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车玩具如何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庭辅导,如何持续给孩子弹药和方法?

小乖爸爸 玩疯了技术总监、数学思维课程研发负责人

清华工程物理毕业,喜欢发明创造和深度思考的程序猿。希望和女儿一起成长,用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专业技能,开发出最能让六岁的女儿发挥潜能的线上思维课程。


11月28日下午,一位宝爸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前几天孩子期中考试,我是这样辅导作业的。我把自己的手捆住,孩子就没事了。”



看到这张图,一时间不知道该心疼孩子,还是心疼这位爸爸!辅导作业软硬兼施,最后把自己给绑了。



其实绑手这个方法,他是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用的。然而发这张照片的目的,你肯定想不到。他说是纯属乐一乐,想让大家别那么焦虑,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至于为什么为什么要绑自己的手,他说是实在没办法了,为了让孩子学好数学,各种方法都用遍了,孩子还是没啥改变,反复讲过的题,还是一遍遍地错,心里那个火啊,忍不住会打儿子。


但有时候冷静下来又想,孩子也很可怜,现在的孩子几乎没什么童年。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心平气和,避免误伤孩子,吴先生就想到了这个招。



其实孩子数学不好这事也不能全怪孩子,大多数家庭的幼儿启蒙阶段,数学不如语文或英语受宠,语文从两岁左右就开始听古诗、讲绘本,英语则在4、5岁起送到培训机构学习,家长协助打卡,促进孩子进步。


数学却比较尴尬,有的孩子到了6岁算五以内的加法还得掰手指,掰手指在这个阶段其实无可非议,但掰手指的动作传递到家长们的大脑里,多数翻译出来的语言是孩子心算不行。



于是家长心理开始焦虑,但又着实不会教数学,邻居家的孩子举一反三,自家的孩子举一反零,越往后到了中高年级,家长索性把双手捆绑在身后以免互伤......


小乖爸爸结合带娃心得体会,总结出家庭辅导三步曲,欢迎交流讨论:


第一步:理解学校学习和家庭辅导在方法上的区别。

第二步:提前做知识点和能力的测评,把握孩子的成长水平。

第三步:找到合适的家庭辅导抓手,持续提供弹药和方法。


一、理解学校学习和家庭辅导在方法上的区别


数学这科目,课堂学习的主要过程可概括为“讲、练、测”,这个模式不断重复。虽然老师会安排预习,但这个环节往往没做强制要求,不过勤奋的好学生和懒惰的差学生在这个环节也会把成绩拉开差距。



课堂为啥讲在前啊?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内在的原因,那就是一个老师对应N个学生,课堂是一个平均教学过程,无法为每个学生的水平针对性的教学。


进一步地,给老师争脸的是排名前几的那几位,老师再怎么伟大,精力也有限,将备好的课讲出来完成教学任务是首位。



而且现在的家校关系,老师把更多的辅导督促任务推给家长,我曾有个三年级孩子的好友家长戏说现在不是个高学历的家长都搞不定小学家庭辅导了。



不管怎样,在小学还勉强能辅导的阶段,得努力陪伴好孩子这一程,免得在初高中的下一程想简简单单做后勤都不省心。


说了课堂上的讲练测,那么家庭辅导是什么顺序呢?讲就别想了,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但点拨还是可以的。



小乖爸爸建议的顺序是测讲测,没有练么?对,没有。在测讲测这个家庭辅导模式之前,我们来看看几种不同类型的娃:


心算型:早早掌握了加减速算,对数字敏感,容易发现数字规律。

动手型:动手能力非常强,玩具组装拆卸非常在行,空间变换深深印在脑海里。

策略型:天才类,爱思考,对数学思维充满兴趣,还喜好自己模拟出题甚至原创出题,以及不断优化题目难度,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其实,不管自家的孩子是什么类型,在什么阶段是学渣、普娃还是学霸,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始终是并存的,孩子的潜力始终像地下石油一样期待被勘探挖掘出来。


没有哪位家长心里愿意很早就放弃孩子,但又有几位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学习能力上的长处短板?真的清楚孩子的潜力有多大?真的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成长水平呢?


不明真相,家庭辅导效果与预期相比必然失真!



回到提倡的“测讲测”这个模式,具体来阐述一下:


“测”是测评,不管是基础题还是思维题,不管是课内题还是课外题,不管是纯数学题还是跨学科的创新题,不管是心算题还是几何题,不管是一道题还是三道题,不管是快速闯关模式还是笔答交卷方式,孩子的掌握情况和意愿意志分分钟就看出来,看到心里才有数,至于如何辅导是下一步。


当然,家长会问那跟着学校的练习或测验走不就够了?再怎么心大的孩子,测验成绩排在靠后也会失落迷茫,导致的结果那就是事后补习喽。反之,平时就注重孩子学习的掌握情况,针对性的辅导,考试成绩排在前面,孩子必然会自信,从小建立的自信对以后学习的影响非常深远。



再说“讲”,讲的精髓主要在孩子讲,如果硬要分配比例的话,二八原则吧,孩子讲八分,家长点拨一二。孩子讲出解题的过程就是她理解输出的过程,通过引导提问,促进孩子观察、推理、类比、判断等,让孩子主动寻找到答案,孩子的成长速度会非比寻常。这难道不是费曼学习方法的精髓么,通过向别人清楚的解说某一件事,来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弄懂了这件事。



最后再说“测”,这个环节的测还是测评,通过同知识点类似难度的题目来确保孩子真正掌握了。


二、提前做知识点和能力的测评,把握孩子的成长水平


伴随孩子成长的绘本、玩具、游乐场、动画片,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不同方向启蒙孩子的数学思维。



如《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教会了孩子识别听觉重复的模式;乐高玩具帮孩子构建空间方位感;游乐园的厨房玩具让孩子理解蔬菜和水果的分类;《十个小印第安人》无形中教会数十以内的数;给孩子测量身高和测身高标尺上的小动物让孩子领略了长度测量;照镜子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对称(当然多数家长未及时引入数学对称的概念);用几个小的糖果跟大人交换一个大的水果让孩子初涉等量代换......



数学不光是数数,不只是逻辑推理,重复模式、空间变换、分类、测量、对称、等量代换等等都是数学的范畴,所以生活早就帮孩子们打下了数学的基础,只是大多数家长的眼光仅仅局限在算数上,就武断判定孩子的数感好坏,导致没有评估孩子在非数数方面的能力,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而错误地把焦虑、失望情绪和语言无意中传递给了孩子,愣是关闭孩子数学潜力开启的大门,能不可惜么?



提前孩子知识点和能力的测评,把握孩子的现状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经过这一步,家长才能针对性的优化孩子成长的辅导策略。


我经常会用一些题来测评小乖在数学各方面的水平,心算方面就不用说了,班里次次数学口算大王,现在60道10内加减的题最好成绩在1分34秒完成,几乎是老师规定3分钟时间的一半了。在数独、等量代换等推理类题目上也表现卓越,但在图形变换上没达到我的预期,比如上周给了一道如下的题目:



小乖在这道题上栽了跟头,没有给出正确答案,她的着眼点在于谁高谁矮,导致了她并没有理解题目,没有get出题意图。没见过这种题,题目没读懂,不能理解题目逻辑,get不到出题意图,本身就是面对图形类题目时的反应能力上的欠缺啊。我经历短暂的怅然若失后,调整了辅导策略,具体是:


1.先通过提问,理解孩子在这道题上的观察、理解、推理、判断等上的情况。

2.再通过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个选项,讲讲她的思路,找到孩子思路上出现的问题。

3.最后也不较劲,直接点拨这道题的解法,让孩子暂时懂了,以便下次遇到类似题时不再陌生。

4.隔段时间再拿类似题来考察,看孩子是否当时是短暂的记住,还是真的理解了。


我通过这种方法来实践“测讲测”的家庭辅导理念,实践中收获的好处多多,总结为三点:


1.通过测评,做到心里有数,将焦虑转变为对症下药的策略。

2.测评的知识点有近有远,远的其实是在帮孩子提前预习跨年级的知识了,适量的提前接触是非常有益的,不能永远只气喘吁吁地停留在当前课堂的学习范围

3.家庭辅导过程没有责骂,更多的是鼓励、赞扬,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


三、找到合适的家庭辅导抓手,持续提供弹药和方法


抓手这个概念大多数家长估计能懂,没有抓手容易导致无从下手,亲力亲为又倍感压力,担心事倍功半。如果找到抓手,那么等于有了一位可以依托的帮手,他可以帮你完全代办,或者帮你指明方向,找到路径,总之你心里会踏实很多。



家庭辅导抓手,就是家长们苦苦寻找的帮助或带领孩子成长的课外帮手。现在各类线上教育产品泛滥,在付诸巨额广告费的情况下,各大公司招生后必然通过无数期昂贵的直播课将孩子牢牢锁定住,否则成本收不回来,在教学效果上却很难有真正的衡量。



教育本质上还是个农业产品,一块田地里种了太多种类的庄稼,土地的营养都跟不上啊,类比孩子的消化吸收不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低于正常产量,这种情况非常值得家长们深思啊,别花钱误入歧途,难道不是么?


某家长咨询我,孩子每天1个半小时盯着ipad上几百上千人没有互动的直播课,知识点看似精彩,老师讲课像打了鸡血似的,但孩子的转化吸收有几分,在小学已经学业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家长们的选择何去何从呢?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但从小就被不快乐的学业搞得亚健康的方式在成长了,他们的精力被过早掏空,发散出去而没有收敛回效果……


教育是个农业产品,揠苗助长不得,须得慢工出细活。小学的家庭辅导,家长们能力尚能及而责无旁贷,不放试试小乖爸爸建议的“测讲测”,在我们提供的大量优质题库和选择中,给孩子更多的有价值的启迪和点拨,给孩子真正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养料。

2023-12-17

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