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系车主频遭砸车事件?,

“优衣库联名款遭疯抢”所暴露的三个扎心真相

盲目跟风是很多人的通病

这几天最火爆的热点,莫过于“优衣库联名款遭疯抢”了。

“疯抢T恤”的视频、文章,袭卷了朋友圈和各大媒体平台,让我们见识了本年度最热闹的“消费狂欢”。

为了抢一件99元T恤,有人钻卷帘门、有人扒模特衣服、有人大打出手、有人半夜起床排长队、有人穿着8000元的椰子鞋趴在地上,就为护住抢到的99元T恤……

虽说这款T恤的图案,出自当红涂鸦艺术家KAWS之手,但是这么多人都穿一样的T恤,真的会有优越感吗?毕竟“物以稀为贵”。

而还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款T恤为什么火,也不觉得好看,只是为了单纯地跟风,美其名曰:别人拥有的,我也一定要拥有!

看了“优衣库联名款遭疯抢”的一系列报道,我只想问:抢T恤的那帮年轻人,你们可还说老年人排队买鸡蛋不?

言归正传,其实这种盲目跟风的群体行为,每年都在发生,而且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

2011年,“日本核泄漏”的谣言,掀起了抢盐风潮。武汉市民郭先生,从三家商铺购买了13,000千斤食盐,总共花费27,000元。而当谣言散去,盐价受到了调控,郭先生傻了眼,最后,还是当地的盐务管理局回收了一部分食盐,才减轻了郭先生的损失。

2013年,因“钓鱼岛”事件,不少人开始抵制日货、砸日本车。西安一名小伙儿在砸车被车主阻拦时,用U型锁猛击车主头部,导致车主重伤并五级伤残。最终,砸人小伙儿被判刑十年。

更别提因模仿视频人物动作,而导致的身体伤害的、因抢星巴克猫爪杯而打大出手,出尽洋相的……

我们为盲目跟风买下的教训太多了。

但很多人仍然争相效仿,乐此不疲。

而在这样的群体狂欢背后,我却看到了三个赤裸裸的残酷真相:

“我不是在抢T恤,我是在抢认同”

“优衣库联名款T恤”,之所以遭到疯抢,确实是多个因素叠加造成的,比如,联名作者人气高、T恤价格便宜等等,但是有一个因素更为关键,那就是——“别人都在抢,别人都有了。”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别人都不等红灯就过马路了,你还等什么?”、“别人都不排队直接缴费,你还排什么?”

这样的情境会让个体产生两种想法:

一是:就我没做这件事(跟风),我是不是错的?

二是:只有我没做这件事(跟风),我是不是跟大家不一样了?

“我是错的”、“我跟别人不一样”这两个判断,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被否定、被排斥的感受。

因此,很多人在意的并不是那件T恤,而是在意“我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在做看起来正确的事?”

——即使这件事并不正确。

由此可见,大部分跟风的人,其实是在抢群体认同感

群体认同感——指的是群体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

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寻求“群体认同”,是刻在在我们基因里的生存之道。

群体认同感,可以满足人们的三种需求:

安全感:每个人只有融入群体,才能减少孤独和恐惧,从而获得安全感。

归属感:群体中的每个人能够体验到自己是群体或社会的一份子,并且能够确认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从而获得归属感。

社会支持: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群体会加以赞扬和鼓励,从而强化个体的行为。

而这三个需求,在“疯抢优衣库联名款”的群体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融入“抢T恤”的群体,“我”才能跟别人的品味、审美保持同步,才能跟同事有话聊,才不会被群体忽略、排斥,这样“我”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当“我”在做一件,大家(特定群体)都觉得“好”和“对”的事情(抢T恤)时,“我”就获得了社会支持

因此,可以说,那些疯狂抢T恤的一部分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的冲动行为的背后,暴露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渴望被群体认同

与其说盲目跟风是在追逐潮流,不如说是在安抚自我。

“我没有很冲动,我只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作者勒庞曾提到过:

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会出现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等行为反应。

如果说,这四个反应出现在若干年前,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身上,还有情可原。而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仍会在风潮的扰动下,盲目、冲动、狂热、轻信。

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多数人都缺乏接受“独立思考”的教育。

缺乏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让我们陷入人云亦云的窘境。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个体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理性和逻辑思考,而不受他人言论的影响。

举一个有争议的例子。2008年汶川地震时,有一位名叫范美忠的老师,丢下学生自己一个人跑到了操场。事后,范老师提及此事,表示“除了亲人,自己不会为任何人献出生命”。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声讨那位老师,说他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缺乏职业道德,行为太过自私。在舆论的压力下,学校暂停了范老师的职务。

几年之后,当媒体再度问及此事时,范老师表示,就算再次遭遇同样的灾难,他还会自己先保命。范老师说,自己的天职是教书,不是救学生当英雄。与其等所有学生都逃出去再跑,还不如逃走一个算一个,再说自己逃了,学生们也会跟着往外逃。

如今的范老师仍在原来的学校职教,也非常受学生们的喜爱。

其实,如果抛开舆论不谈,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灾难来临时,我就可以为救别人牺牲自己?”

但是,大多数键盘侠,口诛笔伐、人云亦云,牢牢抓住别人的教师职业,大做文章。如果教师的职责规定“灾难来临时,要为学生献出生命!”试问,还有人愿意当老师吗?难道做老师,就只能对学生负责,不对亲人负责了吗?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分事实和观点,人云亦云、跟风表态的例子。

古典老师在谈及“独立思考”时,将思考分为三个层级:

  • 体验
  • 解释
  • 分析

在体验层级,人们会相信那些“听上去感觉对”的事情。比如,听到“当红涂鸦大师KAWS最后一次和优衣库合作”、“老师就应该对学生负责”这样的语言时,我们就会放松警惕,因为这样的话,听上去很权威、很有说服力。

在解释层级,人们会相信那些“解释起来是对的”的事情。比如,“KAWS的画在香港拍卖了1.16亿港币”、“某某老师为了救学生牺牲了自己,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处在这个层级,我们追求的是“合理的”解释,会参考例证和数据。

在分析层级,人们不再相信现成的答案,而是寻找“接近真相”的解释。寻找过程,涉及提问、搜索、评价和下结论。比如,对于“优衣库联名款T恤”,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买到这件T恤我能获得什么?”、“这么多人都买到同款T恤,它还算稀缺吗?”然后,再去搜索那些关于这次“消费狂欢”的营销作用,以及其他信息。你可能会发现,最初没几个抢,大部分都是那些“黄牛”宣传、影响的。最后,你再衡量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到底值不值得请假、翘课去排队抢T恤。

而对于,汶川那位没有救学生的老师,大众也应该了解一下,这位老师有没有父母、孩子,需不需要对家人负责,他死了谁去对他的家人负责,以及,老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

处在分析层级的人,才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不会被谣言怂恿,被人群裹挟。

真正厉害的人,不跟风,只制造风向

不得不说,“优衣库联名款T恤”又是一波营销的神操作,不少文章对其营销手段做了深入剖析。可想而知,如此盛大的消费狂欢背后,有多少“操盘手”赚得盆满钵满,比如KAWS的营销团队、优衣库的活动策划等等。而T恤图案作者KAWS更是数钱数到手软,还顺带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在这样的消费狂欢中,真正厉害的不是那些抢了好几筐T恤、转卖赚差价的人,而是那些制造了消费狂欢的人。比如,刚才提到的营销团队和KAWS本人,他们才是获益最多的人。

而更残酷的是,这样的人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去跟风、抢T恤,他们只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和专业上,提升能力和个人影响力,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从而制造风向。

比如,联名款T恤的作者——KAWS,从12岁时就迷上了涂鸦,这条艺术之路他已经走了33年,而KAWS还有一个称号叫“涂鸦怪盗”。因为KAWS早年,经常“不走寻常路”。别人都在地铁站或墙壁上涂鸦,而KAWS却在广告画和海报上“肆无忌惮”,有时甚至会把海报拿回工作室,涂鸦完成后再挂回去。但这种独一无二的涂鸦方式,却助力了KAWS的成名。

再比如,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最初创作米奇系列电影时,根本没人看好,影片一度找不到展示机会。幸亏华特没有听从大部分人的意见,最后终于找到了愿意接纳“米奇系列电影”的剧院,结果,米老鼠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成为了最经典的动画人物。

由此可见,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不但不跟风,反而会坚定自己选择的路,打磨专业能力,从而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

看清真相,我们能做什么?

01//以积极的方式获得群体认同

前面我们说了,寻求群体认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法阻断这种寻求行为。

但是,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代替盲目跟风。

比如,在工作中,用良好的表现,获得上司和同事的认可。在社会中,用助人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认同。在家庭中,多花时间来关心和陪伴父母、伴侣及孩子,获得他们的认可。在人际关系中,多用同理心、学一些沟通技巧,获得他人的认可。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自我成长,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比如练出马甲线、写出30万字、跑一场马拉松等等。

这么多寻求群体认同的方式,哪一款不比盲目跟风强?

02//多提问,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为什么通过提问,可以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因为,提问可以引发思考,多提问,就能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获得更站得住脚的结论。

提问方法可以借助“5WHY法”,也称“5问法”——就是对一个现象,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相当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当然有些问题不用问5次。

用“优衣库联名款遭疯抢”的例子来说,可以这样提问:

  • 问:为什么这么多人疯抢T恤?
  • 答:因为大家都跟风。
  • 问:为什么跟风?
  • 答:因为人们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 问:为什么还是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 答:因为跟别人不一样,就会被孤立。
  • 问:为什么“不一样”就会被孤立?
  • 答:因为人们追求群体认同感,群体中的人要保持一致。

这样的提问方式,会锻炼你的逻辑和批判思维,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养成“对现象进行提问、分析”的习惯,从而减少盲目跟风的机会

03//塑造差异化的竞争力

想获得群体认同,要跟风。想从群体中脱颖而出,却需要打造差异化的竞争力。这两者之间的逻辑,颇有趣味——想制造风向,你得先让自己与众不同。

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打造差异化的竞争力:

一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因为做到无人能及,本身就制造了差异。日本羽田机场的保洁大妈新津春子,就把保洁这个工作做到了无人能及,最终获得了“国宝级匠人”的荣誉称号。

二是——将两种技能都练到行业内前25%的水平,然后将其组合,必将发挥奇效。著名的漫画家亚当斯,擅长写笑话和画漫画,但是他的这两个技能都没达到顶尖水平。而亚当斯却将写笑话和画漫画进行了组合,创作出了畅销65个国家的“呆伯特系列”搞笑漫画。

三是——发挥创意,在别人忽略的细节处,加以改进。所有的工作,都有有待优化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你能发挥创意的地方。比如,用更简洁、高效的方法制作报表,用更省时、省力的方式进行工作汇报等等。这些细微之处,常常被人忽略而得不到改进和优化,而如果你能发现并加以改进,就更容易从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在现象中获得启示,探究真理。至少,后者能让我们保持清醒。

而前者,不过,是一群孤单又无知的人集体狂欢。

2023-11-04

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