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团队旅行的左右客车?,

6种“客运站+”,客运站经营转型与实践


对于道路客运行业的升级和转型,这个曾背负了70年荣光的民生性行业,在阶段性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下一步朝哪走、怎么走?包括相关主管部门、客运经营者都在努力思考和探索。

去年8月,面向道路客运行业升级的《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操作指南》印发,在定制客运方向的试验和规范上又推进了一步。升级更多的属于未来,基于拯救场站经营现状的转型,在投石问路的摸索中,可能更需要可以更直接落地的方法。

我们在不少沟通渠道,了解到客运经营者们当下最直接的心声,“客运站,还有没有补贴?” 但如果只是靠等、靠政策养,是没有长久的活路的,特别是当这个行业已经被贴上“夕阳”的标签。

趋势,阻挡不了

2022年3月31日,四川简阳三岔客运站在发送完最后一班客车后,正式关闭。

受地铁及公交线路等因素,客运站运营车辆和线路大幅减少,这个曾经简阳西部片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持续的经营困境挣扎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而远在华南富庶之地的深圳宝安客运中心汽车站,在与深圳人相伴23年后,也在去年7月正式告别。深圳作为国内超一线城市,在人口数量和出行需求上,都难以满足汽车站生存,全国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长途客运站的接连关停,背后是道路客运市场的整体下滑。中国公路客运规模从201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的新常态,其中长途客运下滑尤为厉害,800公里以上道路客运班线在2013年达到顶峰后,无论数量和班次都呈现下降。我们做过数据对比,800公里以上道路客运班线2017年比2013年减少17%,发送班次减少26%。

我们再聚集到四川地区,根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数据显示,在公路营运客运量上,2022年四川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相较于2017年仅为30%左右。


客运量直线下滑,进站运营班线大幅减少,长期作为交通枢纽的客运场站经营,在几年持续亏损中,不得不被迫开始进行非运产业经营的增收转型。

对于多样化经营转型需求,四川全省21市州的172个已建客运站(市级28个,县级144个)在2020年平均日发量较2015年下降63.1%,个别客运站更是达到90%;而在运营方面,2020年亏损1.15亿元,相较于2015年亏损增加109.4%,处于亏损状态的客运站92个,约占总数的74.2%,亏损车站相较于2015年在数量上增加了84%。

2021年10月,《四川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发布,政策将大力推动交通强省建设,打造综合客运枢纽。对于少数枢纽型场站的未来发展吃下了定心丸,而更多的县级客运站,特别是长期入不敷出持续亏损的客运站,转型已经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该怎么做的思考题。

转型?要少也要多

客运站拥有优厚的场站资源,往往建立在城市中心区域和交通主干道,可以说是人流集中的“黄金地段”。同时,客运站还拥有客运班线资质以及大量的车辆、人员资源,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其实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我们说客运行业升级转型的一个大方向,就是实现更高效地供需匹配。对于客运站的未来发展,其实也是基于“站、车、人”等资源,实现更多样化的供需匹配和资源优化配置。

客运站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数量上,等级客运数量上会越来越少,对客运站功能复合型要求越来越高,换乘衔接和一站多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规模上,客运站供需匹配度也越来越高,客运服务供给更加多样化,朝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在2020年7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最新《道路旅客运输和客运站管理规定》也指出了:客运站经营者在不改变客运站基本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客流变化和市场需要,拓展旅游集散、邮政、物流等服务功能。

客运站该如何转型发展?依托场站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更强的功能复合性,以“站”为载体的多种需求场景满足,实现“客运站+”的多业态经营。

所谓“客运站+”模式,就是在保证客运站旅客集散的基本功能前提下,基于场站及地域周边资源,开展泛流通、泛出行领域的多业态经营,形成不同特色鲜明的“客运+特色服务”枢纽站点。

进行场站复合功能开发的关键前提,就是要释放过剩的场站资源。在最新版《客规》里也提到,进行多样化经营的前提是,客运站经营者不改变客运站基本服务功能。所以,客运场站资源的释放,依赖于客运站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通过客运站智慧化提升场效和人效。在这个事情上,目前行业内在进行两个维度的尝试:

一方面对组客模式的优化升级。基于MaaS模式(出行即服务)的出行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全局运力资源(包含原班线客运、定制客运、包租车等多种业务模式,集合区域内全体经营资源信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智能匹配调度,优化资源配比,满足多样化用车需求同时扩大场站营收。

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业务升级。目前在沿海和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客运站,通过软硬件信息化、数字化的系统部署,使购票、安检、检票和司乘及站务管理等更加高效和便捷,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释放场站与人力资源,从而进行副业开展。

场站转型“要多”也“要少”。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提升场站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这是“要少”;将富余场站资源进行多样化经营,实现场站复合功能开发,这是“要多”。

客运站+,6种模式

通过信息化提升场站资源配置效率,将富余场站资源进行多样化经营转型。那么该如何进行多样化转型探索,一个关键词——因地制宜

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的,特别是人流集中场站,高人流带来高消费,适宜发展商贸、能源补给和交通中转等服务;具备场地面积优势的,客运站拥有较大场地空间的,可以探索物流仓存、汽车产业和商贸服务等产业经营;具备地域资源优势的,包括当地名优特产和旅游资源等,可以进行旅游集散、特产展销和电商培训等服务;

四川省“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加快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推动道路客运站因地制宜拓展物流、公交、邮政、旅游等功能,实现“一点多能、多站合一”。推动运游融合,鼓励开通机场、铁路站至景区景点的旅游直通车;加快推广定制快客、旅游专线、 通勤包车等道路客运新模式。

拥有得天独厚的场站资源,通过充分发挥坪效收益比,面向旅游交通大出行领域,进行包括商业、旅游、交通、物流、能源和汽车服务的“客运站+”模式转型。目前国内在“客运站+”模式上的尝试主要包括下面6个方向:

1、客运站+商业服务中心

对于地理位置较好,靠近中心城区,具有较高的商贸综合开发价值的汽车客运站,可以通过场地资源的商业开发,比如门面租赁、商超小吃、广告租赁以及农产销售等,实现“以商养站、以站养商”。

2、客运站+旅游服务中心

所谓出行旅游不分家,以“休闲+购物”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很多客运站转型的主要形式。通过“运旅融合”策略,开展车票+门票+景区直通车、旅游小包车、定制化预约司机导游等,帮助旅客快速获取旅游出行信息。客运站可以和旅游行业合作,共同打造一体化的交通旅游服务产品。

3、客运站+交通服务中心

客运站转型成为城市交通服务中心,可以打破运输组织形式隔离,形成出行服务的一体化和一站式。通过在客运站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设出租车综合服务区,成为城市交通的集散换乘枢纽,实现乘客市内交通的高效无缝衔接。

4、客运站+物流服务中心

通过建设县级农村物流中心,打造物流集散枢纽。农村电商的发展,客运场站可以依托小件快运系统,赋能农产品仓储、物流和销售流程的一体化。

5、客运站+能源服务中心

依托客运场站资源,通过引入加油站和新能源充电的商业模式,成为城市交通的能源补给中心。特别是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引入,满足逐步扩大的新能源汽车用户充(换)电需求。

6、客运站+车辆服务中心

通过汽车场站和客户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包括“配件销售、车辆检修及汽车保养”的一站式车后服务;还可以联合车企品牌打造专属服务站点,以及通过车辆零售信贷业务,实现高效、便捷的一站式购车服务;在维修、销售之外,还可以开展高质量专业化的驾培服务。

改变?先跑起来

当然,上面6个转型方向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融合。

在不少地区,以“邮政+物流”形式的转型方向,依托场站资源开展物流仓储、商贸服务等综合服务,将客运站释放出来的富余场地资源,转型为成为旅游集散、仓储物流以及名优特产的批发商贸等复合型功能。

比如在吉林乾安,通过对县级客运站改造、乡镇新建乡镇运输服务站,在村级依托商贸网点、镇村超市等形成设农村物流服务点,构建起由1个县级服务中心、10个乡镇运输服务站和169个农村物流服务网点组成的三级交通运输服务站点体系。

乾安“客运站+物流服务”的转型,实现运输服务站点乡镇100%覆盖、行政村90%覆盖,日均收发货物达3万件以上,有效支撑了农产品、农村生产生活物资、快递包裹等的高效便捷流通。

吉林乾安乡镇交通运输服务站


四川省内的汽车客运站,也在积极探索场站经营转型。对于转型方向,更多的客运站还是选择“先跑起来”再说。结合自身及环境优势,找准区域市场空缺,早布局、抢发展,投石探路,宜早不宜迟。

在川南城市自贡,坐拥包括恐龙博物馆等在内川南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自贡汽车客运总站早在2017年开始积极探索旅游转型,主动开通直达景区的旅游直通车。除了丰富的线路之外,自贡客运站还推行团体旅游包车等方便灵活的经营服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川南地区最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

自贡汽车客运总站(旅游集散中心)

成都旅游集散中心(新南门车站)

成都旅游集中心(新南门车站),作为最早进行旅游集散定位的汽车客运站,面对班线客流萎缩且不断探底的现实,制定了“固班线、拓旅游,集散客、转功能”应对策略,积极开发和引进景区旅游直通车,与旅行社、景区展开深度合作,吸引团队和散客流量。同时,还利用现有站场资源,吸引旅行社团队进站发车,将车站建设成为旅游团队出发地,打造成游客集散点。成都旅游集中心负责人对此也谈到,“虽受疫情反复影响,但我坚信旅游资源是可持续的,增量空间无限,成都旅游集散中心也将坚定向旅游服务功能方向转型拓展”。

节能减排,近几年出行领域大力推广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内交通发展的大趋势,新能源汽车销售及车后市场也是市场增长的蓝海。泸州客运中心站和绵阳南湖汽车客运站都在积极尝试“客运站+汽车展销”的模式,利用场站闲置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城市展厅。

绵阳南湖汽车客运站新能源汽车展厅招商

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减少废气排放、有效保护环境,客运站可以将富余场站资源改建为新能源充电站。西昌市区的两家汽车客运站西昌汽车东站和西昌旅游客运中心站均配建了智能充电设备。随着城市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客运场站也开始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能源助力。

除了能源供给,车辆停放也是客运多样化经营的成熟探索。广元上西客运站因为紧邻火车站,周边地区“停车难、行车难”是“老大难”问题。上西客运站通过合理规划位置,将停车位利用率最大化,在客运站负一层开发近四千平米设置上百个停车位,建设成为智慧停车场24小时对外开放。

广元上西客运站智慧停车场对外开放

四川客运场站的经营转型,不仅仅止于旅游集散和汽车服务。雅安西门车站利用场站资源开展了驾校培训;广元长途汽车客运站则在候车室外开辟出保税区卖场,通过销售原装进口酒水、护肤品等增加场站营收;成都新南门车站将富余的场站门面对外租赁进行商贸服务。

主动求变,拥抱市场和用户需求,场站功能的不断外延和异业融合,使得传统道路客运场站不再是单点服务,开始向泛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流通运输企业升级转型。

在转型的阵痛中亦步亦趋,更多地客运站选择“先跑起来” 再说。客运站和成百上千的客运人,也正在以新的身份,融入到服务旅客的大出行事业中。

(倍施特科技原创,首发于《四川省道路运输》2022年第3期)

2023-12-11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