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保养海全电动汽车配件?,

望江南•阆苑十唱(并序)

文/丹青

朋友,您到过“天府之国”四川吗?来与没有来过都没有关系,请随我一起探讨一下这块土地上,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和一条万古奔涌的江河。就在这块东北部与陕甘交界处,有一条干流全长1250多公里、年径流总量达670亿立方米的江河,它汇聚了多处源流,地跨北纬29°18'—34°30',东经102°33'—109°00',北侧及东北侧以秦岭、大巴山与黄河、汉江为界,东侧及东南侧与以华蓥山与长江相隔,西北侧经龙门山脉与岷江流域接壤,西侧及西南侧与沱江流域毗连。北连关中、南通巴蜀,穿越南北分界线。多少世纪以来,在长江支流中以长度仅次于汉水、流量仅次于岷江的气度和风采,浩浩荡荡,九曲回肠,跌跌撞撞,筚路蓝缕,浇灌着16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也孕育着独具特色与魅力的江河流域文化带!

她,在前世的野滩里蹒跚过,今生仍然在峡谷中挣扎着,蜿蜒在千山万壑中一路南行。她就是嘉陵江,这条江河两岸其中的某些重要段落早就被历史镶嵌了无数人类文明的遗迹,正是这条壮哉千古的绿色江流,在四川东北部造就了一座充满诗意般的阆苑仙葩——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

古往今来,这里就是蜀道枢纽,通过米仓道与金牛道连接西南与中原的主要驿站和军事要冲。我恳请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上面我提到的这两条融合生命与文化的古道,不仅仅是历史厚重,而且风光秀美,仅从有记载的相关碑铭上,就发现历史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倾倒了无数墨客骚人。他们在川陕大地的青山碧水间感受山水的灵气,沐浴淳朴的民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或吟诗、或作画、或填词、或为文,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古巴蜀文化的崇敬与深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方特具魅力的宝地,曾是巴国国都和古巴国重镇;西汉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他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精确历法——《太初历》,并将“过年”(春节)定为“一元之首”沿用至今,因此他被誉为春节老人,而阆中也被誉为春节文化之乡;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在此任地方官达七年之久,死于阆中、葬于阆中,阆中人敬其忠勇,为他建祠立庙;说到令史学家都感觉无语的明末清初,因战乱“未靖”,这块土地代行四川省会长达二十年之久。难怪中国文学史上攀登巅峰的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开篇中,就借用了这座古城别称渲染缥缈的意境:“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唐广德年间,杜甫曾两度莅临阆中,留下了70余首诗(文)及草堂寺与杜工部祠。

只要你来到这里,无论你立在古城还是厚土之上的天宫院,仰视星斗纷纭的万里长空,那一颗颗璀璨的星光灿烂里有不少都先发于这块土地。其实,探究阆中历史、文化和人文的形成,原本不是一道门槛而是一个过程,是正本清源和归谬求真的清苦事业。我今天在老朋友被称为“阆中古城保护活地图”的王萌兄的指导下,准备借用清代长洲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之散文体,反其道而行之,来完成《阆苑六记》,唱响阆中古城的保护与探索。在这前期资料研究与思考中,我又选择一个以词牌格律诗词歌赋的形式,休闲中写下这篇小文,原因为我对这座古城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我们都喜欢自由的生活在充满诗意地栖居,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我在被人们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前面,沿着大运河文化带边上,筑巢“一亩三分地”的春华苑别墅,那就是我的栖居之地。每天大运河上繁忙的机船(现在看不到帆影了!)日夜穿梭循环在这条充满活力的人工运河上。

我与阆中古城结下不解之缘,还得向后推移几年。记得我退休后,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中心的聘请,任该中心专家顾问,为了推进中心担负的古建筑培训与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得到老朋友原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王琼局长的支持。首次来到阆中古城考察,这就一下喜欢上这座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国字号名城了,这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这座历史上被称为“保宁府”的著名古城,文化太厚重,绝对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掘进宝藏遍布的土地,沉潜时光滔滔的江底,翻检散佚错乱的典章,咀嚼前人留下的芬芳,能让你一下就惊呆,这种探索真相的愉悦,不是走马观花者如同古玩市场上“捡漏”那么简单,它需要你丢掉一切幻想,老老实实地坐下来,静心深读这部用岁月沉淀下的痕迹与精髓凝聚而成的厚重史书。这里除了众多的文化名人,还是张道陵、张衡、张鲁传道、羽化升真和葛洪、吕洞宾、杜光庭等研习道法之所,是道教24治中下8治之首所在地,是中国道教传播北方,通达中国,走向世界,从而延续至今的重要节点。境内有灵山、云台山、灵城岩、天目观、石室观、吕祖殿、纯阳洞、八仙洞、老君山等古迹,各乡村宫观曾达数百处之多,自古为道乡,阆苑仙境。从两汉时期大将《隗嚣后嗣栖隐阆苑》新探,也足以窥视众多高士隐者在此留下的痕迹。

就在今天这块土地上,想当年,那位深谙自然之妙的风水祖师爷袁天罡,从大唐长安风尘仆仆一路走来,立在盘龙山古观象台俯瞰这座山水环抱,天地契合的古城时,借老子的话道出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人得道而朴厚,万物得道而生长,河谷得道而充盈。”

当我们今天,只要一提及阆中古城保护,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古城格局与建筑遗存。再一细加观察与探讨就会发现,这些建筑遗存无论是正方辩位的空间布局,还是肌理脉络的人文勾连,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还是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而这些精神内涵就巧妙地体现在古建筑与天地自然、古建筑与斯民百姓、古建筑与文脉之间,加上活态的文化传承,数千年间交融演义出“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绝佳风流。

多年来我曾随恩师单士元、郑孝燮、周干峙、罗哲文、谢辰生等著名专家考察调研过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规划中的许多要素,最难的就要算:“活着的历史建筑保护更难!”特别是在维修中,除了原材料、原工艺、必须严守而外,你必须找到这些历史建筑的灵魂。首先确定这些建筑是真实的,整修后的建筑本体及街道应该符合历史的风貌和特色。其次,应该是完整的,很多建筑的结构和外立面都遭遇岁月与人为的改变。因此,修复、整理时就应该考虑到风格的统一、完整。历史街区与古建筑的成功修缮,应该实现这三者的统一。我虽然来阆中古城已经多次,还不敢讲我对古城的外在形象和内涵了解了多少,常常呆立在嘉陵江畔,欣赏两岸变幻无穷、奇异优美的自然景色,天晴时青峰倒映,有时看到鸟儿低飞,游船画坊似在山顶行,人似在画中游。我直到今天还未能好好领会杜甫当年在这里写他的《阆水歌》诗中“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真实心态,也许是诗人内心隐隐的宗教情怀支撑着他的精神信仰。我在天水南郭寺考察时,也产生过同样的感受,他老人家在那里生活的时间比阆中古城长多了,他的许多留在南郭寺的作品都有这种割舍不下的情怀。

古城晨曦

我现在入住的这家酒店,是原保宁府的道台宅第,被打造成一家很有特色的民居客栈。我和海全同志商量,以后古城管理局的外聘专家来阆中古城开会,可以集中在这里接待,不过相关服务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方能承担此重任。这里身处古城的中心位置,这几天,我找来许多阆中古城相关资料,不停地往大脑里装,可能是一下装得太多了,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一刻也停不下来。点一支烟来到院子里散步。夜深了,喧嚣浮华在这里很少听到,古城入睡了,古城里的人绝大部分也都睡了,四周屋檐下的牛腿上挂着装饰性的红灯笼,把不大的庭院照得通亮。抬首仰望,浩瀚的银河里,明明灭灭,有的耀眼闪烁,有的被缥缈的云层隔离在高空中,那云儿如一堆堆白色的棉花,不知道被谁撕成一片片飘荡在那里。因为太静了,我才觉得夜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我可以触摸到她光滑的肌肤,感受到她娇喘的气息。忽然明白,原来,黑夜是为了让光明喘口气;原来,黑夜是光明的加油站,让光明休养生息。如此,光明才会更洁白、更纯净、更透明吧!这一夜可能又要失眠,因为当我走进房间上楼准备让身体放松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下,许多历史的画面,不断地在脑海里浮现,我忙起身来到楼下的案头又进入创作之中。不知道又过了多长时间,当东方第一缕曙光照亮小院里的盆栽植物的叶片时,我的晨练也开始了。因疫情防控的隔离期间,我不可能走出这座小院,去看望并不算太远的嘉陵江,我知道,这种时候,岸边晨练的人一定很多,那水的流淌,犹如生命繁衍和律动,是律动着的波光,映照着人间哀乐疾苦。嘉陵江,你如母亲哺养了这座人间稀少的阆苑仙葩之城。

每次来到阆中古城,总感觉内心深处有一股创作的激情在体内燃烧,于是就凭着自己多年对阆中古城的了解与珍爱,写出了这组《阆苑十唱》供朋友们分享一下阆苑仙葩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融的小词。

一、阆苑好,仙葩山水妙。嘉陵江畔绿谷美,历史沉淀世间稀,典章铭记忆。

古奥神异的阆苑仙葩,从来都是仙圣游集的宝地,历史上凡来过阆中的寓居名流皆有盛誉。嘉陵江用清纯养育了这块肥沃的冲击层,三面被河的弯道所包围,纵观过往的历史,这座美丽的古城,庙宇的屋顶和城楼耸在密集的绿树和粉红色桃花的薄雾中,无论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还是秋阳映照的江面上,夕阳把自己的余晖红晕弥漫,映得天地间光芒闪烁,浑然一体般的醉人。其实在当代人的享受心理钟摆上常常存在着两极:一极是有着现代文明标记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立交桥、五星级酒店;另一极是有着传统文化趣味的山坞水槛、驿桥边、荷塘、深巷等。这两极看似反差巨大,但并存于人的心中,却又是那样协调、那样统一,而且那样难以割舍。这意味深长的现象,至少说明,人在热烈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有一种皈依自然的率真。可见,理想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它依然需要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土作为补充。两者虽不能相融,但可以分别享受,真可说是其乐无穷!

我一直强调,凡来阆中古城旅游的宾客,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上的吃、住、行、游、购、娱这种浅表性的体验,我们的古城管理人员还须从深层中去引导游客,去感悟、洞悉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所沉潜着的大隐大简、大德大勇和大智大慧。阆苑城、风水天宫、构溪湿地是阆中古城旅游景区最大的品牌形象代言人,这三大核心景区,对阆中的文化深厚的底蕴起着龙头老大的作用。无疑也是一块可持续开发的黄金板块。

沿着几千年建城史上溯,可至汉、秦、周、商、夏、上古,这一切文明发展的记忆,都是中华文化本源的核心孑遗,是文化与文明中至为璀璨夺目的部分。看!这嘉陵江波光粼粼,江边的古城更美,更明澈,眼睛一样透着纯净、唯美,如同城楼飞檐直指中天月色。

二、阆苑好,古城内蕴深,人文秘境灿如星,天宫院里聚灵气,管中窥豹奇。

这块土地除了能养人,更多的是能育人,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不少俊彦杰士,仅483名贡生、402名举人、4名解元、116名文武进士、4名状元就为这方山水增辉添色不少。要了解阆中古城文明的密码,最重要的是不能割断历史,为了不让历史断代,应该感谢如王萌兄弟这一代代“傻子”般的明白人艰难地探索与研究,这些探索与研究,必须要具备穿透历史通往来的锐利,更需要延续辉煌的文化眼光。这一切洞悉和穿透,必须仰赖于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责任和勇敢的担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传承,都会成为历史的一个截面。我这次深读了王萌兄弟送来的三部大著,感觉良多,他书中的许多篇除了对古城过往岁月的记忆,更多的是用自己和同道们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揭开神秘的面纱还原古城的原味,这个工作太难了。

今天人们所说的“历史”通常有四种形态,即“本原的历史”“记录的历史”“陈述的历史”“戏说的历史”。曾经实实在在发生过往事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现象,是无法改变的“本原历史”。历者,过也;史者,事也。人类社会的过时是历史的本原形态,其形态的历史都是从“本原历史”中衍生出来的。广义的史学无所不包,一切科学具有科学属性的知识体系都无一例外地以“本原的历史”为事实依据。“本原的历史”以“记录的历史”这一形态得以流传。由于简略、片面、歪曲、伪造等原因,“记录的历史”有时并不可靠,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真相无法揭示,更不能否定“本原的历史”的存在。

“陈述的历史”是历史研究的产物。由于历代认识的局限性,史学成果有可能失真。然而,更为深入研究可以校正错误,不断接近“本原的历史”。

星官灵爽之地——天宫院,在位于阆中古城西南29公里的天宫乡。这块人杰地灵的人间绝佳风水宝地,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天文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以“金针插铜钱”的方式,共同选择而修建的。历代都有兴废,今天的天宫院复建于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迄今为止已有562年的历史。整个天宫院由全世界最大的罗盘广场、天宫院核心建筑群、天宫古街、天罡墓、淳风墓、西河观光带等景点所构成,占地面积达十余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的一处以风水文化为主题打造的4A级旅游景区。她,绿水长流、土地肥沃、避风朝阳,是朝拜先贤、沐浴自然、净心养身的旅游度假胜地。

袁天罡,益州(成都)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堪舆家、道士。隋末,天下大乱,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小天罡家境非常贫穷。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依然奋发图强、刻苦钻研、一心报国。最后成为了唐王李渊的谋士,参与了反隋起义,成为了唐朝开国军师,见证了初唐的繁荣与兴盛。他隋时为盐官令,唐武德初为邛州火井县令,后为火山令,是著名的地理地质专家和预言家。唐太宗召见他时说:“古有君平,朕今得尓,何如?”袁天罡回答道:“彼不逢时,臣固胜之。”后太宗听望气者说,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遂派袁天罡前去探查,他来到阆中,一看大小盘龙山曲绕于后,灵山峥嵘峻秀,孤峰兀立,犹如通天神柱于盘龙山之左,凤凰山展翅于前,将阆中城池若揽若抱,凤头高于州府之前,他暗暗吃惊,说:这是龙凤呈祥之地,将来必出帝王之象。为了完成帝王之命,他便命人在大小盘龙山之间砍断龙脉,传说龙脉被凿断时,“水流如血”,此后这里便叫“锯山垭”。

公元650年,67岁的袁天罡,因为留恋阆中的山水便辞官,云游四海。最后来到阆中定居,他在盘龙山筑观星台,在此期间造福百姓、规划阆中古城城池、选择修建天宫院。晚年在天宫院度过,他的足迹踏遍了天宫的山山水水,传奇佳话留在了天宫的家家户户,仙逝后长眠于天宫院北面的观稼山,生生世世保护当地百姓一生平安幸福。

三、阆苑好,古蜀文明早。西汉诞生落下闳,一元之首迎春巧,桃符炮竹闹。

阆中从字面上去理解,鲜明地体现了“升仙”思想。中国早期文化呈现夷夏东西的格局,而这种格局所反映到广大的东方夷文化地区,可以看成是阆中文化的源头,阆中古城的地理位置也处在这个文化带上。阆中古代文化的核心,极重视天文、数术、风水,这些都反映了夷文化的特点。夷汉甚至更多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古蜀文明中所包含的一切道文化,既是道术的道,也是道家的道,更应该是道教的道。“阆”“中”反映的升仙思想,表明阆中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以“邑”来完整体现古人的升仙思想,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找到第二处。

阆中者,天上神仙府第阆苑之中心也。阆苑仙境最早与古蜀仙道有关,起源于3000多年前,“阆”字在甲骨文里是屋宇通风良好的通道烟囱之形,“良”字代表穴居两边烟囱的通道很好,加上“门”字就证明是最好的人居环境,用来形容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我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落下之姓甚稀见,且在与姓氏相关的早期文献,如以记华夏民族姓氏为主的《世本•氏姓篇》,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也找不见“落下”或者“洛下”,“落”或者“洛”的姓氏,也有资料显示落下闳的郡望是巴郡,故合其郡望与姓氏以推,落下闳应为巴人。这位汉武大帝时代的伟大民间天文学家,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被征召到长安改制历法,研创《太初历》,在当时较之其他17种历法最为精确,后被汉武大帝采纳,于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历法,而且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24节气、朔晦、闰法、五量、交食周期等。其主要特点是:1.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2.规定以无中气(24节气位于偶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之月为闰月,比以前的年终置润法国更为合理;3.使用的交食周期,五星会合周期都比较准确,其28宿赤道距离(赤径差)值,一直沿用了8000多年,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才被世界首位算出子午线长度的人僧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据国家天文台专家介绍,落下闳最了不起的成就是首创“无中置润法”“正月建寅法”一直沿用至今。

2004年9月16日下午三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际俱乐部大厅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四川阆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落下闳小行星命名仪式新闻发布会”在此隆重举行。国际小行星联合会批复(16757)落下闳=1996SC,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1996年9月18日于兴隆发现。落下闳(516—87BC)是中国西汉著名民间天文学家。他利用自制的天文仪器长期观测星象,并借此创制出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秀历法——《太初历》。他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仪,在中国用了2000年。

四、阆苑好,保宁魅无限。镇宅龟蛇护福祉,环境温馨阳光迷,湿地生态茂。

历史上的保宁府和现在被称为阆中古城的,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环境之优美、人文之荟萃、是有目共睹的。古代的阆中、现代的阆中、传统的阆中、开放的阆中,在岁月的流逝中留下许多记忆与痕迹,这一切相互交错的质朴之美,不断地引发人们在困惑与展望中,探索着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嘉陵江水荡漾沁透,把这座府城润湿得丰盈饱满,它是蜀道上主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多条文化线路上的一个无比重要的交汇点,多元文化和谐融合,和谐共生、共存,它是古巴国最后一个都城,其历史沿革清晰,历史底蕴深厚,古城风貌保存完好,城池格局完整无损。

当我来到锦屏山碑林,看到一通落款为“吴道子笔”的《镇宅龟蛇》。该碑高160厘米,宽75厘米,厚度大约10厘米左右,石材应该是黄沙石质,温润的视觉感觉不错,图形采用阳刻手法,龟蛇交合,动感凸现,上下呼应,栩栩如生。此件石刻艺术珍品,由于年代久远,此碑虽已有多处磨损和划痕,但仍不失其高雅别致的气韵和尘封不了的独特艺术造诣。我一时也无法认定它的出处和存世年代,但作为一件古代遗存的旧物,其底蕴与天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不难看出先人的智慧与用心。应该说人类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与异文化的碰撞、接触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当我面对这件旧时代的遗物,如同一场不期而遇的相识,温柔了我带有棱角的岁月,幸福了我伴有忧愁的年轮。仿佛人生一下变得鲜活了起来。古代先人的伟大,均深藏在这方寂寞的图形之中。

牛王洞造像

五、阆苑好,摩崖石刻丰,唐宋烽烟明清累,桓侯祠里香烛绕,思念永缥缈。

嘉陵江这条清澈的流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段落,遗留了无数珍贵的文化记忆和遗存,记得去年秋天我来阆中古城考察,在市文物局刘富立、市政协副主席王萌兄弟的陪伴下,考察了阆中辖区内古蜀道,在今枣碧乡佛子洞大桥以东不远的地方,看到两龛石窟造像,由于造像年代久远、造型生动、色彩纷呈艳丽,加之过去未曾见任何文献记载,连文物局的刘富立,也讲不清楚此窟的详细情况。不知道现在的保护情况如何?

历史上将出入四川至秦川(按:今泛指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一带,因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而得名并沿用)的交通要道统称为“古蜀道”。我曾在剑门关考察过几段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道,拦马墙边古柏参天。据考,古蜀中的阆剑道(阆梓道)、东川道、利阆道(在广元的朝天峡汇入金牛道)、米仓道及水路嘉陵江都在古保宁府交汇,因而,这里自古就有“保宁古郡地,山河四塞,北连秦陇、东通巴峡,为蜀中北门重镇”(<清>道光元年版《保宁府志•序》)之说绝非妄言。此次新发现的石窟造像即位于原古蜀道中阆剑路的松林塘附近,整个石窟坐落在一处并不高大的马鞍形的山坡上,人能够爬上去。现已被杂乱的林木茂密的杂草所遮掩。两龛石窟间距不足十米,中间依山体凿刻一通长形石碑,字迹已完全风化漫漶,难以辨识。但整个石窟的制式造型还基本完好,尤以碑额拱护龙头和中间凿一小龛清晰可辨,龛内有结跏趺坐小佛一尊,碑座为龟驮状。附近树林中尚存有一段古道,蜿蜒崎岖,壮如当年。

虽然两龛石窟造像人物的头部均已残缺,但其整体造型、坐姿、色彩斑斓,虽历经千年仍基本保存如初,真的是太难得了,遗存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各种可能都会发生,我们千万不能让这组文化遗产,再遭受人为和自然的伤害。

我爬上去详细看了,左边的一号窟稍小龛高213厘米,宽298厘米,龛檐深140厘米左右,形制仍为外方内圆双层龛,笼内有忍冬纹饼,人物造像共五尊,穹顶彩绘,正中为天尊,结跏趺于金刚座,残高80厘米左右,肩宽38厘米,服饰中的条带纹、回形纹,火焰纹基本清晰可辨,两边的胁侍、俗众、瑞兽等造型因毁损和风化严重而不辨其详,为南北朝梁陈时期造型。

右边二号窟稍大,龛高265厘米,宽约240厘米,龛檐深50厘米,内塑造形各异的15尊像,穹顶彩绘,主尊禅定坐于八方三层须弥莲花座,残高53厘米,肩宽40厘米,头部上方桃形圆光艳丽,色彩交替达九层之多;两边靠佛菩萨的圆光为圆形,再两边弟子的圆光又为桃形。前面五尊塑像背后天穹上用高浮雕手法,塑了天龙八部造型(即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左右各三尊,特别少见的是左边一位有三面头像,可能就是民间传说的三头六臂的阿修罗。龛顶上方还有腾空天龙、左右飞天,自然飘逸,形神兼备,该窟建造时间相对稍晚,应为隋朝无疑,迄今也在一千五百年上下。

从现在发现的这些石窟来看,我们能否再次沿着这些相关路段来一次彻底的田野考察,一定还应该还有没有发现的造像、碑铭及摩崖石刻。

你来到阆中古城,就知道“张三爷”(因“桃园结义”中他排行老三,当地百姓更喜欢直呼其名)大名如何了得,每个阆中人都有一股“张飞情结”,因“头在云阳,身在阆中”这座恒候祠成了百姓们思念他最好的纪念地。

唐代大佛寺摩崖石刻

六、阆苑好,广博弘深牢。存史资治经世用,萦回牵念梦中绕,处处藏国宝。

钟灵毓秀的文明密码,最终被鸾翔凤集、翥众仙下的盛世之光写进史册。阆中,作为祖国版图上的一块蕞尓之地,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人文资源因荟萃而厚重。数千年来,天文与人文这两条源流在此汇集、聚合、碰撞,源源不断地繁衍出一幕幕历史文化的大戏,这部大戏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又遁迹无形。说不尽的心酸与无奈,道不完的谜底与争议。从春秋战国时期:正统的大历史视野一般聚焦的是这一时期的七雄争霸,而位于西南腹地的巴蜀“内战”也一直持续不断,“巴人、蜀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战争又悄悄带走了这一切,战争毁灭了一个王朝,又创造了一个王朝,巴蜀历史便在这种更迭中慢慢延续。”(萧易《古蜀国旁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年10月)当时间定格在公元前316年,历经了十二世的开明王国再次向因战争连绵而积贫积弱的巴国进伐,巴人在退守最后的领土“别都”阆中之后,只好求援于秦国,刚执政不久的惠文王赢驷欣然出兵灭了蜀国,又顺手牵羊趁势灭了巴国。“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巴郡。”(《华阳国志•蜀志》),这一年,阆中正式建制(置郡)也就成了这座城市诞生的标志。但遗憾的是,作为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秦朝最早的一批郡治之一的巴郡,许多文明盛事都被金戈铁马、狼烟烽火在硝烟中带走,只留下绵绵无绝期的怀念与回忆,好在古城原有的遗传基因存活下来,特别是文化的根脉博大精深,为这座古城未来的复活保留了足够展示的空间。因此历史发展到两汉三国时期,人文盛景再次出现在风云际会的“天文与人文”的舞台之上。隋唐时期,由于大气候所致,隋唐时期最具人文盛景的除了两位皇室贵胄鲁王(唐高祖十九子)和滕王(唐高祖第二十二子)先后来到阆中,出任刺史,释家盛世美颜的时代,如一朵飘飘而来的祥云,让阆中这块绝世宝地又迎来新的辉煌。据清咸丰《阆中县志》载:“隋唐时期佛教在阆中是极盛行的。”;“有开元、东岩、普贤、圆觉、永安、铁塔寺、天马寺等寺院建于唐代。其中,卓锡有宣什、旷济、师古、寂慈诸缁流,以讲经、说法、念佛、参禅。”此外还有不少寺庙,如大佛寺、奉国寺、北岩寺、千佛寺、连山寺;不少名僧如释道会、释怀空、法融、陆海、灵鉴等和尚虽不在其列,但这并不影响到阆中作为佛事重地在华夏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连“诗圣”杜工部老也乘兴而来,情不自禁地挥毫泼墨,大写意般地留下70余首文化记忆。“阆州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的绝唱。

宋元时期:在这块文化底蕴无比丰厚的土地上,出了陈氏家族“一门两状元、同朝三宰辅”的盛事,欧阳修的《卖油翁记》、汤显祖的《状元堂陈母教子》等文学作品也从这里传播出去,就连至今耳熟能详的成语“熟能生巧”、“笨鸟先飞”等典故也无不和这块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第一个收藏热影响最大的,是当年雍子仪私人藏书量达三万余卷,不仅在全国颇有名气,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艳羡不已,为之题词赠诗。

七、阆苑好,墨客聚仙巢。属居名流遗书香,碑铭传承数千载,天籁声自高。

仰望星空,静聆天籁。阆中这块土地太让人觉得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过于浅薄了,我这次真的是感恩谁也无法言喻的疫情,把我困在这里,借此机会深读了王萌兄送来的几部著作,让我不仅口服,心里更服帖了。对阆中古城的探秘,吾辈才刚刚起航,我从王萌兄的著作里除了吸收到阆中古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多的是对这座古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没有读透他的著作,就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阆苑十唱》问世,我是在王萌兄著作的基础上,对古城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与提升而写的。作为一座千余年不败的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先贤、圣哲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有许多至今还沉睡在历史迷雾里,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去努力寻找、努力去探觅。沉下浮躁的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这块文化之宝地中深藏的富矿找到根脉与源头,只有仔细梳理出阆中古城中历史文化的脉络,方能成把散珠碎玉般的历史遗存重新归位,还给它应有的尊严和尊重。讲清楚阆中在历史上的各种存在,是阆中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面,在以巴为主体构成的族群多元背景下,梦幻般的人事和朝代的更迭、迁变,为我们的研究开启了一扇高清美图,我们从这张美图上分享了历史的精彩画面。阆中的巫灵、佛法、仙道文化是巴境人文渊薮所在,而巴人的骁勇善战则卓于商周和秦汉。当然,这其中必须具备文献与考古并重,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方可能从阆中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展望,去细知阆中历史的记忆,遥望青山碧水,尽显阆中人文附丽;静读一书一页,却道阆中应运而生。

八、阆苑好,丝路彩云飘。伏羲始祖传穗帛,南方起点万里遥,嫘祖梦中笑。

我从许多相关资料中发现,中华始祖伏羲的传说几乎在整个中华大地上都能找到他的踪影,但似乎都是在缥缈虚无中显身,特别是我当年在甘肃省天水市调研时,地方文史研究专家一口咬定,伏羲就出生在天水,他是在天水的八卦山修成正果的。这些东西当时也说不清楚,这次在阆中,又找到他老人家在阆水之滨观天象、辨物候,创立先天八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早期将天文地理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具体运用,先天八卦更早时只有乾坤离坎 (天地日月)四个卦,而且模拟的天地日月的运行,只要在天文衡图上按照上阳下阴左阳右阴的画法,就可以得出太极(阴阳)图私先天八卦,再更三层就能得出六十四卦图。应该说他在阆中显现出来的智慧与才华,更多的是时间早就告诉我们:人祖伏羲乃阆中本土第一位星象家、易学泰斗、天文大师。自然,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了后来阆中作为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的开山鼻祖。

阆中作为伏羲文化代表地区和盛传地区,也当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传说,伏羲作为巴人的始祖,其母华胥为阆中人。据《通鉴外记》记载,伏羲氏化蚕桑为穗帛,西陵氏之女嫘祖是为继承和发扬至今尚存的蚕丝庙、浴蚕节、春节期间的蚕丝童子之俗,可证蚕桑丝绸之产生、勃兴、隆盛在阆中自有其源流以资考辨。

九、阆苑好,阆川古建多。玉台观前滕王亭,锦屏山腰薄雾绕,仙界世难找。

承载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既有有形的古代建筑和遗迹遗址,还有更多的历史记忆和民间传说、口述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后者由于年代久远已难以触摸,积淀厚重却又大象无形,如同早以谢世的先贤,无论曾经有多么显赫璀璨。而今留给后人留下无眠的记忆,但文化的根没有断,因为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条重要脉源,对阆中之巴的地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深入研究,便不可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这个文明中的建筑文化展开探讨。千年轮回的古城建筑肌理、质感、格局、风貌保存完整,这在众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少见的。

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潮湿多雨极易导致木质构架腐朽,而阆中古城至今许多民居建筑绝大部分都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几处历经千年风雨的如五龙庙、文昌阁、永安寺、观音寺等都是国宝中的国宝。特别是永安寺的大殿为元顺四年(1333)建,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十一架椽,端立在石砌台基上,殿顶单檐歇山式,为清代重盖。据介绍原两壁彩绘天龙八部,线糸流畅,人物生动活泼。壁画上有元至正八年(1348年)题记三则。塑像、壁画均毁于“文革”时期,惟大殿尚存。这座寺院位于古城以东三十多公里的阆中水观乡,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永安寺,就坐落在那里。我去年来阆中古城调研也去过,记得当时陪我一起调研的市文物局刘富立,还记得我的老朋友原故宫博物院晋宏逵副院长来考察的情景,我当场给宏逵去电话,他至今还清楚记得当年的调研,并且详细问我现在整体保护情况,并托我多提醒政府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

现在壁画虽然彻底毁灭了,好在还保留了一份珍贵的临摹稿,现据早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舒宗勇老师回忆,1962年端午节前夕,省文化厅要求存档一套永安寺壁画的临摹稿,舒老师与另外两位老师在现场面壁绘了近两个月才得以交卷。据他后来回忆:永安寺“大殿左右两壁绘佛像共六铺,有天龙八部诸天相、十八罗汉相、文殊普贤宝相等(整个画面呈现出)恢弘的构图气派、鲜明夺目的色彩,飘落凌风的线条、比例准确的身姿、顾盼传神的形象,居而奕奕,各司其职而相异。”;“永安寺壁画独具浪漫气质,与永乐宫法度森严的古典承接有所区别,永安寺壁画画师的技艺富于想象,大胆创造,有‘有法’己臻‘无法’之佳境。”

无论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让江西南昌滕王阁名垂千史,还是盛唐以“诗圣”冠之的杜甫让阆中滕王亭流芳百世,近1400年以来,这些历史遗存深刻地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的魅力。现在滕王佛塔已经是国宝了。有关滕王的相关记忆早就刻录在人们的心中。如果说古建筑是烙在人们心中最深刻的印记,那么,自然天籁则是从听觉上留给人们的最美记忆。早在老庄时代,人们就探索真正的天籁是“听之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你不妨前来阆中古城探游一番,一切就明白了。

十、阆苑好,朗诵声琅高。子孙诵读圣贤书,底蕴厚重文渊深,流芳千古潮。

由于阆中古城的魅力所在,你今天走进古城,还能时不时地闻到书香之味,我说的不是这里有多少个人藏书家,读书、爱书、藏书之人越来越多,文化的博大精深把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吸引到一阵阵朗诵的书声之中。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走了众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场景真的是非常难得,应该客观地看待这种现象。

相对来说,人类认识世界——包括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已经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是对于文化,特别是对于不同文化如何相处,我们确实经验不足。尽管从人类诞生迄今,文化的成就在不断积累,文明社会形成特别是奠定了大文明体系基础的集大成的轴心时代之后,各个文明基本上确立了自己处理自然与社会的相对固定的文化框架,虽然说人类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整个社会在进步,这就意味着人们为了能够紧跟着自己生活的时代,你就必须要吸取各类知识与技巧,这才是生存之本,阅读,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尽管人类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承传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2023-12-25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