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子江客车图片上如何调整光线和色彩效果?,

现实日常、青春物语与异域旅程 ——《青春》2023年8月刊小说综述

《青春》(大学生文学期刊)投稿唯一通道:

http://www.qcwxw123.com


《青春》(大学生文学期刊)2023年8月刊











作者简介

朱未,本名朱军,1988年生,文艺学硕士,江苏“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入选第四届长三角新青年诗会。诗歌、文论见于《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雨花》《文艺报》《文学报》等,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



现实日常、青春物语与异域旅程

——《青春》2023年8月刊小说综述


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自实施以来,成为发现和培养青年作者的重要项目,一批作者从青荷出水到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当代文坛青年层面的代表性作家。《青春》2023年8月刊推出的“第三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作品小辑”,既包括庞羽、大头马等具有标识性的作家,也有年轻锐气的高校学生,从他们的写作中,可以窥览到当下青年写作的部分面貌。

庞羽的《唱个小调》和初夏的《犀牛睡不着》都将小说背景放置在南京城,聚焦当下城市男女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唱个小调》中的刘珍,是这座城市中无数青年白领的缩影:她二十七岁,月薪六千,平和地接受爱情,“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拥有一套房”,她的愿望贴着地面,渺小而普通。即便如此,当美好的希冀被滔滔江水拍碎,“她陷入了一片迷雾中”。借助回忆,小说的叙事在现在和过去之间切换,刘珍绵软优柔的性格与她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父母失败的婚姻、颠沛流离的生活影响着刘珍对待爱情的态度,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难以破解的延续。



犀牛,当代文学中的常见意象,前有现象级的话剧作品《恋爱的犀牛》。正如马路的独白“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犀牛睡不着》中的小特,每个深夜都是他入睡最难的时候,“躺了半个小时就觉得有动静,心里烦……”小特不堪广场舞的侵扰,精神濒于模糊,他把画犀牛作为逃离现实的途径。小说中有大段关于梦境的描写,雪花纷飞的天空下,放大25倍的白猫在冰面上迅速奔跑。这些幻想的画面其实是小特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他就是一头横冲直撞又容易受伤的犀牛,女友小姜则是一只时而温顺时而乖张的白猫。



大头马的《十七岁夏天》和梁思诗的《花衣蝴蝶》则是以青少年的视角,讲述了两段感伤的青春物语。近年来,网络文学的新奇设定吸引着喜爱冒险的读者,平行时空、灵魂互换、无限循环,此类设定给读者带来不同于传统的阅读体验。大头马引入了类似网络文学的游戏角色设定,小说中的人物每一世的内容都一样,当你出事以后,你会带着记忆被重新分配角色,开始新的命运。小说以管若诚的视角进行叙事,而叙述者身体内却存留着两个人的思维。当然,小说的游戏设定只是外壳,文本书写的仍是青春期特有的经验和心理。



阅读《花衣蝴蝶》给了我缓慢的感动。梁思诗耐心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经历的漫长夏天,小说流动着悲伤的诗意。小说的语言平静悠扬,像一曲缅怀儿童时光的陶笛乐音。“天上的云跑得很快,一会儿遮住太阳,整片树林都阴暗下来,一会儿又拂袖而去,飞虫也跟着光线漂浮起来。”儿化的语言既符合儿童的口吻,清澈的诗意甚至使人暂时忘记雯雯的不幸。失去双亲的雯雯,得到了身边人爱的安慰。哥哥看似厌烦她,实则满足了她的每个愿望;被夺走声音的哑巴陈无声地爱护着雯雯,就像菊次郎陪伴了正男整个夏天。小说结尾,蝴蝶在阿爷的墓碑周围飞舞,久久不愿离去:那蝴蝶是逝去的亲人们对人世间最后的眷恋。



本期高校学生的作品,展现出当下青年写作的多样性、先锋性和探索性。他们视野开阔,目光伸向远方,在神秘莫测的异域完成关于寻找自我的旅程。程舒颖的《班杜城》、史玥琦的《最后一次远行》、毕飞宇工作室推出的周文的《捞针》,三篇故事不约而同地发生在虚构的城市、遥远的国度或漂泊的游轮,故事中的人物也同样寻找着未命名的事物,并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回音。

班杜城是沙漠中一座孤独的城池,就像海子《日记》中写的,“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它被沙漠环绕,城市中隐藏着有待破解的许多秘密。或许班杜是一种像犀牛又像马的生物,或许班杜舞曲是能够覆盖其他声音的自然之声,或许白色古堡就在那里却不知何时开放:一切都没有定论,一切都充满未知。该文的主角是位小说家,他在小说中的寻觅和思考,恰如构思一篇小说的过程,这使得该文有了元小说的意味。



《最后一次远行》同样拥有沙漠元素,不过此篇的沙漠真实存在。故事发生在埃及,“我”驾驶汽车载着阿诗玛去探寻金字塔。行驶途中阿诗玛向我讲述了她的童年和家庭,以及她消失的父亲。年轻的作者史玥琦在作品中表现出成熟的叙事能力和语言风格,在描写进入金字塔内部的过程时,人物的形态、逼仄的环境、清晰的细节,都极具画面感。“有几根细丝已在后面不安分地露出来,粘在她后颈上”,细致的观察构成了整部作品。该篇行文流畅,文笔简洁老练,作品充满异域感和陌生感。小说最后的点题出人意料:原来“我”正是阿诗玛的父亲,生病的阿诗玛忘却了自己的父亲。原本一场普通不过的寻访金字塔的旅行,变成了为阿诗玛疗伤和找寻记忆的旅程。



毕飞宇工作室第34期小说沙龙推出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生周文的《捞针》。故事发生在一艘航海游轮上,固定的场所、一周的时间、特定的主题,在有限的时空中塑造人物和展开细节,犹如在一颗核桃上雕镂世界。短篇小说的写作难度在于以简洁的叙述承载最大的信息,作者需思考哪些内容留在篇幅之外,而“留在篇幅之内的内容暗含了省略掉的所有东西”,周文在该篇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人公模糊的性别和年龄,如海水起伏的缥缈心事,无疾而终的暧昧与爱慕,让这篇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只有当轮船靠岸,阳光照耀大地,这段旅程对于“我”的意义才会慢慢显露。关于轮船、关于航行、关于爱情,钱钟书先生在《围城》的第一章为后辈作者们做出了经典的示范,周文有没有受到前辈的影响不得而知,她的写作却在有意无意间与现代文学进行了默契的呼应。



“艺术作品不是从树枝上摘下的果实,而是艺术家、接受者和世界的成熟合作。”本期的七篇小说,从不同的维度表达着不同的作者关注存在的形式,他们以小说家的眼光打量和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带着难能可贵的青春与真诚,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作品既已完成,剩下的就交给读者,阐释的自由将丰富和延展作品,唤起生命中某些被压抑和忽视的意义。

多元并蓄,深广行远,相信“青春文学人才计划”会持续为中国当代文学输送有生力量和优质文本,未来值得期待。



#青春好书榜##青春文学奖##期刊推荐#




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往本公众号后台留言,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2023-11-23

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