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吉利豪情二手车个人出售的优质车源?,

120元起家,吉利李书福:我不在乎失败,只有杀了我才能阻止我

作者 | 二毛

李书福的成长,创业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节点,每一次他是如何做选择的,这样的选择又是如何一步步放大他的格局和视野的。这篇跟你分享一下,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人生和创业的成功有很多种,也有很多不同的路。有人家境优越,从小接受好的教育,工作起步就是大公司好工作,创业起步就是大格局大视野大生意。

但我更欣赏李书福式的成功,家境差,起点低,5次创业,这样的人最终能大成,更需要雄心和魄力。为什么?因为穷人的孩子,没见过大钱,很容易小富即安。

但李书福不是,他每次到了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就会不断进化,寻找合适的时机向上攀爬,即使是失败也绝不停留原地。

从19岁做生意,到今天,李书福已经干了36年,他从120元起家,最终做到现在的百亿富翁,很了不起。

李书福是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但却很低调,大众对他不算熟悉。我第一次对他有深刻印象,源于中国企业家对李书福的一个专访:

《中国企业家》:成为主流人物是否意味着要做一些妥协?

李书福: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时间不长,到底是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呢,还是妥协?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兵,你不让打了,我就立正站着不动,你让我掉头,我马上掉头,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么简单,所以有时候把事情给做成了。

《中国企业家》:你有孤独的时刻吗?

李书福:我们一开始2002年提出来要并购沃尔沃,那时候所有人都在笑话我,我们内部人也都在笑话我。但我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的,你说孤独也好,热闹也好,总而言之就是要对全局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个很重要。

《中国企业家》:你的案例可以复制吗?

李书福:怎么复制啊?世界上只有一个沃尔沃,也只有一个吉利。

一问一答,都透露出李书福不凡的视野格局和业务自信。

1963年,李书福出生于一个浙江台州的农民家庭里。19岁,中学毕业他就出来做生意,54岁与其儿子以1100亿身家排名胡润百富榜前10名,公司市值至少1545亿人民币。

李书福的成长,创业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节点,每一次他是如何做选择的,这样的选择又是如何一步步放大他的格局和视野的。这篇跟你分享一下,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开照相馆、当冰箱厂长、搞摩托车,32年他创业5次

李书福曾说,他的商界偶像是稻盛和夫。

这位大师白手起家创办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78岁以门外汉的身份接任负债累累的日航企业,仅仅6个月就扭亏为盈。

为了成为稻盛和夫那样的人,李书福年轻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

19岁那年,李书福因为3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后来,他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做起了照相生意。

最初做生意,只是背着相机在公园或大街上给人拍照,半年后他就攒了钱,租了一个店面,开起照相馆。

做了一段时间,照相馆赚了一万多块钱后,李书福发现做工业,发展前景很大。接着他把赚的钱都投入到冰箱零部件里面。

他开始在家生产,自己研究技术,钻研产品知识,做好就亲自送到冰箱厂去卖。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1984年,李书福和几个兄弟合伙办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21岁就当了厂长。

从不安于现状的李书福,早在毕业之前就一遍一遍告诉自己:如果天天想着自己失败了怎么办,那就不能前进了。

所以,每当一个商机出现,他总能最先捕捉到,并马上行动。

一年后,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生产电冰箱。当时主要生产北极花电冰箱,到了1989年,他的北极花电冰箱厂的年产值超过千万,每天到工厂拉货的车子排起了长队。

到了26岁,李书福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千万富翁。你会发现,区别开平庸与优秀的恰恰是一份胆量。26岁,也许很多人还处于迷茫期,但李书福早已明确自己的目标,每一步都走得坚定。

正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这时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作为民营企业,北极花电冰箱厂不在其列,只能被迫关门。

但李书福并不认命,他开始困惑怎么选择未来的路?

乔布斯的一段话启发了他:要成就一番伟业,唯一的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后来,李书福南下到深圳大学“充电”,他发现有一种进口装修材料的市场前景很不错,便中断学业回到台州,联合几个兄弟重新创业。

他的工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后来又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李书福总是善于发现先机,并以最快速度去落实执行,20世纪,他凭借自己的胆量与魄力,成为民营企业家的领军人物。

他喜欢不断尝试,从不惧怕失败。当时海南掀起一股房地产热,李书福又带着几千万的资金来到海南,却遭遇地产泡沫破灭,几乎血本无归。

这段经历,让李书福深知自己只能做实业。

1993年,他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

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

从开照相馆到摩托车厂,李书福不断调整方向。即使开电冰箱厂,事业到达巅峰,拥有别人羡慕的财富和名望。他也从不贪恋这些,不惧怕重头再来。

且每一次出发,他都能抓住要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这种决心和毅力,让李书福从一个外行人做到顶尖的位置。

也许很多人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够好,选择后就懒得调整方向,会说,“先干两年再说吧”,两年后又说,“转行成本太高了,再干干看吧”。于是就这样,一步步把自己的青春和职业生涯最重要的阶段,给耽误没了。

为了造汽车,他向政府申请了6年

吉利成为中国首家汽车民营企业

“什么叫创新,就是人家都反对你还坚持去做。如果你和大家的观点一致,这叫创新吗?”李书福说道。

1994年,李书福洞察到汽车的商机,他想做汽车,但政府只限国有和外资生产,当时民营企业里没有人敢这么想,这么做。

可即便这样,也没能拦住李书福的野心。

为了实现造车梦,他瞒着政府部门,偷偷在临海市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眼看着政府许可还没批下来,李书福只能一边偷偷造车,一边向政府申请。

1996年,他向浙江主管部门提出造汽车的申请,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当时的民营企业不可能拿到汽车行业的准生证,更有人笑话李书福,说造汽车不是造摩托车。

但李书福偏不信这个邪,“造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4个轮子,2张沙发,再加上一张铁皮吗?”

为了可以正式造车,他好几次跑到北京,堵在有关部门门口苦苦哀求给民营企业一次做汽车梦的机会,并声言不用国家投一分钱。就这样,他坚持了6年。

可能有的人早就放弃了,但李书福却为了这个梦想不惜北京、浙江来回跑,而且一跑就是6年。

不顾众人反对,不懂生产技术,但他却坚定的说:“我们要让吉利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让世界各国的车走遍中国。”

这种决心与毅力,真的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

1996年,吉利集团成立。

不禁感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权的。一个开挂的人生,可能就差一次勇敢的选择。

1997年,李书福买了一个四川客车的生产资质,只能生产客车和面包车。当时,不仅没有政府支持,同行也在嘲笑打压他。但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李书福在这种打压下坚持了下来。

1998年,吉利在宁波建立工厂,开始规范进入汽车制造行业。但还是不能生产轿车,只能生产客车。

那段时间有多艰难?研究汽车技术的时候,李书福要把房子和仓库都用布蒙起来,像小偷一样生怕被人举报。

他不断告诉自己,“我们要坚定,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是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救赎者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但挫折只是开始,那一年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他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结果来捧场的只有一位副省长。原因是当时这辆车还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

“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回想起来,李书福仍有些心酸。

面临一系列的挫折,这位“汽车狂人”不仅没有放弃,反而越挫越勇。

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终于,2001年12月,吉利获得轿车生产资格,成为首家中国汽车民营企业。

1998年8月,第一辆吉利豪情下线

这场持久战终于打赢!回想这段经历,李书福感慨:“吉利汽车的目标是要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受人尊重的中国汽车品牌。虽然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不会很平坦,但我相信我们每走一步,就会取得一点积累和进步。”

申请成功后,吉利仍然顶着巨大压力。毕竟全世界那么多同行已经在中国扎根,作为后来者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非常艰难。

为了在这个领域立足,吉利主打低价路线,让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

当时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每辆价格都在3万多元。高档一点的吉利优利欧售价也不过4万元。

这样下来,吉利的客户不断累积。生产的第一款轿车,最高的时候每年销售量就高达十多万辆。

“我不是伟人,是草民。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吗?”回顾这一切,李书福说道。

从决定收购沃尔沃到收购成功,他用了8年时间寻找机会

所有的看似一帆风顺,背后都有你看不见的眼泪。

吉利起来了,但它最初主打的低价策略却被人诟病廉价低端,上不了主流。另外,因为过于模仿其他汽车,吉利没少吃官司,李书福的处境极为尴尬。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是怎么造出3万元轿车来的。

这给了李书福很大的打击,有一回,他与同事喝酒后号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哭完之后,李书福萌生了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念头。

2002年,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不久的李书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员工们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 但当时,收购沃尔沃只能以“梦”的形式留在李书福的大脑中,因为他“没钱、没本事做成(这件)事情”。

所有人都在笑话他,包括内部的同事。

殊不知李书福暗下决心,正一步步往他的梦想靠近。

2006年,吉利集团赢得英国百年汽车企业锰铜控股公司的垂青,双方合资成立了上海英伦帝华合资公司,在上海生产知名的伦敦黑色面包出租车,实现了“英国品牌中国造”。

2008年,李书福又趁着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拿下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这一切都是为了向他的“沃尔沃梦“靠拢。

甚至,李书福私下跟吉利的一位高管说道,“我要你知道一件事——一旦我们开始这次冒险,一旦我开始收购沃尔沃,唯一能阻止我的办法就是杀了我。”

李书福绝不只是说说而已,为了收购沃尔沃,他整整花了8年的时间。

吉利收购沃尔沃签约仪式

2007年,看到福特深陷财务困境,李书福开始“找钱”,并委托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给福特公司高层“带话”,表示吉利集团有意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他还亲自去美国拜访福特公司高层。尽管对方甩掉了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但它仍然舍不得出售沃尔沃。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书福,仍然不死心。后来的连续两年,他又跑到美国底特律参加车展,目的就是找机会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喝杯咖啡,“聊聊沃尔沃”。

但都遭到了拒绝,原因是吉利公司没有国际知名度,自不量力。但李书福一直软磨硬泡,福特公司很多人也因此记住了这个黄皮肤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2008年底,当福特公司决定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书福。

经过几番沟通,董事会内部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为了说服福特公司,李书福甚至通过一家英国公司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谈判团队。

当时谈判有多艰难?光是双方准备的资料和谈判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而且吉利集团的谈判成员,由于经常往返中国与欧洲,常常早上醒来都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处。

为了收购沃尔沃,他不知疲倦不知险阻,从收购国外企业到多次与福特公司高管的交涉,都看出李书福的决心,他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终于在两个竞购者——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中国吉利集团当中作出了选择:吉利集团被列为优先竞购者。

2009年12月,福特对外宣布已和吉利达成框架协议。

一个才有12年历史、年销售收入只有16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最终以27亿美元的代价吃下了有86年光荣历史、年销售收入上千亿元、制造世界上“最安全”汽车的顶级汽车品牌之一的沃尔沃。

这在世界汽车史甚至产业史上,都是一个惊人之举。

周星驰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

一路走来,很多人都不理解李书福,甚至笑话他。

但他从不在乎,也从不害怕失败,因为他知道只有去做了才有掰回的余地。

就像他说的那句,“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

耗费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

你看不到李永福做选择有任何恐惧

曾有记者问李书福,经营这个巨大的产业帝国有没有压力?

李书福的回答是:“我没有压力,真是没有压力,什么叫压力我不懂,因为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龟、养虾,对不对?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

没有这样的心态,李书福也许很难坚持到现在。

19岁出来做生意,21岁就成为千万富翁,但他的出发点却不是赚大钱。

1989年,李书福把所有资产都捐给了政府。他又重新开始创业,不断突破人生的天花板。

为了获得汽车的生产许可权,他整整申请了6年,在这6年里,他潜心研究造车技术,为出产轿车做准备,直到2002年才发布第一款小轿车,结果卖到断货;

接着,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沃尔沃”。一个卖廉价汽车的民企要收购一个高端国际品牌,怎么看都觉得是笑话。结果他用了8年时间,真的做到了。

你能想象,他心里装的,一定不是个小梦想。

而这,只是李书福梦想的第一步。

2018年2月24日,吉利集团正式宣布以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占股9.69%,吉利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的股东。

这有多疯狂,很多人都想拥有一辆奔驰,而“汽车疯子”李书福的做法是直接买下它的母公司。

9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李书福和其儿子财富总额的一半还多,是收购沃尔沃价格的五倍。

李书福不仅“疯”了,而且还出乎你的意料。

曾经有媒体问李书福,“你个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李书福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什么终极追求?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所有人最终都会进坟墓,哪有什么终极追求啊?”

如今,55岁的李书福已经功成名就,他也成为汽车行业的风云人物。但他仍然在追梦的路上。

看到这里,感触颇深。这几年来,看到很多人的起伏。

2015年,是自媒体创业元年。有个朋友也刚好赶上这个风口“一个月赚20万,几乎天天有广告接,挺爽的。”

我听完后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建议他树立自己的壁垒。

原因很简单,凭借风口赚快钱不会持续很久,如果只是靠粗制滥造的内容根本留不住用户,现在迭代这么快,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打倒。

他明白,但明白的不够彻底。接着又这样混了2年。道理很简单,如果有门生意,每天随便弄一下,一个月能赚上万,大多数人即使明知道不好,也不想去改变。

但2年后,他的公司已经走下坡路,因为没有核心的商业模式,曾经10个人的团队缩减到3个人,收入也艰难。因为害怕失败,他尝试都不敢尝试,等到醒悟过来,早已经被替代。

人这一辈子,不是只有短短两三年,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提升自己。

这么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

-拓展阅读-

【在线讲座笔记】中企汽车行业投资的关键和热点在哪里?

去年全球售出9500万辆汽车,中国占2800万以上,占全球1/3。

在欧洲、加拿大这些其他一些传统的汽车市场里面,至今为止可能有还是至少要七到八成的消费者在购买新车的时候愿意选择传统内燃机燃料汽车。但是在现在的中国这个比例是四成,非常意外,四成的新的消费者购置新车的时候反而愿意去接受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所以根据这一块的数据,我们预计在将来中小型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主要原因是汽车电池配件容量的提升和价钱的下降,另外也是因为一般市内汽车通勤的范围通常在一百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这和新能源汽车的单次最长里程数相契合。同时低端小型整车的车价相对下降,停车相对便捷和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完善,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国家的政策补贴,这些都还在持续完善中,这些因素都是这个新兴的市场在中国快速发展重要因素。

经Ryan观察,很多在国内的整车制造商或汽车零配件供应商都对这一块投入了较大的精力,特别是民企海外并购趋势的热情还是一直持续不减的,因为毕竟的核心的技术尤其是海外市场的经验与境外的标的(欧洲北美甚至是日韩)还是很值得中国市场想去要去学习或者是去占领的,所以核心的简单的结构需求从传统的核心零部件高端制造上面来讲,其实车联网和智能汽车也是未来汽车市场的趋势,从智能化、网联化到现在电动化、轻量化,传感器是作为整个智能驾驶最基本的一个元素,新能源汽车可谓国内市场的存量和增速相对较快的行业之一。

所以在后市场上面来看,从汽车金融到二手车相关一些市场在中国反而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市场规模预计也将达到万亿级别。

智能汽车的体验是来源于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发展,在智能化上我们一般看的更多的是自动驾驶,有未来结合的网联化是更多是在车联网。在目前下面这张图上也能看到,在中国的现代汽车生产业在去年相比全球还是处于低端水平,但是预计可能5-8年内,到2025年国内汽车制造业不管是从网联化的程度还是智能化的程度都会远超一些发达国家。

另外一点需要关注的是汽车行业比较核心的行业趋势,就是一部分互联网巨头以国内为例的BTA,国际上面是谷歌和苹果,也是很积极的进行汽车方面的布局,所以他们与传统车场和传统汽车各个产业链里面的供应商包括下图那些机构和供应商之间的一些互动,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

站在互联网巨头角度看,对他们来说可能出于战略的核心或者是内容上面的诉求,今后车联网会是一个不单单提供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还提供音乐、游戏、资讯和视频,并延展到导航以及导航的周边的本地生活服务,并且链接汽车的升级、换代或者是保修这一块,很多通过汽车产生的社交方式或者甚至是一些复杂支付场景也可以通过车子来进行介入,汽车作为巨大的网联平台也会形成一个相应的生态圈,这个也是众多互联网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

对他们来说吧,他们也会建造一个的生态系统来吸引更多的其他的内容提供商、整车制造商甚至于配件制造商,并通过互联网来搭建个车联网生态平台。

另外一点也是随着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和介入,传统汽车领域产业链也会得到相对应的延伸,从传统汽车制造、销售、汽车金融和后续的市场服务二手车的买卖,这些也会产生一些细分的行业。

这个市场从投资从并购角度来说,更关键的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一些关键领域的机会。比如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自动驾驶辅助、智能驾舱等等。这几个细分领域的解读之后大家也可以通过直播间回放了解具体细节

汽车电子系统,包括汽车软件都是从高端一步一步向中低端汽车渗透,我们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这个趋势会因为对于高端车来说中低端车出现的保有量更大,而市场空间也是完全上升一个台阶,更为广阔,所以一家从高端到中低端车的汽车电子系统的渗透的产业趋势很大的程度上会提振汽车电子市场,从而带来整体市场(价、量和质)增量。

通过了解汽车电子的各个细分市场和技术的成熟度,还有市场的规模和热度来判断,这种高级的驾驶辅助系统、车载的通信系统领域的细分市场还是在一个相对高速成长期。未来的汽车电子行业的投资并购,也可能是在这几个细分市场会有更多的突破,也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再两到三年内有可能达到整体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美元的水平,所以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产业并购在这样的两个领域,可能是行业的一大趋势。尤其中国的汽车电子行业,现在面临技术产品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节点。各大厂商,国内包括国际,也都是在纷纷进行合作产业布局,当然也包括所谓的搅局者从互联网巨头从这样新的领域的跨界还是进入到自动驾驶相关的汽车电子和汽车软件行业。

通过并购和收购,很多中国车场可能更快速的获得汽车电子相关的技术和渠道资源,所以这也是诊断汽车电子产业升级很重要的受益者。这里建议大家可能关注这几个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机会,当然也可以随时多交流,易界也会对全球项目和机会进行梳理,也愿意跟国内的一些行业的一些相关的厂商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课后问答-

问题一、最近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不知未来一段时间,您对于中企汽车行业并购走向您这边有什么观点?

贸易战这个如火如荼,而且好像越演越烈了。首先在国际市场上大家都是有点叫苦不堪。在国内的这种冲销量上面来说都是会有一些的影响。其实对于跨境的整车制造大厂来讲的话,作为车厂本身他们当然更多的策略还是转回从国产车或者合资企业里面,作为一个本地市场的供应商。未来进口车因为关税提高,在中国还是继续不断走高的趋势。

对于产业并购方来讲的话,我们给他的建议是中期避免在美国的投资。在汽车领域和汽车上下游领域都应该避开。欧洲的话,相对来说德国标的好,但是就是他们对中国的投资的态度相对的汽车领域也还是有一点可能有些降温。虽然不敌对,但也比较中立吧。但是在欧洲其他的一些汽车生产大国,比如意大利,法国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反而是有一些并购机会。当然,也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符合一带一路政策。

问题二、对于近期宝马将增持华晨宝马合资公司的股份,持股比例由目前的50%提升至75%,合资股比突然开放,产业政策的剧变对中企汽车行业跨境并购有什么影响?

合资股比开放之后,其实作为国际的车厂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毕竟贸易战会直接导致进口关税的升高,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无形之间被强迫必须转为通过合资企业在国内进行生产,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内地作为一歌需求最大、增幅最快和保有量最大的市场。所以我觉得这一切其实也是有些必然的原因,从贸易战关税提高到合资股比开放,这也是帮助国际的车厂在中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本地生产,本地制造,本地供应和本地市场,在未来也会是全球最大一块渠道链。对于他们来说能怎么能跟自己所谓的本国同业对手竞争对手一样,能把中国市场作为在全球中的这个比例和重心做的更高,也是宝马集团的一大考量。所以我觉得把合资股比提高,并在中国市场做更多的布局,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023-12-05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