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竟然忘记了父亲是医生,我心想完蛋了,我不仅逃脱不了前面的惩罚,还将面对新的惩罚。

幸运的是我竟然蒙混过关了,当我父亲明察秋毫的手意识到我什么病都没有的时候,他没有去想我是否在欺骗他,而是对我整天不活动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怒气冲冲地训斥我,警告我不能整天在家里坐着或者躺着,应该到外面去跑一跑,哪怕是晒一晒太阳也好。接下去他明确告诉我,我什么病都没有,我的病是我不爱活动,然后他让我出门去,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两个小时以后再回来。

我父亲的怒气因为对我身体的关心一下子转移了方向,使他忘记了我刚才的过错和他正在进行的惩罚,突然给予了我一个无罪释放的最终决定。我立刻逃之夭夭,然后在一个很远的安全之处站住脚,满头大汗地思索着刚才的阴差阳错,思索的结果是以后不管出现什么危急的情况,我也不能假装发烧了。

我装病的伎俩逐渐变本加厉,到后来不再是为了逃脱父亲的惩罚,而是开始为摆脱扫地或者拖地板这样的家务活了。有一次我弄巧成拙了,当我声称自己肚子疼的时候,我父亲的手摸到了我的右下腹,他问我是不是这个地方,我连连点头,然后父亲又问我是不是胸口先疼,我仍然点头,接下去父亲完全是按照阑尾炎的病状询问我,而我一律点头。

其实那时候我自己也弄不清是真疼还是假疼了,只是觉得父亲有力的手压到哪里,哪里就疼。然后,在这一天的晚上,我躺到了医院的手术台上,两个护士将我的手脚绑在了手术台上。

就这样,我的阑尾被割掉了。

很多年以后,我曾经询问过父亲,他打开我的肚子后看到的阑尾是不是应该切掉。我父亲告诉我应该切掉,因为我当时的阑尾有点红肿。

我心想“有点红肿”是什么意思,尽管父亲承认吃药也能够治好这“有点红肿”,可他坚持认为手术是最为正确的方案。因为对那个时代的外科医生来说,不仅是“有点红肿”的阑尾应该切掉,就是完全健康的阑尾也不应该保留。我的看法和父亲不一样,我认为这是自食其果。

(摘编自《青年文学家》)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

(1)作为在父子之战中永远失败的父亲形象是要在当上了父亲的儿子时才能真正体会到;(2)两代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很大,在父亲的专制下儿子的成长和反抗导致父亲成为失败者;(3)父亲因为爱自己的儿子是永远的,所以在父子之战中也永远是失败者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从结构看,“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这句话位于文章的过渡段,前文写“我”与儿子的“战争”,后文写“我”与“父亲”的战争,这里的“儿子”与“父亲”具有双重身份。

从表现手法看,“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这是议论性句子,是在“我”与儿子的“战争”不断加深,又总是失败后的总结与反思。

“当上了父亲的儿子”这里就有“父”“子”身份角色的转换,“父亲的不断失败”指出在父子之战中,父亲永远是失败的,“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强调儿子当上了父亲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父亲的失败。

“而且是漫长的失败”指出父子之战中,“父亲”永远是失败者的形象。从前文“我”与“儿子”的战争和后文“我”与“父亲”的战争中可知,父子之间主要是因思维方式不同,父亲总是以专治的手段处理与儿子的关系,导致儿子反抗和反叛,最终只能以“父亲”的失败告终。

“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揭示了父子之战父亲永远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父亲管教儿子是爱儿子的方式,因为爱自己的儿子,自然的导致对儿子的妥协退让,所以在父子之战中父亲永远处于失败者地位。

【题型三】赏析句子、语段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激越

张钰

①河流乃生命之源,孕育了万物。它随遇而形,姿态万千,在奔流、迂回、封冻、冰释中,释放生命活力。其活力,有着依山蜿蜒的静默,侧面绕行的隐忍;有时是蓄势待发的开弓箭,有时是水石相击飞溅浪花的炫舞。

②水,亦静亦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曾目睹晨曦中的喀纳斯湖,湖面宁静,宛如群山镶嵌的一颗碧绿宝石,也像睡美人静卧群山之中,这是水的静幽。而七月多雨,岷江河水突涨,水浑浊,黑褐色,河流湍急,宛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这个时节,喜欢去河边与哥哥比拼打石漂。水的汹涌,还有石块在浪尖上穿梭、跳跃,便是水的激越。

③一位去过金沙江虎跳峡的朋友对我说:“要想领略水激情演绎的极致,感受水生命力的激越,唯有走近虎跳峡。”我想,这虎跳峡大概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朋友说金沙江虎跳峡险滩激流,因独特壮丽雄伟之地形地貌和神奇瑰丽的边地景色而具有鲜明特色。其河床突变狭窄,江面由200米锐减为20余米,江水漩涡暗生,波涛汹涌,浪花飞溅,因此,就有了“东方第一峡”的美称。

④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金沙江虎跳峡。

⑤位于长江上游云南境内的虎跳峡,与丽江古城仅玉龙一山之隔。据记载,峡谷深度近3900米,落差220米,最窄处仅有20米左右。左岸香格里拉的哈巴雪山与右岸丽江的玉龙雪山,两山夹峙,双峰欲合,绝壁擎天。从中穿越而过的便是金沙江。江中横卧一斑驳黛青的巨石,便是“虎跳石”。

⑥这“虎跳石”的千古美名源自一个传说。传说猛虎下山,借此石之力,腾空而跃。目睹如此激越的江水,我疑惑猛虎真能一跃而过。另一传说认为此巨石代表着阻挡爱情的势力。我喜欢这个更为动人的传说:有一位名叫金沙的姑娘长大后,父母欲将她嫁与他人,而她的意中情郎是东海王子。金沙在出嫁的当日夺门而逃,母亲急派她的兄弟哈巴、玉龙追堵。两兄弟最终没能拦住金沙,就变成了哈巴、玉龙两座雪山,两山之间的峡谷就成了“虎跳峡”。金沙姑娘跋山涉水的路途就成了金沙江,而途中遇到的各方妖魔鬼怪就成了虎跳峡中挡道的顽石。那水拍巨石而飞溅的朵朵晶莹浪花,象征着金沙姑娘为了爱情果敢、无畏的精神。

⑦你看,惊涛拍石、浊浪翻滚,卷起千层雪,江面万千簇拥的浪花你挤我撞,争先恐后腾空而起。浪花的颜色,浓似米色珊瑚,淡白如雪花。浪花尽染夕阳的余辉、晶莹剔透。蓝天白云成为浪花最美的背景舞台。那情景正如“巨灵劈不到,江自破山行。无雨云常湿,如雷石乱鸣。落涛和地卷,飞瀑撼天惊”(清代诗人木正源)。激流险滩冲击着我的视觉,震撼着我的心灵,我身体里的血脉因江水奔腾而激越,耳鼓膜因江水咆哮而震荡,心随浪花的飞腾而起舞。我抓住相机,定格水的生命活力,感受水的精神魅力。那时候,我深切体会到了朋友描绘的虎跳峡的磅礴气势,内心充满了江水带来的震撼之感。

⑧我想:如果一个孤独的灵魂,或是一颗抑郁的心,面对这如雷涛声,这惊天动地的激越豪情,他生命藏匿的热力一定也会被激发出来,他会陶醉在这自然界迸发的和人生命活力的壮美之中。

⑨我缓缓离开水岸,金沙江虎跳峡浪涛之声,仍在耳鼓回荡,其激越的生命活力融入我的精神与魂魄中,我想着水拥有一颗迁徙的灵魂,它以激越的情怀,以跌宕多姿的壮美,演绎了我的人生体会。它永远不知疲倦地寻找和奔走,以自己最至性至美的情怀,纵情生命之力。它仿佛那狂放奔腾的骏马,引领我们对生命的热爱。我深切地感觉到,这激越的浪涛之声,给人们打开了一个认知与感悟世界的美丽视野。

(有删改)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浪花,写出浪花的生机与活力;(2)运用比喻,生动的写出浪花的颜色浓淡各异;(3)运用比喻,将蓝天白云比作背景舞台,写出浪花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的美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江面万千簇拥的浪花你挤我撞,争先恐后腾空而起。浪花的颜色,浓似米色珊瑚,淡白如雪花。浪花尽染夕阳的余辉、晶莹剔透。蓝天白云成为浪花最美的背景舞台”,“你挤我撞”“争先恐后”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浪花,写出浪花的生机与活力;

“浓似米色珊瑚”“淡白如雪花”运用比喻,将颜色浓的浪花比作米色珊瑚,将颜色淡的浪花比作雪花,生动的写出浪花的颜色浓淡各异;

“蓝天白云成为浪花最美的背景舞台”,运用比喻,将蓝天白云比作背景舞台,写出浪花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仿佛在跳最美的舞蹈,整个画面颜色清新而美丽,富有图画美。

【提分秘籍】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还要注意长短句的不同效果,长句,逻辑严密;短句,句式灵活,富有节奏感,有口语特征等。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想的湖

范小青

那时候大寨人硬是把山劈开来,造成田,种上粮食,这是奇迹,是神话。这个神话惊天地泣鬼神,所以全国人民都向他们学习,把本来不是田的地方变成田。我那时候插队在太湖地区,赶上了围湖造田以及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虽各有不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把流淌了千百年的河道填了,又挖,挖了,又填。总之一句话,要多种水稻,多打粮食,折腾得人欢马叫。现在还能从我当年的日记里看到“战斗在工地上”的许多事情。我在日记中写道:“一九七四年的最后一天,上午雨大风狂,我和贫下中农一起坚持战斗在工地上。真是暴风雨更增添战斗豪情,雨越大,我们干得越起劲,雨水汗水浸透了我们的衣服,也浸甜了我们的心坎。”

那时候的水乡农村,每到冬春季节,到处都是工地,每个生产队,都要派出青壮劳力上工地填湖填河,红旗一插,就干起来。晚上睡的是通铺,一间大草棚,男男女女都住在里边。上级领导再三强调围湖造田的伟大意义,我们干活时也许没有想那么多的意义,只知道是要干活的,只知道湖是要填起来的。因为填了湖,湖就变成了田,明年它就长出粮食来了,多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那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就算是思想了。

后来思想有了变化,不讲粮食有多么重要了,讲经济发展的重要,讲多种经营的重要,但仍然是要拿湖做本钱的,仍然对着湖下手,围湖开窑,围湖养鱼,围湖做其他许多事情,总之是拿湖不当湖。因为湖在那里,那么大,它又不会说话,又不会发脾气,你要拿它干什么,你干就是了。大家的钱包渐渐地鼓了起来,欢欣鼓舞,说,改革了,开放了,我们的思想解放了,我们的收入增加了,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又后来,无工不富的进步思想又来了,湖边林立起许多工厂,化工厂、造纸厂、皮革厂,什么赚钱造什么。靠湖吃湖,吃进去的是干净的湖水,吐出来的是有毒的污泥浊水。这中间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口子,从那个口子里出去的,是令人振奋的经济增长的数字。

再又后来,钱好像越来越多,就更有条件讲究以人为本,重视人居环境。住城里的高楼大厦已不过瘾,嫌闷,什么地方最适合人居呢?当然是湖光山色之间,于是湖边就有了别墅,有临湖小区望湖花园等等,听到人们骄傲地说,我家就在湖边上住。

湖就是这样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默默地承受着。湖真的不会说话吗?湖早已经在说话了,湖一直在发脾气,只是我们听不见,看不到,我们的耳朵被堵塞了,我们的眼睛也被遮蔽了,何止是耳眼鼻舌,我们的心灵又到哪里去了?人真的很会思想,人一有了思想,湖就痛苦,湖痛苦的时候,就是人骄傲的时候。当我们骄傲湖为我用,我们听到湖的思想了吗?

许多年以后,我早已经离开了农村,但我知道,现在大家开始把填了的湖重新挖出来,把鱼虾蟹们请进去,把工厂关闭了,把豪华的住宅请到离湖一公里以外的地方,你就远远地眺望吧,你太近了,湖都害怕。可无论如何,退耕退窑退渔退什么都好,湖已经不是原来的湖了。专家说,要治理太湖,让它的水质回到五六十年代的水准,所需的投入,全国人民再咬牙干三个五个改革开放二十年都不够用。

我们曾经那么热爱劳动,劳动还甜了我们的心坎,我们却没有想到我们的劳动不是创造却是一种残酷的破坏。我们曾经因为创造了财富而感谢我们的好山好水,当有一天我们发现山水已经不那么美好的时候,我们目瞪口呆,赶紧把挣回去的钱拿出来,再去换回本来的好山好水。这样我们又可以骄傲了,我们付出代价获得进步,我们把生态平衡挂在嘴上天天说,我们不再围湖造田,也不再围湖养鱼,瞧,我们的思想境界又提高了。但是,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仍然是为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眼中,仍然没有湖。

不能以湖为本,哪来的以人为本?不能以地球为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和条件谈人谈本?今天我们又努力了,但不知哪一天,很可能又来一次更努力地退什么还什么,因为我们永远只思想着我们的思想,我们从来没有替湖想一想,我们不知道湖在想什么。

什么时候,人的思想能够和湖的思想走到一起去呢?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

运用拟人修辞,将湖拟人化,拉近与湖的距离,便于思想情感的交流;运用三个问句;由浅入深,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了对人的麻木灵魂的批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三个问句,“湖真的不会说话吗”是设问,作者自问自答,指出了人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完全没有听到湖的控诉。“我们的心灵又到哪里去了”“我们听到湖的思想了吗”则是反问,通过反问,指出了人的错误做法。设问引人思考,反问使人警醒,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增强了语势,批评了人们的错误思想。

“湖早已经在说话了,湖一直在发脾气”“人一有了思想,湖就痛苦”等则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湖人格化,赋予湖人的感情,将湖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这样就拉近与湖的距离,便于思想情感的交流,使作者的抒情和说理更加亲切感人。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等待槐花开

锦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时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丫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飞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地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从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了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的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她越是愤怒,嘴唇咬得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你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的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

直到二○○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你!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地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回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面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地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在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地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丫。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有删改)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槐花盛开时节外公家周围美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假期回乡探望外公时的欣喜;引出下文外公“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的衰老形象,也与下文外公的衰老、离去形成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回答此题时,要分析语句的具体风格特点,更要挖掘其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揭示其表达效果。

“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写蝴蝶嬉戏,运用拟人手法。写了“槐花怒放”“一树树乳白的槐花”“飞舞的蜜蜂”“嬉戏的蝴蝶”等景象,这是“我”回来探望外公时看到的景象,外公家周围都是美丽的景色,写这些景为了抒发我回乡探望外公时的喜悦之情。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外公形象的描写,如“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与后文“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相照应,形成对比。强烈的反差,突出作者的感情。

【题型四】赏析手法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尊重

卜智明

近六十岁的人,眼神不好记性变差是“标配”。

门市部里的记号笔早就用完了,卖五金的老孙口里只说是要买,总是忘记。每次要用的时候才想起来,总是说下次进超市一定买回来。天天进超市买菜买早点,就是不见买记号笔回来。

每次看着老孙一样一样从帆布兜里掏完东西,老公总会问:“笔呢?”

“好,又忘记了。”

老公说:“看来还是要专门跑一趟才行。”

没有记号笔,一些货品的价格容易串位。贵的卖便宜,便宜的卖贵。用细水笔,眼睛又看不清。

今天上超市,老孙在心里不停地念叨:记号笔,记号笔……

两支记号笔是拿到手里了,但她压在左手掌心,被宽大的手机遮盖住了,右手又顺手拎了几袋小吃。

付款的时候,她将手机二维码还亮给了收银员。收银员手执扫描枪,歘的一响,钱划走了。但漏了两支记号笔,两块钱。

老孙通过门口的防盗门时警铃也没有响。出超市就顺手将手机和记号笔放在了车前帆布兜里,骑自行车走了,一点感觉都没有。

回到家里,老孙掏完东西。老公说:“终于将记号笔买回来了。”

老孙这才想起,记号笔好像没有付钱。她急忙掏出小票一对照,果不其然。老孙连声嚷嚷,“完了,完了,我又当了一回小偷。”

怎么说“又当了一回”呢?

上一次是在另一家超市,老孙跟老公买“大宝润肤霜”。已经将润肤霜拿到手里了,看到别的货要拿,就顺手将润肤霜放进了布袋里的一个夹层口袋,以防被压。

这时,有个营业员已经盯上了老孙,怀疑她是小偷,等着捉赃呢。

付款时,润肤霜忘记了掏出来,形成了事实上的“盗窃”。

老孙辩解:“是我记性太差,不是小偷。”

超市经理说:“我们只认事实,不讲客观原因。”

“我也是个老板,会为了这十几块钱当小偷?”

“那说不定,有亿万富翁还喜欢开着豪车下田偷菜呢?”

看来,跟这个超市有嘴说不清。老孙只能接受超市处以十倍的罚款。一百多元,为记性埋了第一回单。从此以后,老孙再没来过这家超市。

为了避免出错,老孙再进超市就不再自带提包,就用超市里的塑料袋。

没想到,还是出了状况。上次的事情对老孙有所打击,记忆犹新。“怎么办?”

老公说:“既然超市没有发现,就算了,不过两块钱而已。”

“为这两块钱,背个小偷名声,心里也不舒服啊!”

“那你想怎样呢?”

“我想还回去。”

“如果人家翻看视频,证据坐实,你就真变为小偷了。自投罗网,还要接受十倍罚款呢?”

“罚款也要还回去,这是做人的基本。”

为求心安,也怕忘记,老孙马上拿起记号笔,返回超市。

还是那个收银员。

老孙递上小票和记号笔,“姑娘,这两支笔没收钱。我是来补交的。”

收银员核对了一下,也发现有误。收银员在电脑上操作了一番,拿起条码枪对准老孙手机上的付款码,蓝光一闪,付了钱。

老孙以为是收银员怕经理问责,悄悄跟她这么处理的。她问:“没事了?”

收银员回答:“没事了。”

“如果你们经理翻视频查看出来了,你不会担责任吧?”

“不会,这是小事。每天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逛超市的老年人居多,难免有记性不好的人,忘记的都是些小东西。也有很多和您一样,想起来之后来补交的。”

“哦……你们会做生意,会做生意!”看来,老人中记性不好的,不只老孙一个。

这样处理,老孙轻松了一大截,心里没落下印记。最起码,这家超市懂得尊重老人,树立了一个好口碑。

无论是精神还是经济,尊重都是一笔财富。这家超市生意红火,是有原因的。

此后,老孙买东西,就专门往这家超市跑,别的哪儿都不去了。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请分析对比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的运用。

【答案】

①两家超市对待记性差的老年人态度的对比。一个是把老孙当小偷提防,不听老人的辩解,以罚款处理,一个是理解老人的难处,予以谅解和尊重。②尊重人的超市和不尊重人的超市结果的对比,尊重人的超市生意红火。③同样是在超市买东西忘记付款得到不同处理后老孙的心理上的不同的对比,一个是心里留下了被当作小偷的阴影,一个是心里轻松了一大截,没落下印记。④老孙和她老公对待忘记付款这件事上不同态度的对比,老公认为钱少且有前车之鉴,不同意去补交这笔钱,老孙宁愿冒着再次被误解罚款的风险也要去补交钱款,求得心安,表现了老孙高尚的人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两家超市对待老人的态度形成对比。结合“这时,有个营业员已经盯上了老孙,怀疑她是小偷,等着捉赃呢”“我们只认事实,不讲客观原因”“看来,跟这个超市有嘴说不清。老孙只能接受超市处以十倍的罚款。一百多元,为记性埋了第一回单”,“收银员回答:‘没事了’”“不会,这是小事。每天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逛超市的老年人居多,难免有记性不好的人,忘记的都是些小东西。也有很多和您一样,想起来之后来补交的”等分析,老孙在另一家超市,买“大宝润肤霜”,忘记付款了,被当成小偷,不容辩解并被罚款处理。在这家超市,买记号笔,忘记付款了,超市予以理解和尊重,认为“逛超市的老年人居多,难免有记性不好的人”,理解老人的难处,尊重老人。

结合“从此以后,老孙再没来过这家超市”“这家超市生意红火,是有原因的”分析,两家超市的结果形成对比,一家老孙再也没去过,另一家尊重人的超市生意红火。

结合“看来,跟这个超市有嘴说不清。老孙只能接受超市处以十倍的罚款。一百多元,为记性埋了第一回单”“为了避免出错,老孙再进超市就不再自带提包,就用超市里的塑料袋”“上次的事情对老孙有所打击,记忆犹新”等分析,这次经历对老孙有所打击,给老孙的心理留下来阴影,至今记忆犹新。结合“这样处理,老孙轻松了一大截,心里没落下印记”分析,这家超市的理解和尊重,让老孙轻松了一大截,心里没落下印记。两次处理结果给老孙心理的影响不同。

结合“老公说:‘既然超市没有发现,就算了,不过两块钱而已’”“为这两块钱,背个小偷名声,心里也不舒服啊”“如果人家翻看视频,证据坐实,你就真变为小偷了。自投罗网,还要接受十倍罚款呢”等分析,老孙的老公认为不过两块钱而已,背个小偷名声,心里也不舒服啊,说不定还要接受十倍罚款呢,不同意去补交这笔钱。结合“我想还回去”“罚款也要还回去,这是做人的基本”“为求心安,也怕忘记,老孙马上拿起记号笔,返回超市”等分析,老孙认为罚款也要还回去,为求心安,老孙返回超市,表现了老孙高尚的人品。把老孙和她老公对待忘记付款这件事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

【提分秘籍】

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变式演练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妹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案】

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第④段写“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运用比喻的修辞,对老腔的腔调进行描绘和渲染,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运用联想手法,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把老腔给人的震撼力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出来,点明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

“这是……抑或是……也像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化用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化用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体现出老腔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变式演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音

“今天又不会有鸟了。”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脊背“呜呜”地走过,心里空荡荡的。

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滩上的一个实验基地的警卫中队,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中队长在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

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无风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荡漾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起初,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 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 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呢? 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儿飞走,把核污染带到戈壁滩外。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别怪我太无情了。”

有时候,风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跟踪瞄准飞行物。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灰心丧气。

一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鸟毛也没看到!”

中队长并没有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儿的鸣叫。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

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儿存在。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只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他用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

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池水后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

张宏英兴奋的样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一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就在这个时候,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

“快走开,哟兮——”

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逼近的鸟儿。

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

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饮着。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

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即使是废水也让鸟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

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

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飞去。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滩的搏击中。

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扳机。中弹的鸟儿挣扎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鸟儿明白自己飞不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扬的鸣叫, 声音婉转清丽。

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鸣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壁滩碧蓝的天空中。

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

【答案】

①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鸟的鸣叫变成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写出了两声鸣叫给张宏英带来的心理上的震撼。

②照应题目“鸟音”,两声鸣叫,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另外一个生命因此而自责与愧疚,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艺术手法上,“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鸣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是典型的“通感”的手法,化听觉为视觉,使鸟的声音可视,突出鸟的叫声给张宏英带来的心理上的震撼;结构上和标题“鸟鸣”照应;

内容上,文章的结尾应该和主旨相关,文章结尾“两声鸣叫”,这叫声是张宏英扣动扳机射中鸟儿之后鸟儿发出的叫声,也是鸟儿“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扬的鸣叫”,由此可知,这叫声是鸟儿自己生命的终结的宣告,同时,也暗含着张宏英的自责与愧疚,这样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意味深长,令人深思,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橱窗里的时代

周拥军

铁器时代是从一幅壁画开始的,一幅春耕图。现在已看不到这种场景了:两头牛抬着一根木杠,木杠后连接犁。一个人在前牵牛;一个人坐在杠上,控制犁入土的深浅;一个人在后扶持犁把。

铁器和牛耕的结合,一块块土地像一本本线装书一样轻松地翻开了,铁器时代的历史,也像一部厚厚的线装书一样,一页页地翻开了。

那不仅是犁和耙大放异彩的时代,还是锋利的冷兵器大放异彩的时代。摆满刀枪剑戟的橱窗,最吸引人的是剑。那是一个属于剑士的时代。为了得到一把好剑,大匠们砍开自己的胸膛,将一膛热血倾入熔炉,或干脆跳入炉中,和铁水融为一体。饮过血、注入了大匠灵魂的剑不再是一把冰冷的剑了,除了锋利,它还有情感。据说风雨之夜或杀气袭来时,它会主动发出长长的剑鸣。最著名的是那把鱼肠剑,持那把剑的是专诸。他不仅是一名剑士,还是一位著名的厨师。他亲自烤制了一条鱼。闻到鱼香,他强大的对手吴王僚完全放松了警惕。在吴王僚的注视下,专诸不动声色地撕开了鱼,鱼腹里露出鱼肠剑。剑穿透了吴王的三层铠甲,直达他的心脏。和吴王僚倒下的还有专诸,他明知必死,但他用死成就了鱼肠剑,鱼肠剑则用它的锋利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剑士。

铁制农具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也解放了民力。大多数精壮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现在的任务是杀戮。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专心地学习搏杀,刀枪剑戟一件件试过后,他们选好了最适合自己的兵器。剩下的事就简单了,就是走向战场,一边呐喊一边冲锋。有时,呐喊都不用,只管一下一下地用手中的兵器击杀。

对一个老兵来说,刀枪剑戟没有什么可怕的,面对面地搏杀也没有什么可怕的。①可怕的是那些巨型弩车。它是由臂张弩发展而来的。臂张弩很简单,一个人坐在马背上就可以操作。后来就成了多人操作的连弩,再后来就成了更多人操作的床弩。弩箭的箭头也由青铜改为了精铁,箭杆是粗大的榆木杆,五百米、七百米的距离眨眼可至,它们到哪里,哪里就墙倒车翻。人的肉体就更不用说了,铲子一样的箭头,擦到哪里,哪里就和人体分离了,那是一种让人痛不欲生的分离。床弩摆在哪里,哪里就不再是橱窗了,战鼓在那里回响,战马在那里嘶叫,呐喊中,一队队彪悍的骑兵,正迎着箭雨冲锋陷阵。骑兵大多还是孩子,那次冲锋,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冲锋。有过一次和床弩较量的经历,世界上就没有能让他们恐惧的事了,他们就成长起来了。他们从遥远的战国冲过来,冲到秦汉三国两晋,一直冲到明清。在明清战场,弩逐渐退出了,比弩更强悍的火器走上了战场。

②人一旦习惯了杀戮,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床弩的隔壁是一个巨大的坑。相传那是长平大战的战场遗址。据说那个巨大土坑整整埋葬了四十万精壮的汉子。杀他们的可能是弓矛,也可能是刀剑。刀剑留下的痕迹已难以找寻,但箭头还在,它们还深深地嵌在头骨里。过了两千余年,他们的尸骸大部分化为了尘泥,但痛彻心扉的记忆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他们已经投降了,投降了按惯例可能为囚徒,也可能被遣返,但只因他们记下了那些搏杀技巧,他们被遣返的路走不通了。成为囚徒也不可能,四十万张嘴等在那里,哪片土地都无力供给他们。那就只有杀。杀是最省心也是成本最低的路。

后面就只有一些竹简、帛书或线装书了。里面有时也提到龙,那已不是很亲和的龙了,它成了主宰一切、凛然不可冒犯的神圣。平常它盘在殿堂里的椅上或廊柱上。有时也在民间出现。要么出现在梦里,要么出现在婴儿诞生时。它的出现,总是预示着一个新的朝代的兴起。

竹简、帛书或线装书极少提及铁器,也极少提及犁和耙,更不想提到杀戮。它们提得最多的还是德。那时,已没有人将天下像器物一样随手送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了,最有德的人也不行。他们的习惯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没有儿子就传给侄子。如果侄子也没有,就从家族近支里选一个,有德无德没关系,有才无才也没有关系,傻子也没关系,是自己人就行。不相干的人想获得天下,那就只有组织一支军队杀过去,那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家人两家人之间的事了,往往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生死存亡。

一场杀戮过后,战场很快就被厚厚的土覆盖了,土上面长出了庄稼,盖起了房子,农夫在上面耕种,六畜在上面繁衍,收租的马车在上面隆隆地奔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春耕图开篇,以战场被覆盖、农夫在上面耕种等画面结束,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反对杀戮,追求和平。

B.和皇族不相干的人为了获得天下发动战争,关系几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生死存亡,这点出了杀戮的消极一面,表达了反战思想。

C.作者认为铁制农具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也解放了民力,某种程度上,为杀戮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可能性。

D.“橱窗里的时代”启示读者,本文围绕参观古代物品展开联想、抒发感受、表达思考,“橱窗”是本文行文的线索。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都提到了“可怕”,它们的含义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3.作者对不同的铁器及其作用分别有怎样的思考?请简要概述。

【答案】1.D

2.①处“可怕”的含义是作战工具越来越先进,杀伤力很大;

②处“可怕”的含义是人心的自私和冷漠,是对生命的漠视。

3.(1)作者认为铁制农具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战争和杀戮提供了可能性;

(2)锋利的刀剑等冷兵器成就了一些侠士;同时冷兵器的出现使得杀戮变得容易,也使战争规模不断扩大,铁器的出现使得中国封建历史成了一部战争史;

(3)铁器不仅促使战争发生,而且使人越来越冷漠、自私,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

(4)但和平终将穿越杀戮到来,表达了作者的反战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橱窗’是本文行文的线索”错。作者由橱窗里的春耕图展开联想,思考铁器时代的历史,由铁制农具到冷兵器到火器,联想起与之有关的战争和杀戮;由竹简、帛书或线装书联想到王朝的更替,联想到更多的杀戮,表达反对杀戮,追求和平的主题。可见文章是以作者的联想为线索行文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一处画线句是“可怕的是那些巨型弩车”,此处是针对战场上战士来说的,“可怕”的对象是“巨型弩车”,由臂张弩到床弩,杀伤力越来越大,“五百米、七百米的距离眨眼可至,它们到哪里,哪里就墙倒车翻。人的肉体就更不用说了,铲子一样的箭头,擦到哪里,哪里就和人体分离了,那是一种让人痛不欲生的分离”。由此,“可怕”的含义是作战工具越来越先进,杀伤力很大;

第二处画线句是“人一旦习惯了杀戮,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这里“可怕”的对象是“习惯了杀戮”的“人心”,人心一旦变得冷漠,就会漠视生命,就如长平大战中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军,“他们已经投降了,投降了按惯例可能为囚徒,也可能被遣返,但只因他们记下了那些搏杀技巧,他们被遣返的路走不通了。成为囚徒也不可能,四十万张嘴等在那里,哪片土地都无力供给他们。那就只有杀。杀是最省心也是成本最低的路”,自私和冷漠的计算自己的利益,漠视活生生地生命。由此,“可怕”的含义是人心的自私和冷漠,是对生命的漠视。

3.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文本内容和鉴赏文章主题的能力。

首先看铁制农具,“铁制农具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也解放了民力。大多数精壮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现在的任务是杀戮”,作者认为铁制农具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战争和杀戮提供了可能性;

再看冷兵器,“和吴王僚倒下的还有专诸,他明知必死,但他用死成就了鱼肠剑,鱼肠剑则用它的锋利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剑士”,锋利的刀剑等兵器成就了一些侠士;

“他们专心地学习搏杀,刀枪剑戟一件件试过后,他们选好了最适合自己的兵器。剩下的事就简单了,就是走向战场,一边呐喊一边冲锋。有时,呐喊都不用,只管一下一下地用手中的兵器击杀”“对一个老兵来说,刀枪剑戟没有什么可怕的,面对面地搏杀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那些巨型弩车……再后来就成了更多人操作的床弩”“床弩摆在哪里,哪里就不再是橱窗了,战鼓在那里回响,战马在那里嘶叫,呐喊中,一队队彪悍的骑兵,正迎着箭雨冲锋陷阵……他们从遥远的战国冲过来,冲到秦汉三国两晋,一直冲到明清”,冷兵器的出现使得杀戮变得容易,也使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几乎整个封建时代都是在战争杀戮中度过,铁器的出现使得中国历史成了一部战争史。

“人一旦习惯了杀戮,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不相干的人想获得天下,那就只有组织一支军队杀过去,那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家人两家人之间的事了,往往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生死存亡”,铁器不仅促使战争发生,而且使人越来越冷漠、自私,而这冷漠、自私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战争,造成了更多人的死亡。

“一场杀戮过后,战场很快就被厚厚的土覆盖了,土上面长出了庄稼,盖起了房子,农夫在上面耕种,六畜在上面繁衍,收租的马车在上面隆隆地奔驰……”,结尾作者用和平的画面表达了对战争和杀戮的鞭挞和嘲讽,表达了和平终将穿越杀戮到来的反战主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兰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苦根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

“你说什么?”

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刚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

“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身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

“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

“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

“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

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我嘿嘿笑,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夕阳的余晖中,坐在田边的老人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噪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节选自余华的《活着》,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先写福贵讲述自己的境遇,再写福贵买生,最后以局外人的视角描写晚归的场景,脉络清晰,行文的转换与起伏自然、和谐。

B.福贵心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决定买一头老牛。有了老牛,福贵就像有了伴儿,自此相依为命,情节发展与人物心理感受相依相随。

C.卖牛人惊讶的反应、连呼“今天合算”的话语,以及旁边人哄笑的细节,都衬托出福贵买老牛的反常,突出了福贵对生命的怜悯。

D.文末写土地像女人召唤儿女般召唤黑夜来临,以景物变化象征生与死的相依、命运的不可抗拒,这样的写法使文章具有哲学意味。

5.福贵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美国作家艾米丽卡特评价这部小说“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4.B

5.(1)伤心:①亲人都已离世,只剩年迈体弱的自己孤苦度日,所以伤心。

(2)踏实:②亲人都是自己送葬,在这世上已无牵挂,所以即便面对死亡,心里也是踏实的。

③福贵在枕下放好了给收尸人的钱,村人也知道他与亲人埋葬在一处的心愿,自己的后事也安排妥当,所以心里踏实。

6.①内容深刻动人。福贵历经厄运,晚年孤苦,却吞下所有苦难,接受命运,平静地走向死亡。这种人生态度让人震撼,引发读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②双重叙事结构。先用第一人称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增强感染力;后以局外人的视角写福贵和牛远去的场景,令人心生悲悯。

③以事物映衬人物。老牛与福贵命运相似,处境相同,相依相伴,突出了福贵命运的悲苦和晚境的凄凉。

④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质朴。语言浅显简洁,又耐人寻味。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福贵心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决定买一头老牛”错误,福贵是出于同情才买下了老牛,不是因为自己时日无多才选择买老牛。后来在村民们告诉他老牛活不了几年的时候,他认为自己也年迈体衰,所以不必在乎老牛能活几年。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

根据“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可知,亲人都已离世,只剩年迈体弱的自己孤苦度日,所以伤心。

根据“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可知,亲人都已离世,自己已无牵挂,即使死亡,心里也踏实。

根据“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可知,自己的后事也安排妥当,所以心里踏实。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内容深刻动人:福贵历经厄运,越过越落魄,与之相关的亲人或朋友也全部都死了,唯有他老人家一个人还活着,晚年孤苦,但是他“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这种平静地接受死亡的态度引发读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双重叙事结构:“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前半部分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坐在田边的老人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老人唱道”,后以局外人的视角写福贵和牛远去的场景,令人心生悲悯。

以事物映衬人物:老牛本来面临被宰,福贵认为自己也活不了几年,老牛与福贵命运相似,处境相同,“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但他们相依相伴,突出了福贵命运的悲苦和晚境的凄凉。

描写人物福贵时,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等,语言朴素简洁,又耐人寻味;“夕阳的余晖中”“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环境描写质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狼图腾(节选)

姜戎

额仑狼群消失以后的第二年早春,兵团下令减少草原狗的数量,以节约宝贵的牛羊肉食,用来供应没有油水的农业团。首先遭此厄运的是狗崽们,草原上新生的一茬小狗崽几乎都被抛到腾格里,额仑草原到处都能听到母狗们凄厉的哭嚎声,还能看到母狗刨出被主人悄悄埋掉的狗崽,并叼着死狗崽发疯转圈。草原女人们嚎啕大哭,男人们则默默流泪。草原大狗和猎狗也一天天消瘦下去。

半年后,二郎远离蒙古包,在草丛中沉思发呆的时候,被一辆兵团战士的卡车上的人开枪打死,拉走。陈阵、杨克、张继原和高建中狂怒地冲到团部和两个连部,但是一直未能找到凶手。所有新来的汉人在吃狗肉上结成统一战线,把凶手藏得像被异族追捕的英雄一样。

四年后一个白毛风肆虐的凌晨,一位老人和一位壮年人骑着马驾着一辆牛车向边防公路跑去,牛车上载着毕利格老人的遗体。大队的三个天葬场已有两处弃之不用,一些牧民死后已改为汉式的土葬。只有毕利格老人坚持要到可能还有狼的地方去。他的遗嘱是让他的两个远房兄弟,把他送到边防公路以北的无人区。

据老人的弟弟说,那夜,边防公路的北面,老狼和狼崽的嗥声一夜没停,一直嗥到天亮。

陈阵、杨克和张继原都认为,毕利格阿爸是痛苦的、也是幸运的老人。因为他是额仑草原最后一个由草原天葬而魂归腾格里的蒙古族老人。此后,草原狼群再也没有回到过额仑草原。

1975年,内蒙生产建设兵团被正式解散。但水草丰美的马驹子河流域,却早已被垦成了大片沙地。房子、机器、汽车、拖拉机,以及大部分职工和他们的观念、生活方式还都留在草原。额仑草原在一年一年地退化。如果听到哪个蒙古包被狼咬死一只羊,一定会被人们议论好几天,而听到马蹄陷入鼠洞,人马被摔伤的事情却渐渐多了起来。

……

在北京知青赴额仑草原插队30周年的夏季,陈阵和杨克驾着一辆蓝色“切诺基”离开了京城,驶向额仑草原。

陈阵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以后,一直在一所大学的研究所从事国情和体制改革的研究。杨克取得法学学士学位以后,又拿下硕士学位和律师资格,此时他已经是北京一家声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的创办人。这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友一直惦念草原,但又畏惧重返草原。然而30周年这个“人生经历”的“而立”之年,使他俩立定决心重返额仑草原。他俩将去看望他们的草原亲友,看望他们不敢再看的“乌珠穆沁大草原”,看望黑石山下那个小狼的故洞。有时候他们脑海里甚至幻化出这样的一幅图景:风声呼啸、白毛狂飞,小狼像一条金色的飞龙,腾云驾雾,载雪乘风,快乐飞翔,飞向腾格里、飞向天狼星、飞向自由的太空宇宙、飞向千万年来所有战死的蒙古草原狼的灵魂集聚之地。陈阵还想再到草原感受并验证一下自己学术书稿中的论点。

吉普一进入内蒙地界,天空依然湛蓝。然而,只有在草原长期生活过的人才知道,腾格里已经不是原来的腾格里了。天空干燥得没有一丝云,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干热的天空之下,望不见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干沙半盖的公路上,一辆辆拉着牛羊的铁笼卡车,卷着黄尘扑面而来,驶向关内。一路上几乎见不到一个蒙古包、一群马、一群牛。偶尔见到一群羊,则乱毛脏黑、又瘦又小,连从前额仑草原的处理羊都不如……两人几乎打消了继续前行的愿望。他俩都舍不得自己心中湿润碧绿的草原美景底片被干尘洗掉,被“砂纸”磨损。

杨克在路边停下车,拍了拍身上的干尘对陈阵说:前十来年实在太忙了,没时间回草原看看。这两年,我下面的人都可以独当一面了,这才腾出空儿。可说真的,我心里还是怕见草原。今年春天张继原回了一趟额仑,他跟我讲了不少草原沙化的事儿。我作了那么长时间的精神准备,没想到草原沙化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陈阵拍了拍方向盘说:让我来开吧……阿爸才走了20多年,咱们就亲眼看到他所预言的恶果了,咱俩还真得回额仑草原去祭拜他。而且,再不回去看看,小狼的那个洞可能真要被沙子填死了。老洞是称霸草原千万年的草原狼留在世上的唯一遗迹了。

杨克说:百年老洞都是最结实的洞,几百年都塌不了,才过了20多年就会坍塌?老洞那么深,没一百年风沙也填不满它吧?

陈阵说:我也想念乌力吉,真想再见到他,再向他好好请教请教狼学和草原学。只可惜,他对草原伤透了心,退休以后就离开了草原进了城,住到女儿家里养病去了。中国没有竞争选拔人才的科学民主机制,耿直的优秀人才总被压在下面,这位中国少有的狼专家和草原专家就这么被彻底埋没了。我看,体制黄沙比草原黄沙更可怕,它才是草原沙尘暴的真正源头之一。

7.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母狗“凄厉的哭嚎声”“叼着死狗崽发疯转圈”、女人们的“号啕大哭”和男人的“默默流泪”等情景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狼群消失后草原狗的惨状。

B.毕利格老人天葬于边防公路北面荒草连天的无人区,彻夜未停嚎叫的狼群此后再也没有回到过额仑草原,人与狼的命运相互映衬,满蕴苍凉与凄怆。

C.小说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以轻松的笔调从视觉、听觉、触觉上描写了小狼飞向灵魂集聚之地的欢快之景,虽为虚幻,读来却令人如临其境。

D.作者借陈阵之口,交代擅长狼学和草原学的乌力吉遭受排挤的事实,将体制黄沙与草原黄沙作巧妙映衬,表达了对草原黄沙源头的深入探寻和深刻反思。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小说多次写到小狼的故洞,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C

8.①运用比喻与对比的手法,草原像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把眼下沙地的腾格里与过去的草原的腾格里作对比,形象深刻地展现出草原沙漠化的现状。②借助眼前荒凉破败之景,烘托出陈阵和杨克内心的失落与感伤。

9.(1)暗含了陈阵他们对小狼的怀念和对称霸草原千年狼群消失的感伤。(2)在结构上前后形成呼应。(3)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含蓄表达了对狼群消失和草原破坏的隐忧和反思。

【解析】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触觉”错误,“风声呼啸、白毛狂飞”是听觉,“小狼像一条金色的飞龙,腾云驾雾,载雪乘风,快乐飞翔,飞向腾格里、飞向天狼星、飞向自由的太空宇宙、飞向千万年来所有战死的蒙古草原狼的灵魂集聚之地”是视觉,小说并未从触觉的感官来写小狼,而且描写的笔调并不轻松,而是沉重,蕴含反思。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时可从手法、语言、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明确技巧,然后分析效果。“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使用比喻,把眼下腾格里比作“粗砂纸”;“望不见茂密的草原”意味着原来的腾格里应是布满茂密的青草,而现在的腾格里几乎变成“沙地”“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当下草原沙漠化的情形,景象荒凉而破败。

结合上下语境可知,陈阵本想再到草原感受验证自己的观点,却是见到这样的情景,“两人几乎打消了继续前行的愿望。他俩都舍不得自己心中湿润碧绿的草原美景底片被干尘洗掉,被‘砂纸’磨损”,眼前这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二人内心的失落和感伤。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考生可以从情节、形象和主题的角度分析作用。

首先到文中找到有关小狼故洞的内容,如“他俩将去看望他们的草原亲友,看望他们不敢再看的‘乌珠穆沁大草原’,看望黑石山下那个小狼的故洞”“而且,再不回去看看,小狼的那个洞可能真要被沙子填死了。老洞是称霸草原千万年的草原狼留在世上的唯一遗迹了”“杨克说:百年老洞都是最结实的洞,几百年都塌不了,才过了20多年就会坍塌?老洞那么深,没一百年风沙也填不满它吧”,由这些内容可知,两人专门前去看望小狼的故洞,可以看出二人对小狼的怀念;“洞”变成“故洞”,洞内没有了狼,流露出对狼群消失的感伤。

然后分析这一内容在情节上的作用。二人决定看望“小狼的故洞”,之后担心“小狼的故洞”被沙子填死,这些内容前呼后应,让结构更为紧密。

最后分析主题上的作用。“洞”变成“小狼故洞”意味着狼群的消失,而“小狼故洞”还可能被沙子埋掉,这些意味着草原的沙漠化,所以文中多次提到“小狼的故洞”隐含对狼群消失和草原沙化的担忧和反思。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籍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痩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注>二十年代初,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朱自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适度的生活情趣;同时他又渴望光明,向往自由。

10.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第一段的抒情告诉人们,秦淮河的真实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情景。

B.“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句中的“赏鉴”一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

C.第三段对月色的描摹,先将月色与灯光进行对比,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拟人、烘托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

D.文章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将自然景象、历史影像、古代风物、真实情感融汇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

11.文章第二段写出了秦淮河夏夜水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

12.试以文中画橫线的句子为例,简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0.C

11.①特点:冷冷地绿着。②手法:对比,将南京与杭州的日光、秦淮河与夏夜的西湖进行对比。③表达效果: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12.①通俗易懂,口语化。如“三株两株”“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等。②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在水里摇曳着”中的“摇曳”,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沐浴、缠、挽”等字词,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③叠字的运用有一种音韵美。如“淡淡”“偷偷”“光光”等。④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如“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 “抒情”应为“描述”。第一节中“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叙述”。“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描写”。所以,第一节是“描述”。

B. “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分析错误。首先,“赏鉴”一词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思考表达的,不是出自船夫之口;其次,“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无中生有。

D.“历史影像,古代风物”在所节选的文章内容中没有体现。文章主要写的是秦淮河的自然风光。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第2段中,“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这几句话是对夏夜秦淮河水的具体描写,很明显是拿它与杭州西湖的水进行对比,突出的是“冷”“绿”的特点。

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两种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以,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便是突出夏夜秦淮河水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三株两株的垂杨柳”“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等,运用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

“摇曳”一词,写垂柳的影子随着水流荡漾,写出了动态美。“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浴、缠、挽”等字,准确运用一系列动词,“浴”字既写出月光的明亮,也写出垂柳的枝条在月色中的柔美;“缠”“挽”准确描摹了柳枝的特点,形态惟妙惟肖。

“淡淡”“支支”“偷偷”“光光”,运用多个叠词,既有抒情色彩,又具有音韵美。

“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儿可爱、羞涩、腼腆的情状。“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枝条美丽、柔细的特点。“光光的立着”“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的样子和精神状态。

2024-02-01

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