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汽车是国产还是合资?安全性能如何?,

五菱究竟算不算合资品牌?

没资金没技术,只是帮别人代工而已,所以说五菱算不得自主品牌?

文章开头,我先抛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五菱到底是不是自主品牌?有人说当然是了,你看看5万块的宏光,3万块的之光,以及当年捐献了四千万个口罩,不是自主品牌,能这么舍得给家人谋福利吗?

但如果我说五菱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只持有公司5.9%的股份,你还觉得它是自主品牌吗?

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份占比中,上汽50.1%,通用44%,五菱只有5.9%。算下来,上汽通用五菱5个菱中只有2点8个是自己的。

五菱宏光的发动机采用的是通用P TEC技术,宝骏采用的是通用雪佛兰L2B1.5升发动机,凯捷的底盘调校来自加拿大的摩提马蒂公司,星辰的悬挂系统出自荷兰的KONI公司。上汽通用五菱的三方合作中,五菱贡献了大多数是人力物力,说白了就是代工。

五菱 P TEC发动机

从2001年到现在,五菱代工了20多年,为什么没有搞出来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去造整车呢?

这事儿,得从最初的三菱开始说起,没错。说的就是日本的三菱,日本的国土面积很小,所以,小巧的微型车随处可见。在日本这种小犊子车有一个专用的名字叫 k- car。 1966年三菱发布了一款微型车LT30,长相呆萌,看起来开不快,因为发动机是从摩托车上移植过来的,只有21马力,不过搬家拉货肯定是够用了。

三菱LT30

基于LT30 三菱后来又推出了L100,相信不用多说,大家也该知道为啥五菱会和它扯上关系了,因为这简直就是1 : 1复刻。

不过对于那时候国内的车企来说,抄袭也是一项技术活儿,你想要1 : 1抄袭确实很难,就像是让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我去临摹一张齐白石的虾,当时不仅仅五菱在抄啊,整个国内的车企其实都在抄,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一批人一起抄。

三菱L100

五菱1 : 1手工复刻出了三菱之后啊,立马就拿到了造车资质。1983年五菱被国家纪委和机械工业部指定为中国四大微型车定点生产厂。

1985年五菱汽车品牌诞生,当年产能超过1万辆。作为最先吃螃蟹的品牌之一,五菱凭借先发优势只用了13年,成为国内微型车行业的龙头老大,巅峰时期一年产量超过50万辆。

五菱汽车

那个时候21世纪还没到来,2000年左右,大量的微面开始进入市场。同样以微型车业务为主的国产车除了五菱、长安,还出现了哈飞、昌河。

昌河汽车

在所有人都在逆向开发的年代,国产品牌的比拼无非就是营销和财力,有营销才有被选择的可能,有营销才能被纳入选择,有财力才能买到外国更新更好的技术。

一众微型车企中,五菱其实并没有优势,一来当时给五菱提供技术支持的三菱和铃木只肯卖落后的技术给我们,二来,三菱和铃木也不止五菱一家合作伙伴,同时,还向五菱的竞争对手长安昌和输送技术,无论是硬科技还是产品规划,五菱都没有独一无二的卖点,所以,2000年之后,五菱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到15%,当时的微型车市场销量,高的是长安一年卖19万辆,五菱一年只有11.2万辆,如今早已消失了的哈飞当年也有12万辆的销量,排名第十的昌河只比五菱少了1万销量。

哈飞汽车

面对竞争,五菱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领先地位,只能选择注入外部技术。

怎么注入呢?花钱肯定是没有的,只能选择资源置换。五菱一开始走的就是薄利多销的模式,当时仅有的资源就是微型车的实战率。考虑再三五菱最后决定白送股份和市场换取外部支持。

2001年五菱集团将旗下整车板块75.9%的股份转让给了上汽集团,获得了上汽的政商资源和行业指导以及一键三连。

此时呢,就有小伙伴疑惑了,五菱白给不是希望换取技术吗?要上汽的政商资源有什么用呢?那当然是有大用,虽然2011年的上汽自己没啥技术,但是上汽的合作伙伴通用有,五菱要想抱通用的大腿,必须拉上上汽。

上汽集团

当时国家对中外办合资有个规定,哪家外企。最多只能和两家国内企业合作,在和上汽五菱合资之前,通用已经和上汽成立了上汽通用,和金杯成立了金杯通用,要想再和五菱合资弥补通用微型车市场空白,就只能把五菱纳入上汽通用合资的延续,总之就是必须得带上上汽一起才算合法的合资,这可能就是政商资源的魔力吧。

好在通用这次是带资进组,拿一条A0级小车的整条生产线,换了上汽通用五菱34%的股份,其余股份上汽白捞50.1%,五菱集团保有剩下的15.9%,抱上了大腿之后,上汽通用五菱开始第一阶段的腾飞,只用了四年便登顶中国微型商用车市场第一,当年利润高达7.9个亿。

上汽通用五菱

合资之前,五菱每年的利润呢,只有两三千万,合资之后,五菱凭借股权的分红,一年就能分到1.26亿。直到2009年五菱集团每年的分红都在连年上涨。

此外,五菱集团除了和上汽通用合资造车的业务,自己也有两块独立运营的营收,一个是专用车业务,造一些观光车。摆摊车,每年盈利两千万左右,一个是给上汽通用五菱供应发动机和零部件,每年盈利也在两千万左右。

五菱专用车

总体上五菱集团通过这次合资每年能赚2.7亿上下。如果这么看啊,五菱的这次合资交易还挺划算。然而事实上,合资的一项协议却给五菱埋下了致命的后患。五菱集团的专用车务需要先从上汽通用五菱买来整车,然后改装成专用车。也就是说,五菱集团脱离了通用和上汽,就不能自已造车。

五菱专用车

前面我们说过,五菱在1983年就能徒手复刻整车,因为一直在给上汽通用五菱供应发动机和零部件,所以五菱不是没有造车的能力,也不是没有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阻止五菱造整车的原因可能就是当年合资的时候,五菱和上汽通用签下了类似竞业协议的条约,不能独立制造乘用车。就是这一纸协议,让五菱彻底沦为通用刀俎下的鱼肉。

五菱之光

虽然和五菱合资之后,通用每年在中国的不少赚,但耐不住在美国市场销量连年下滑,导致2005年开始通用就在亏损,2007年更是创下100年。来的最大亏损387亿美元。到了2008年209年,美国通用汽车已经在破产的边缘了,急需进账的通用盯上了五菱集团手里的合资股份。

30年打拼的心血,五菱自然不肯变卖通用,转而曲线救国,找到了当时的柳州区政府。拿准了区政府建设汽车产业集群的雄心,通用提出将投资80亿在柳州建设一个年产量40万台的生产基地,并且转让一个轿车平台,也就是后来的宝骏。

作为收购五菱股份的条件,柳州区政府呢,没有道理拒绝,因为即使通用破产后重组失败,宝骏项目落空,耽误的也只是五菱集团的利益和发展,而一旦成功,宝骏就是上汽通用和地方政府的双赢。

宝骏汽车

在宝骏产线落地之前,柳州只有东风风行一条乘用车产线,虽然位列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柳州却是个偏科生。五菱的商用车产业很丰富,除了五菱微型货车,还有一汽商用特种车,东风成龙系列卡车,中国重汽集团重汽专用车,就是缺乏乘用车,唯一一条乘用车东风风行产线。年销量只有10万左右,支撑不起来柳州乘用车的产业集群,而单一的商用车产业结构可能让柳州赴底特律的后尘,一旦商用车市场出现巨变,柳州市的财政都可能面临破产。

东风风行

为了尽可能巩固经济基础,预防风险,柳州政府没有拒绝通用的理由,五菱集团的国有性质也没有拒绝柳州政府的借口。通用就这样拿下了五菱集团手中10%的上汽通用五菱股份,五菱给通用冲了个喜。2010年,通用也顺利的完成了重组后的重新上市,许诺的80亿投资按约定打款到账,上汽通用五菱迎来了第二次腾飞。

2010年,宝骏项目上马,2015年年销量便突破了50万辆,2017年宝骏突破100万销量,是实现百万年销最快的品牌。柳州也成功吸引了宝钢、联合汽车电子、德国大陆等一批国内外配套企业来到柳州投资建厂,巩固了地方的产业集群。

宝骏730

柳州本地的车企也因此提升了本地化制造率,关键零部件和服务不用再像以前一样绕一圈国外,大大缩短了。产品设计到落地的周期。就这样,柳州获得了产业集群,上汽获得了漂亮的财报,通用站稳了中国市场,上汽通用五菱股份结构变成了上汽50.1%,通用44%,五菱5.9%。那么五菱从这场交易中获得了啥呢?

答案是啥也没捞着。虽然前几年宝骏销量一路走高,上汽通用五菱的营收跟着连年上涨,但由于五菱卖了10%的股份,2010年之后啊,每年的分红所得也只是和以往持平,转让的那10%股份,五菱也没有卖出溢价,甚至亏了1.5个亿,机构原本评估的是4.55亿,而通用最终只花了三个亿。

五菱汽车

两次合资,一次收购,五菱先是丢了独立造车资格,然后为了成全柳州和上汽飞升,又丢了大部分的股份,药渣五菱造车30载归来仍是筑基二阶,这样的五菱,失去自主权的五菱,大家觉得还算是自主品牌吗?

我觉得算。虽然现在的五菱只是上汽通用五菱的一个小小股东,但是负责生产的管理层和一线造车的员工大多。还是从五菱集团划拨过去的人,而只要五菱还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造车,只要万千普通人还能因为五菱买到低廉的糊口工具,只要五菱仍然是万千创业者事业的起点,五菱就还是人民的五菱。

或许在固有的印象里,自主品牌都该是比亚迪那样全盘包办,不借外力、不受掣肘的骄傲姿态,但我觉得,没钱、没技术、没背景的五菱能够坚持初心20年不变,不是更难能可贵的自主吗?你怎么看呢?

2023-11-07

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