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北京找到最繁忙的二手摩托车交易市场?,

回忆1989年北京,在天安门前打篮球,天坛外扔飞盘,胡同里跳皮筋

#童年的时光故事#

请您点右上方“ 关注 ”,助我粉丝破千!


今天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1989年3月-4月时候的北京。那时候的你正几岁?在哪里?在干什么?是不是依稀能记得一些事?

那时候的天安门前的广场上,没有现在的车水马龙,有的只是蹬着自行车的北京市民,和蹬着三轮车运送货物的人们。远远看去,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这条路似乎是人民大会堂前面的那条路,那时候也还没有经常性交通管制。

平时来北京参观的游客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大家穿的也还比较朴素,大部分人穿的都是深蓝衣服配胶底鞋。人和人之间似乎差别还没有那么大。

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上仰视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能够清晰看到上面的浮雕。那时候的人们对于那些故去的英雄们还有着非常崇高的敬意,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用各种形式侮辱先烈。这一切的发展历程确实引人深思。

那时候人们到了清明时节,还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自发地悼念,敬献花圈等,英雄们还活在人们的脑海当中,虽然那时候也有电影在传颂英雄们的事迹,但大多人对英雄们还是有一些铭心记忆的。

这张照片相信不用小编多说什么。大家都知道这是哪里。当时还有专门的警卫岗亭在值守。

那时候在天安门旁边还可以打篮球,汽车也可以开进去。远处的人们应该是普通游客,被栏杆拦下了。对于这场篮球赛,摄影师记录下了这个瞬间。因为有老外的参与,所以气氛似乎变得更加轻松许多。因为那时候的国人看见外国人的态度还是全力表现出自己最佳状态的。

老外一个单手跳投,看姿势也是一个进不了的球,不必惊慌。

这个大狮子到现在还有。去过故宫的人想必都见过它。它的腿和爪子上已经被“抚摸”出很多印迹出来了。

那时候还能看到经历过旧社会的妇女,看她们缠足小脚在艰难地走路,真的是对旧社会深恶痛绝。残害妇女身体,以此来控制限制妇女的发展,确实太不人道了。

这是故宫里的建筑吧?有谁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1989年的北京,文化氛围还是比较自由的。年轻人们也敢勇敢地在外面谈情说爱,搂抱亲热。但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这对恋人当众亲热的行为还是会引来周围游客的侧目。

在这样的氛围当中,这位喝了酒的老外,躺在了边沿上,享受这这里舒适的空气。

让我们跟着镜头,看看当时的北京城里是什么样子。这是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过往的行人多半都是骑着自行车,极少数的人戴头盔骑摩托车。

在北京饭店门口,时常还有出租车停留,能住在这家酒店的客人,那时候可都是了不得的人物了。看大楼上悬挂着的红底白字的条幅宣传,看来是有一场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

酒店里的大堂正在举办一场音乐会,这种看似有点像歌剧美声的演唱劲头。

这种艺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只有对很少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和崇洋媚外的人来说还有一些吸引力。那时候大多数老百姓还是喜欢听戏,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才开始接触一些比较通俗的流行音乐罢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摄影师的镜头,走近这所王府井小学。从大门上可以看得出,这所小学挂着俩块牌子。从牌子的内容上看,也能体现了那时候已经对于“民办”这样的性质有了很正式的体现,但从牌子悬挂的高度来说,民办还是要低一等。这种不平等挂法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当时官僚主义的具体体现?

很显然,用民办补习学校的名义能请来老外给孩子们授课。

这些在镜头里的孩子们,想必现在正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那时候北京的孩子们已经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了。但即便是在东城区的王府井小学,学校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是非常一般的,但在当时已经非常好了,因为还有太多太多的地方的学校还是破烂不堪。

看看孩子们在如此简陋的乒乓桌上就开始了课间十分钟的趣味活动。无论打的怎么样?只要能玩几下,那就是再开心不过的事情了。

这是旁边另外一个乒乓球台,破烂的又似乎是拼凑起来的水泥板,这真的是见证了很多人小时候的童趣。

不用多说,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府井的教堂,现在还有。那时候的小学生们都这样吗?红领巾、红套袖、红裤子、红鞋子。有的小姑娘头绳都是红色的。也许那时候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校服,所以用红色来表达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来,近距离拍个照。要是不笑就憋着。背景墙都要选纯红色的来拍。

这位面目清秀的漂亮小姐姐,不知道是谁家的亲戚?看面相也是有福之人。

看这张照片是1989年3-4月时候的前门大街?

这家叫“恩元居”的清真涮羊肉饭馆,同时还提供风味炒咯嗒(最后这个字是实在没找到,用这个代替一下)

那时候的北京就已经有全国各地的商户了,这有卖红茶绿茶花茶的茶叶店,还有云南商店。

那时候的商户的广告牌还可以这样伸出来,类似于香港街头的这种广告牌匾。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方式的刚刚牌就禁止了?可能是因为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大风一吹,掉下来就容易砸到人?

这个挂着茶馆牌子的饭馆,可能就是当时比较多见的茶餐厅了。但怎么看都像是胡同里的小卖部。

我们再来天坛看看,这是1989年4月份的祈年殿。从照片里看,来这里游览的人也不少。相比现在那是少太多了。

从这个角度看祈年殿,很像当年清朝皇帝戴着帽子的形状。也许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某种关联。

那时候天坛的回音壁上可能还能听到些什么,现在去这里,除了听到周围的人声鼎沸,就是游客们的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其他的也就是这样了。

这红色墙壁上到处写着“XXX到北京一游”,真不知道那时候的人为什么喜欢在墙上刻画自己的名字,是想着自己的大名就能万古长青?还是想让自己的这次游览众所周知?还是什么心理?

最近这些年年轻人喜欢的飞盘游戏,其实在1989年那个年代里,在北京的人们都已经在玩了。

这有老外的加入,游戏变得有趣多了,只不过,玩法和现在的有些不太一样。周围把胳膊藏起来的男士们,只愿意做个看客罢了。

这张合影中间的老外应该就是拍摄这组照片的摄影师,不过照片中人到现在还在人世的可能也是寥寥无几了。

19894月,北京动物园的旧时正门。看上面的图案纹路,一定是文物级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1989年4月的颐和园中的一个小亭子上挂着的匾额“湖山真意”。看着匾额也极具年代历史了。

颐和园的风景还真的是挺好的。这簇桃花点醒了颐和园春天的湖景。

再看着纵情绽放的玉兰花,仿佛能闻到那扑鼻的香味,又似乎是被这美妙的春天轻吻了一番。

颐和园一处的墙角的雕塑,佛像的头都被敲掉了。不知道是有人故意损坏?还是把佛头拿去北京朝阳区那个著名的二手文物交易市场倒卖了?

颐和园这个地方到现在还能看到很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这个地方的建筑确实在很多地方不容易见到。

这位美女阿姨看来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照片原版备注是摄影师在北京的一位朋友。那时候能够和老外成为朋友的,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对公园里放置的专门用来让游客拍照的景致牌,还别说,真的挺配这位漂亮的美女阿姨的。不过这种录着事业线的装束和手拿琵琶的中式风格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挡不住游客们的喜欢,毕竟那时候的北京,人们的思想正在被打开,对于外来文化也没有那么排斥。

这是1989年4月北京某电影院门口的售票处。人们排着队在这里购买电影票。右侧的预告栏里,推荐着正在上演的新电影。

《艾滋病患者》这部电影在当时是被主要推荐的影片。售票口对面的大幅版面的广告也让给了这部电影。这张手绘风格的电影海报和过去那个年代的宣传海报风格有些相似,但内容已经变得更加商业化。

那时候的马路上汽车确实不多。更多的还是骑自行车的人们。值得留意的是,那时候的男子都比较流行带这种帽檐上有个暗扣的“工人帽”,而妇女则流行戴这种白布自制的帽子,从城市到乡下,似乎都能见到这种简易的白帽子,也不知道怎么流行起来的。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自行车上的小女孩头上裹着红色的纱巾。这张纱巾在当年是非常流行的,但也不知道是怎么兴起的,几乎从小孩到女青年,人手至少一条红纱巾。

也有这种白纱巾。这位妇女用白纱巾笼裹着头,翻看自己瘪瘪的钱包,可能是要排毒购买什么,但是钱包比脸都干净。

这位推着三轮车在大街上售卖红心萝卜的大娘,看着有些年纪了。看她切萝卜的刀法还是比较专业的,这样切出来的萝卜,是方便经过的人品尝,但还能保持整个萝卜的外形看上去还是一整个萝卜。

那时候人们的需求似乎也比较简单,水果花生是最畅销的食物。放到现在,这俩样是不是在火车上更受欢迎。现在的火车也渐渐变成高铁了,这俩样的畅销热度可能还不如一碗泡面了。

民以食为天,1989年4月的早晨,人们还是会一如往常地光顾临近的早餐摊,只可惜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这样露天的早餐摊位了。

这位大姐是那时候负责在胡同里走街串巷送信件的邮递员。看她幸福的表情,就能看得出,这个工作在当时是非常受人稀罕的工作。既有正式编制,还不用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勾心斗角,还能获得老百姓普遍的热情欢迎,在当时很多人都求而不得的好工作。

说起胡同,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可是有很多故事了。让我们一起看看1989年3月-4月间的背景胡同生活是什么样的?

那时候北京的孩子们都习惯了在胡同里玩耍,跳皮筋。这是老北京一代人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这个东文昌胡同到现在还有,但已经看不到在胡同里玩耍的孩童了。那时候放学回家做完作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出去找小伙伴玩。

追逐打闹是常有的事儿,现在看那时候能住得起四合院的家庭也不是一般家庭了。

但这种四合院的家庭,到现在也有。简单的房舍,还有扩建的痕迹。有限的房舍和地面无法满足一家的人口。这也成了北京三环以里很多胡同里的老大难问题了。

这张照片中小娃娃坐着的车看上去像是心灵手巧的长辈给自制的。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坐过这种婴儿车。

那时候好像母亲们都很漂亮,每到下午,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怀抱孩子的妇女们。

即便是在北京的郊区,也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但在北京城以外的地方,一家里还有2-3个孩子的也属于很常见的。

胡同里这位大爷笑的很灿烂,说明他对于当时的生活是满意的,周围的小伙子们也在说笑玩耍,相比之下这位大爷的笑容一定代表着很多人对当时生活的态度。或许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太多困苦艰难的事情,因此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儿媳妇把孙女交给他,对他来说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似乎也别无他求了。

老外们也喜欢跑到郊外的这些地方逗狗子玩。

这是1989年4月时候的明十三陵附近,两侧的神兽们都被保护了起来,安装上了铁围栏,人们骑着自行车穿行这里,两边还多了很多树木。但明十三陵里很多珍贵的文物可能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是在明十三陵周围游玩的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这个小男孩头上带着的帽子,在当时小朋友的世界里也是很流行的吧?只要戴上这种帽子,感觉离军人就是一步之遥——长大也要当军人。可见当时军人这种职业也是很多人羡慕而不得的。

通过烽火台的门洞,镜头能够捕捉到的地方,尽是长城的景象。

这位小学生姑娘在长城上留念。这坐姿很大气,看样子也是一位根正苗红的新青年。

2023-12-01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