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车型的标志灵感源自小鸟翅膀?,

哇,原来它叫凤头鸊鷉(音pì tī),太漂亮了

一、基本特征

凤头鸊鷉(音pì tī),因其名子既难写又难读,所以平时我们就将其简称为“凤头PT”。它是体形最大的一种鸊鷉,一般体长在50厘米以上,但体重还不超过1公斤。

凤头鸊鷉的脚几乎长在身体的末端,所以它们在陆地上是寸步难行的。它们喜欢在水面开阔同时又长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中生活,因为它们的趾侧长有瓣蹼,水性极好,尤其擅长于潜水。每次潜水的时间一般为20~30秒,最长在水下可停留50秒左右,刚刚它还在眼前游着呢,可稍不留神儿它就无影无踪了,当你正在迷茫时,它却又在十来米开外的水面露出了头,好像故意跟你捉迷藏似的。

凤头鸊鷉雌雄差别不大,所以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总是分不清雄鸟和雌鸟,为此大家没少进行过讨论。有人说看到它们踩蛋时体形较小的一只在上面,由此判断上面的一只是雄鸟。但根据百度词条介绍,雄鸟无论是体形还是喙等均大于雌鸟。

凤头鸊鷉的尾巴很短,只有几根柔软的绒羽,有的短得几乎看不到。有一次,雄鸟叨来一条小鱼准备喂宝宝,没想到一不小心把小鱼掉到了雌鸟的小尾巴上并且粘在了绒毛上,雄鸟叨了半天才把小鱼叨了起来,真是让人替它着急。

二、恋爱

凤头鸊鷉的繁殖期是5~7月份。它们的求偶表演包括整理羽毛、潜水、潜水携回芦草、躯体垂直水面踩水、撞胸、打开羽冠摇头晃脑互表爱心、快速移动并炫翅等等,观赏性超级强,是摄影爱好者们非常喜欢的拍摄题材。

三、筑巢

当两只鸊鷉一旦确立关系,它们就会在距离明水面不远的芦苇丛或水草丛中搭建巢穴,准备孕育下一代。

它们的巢属于浮巢,漂浮在水面上,巢材是芦苇或水草的叶子,浮巢可以随着水位的升降而起落,一般不会被水淹没,这充分体现了鸊鷉的智慧。而且它们筑巢所用的湿草发酵后还可以产生热量,非常有助于卵的孵化。

四、孵化

一般孵化从第一枚卵产出后就开始了。筑巢、孵卵和育雏任务均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一般为3~4周,时间长短与气温有一定的关系。

据我观察,孵卵期间它们交接班的时候非常有默契,只需要一个眼神,对方便可心领神会。每当交接班或者孵化一段时间后,亲鸟都会用喙翻一下卵,以便其受热均匀。

雌、雄亲鸟的家庭责任感都很强,当一只亲鸟在巢里孵卵时,另一只也不会闲着,它会不停地叨来水草加固巢穴;同时在巢里的那一只也会时不时地整理巢草,使巢更加稳固,这样即使遇到大风天气,巢穴也不会被吹散架,从而保证了即将出生的宝宝的安全。

五、育雏

凤头鸊鷉是从产下第一枚卵就开始孵化的,所以雏鸟出生的时间也不一致,一般在两三天之内一只一只地陆续出来。

雏鸟是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能下水游泳。但是因为刚出生的雏鸟身体非常虚弱,所以它们几乎不下水,而是爬到爸爸妈妈的背上,钻到翅膀底下休息,即暖和又舒服。爸爸或者妈妈背着它们继续孵化弟弟妹妹。等到亲鸟交接班的时候,爸爸妈妈站起来抖一下身体,它们就会扑楞楞地掉下来,特别有意思。

虽然凤头鸊鷉每窝会产5~7枚卵,但我发现一般都只孵出来3~4只雏鸟,没出壳的雏鸟往往就被爸爸妈妈放弃掉了。

雏鸟出壳后,亲鸟就会背着它们离开巢穴进入水面,背着宝宝的一只亲鸟会待在离巢不远的地方或者芦苇丛中等待另一只亲鸟带回食物。因为孩子们此刻还太小,面临的各种危险也比较多,所以亲鸟这个阶段就会高度警惕,眼睛不停地环顾四周,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它都会背着宝宝们快速地躲进芦苇丛中。所以芦苇丛就是它们的避难所。

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凤头鸊鷉来讲,跑得快的孩子有鱼吃。每次亲鸟带回食物,小鸟就会纷纷从亲鸟的翅膀底下伸出头来索食,我发现几乎每一次亲鸟都是把食物喂给头伸得最长的那只宝宝,除非它吃饱了,才会轮到其它宝宝。等到渐渐大一点了,它们发现觅食的亲鸟儿归来,就会争先恐后地从亲鸟的背上秃噜下来,快速地迎上前去,谁游得快谁就能吃得多。最后出壳的那只雏鸟因为身体相对较弱,往往都会面临因营养不良而惨遭淘汰的命运。这应该就是自然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吧。

六、未解之谜

在拍摄凤头鸊鷉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亲鸟时不时地会给幼鸟喂食自己身上掉下来的羽毛,有时候,它自己也吃自己的羽毛。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凤头鸊鷉的食物几乎全为动物性,它们主要吃昆虫、昆虫幼虫、虾、喇咕、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难道吃羽毛是为了补充营养吗?但很快我就否定了这个判断,虽然凤头鸊鷉的绒毛松软如丝,但小鸟是很难将它消化吸收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凤头䴙䴘喂小鸟羽毛,羽毛可以裹住鱼骨防止鱼刺扎伤肠子,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鸟类胃内容物在胃内滞留的时间很短,像羽毛这样的物质是来不及消化的,裹缠鱼骨的毛团根本无法通过肠道正常排出,所以也就谈不上在此过程中保护消化道了。

还有人说,吃进去的羽毛在胃幽门部位会形成一个羽毛塞子,这种羽毛塞子有助于将鱼的骨头保留在胃里直至消化掉。对于这个说法我也不敢苟同。毕竟出壳后的雏鸟在头几天是非常羸弱的,胃的消化能力也不会太强,而亲鸟会不停地抓来小鱼小虾来喂它,如果那些鱼骨都滞留在胃里,那么它瘦小的身体里又能储存多少呢?

所以,我就更倾向于下面这个说法,那就是在䴙䴘的常规食物中是没有羽毛的,羽毛的作用是将吃进肚子里的不易消化的鱼骨、螺壳等裹缠成类似于猫头鹰吐出来的那种食丸并将其呕吐出来。凤头鸊鷉的绒毛非常松软,纤维又较长,揉成团后体积很小,并且也没有很硬的那种羽轴,更便于吞咽和逆呕。所以说吞下羽毛可能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消化道排空其中的杂物呢。但是,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我好像还没拍到过成鸟或雏鸟逆呕食丸的镜头,不知各位鸟友是否曾经拍到过呢?

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观察和分析,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让这一谜团早日解开。

2023-11-11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