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上市的田怎么样?,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基于农业要素弹性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一、引言

世界各国都重视农业发展,采取直接补贴、低息贷款和农业保险补贴等形式支持农业发展。按照WTO协议计算口径,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总量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50%,2020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农业支持总量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9.86%、81.79%和24.89%。农业支持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但在限制“黄箱”政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削减直接补贴,通过“绿箱”补贴政策推进本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进而提高本国农业竞争力。美国通过实施耕地保护性休耕项目和环境质量激励项目建立了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日本出台了130多项土地保护政策;欧盟也实施了共同农业政策来保护耕地。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保护耕地的方式来支持农业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符合WTO农业协定的框架。

由要素质量理论可知,要素质量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土地质量越高,土地生产潜力就越大,农业整体生产率就越高。这为推进农业生产提供了新思路:以改善农地质量的方式改变农业要素弹性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是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新驱动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对中低产田和基本农田进行改造和提升,补齐了农业强国建设的短板。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相关统计资料,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使农田亩产提高10%~20%,亩均增收500余元。国家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9月出台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为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2022年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具体任务。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学术界提出了两个可供研究的问题: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要素弹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要素替代效应可知,土地要素质量改善会影响农业要素弹性,但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影响农业要素弹性目前尚未可知。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土地要素质量的一种方式,理论上会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会对农业要素配置产生影响。不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农业要素弹性的情况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尚未可知。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明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探索促进农业生产的源泉。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实证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要素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这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虽然是各个地区独立实施的政策,但一个地区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受到其他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同时,一个地区农业要素投入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也会受到其他地区的农业要素投入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此,在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是合理的。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会对农业要素弹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然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要素弹性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同时发生。借鉴龚斌磊和王硕(2020)的研究方法,本文尝试运用变系数随机前沿模型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的解释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实现了集中连片经营,优化了农业土地结构和布局,最终在农业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伴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农业部门会增加农田水利和电力等领域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一方面会提升农业产出,另一方面会优化农业要素投入结构,进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变系数随机前沿模型测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估计系数要小于基于DEA模型测度的估计系数。这是因为:在DEA模型中,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弹性是固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要素配置的影响被包含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而变系数随机前沿模型将农业要素配置的影响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来,进而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要素弹性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高劳动力、土地、机械和化肥等要素弹性的方式增加农业产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对农业劳动力弹性、耕地弹性、机械弹性和化肥弹性的影响均为正,且至少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会提升农业要素弹性。可能的解释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改变土地要素质量的一种方式,会改善农业要素投入结构。随着农业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农业要素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减少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即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对农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产生替代效应。可能的解释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集中连片经营和完善农业配套设施等方式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农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土地的平整能在保持农业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农业劳动力要素投入。笔者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调研时发现,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该地一些地区耕地坡度较大,在灌溉过程中需要将大块耕地划分为小块耕地,分别进行灌溉,以保证各地块的灌溉均匀度。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而且耕地跑水跑肥跑土严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将坡耕地变为田面高差不超过4厘米的耕地,减少了灌溉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增加农业土地要素投入,即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对农业土地要素投入产生促进作用。可能的解释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等方式对农村地区的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将分散的耕地集中起来。在耕地集中过程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等会减少,相应的耕地面积会增加。笔者在重庆市丰都县龙河镇调研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细碎、零乱的耕地建设成集中连片的耕地,使耕地面积增加了近7%。

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增加农业机械要素的投入,即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对农业机械要素投入产生促进作用。可能的解释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整治、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等方式,打造了配套设施完善、宜机化的基本农田。土地要素的这种改变会使得土地更适合农业机械耕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对农业化肥要素投入的影响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减少农业化肥要素投入,即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对农业化肥要素投入产生替代效应。可能的解释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等方式,提高了农户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进而为化肥减量化提供了可能。梁志会等(2021)研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会提高农户购买专业施肥机械的概率,这种专业施肥机械会提升化肥利用效率,最终促进化肥减量。


三、异质性分析

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考虑农业初始发展水平差异。采用2017年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衡量城市农业初始发展水平,并将农业初始发展水平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交互项(以下简称交互项)引入模型中。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非均衡效应,本文尝试以城市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标准划分样本数据,将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排名前93位的城市界定为农业发达地区,将排名后93位的城市界定为农业欠发达地区,其余为农业发展中等地区。与农业欠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发达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大。可能的解释是: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发展基础较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补齐农业发展短板的形式增加了农业投入,由马太效应可知,在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可能提高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农业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更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虽然能够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但这种提升作用相对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而言较低。

农业生产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按照地形进一步对样本进行分组,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对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差异。基于东中西部地形条件差异,本文将城市划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地地区,以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不同地形下农业生产的差异性影响。在平原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在山地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果相对较弱。可能的解释是:中国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能突出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优势;而山地坡度相对较大,地形对农业限制相对较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虽能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但难以完全消除地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支农惠农政策,通过平整土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式提升土地质量,同时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在要“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的背景下,本文运用DAG框架讨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变系数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SARAR模型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要素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时变效应;高标准农田建设会显著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要素弹性的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减少劳动力要素和化肥要素的投入,但会增加土地要素和农业机械要素的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即与农业欠发达地区相比,农业发达地区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更为显著。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观察》2023年第4期

2024-01-23

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