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汽车工艺工程师领域取得突破?,

普通工程师如何变成商业大佬?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从工程师到商业大佬

翻开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如今的时代是科技和商业空前汇聚和繁荣的年代,在这个时代,科技是受肯定的,商人是受追捧的,所谓的“士农工商”的排序已经不复存在,这为掌握技术的工程师成为商业帝国的大佬提供了条件和土壤,也为普通工程师走上人生巅峰提供了一条可行性。因此在卓越工程师研究系列专门谈谈,看看普通工程师是如何成为顶级商业大佬的。同样这里不是为大佬作传,而是要从大佬的人生轨迹中找出可参考的地方,因此选取的对象要求人选都实实在在有过工程师的经历,而不是仅仅参与一些技术的概念性设计,或者虽是技术出身但一毕业就直接创办公司也不在选择之列,比如比尔盖茨,他大学未读完就直接创立了微软,他更像是天生的商业奇才。着重分析他们在求学及当工程师阶段的人生抉择,成了大佬后的纵横捭阖、翻云覆雨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二 小米创始人雷军

雷军1969年生人。父母是县城普通教师, 1987年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上大学之前的经历并没有什么非凡之处,上了大学之后则开始不同凡想起来,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在大学里即便玩玩打打、风花雪月也可以顺利找到好工作。而雷军则不同,仅用了两年时间,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除了课本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他涉猎广泛,写过加密软件、杀毒软件以及一些实用小工具等,并和朋友一起做过电路板设计、焊过电路板,甚至还干过一段时间的黑客,解密各种各样的软件,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影响,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雷军开始和同学创办公司,只是该公司很快度日为艰很快解散了,但毫无疑问锻炼了能力。这些事情发生在1990年左右,当时计算机、电路板这些玩意都是稀有之物。郑工2002年上的大学,虽不是计算机专业,但也是接近的光电子专业。郑工大学四年只是在课堂上照葫芦画瓢写过几行最基本类似“printf”之类的代码,在金工实习的时候照着课本焊过一个老式的晶体管收音机。由此可见雷军在大学时代就拉开了和同龄人的的差距。

毕业后,雷军并没有一飞冲天,而是像普通人一样,听从父母的建议,也因为想混上一个北京户口,在北京某航天研究所找了份工作。研究所的日子波澜不惊,是不少人看来的香饽饽。然而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接私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军的编程水平突飞猛进。与此同时,雷军也积极参加各类计算机行业的展会,拼命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也就是在这期间,雷军碰到了求伯君。两个人见面后相谈甚欢,于是求伯君提出了一个改变雷军命运的建议:辞职来金山。这应该是雷军人生飞起的关键一步。好比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这一步靠的自身的硬实力,而且是主动寻找机会,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等待刘备来三顾茅庐。

雷军进入金山后因为过硬的技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工程师的头,虽然是工程师的头,但基本上还是工程师,他的工程师思维还没有过度到商业大佬的思维,所以他也失败跌倒。上世纪90年代初微软的office进入了中国市场,金山必须立刻开始开发一套新的办公软件,才能生存下去,他带领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干了三年,盘古office终于完工了,然而不仅没有开天辟地,反而销量惨不忍睹,连预期的1/10都不到,公司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作为研发负责人的雷军也想不通,金山这么好的招牌,盘古这么好的软件,怎么就是卖不动呢?雷军决定一竿子捅到底,亲自到第一线门店去卖货,通过和顾客卑微的沟通。雷军觉得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总结到“做产品,一定要做用户需要的产品,不要做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产品。只要这个产品是用户哭着喊着要的,销售就不是问题,特别容易卖。好的产品,它会自己长脚的。”

此时的雷军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了,他开始具备商业的嗅觉,正如他自己说,这次站店的经历,对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是一个巨大的、宝贵的财富。在互联网崛起的时候他创办卓越网卖货,可惜也没有成功,他从这次经历中又总结出了“风口”的诀窍,终于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候,他顺势而为,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创立小米成为真正的大佬,这些自不必说。

雷军从工程师变成大佬,郑工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他得求伯君的赏识加入金山,这看似是个偶然事件,其实有其必然性,遇到求伯君这样的高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不遇到“求伯君”,也会遇到“给伯君”。大学时练就的高超技术本领为“偶遇伯乐”做了最好的广告。这种本领并不仅仅是大学课堂上教授的书本知识,而是个人业余时间利用一切机会搜罗的社会上正在用的急需的技术,据说雷军在武汉大学读书时武汉广埠屯电子街上的商铺老板大多认识他。

另一个关键是他在盘古office失败后觉悟了产品的市场性,摆脱了工程师常有的惯性思维,不是说每个工程师都要对市场趋势趋之若鹜,但是成为商业大佬这一步却必不可少,工程师本身有技术,再加上深刻理解市场,离商业大佬也许就不远了。

雷军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背景,并没有父母超前指引,完全靠自己。这个经验其实是普通工程师可以复制的,当然不可否认要成为大佬光靠这个还不够,这仅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至少说明技术好的工程师具备踏入大佬圈的资格。

二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

如果说雷军的成功是赶上了八十年代大学生稀缺的红利,那么张一鸣的横空出世让这个时代的借口瞬间消失,张一鸣几乎和郑工同年的人,是大学生泛滥年代产生的大佬。看看他的简历,1983年生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事业单位家庭,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2001年的时候国内大学已经有好几轮的扩招,大学生也不再稀奇。

张一鸣在大学期间并没有雷军耀眼的经历,据他回母校的演讲中调侃,大学时代的他并不出色,只是一个既没有颜值,篮球也打得不好,也不是学生会主席的南开普通技术男,参加学生社团,背GRE出国这些有追求的想法他从来没有,只是喜欢去图书馆看书。这里虽然有谦虚的成分,但是应该差不多。虽然不是大学的风云人物,但相信一定在暗暗积蓄能量,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跟风随大流。

他还称自己本来是微电子专业,因为感觉调试正弦波这样的硬件工作很难,于是转到了软件专业,这说明他并不是像比尔盖茨一样高中时代就是软件天才。这个他自称硬件难而转到软件专业的意外决定也许是个深思熟虑的决定。这个转换使得他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机遇。在他的学生时代及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芯片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很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国内为数不多的集成电路企业都生存困难。如果他沿着集成电路的方向走下去是会非常艰辛的,技术上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日韩台手上,国内半导体界的技术牛人大部分是台湾人。一般人才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很可能只能做一些外围或低端的工作。

同样张一鸣在大学毕业后没有继续进行技术上的深造,也没有一飞冲天,而是先后参与创立了酷讯、饭否、99房等几个公司,这时和大部分毕业生的差距就看出来了,他并没有利用名校身份进行业头部企业,而是参与创立一些小公司。他在酷讯工作一年后成为技术高级经理,手下管理着40多人,最终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他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成为管理者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选择去大公司学习管理方法,于是在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他去微软也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师的身份,去了微软后暗中观察微软的运作,按他的说法,在微软的工作很轻松,半天工作,半天看书,很显然他必然会从微软离职,果然半年后就从微软离开独自创业

张一鸣一直在留心技术的发展。据他讲2011年的时候,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地铁上读报的人、卖报的人越来越少,年初还有,年底几乎没有了, 而11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他认定这是信息传播介质的变革,手机很可能会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又因为人和手机的对应关系,手机随身携带,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一定会增加。

按说这个想法对于普通工程师来说并不难想到,郑工在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但只是一闪而过,好像与自己关系不大,丝毫不觉得会诞生一个今日头条一样的商业帝国,觉得有人搞出来就用,自己去搞很难搞出来,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想法,而张一鸣却付诸了实施,创立今日头条成为大佬。后面的事情自不必多说,网上的事迹随意可查。

从张一鸣的简历看,在成为大佬之前的经历并不是特别耀眼,他没有海外顶尖名校的经历,也没有掌握特别核心的技术,不是像比尔盖茨一样的软件天才。然而他却一直在琢磨怎么能做出市场反应良好的产品。做人做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他的经历对于普通工程师来讲并不是遥不可及。

三 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

前面提到的雷军和张一鸣都是应用技术领域创新的大佬,下面讲讲原始创新领域的佼佼者。在当前中国依靠原始创新成为超级大佬的人才资料极难寻觅,但相信有正在孕育,不少公司有些原始创新的样貌了。这里选取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来说明背后的规律。

摩尔192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195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化学博士。毕业后,摩尔来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工作。当时他的研究方向是观察红外线吸收性状和火焰分光光度分析。但不久研究小组因两个上司的离去而名存实亡。而摩尔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方向,他说:“我开始计算自己发表的文章,结果是每个单词5美元,对基础研究来说这相当不错。但我不知道谁会读这些文章,政府能否从中获得相应的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聪明的摩尔并不只是想发表一些文章,并不想从事太过于虚无缥缈的理论研究,更在意的是实用价值。

1956年摩尔加入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事实证明,摩尔加入肖克利半导体公司为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首先肖克利是晶体管的开山祖师,在肖克利公司他更遇到了志同道合又同样才华横溢的伙伴和朋友,他们是罗伯特·诺伊斯、布兰克、拉斯特等半导体工业大名鼎鼎的人物。

1957年摩尔和伙伴诺依斯等八人创立仙童公司,其中摩尔负责研究晶体管新的扩散工艺,成了集成电路工业最早的玩家,显然摩尔掌握了集成电路的独门绝技,一开始就处在领跑位置,这种领跑是得益于美国当时强大的基础科研实力。1968年,摩尔和诺伊斯一起退出仙童公司,创立intel公司,致力于开发当时计算机工业尚未开发的数据存储领域,从1972开始的10年间,微电子技术共有22项重大突破,其中由Intel公司开发的就有16项之多。在存储器受到日本公司的挑战后,摩尔痛定思痛,决心放弃存储芯片市场,转向了微处理器市场,成了时至今日众所周知的CPU之王,技术上的创新使英特尔不断领先于同行,始终占据着微处理器市场的极大市场份额,终成一代传奇人物。

从摩尔的经历看,他是拥有博士学位的,并且跟随晶体管的开山祖师工作,一开始就站在了技术链的最顶端,并且有意将最顶尖的技术产业化。他的经历对于普通工程师来讲真是有点遥不可及。但毫无疑问也是从工程师做起的,并不是从富豪爸爸那里继承家业。

本文讲了大佬的故事,并不是要为大佬们摇旗呐喊,只是讲述一种可能,工程师也有成为大佬的命。大佬之所以成为大佬除了自身努力外,最重要的共同点是一直在寻求和琢磨市场最需要的东西。他们比普通工程师提前看清了市场并付诸行动。然而在市场被大家看清楚之前,是有很多铺垫工作要做的,做铺垫工作的工程师不少人往往到不了终点,他们终其一生默默无闻,有的甚至壮烈牺牲,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用在科技上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这些人我们不能忘记。身为普通工程师也不必对大佬过分顶礼膜拜,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也不悔此生。

2023-12-03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