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的卡车有什么特别的保养方法?,

1000万卡车夫妻的真实生活:夫妻24小时都在车上,声称晚上最难熬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无论工作怎样,总有一个“家”可回。

然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车为“工作单位”、以车头为“家”。

尽管行驶在不同的线路上,却过着一日复一日的重复人生。

大众把他们亲切地称为“卡车夫妇”。

苗会玲夫妇在大货车上,已度过6900个日夜,一算,这就是一个人的十九年。

夫妇搭配,干活不累

卡车夫妇,顾名思义,就是以卡车为营生的夫妻。

尽管名称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但这一特殊群体,真正被大众所知却是因为一次交通事故。

2018年,一对河南夫妇在进藏时,因晚上在车上休息时,双双缺氧而窒息而亡。

他们卡车上还满载着货物。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的目光也纷纷投向了他们的身份上,在中国纵横交错的公路上,织下密密的网上,还奔波着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为千万个家庭,送上了大大小小的生活所需的物资。

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姓名各异。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卡车夫妇。

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中国近3000万的卡车司机,约2500万卡嫂,而其中有1000多万人选择跟车。

这也就意味着每三个卡车司机中,就有一名卡嫂结伴而行。

苗会玲便是那一千万卡嫂中的一名。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一两千的路程是常态,而送货时间又常常紧迫。

本来就高强度的运输工作,再加上路况的未知性和天气的多变,使得他们不敢多耽搁时间。

因此一开始的明确分工,显得特别重要。

二人的分工,常常是丈夫老杨负责专心开车,而苗会玲负责安排一切琐事。

无论是类似于洗衣服、做饭菜的细碎琐事,还是熬夜看车,容不得马虎的时候,苗会玲的一天24小时,没有哪一个时刻,不在这不足6平方的卡车头里展开。

更为夸张的是,在许多时候,她只待在她的1平方米天地,就可以对付许多事。

“民以食为天”,一切琐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吃。

在过去,丈夫老杨,因为没人照顾和劳累,经常将就凑合地填饱肚子就行。

因此身体经常有吃不消的无力感。

苗会玲的到来,无疑使伙食好了不少。

在这1平方米里,我们能看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洗菜的盆、切菜的砧板和炒菜的锅,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甚至装置调料品的一些玻璃、小罐罐,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待得好好的。

苗会玲常常会侧着身子,好让东西都尽可能摆放到“桌”上,自己也能侧着身,看看自己的丈夫、聊会天。

她最喜欢做的,便是一种叫做“鱼子”的面食。

将土豆、西红柿和大白菜,简单切一切,放至锅中,再加入被搓成5、6厘米的面条一块煮。

不一会,待水烧开后,“鱼子”下锅,裹着锅中的一切伴着热气翻腾,五颜六色的菜食,便如他们在路上的生活般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卡嫂的开端

在成为卡车夫妇之前,如同许多普通家庭一样,这个家庭中,作为丈夫的老杨主外,而妻子苗会玲主内,家庭收入,也主要是老杨从货运公司每月拿的1200元。

2003年,货运在市场越来越吃香,尤其是“个体户”们。

站在时代的风口,老杨抓住机会,立马从原本的货运公司辞职。

家里共同凑了钱,买了大货车决定“自立门户”。

从以前为他人打工拿死工资,到只为自己跑车拉货,少了之前向货运公司缴纳的一系列费用。

一年下来的收入一下子飙升到十万。

尽管家庭收入上去了,家中的苗会玲,却没有很高兴。

原来与此同时,还待在老家的苗会玲,仍守着自己的店面,经营着服装鞋帽的买卖,另外,还兼顾着家里的几亩田。

店面生意,每月能有600元的收入,农田一年的收入,就只有1000元。

作为一个家庭的妻子,尽管这微薄的收入,能补贴部分的家用,但既不能陪伴在丈夫的左右,又不能尽到一个妻子,照顾丈夫生活的本分。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愈发坚定了,自己要成为大家口中的“卡嫂”的想法。

原来,在外的奔波,远不止大众想象的那般劳累。长时间的高度劳累、路途的遥远、天气的多变都使得老杨的送货之旅难上加难。

有时候,苗会玲看到丈夫只能蹭服务站的热水来泡泡面,甚至直接啃方便面的面饼时,常常躺在一个人的床上辗转难眠。

思考再三,她毅然决然选择与丈夫老杨同行,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卡嫂”。

作为一名卡嫂,可不是大家想象的,字面上的陪伴卡车司机,往往要求她们“能歌善舞”,而这都是为了给卡车司机,在白天解乏、在夜晚解困。

而苗会玲的独创手法便是算账。

吃喝拉撒花了多少,前几次的拉货入账是多少,接下来的拉货又要赚多少。

甚至,有时苗会玲说开心了,就开始给丈夫“画大饼”,说得坐在驾驶位上的老杨愈发振奋、激动,困意全无。

苗会玲甚至认为,适时的小吵都是可以的,只要能让丈夫打起精神来,自己先服个软委屈一下又如何呢。

老杨一天要开个十几小时的车,远比处理琐事更加身心疲惫,为了家庭,能忍就忍了。

万事开头难

要真正说是成为跟车卡嫂的第一次的话,就不得不提苗会玲第一次跟随丈夫,从陕西兴平到运到拉萨的经历,拉的货是一车的猪。

提到拉萨,苗会玲如很多人一样,脑海只顾浮现出了布达拉宫、青藏高原的美景。

带着美好的想象,跟随丈夫老杨就出发了。

然而美景还没欣赏够时,久坐带来的脚麻,使她坐立难安,酷暑里的烈阳,直直烤着车头,大把大把的汗直刷刷地留。

海拔的逐渐攀升,随之带来的是高原反应。

流鼻血、缺氧、脚麻、冰雹,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深深打击到了苗会玲。

她病倒了,满脸青印,喝的水只是到胃里走了一圈,又成了胃酸再被吐出来。到这次,苗会玲才真正体会到了拉车送货的不易。

人都受不了这些,何况是猪呢,而保护它们的唯一办法,只能是更快把它送到目的地,因此,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

生活的不易,往往不会给人喘息的机会。

好在顺利送达,在返程的路上,恰逢七月半,俗称“鬼节”,倒不是说迷信,但这次真切的体验,让苗会玲不得不祈祷顺利平安到家。

跟车除了开车时得担心,车停了也不能松懈。

因为车一停,就代表偷油的人就要出动了,而行内称呼偷油的人为“油耗子”。

称得上“油耗子”的,都早已是偷油的惯犯。

会利用大卡车的视线盲区,然后再在油箱上打个孔,再插上一个管子,这样,几百升的机油到手。

只是苦了奔波几千公里的卡车夫妇。

大卡车的机油,动辄几千,因此油一旦被偷,就意味着,他们将损失上千元,大概率一趟车下来不仅没赚,反而会亏本。

面对“油耗子”,只能“防”。

因为心疼丈夫,半夜的苗会玲不得不睡觉休息时,就会留丈夫在车内休息,自己去油箱上睡一晚。

丈夫老杨也很心疼苗会玲,不到五点,就会起床从车上跳下去,给苗会玲穿上鞋后,再将她从油箱上抱下来。

尽管他们做到了这个程度,偶尔也会遇到人多势众的“油耗子”团体,甚至带着管制刀具,对此他们只能发动车子,利用油的高温来驱散他们。

这样都还不行,只能自认倒霉。

因为钱了没了还可以再挣,命没了可一切都完了。

送货到达目的地后,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卸货检查。

而这不仅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也苗会玲真心讨厌的一个环节。

散烟、甚至是几十到几百不等的小费,都是卡车夫妇请卸货工人,必不可少的“礼”,在行内,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倘若不给卸货工人适当的好处,送货的人,休想他们好好给你检查。

在货物数量上,做小动作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因为他们知道耽搁送货人的时间,所带来的损失是最大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苗会玲往往咬咬牙也就认了。

毕竟在人情社会,没得好处在哪都行不通。

但是,苗会玲也不是好惹的。要是他们要价太过分,苗会玲也会一口回绝。

因为,在人情社会,得寸进尺也是混不走的。

“得学会拒绝,否则就成恶性循环了”,苗会玲一脸颇富经验地分享道。

是卡嫂,也是母亲

拉扯送货,如果带给苗会玲更多的是生理上的痛苦的话,那么家中年幼的儿子,则是苗会玲心理上绕不过的煎熬。

苗会玲和丈夫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取名为“小康”。

小康七岁前,尚且由妈妈苗会玲一人照顾,爸爸在外奔波挣钱。

然而,在小康在本应该有父母的悉心照顾,和温暖陪伴的七岁时,苗会玲的离开,能留给小康的只有“留守儿童”的孤独。

可是苗会玲何尝不想孩子、丈夫都相伴左右呢,但人生的困苦,好像必须只能让她在儿子与丈夫之间选择一方。

为了丈夫的健康、为了生计、为了给小康更好的生活条件,她不得不将小康安顿在自己哥哥家。

尽管儿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但她仍清晰地记得有次拨通的电话那头,儿子抽抽搭搭的哭声。

“妈妈你回来啊,妈妈你回来吧,我想你了。”

年幼的儿子的哭声,一下子将苗会玲的心理防线击垮了,连忙回家看望孩子。

然而,另一方的丈夫也需要她啊!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做好心理建设后,苗会玲再次踏上了征程。

这是苗会玲的日常、也是数万卡嫂们的日常。

她们是卡嫂,更是母亲。因此,拉车送货尽管再苦再累,苗会玲对待儿子,永远是笑脸相待,给儿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甚至是教育条件。

“现在开车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车。”这是每一位卡车司机的心愿、甚至是每一个卡车司机家庭的心愿,对于老杨家庭来说也不例外。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自己的父母在外奔波拉货,但是小康的成长,从未因缺乏父母的陪伴而有所欠缺。

而这正是因为,父母的高风险的工作,正真真切切地教导着他“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真理。

小康也很争气,如今已成为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报答着父母,改变这整个家庭的命运。

对此,苗会玲夫妇表示,将继续供他读完博士,真正践行“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

苗会玲夫妇正计划着,等啥时候不想跑车拉货了,就买一辆房车,重新踏上他们曾匆匆走过的路程,真正去感受路途的一番风光。

到那时,一切的风景不再是匆匆一眼,而是他们的苦尽甘来。

永远在路上

羊、小猪类似的养殖,向来是他们的送货对象,每当看到收货人满意的笑脸,苗会玲夫妇就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做生意的人,也适用于他们。

苗会玲总会在一趟送货快结束的时候,联系好下一次的送货内容,和送货地点,这样,就不会因为断货而耽搁时间。

而这无缝衔接的一趟一趟送货,也实打实地带给了他们真正的财富。

而这次,他们即将送货计划是从甘肃到成都,拉32斤洋葱,他们再一次踏上了送货的征程。

结语

透过苗会玲夫妇的亲身经历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此时此刻,有着千万的卡车夫妇,正以其不卑不亢的态度,抵抗着路途中遇到的所有不公,也以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应对着人生的未知。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世界上还有这一个群体,以苗会玲夫妇为代表的卡车夫妇们,正在自己驾驶的货车赛道上,借着路途的春光、听着人生旷野的牧歌,赛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2024-01-29

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