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上海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新年伊始,上海外高桥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呈现一派忙碌景象。1月17日,全球现役装载量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清洁能源滚装船“上汽安吉申诚号”首航,搭载上汽等自主品牌新车驶向欧洲。

汽车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从整车到产业链,新能源、智能化的异军突起,助力中国汽车工业“换道超车”。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上海占据着中国汽车工业排头兵地位。两大龙头企业中,“上汽造”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为其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在特斯拉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就产业规模而言,2023年1月至11月,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7万辆,同比增长34.3%;新能源汽车的产值达到3467.9亿元,同比增长31.3%,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位居全球首位。

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能源新赛道,当前,沪产新能源汽车正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向“新”发力,创新技术加速“上车”

首先来看沪上两大车企晒出的“成绩单”:2023年上汽集团销售整车502万辆,连续18年保持国内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112.3万辆,同比增长4.6%,销量位居国内车企第二;2023年前11个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超85万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30%。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鲜活数字的背后,是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活力和韧劲,也体现了上海智造的新实力。瞄准纯电、混动和氢燃料等多元路径,以及智能化、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新技术在多个关键环节形成竞争优势。

向“新”发力,上汽集团不断夯实技术底座,去年,上汽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将基本完成新老赛道动力切换。与此同时,众多电动化、智能化创新技术加速“上车”。

以爆款车型智己LS6(配置|询价)为例,其搭载行业首个“准900V双碳化硅高性能平台”,实现跑得快、刹得住、开得稳、充得快、跑得远;AI赋能“从上车到下车”全过程,对雨夜出行、左转A柱遮挡、侧方停车、城市窄路等痛点场景都“有一套”。智己还是首个引入大模型算法的本土车企,基于AI技术底座,他们仅用时8个月就开发了能覆盖全国330多个城市的高速高架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创下智驾技术研发效率的纪录。

去年上市的爆款车型智己LS6

此外,上汽清陶第一代固态电池也已开展装车试验,预计今年将实现小批量装车,零束科技“银河”3.0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和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技术也将于2025年量产落地。

而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则屡屡刷新“特斯拉速度”:历时两年多,第100万辆整车下线,而从第100万辆迈向第200万辆仅用时不到13个月。目前上海超级工厂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不到40秒就能下线一台车。

“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更大层面上就是中国供应链的成功。”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宋钢这样总结。据悉,上海超级工厂在极短时间里实现了零部件本地化率95%以上,带动上游逾400家供应商,超过60家供应商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本土供应商也是特斯拉的创新伙伴,比如,特斯拉车载热泵系统便是由特斯拉研发团队与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合作研发的,首创热泵在车内的设计和使用,使其成为业内解决冬季续航问题的主流方案,并由中国制造供给全球市场。

瞄准“下半场”,向智能网联转型

手机一键预约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公交短驳接送……如今,一系列智能网联汽车新场景已在上海街头崭露头角。

临港街头正在测试中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不仅在于产量和技术,更在于完整的产业生态和应用创新。上海汽车产业中,嘉定、金桥、临港形成“黄金三角”格局。近年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变革浪潮让临港的角色日益凸显:2022年,全国每8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临港造”。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介绍,2019年至2022年,临港汽车产业聚焦以电动化为核心的“上半场”,做大整车规模,取得拾级而上的成长。步入智能化的“下半场”,临港将推进以芯片为核心的超算平台、以软件为核心的OTA升级和以数据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发展“芯屏器核盘数云网”等赛道,打造世界级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根据上个月发布的《临港新片区“智能汽车生态城”建设行动方案》,新片区聚焦汽车电子、操作系统、汽车数据等核心要素,打造一座全链条、全场景、全要素的智能汽车生态城,为智能汽车生态提供“临港方案”。

在创新应用方面,上海依托浦东立法优势,出台国内首部无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法规,开放1800公里测试道路,有4家企业、15辆车获颁全国首批正式无驾驶人道路测试牌照;2家企业、8辆车在G2和G1503两条高速公路上率先开展高速公路测试。智能出租载人出行累计服务超过14万人次,临港洋山港智能重卡累计已完成20万标箱运输,圆满完成双智试点任务。

洋山港智能重卡行驶在东海大桥上。

锻长板补短板,拓展产业“朋友圈”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厚积”,中国汽车出口已到一个爆发阶段,尤其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以上海为龙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长三角逐步集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4小时朋友圈”已成业内佳话,覆盖电池、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精密加工等零部件的全生态链,一辆新能源车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在“包邮区”内完成。平均不到1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车在长三角走下产线。

锻长板、补短板。依托新能源汽车新动能新优势,上海车企也开启反向技术输出。去年,上汽集团与德国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上汽将利用技术优势,携手奥迪加快全新电动车型开发,开启合资车企发展新篇章。

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效果图。

2019年至今,特斯拉在临港新片区的投资不断加码,上海超级工厂产能持续提升,还投建了超级充电桩工厂、上海研发创新中心等。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也已启动,这一布局“未来赛道”的工厂计划在年内投产。

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出行需求,上海还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底,上海有公共充电桩19.6万个,个人充电桩报装接电51.81万户。目前本市公共充电桩乡镇覆盖率超99%。

  作者:周渊

文:周渊图:邢千里,受访者编辑:徐晶卉责任编辑:戎兵

2024-01-22

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