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鸟头三根毛的车标如此受欢迎?,

凌家滩玉器精美无比,纹样繁杂文化深厚,其中猪竟然代表水神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末期村落,地处太湖丘陵南缘丘陵地带,北依太湖山,南面裕溪河。

凌家滩遗迹自1987年开始挖掘至今,已有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被发现,其中又以玉石类的器物表现得尤为出色,且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意义。

从所发现的器物种类来看,凌家滩地区普遍存在着兵器、工具、饰品和礼器等多种器物。

玉礼器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可以将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以及精神领域的时代面貌直接呈现出来。

玉鹰是一种形制独特、象征图案明显的玉石礼仪器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凌家滩的文化特征与社会的内涵属性。

一、玉鹰的相关概述

墓葬中所携带的人是考古学文化中最基础的一个组成单位,墓葬中的等级差异,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

墓主人在生前的身份和所拥有的财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他在死亡之后所享有的陪葬待遇。

因此,要想对凌家滩的玉有更多的认识,就必须对其发掘地点有更多的认识。98M29号玉鹰墓葬在祭祀台的西南方,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墓葬。

98M29号墓葬为一座长、宽、竖穴的竖穴墓葬,出土的陪葬物品有84件,玉质器物58件,占凌家滩文化遗存总量的70%,主要有玉饰、玉斧、玉戈、玉人、玉雕等,品种较多,属较早时期。

根据张中培对98M29号墓的方位及所发现的文物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墓的主人是一位身居要职的贵族,其手中有兵权,而且还从事着农牧活动。

根据张敬国等专家的分析,98M29的墓主很有可能是一位神职人员,或者是一位掌管着法律和军事的官员。

根据许鹏飞所著《良渚文化陵寝中不同阶层的详细资料》中所载,该陵寝中的墓主,其身份应该是“皇亲国戚”。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玉鹰墓葬98M29的墓主,在该时期的社会、经济、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是该时期部落的主要领袖人物。

二、玉鹰的造型特点

凌家滩玉鹰在器形上的表达有别于其它祭祀用的玉器,具有特殊的神韵,这也是凌家滩祖先高超的雕琢技艺的集中体现。

从玉鹰的元素选择,到构图手法,到效果的呈现,都反映了凌家滩民族在创造思想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使其在雕刻上由单一的生物向多个生物的组合发展。

从这些玉龙和玉人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凌家滩的玉匠在制作玉器时善于使用非常逼真的技法,这一点在玉雕的制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玉鹰的身体是一只翱翔的鹰,它的嘴巴是勾的,眼睛是直直的,它的双翼是一个很有创意的猪首;

且将猪的嘴巴、眼睛等细致雕刻,中心位置突出太阳纹样,巧妙写实的造型在凌家滩出土的玉礼器中当属第一。

从鹰的头颅到尾巴,用了很多的纹路,在眼睛和鼻子等重要地方打了几个洞,将功能部分和象征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凌家滩部落对自己所膜拜的东西的一种认识,也是祖先对神灵的一种信仰。

玉鹰以鹰、猪和太阳为主体,采用部首替换和图样组合的方法,将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灵活的组合,也就是以图腾为主体,以图腾的形式来表达。

一种母题的产生、发展和演化,都是各种要素交互影响的产物,而作为一种有机体的装饰形式,它的审美和象征意义的多重维度创造,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展现。

鸟头,猪翼,太阳,这些都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既能体现出玉石中的图腾信仰,也能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这种成熟而理性的思想,代表着凌家滩人对玉石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了凌家滩人对玉石的一种特殊的欣赏,一种“多样”而“丰富”的欣赏。

这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文化交流的多元化,促使了对外学习,促使了“集优”的社会理念,而“三合一”的创造形态,则反映了凌家滩在地区文化交流的推动下,对于集体意识的提升和实践的领悟。

三、玉鹰符号的意象反映

在凌家滩发掘出的多件以鸟类造型要特征的玉器,如87M9号墓葬中发现的“龙凤玉璜”和87M15号墓葬中发现的“鸟头璜”等;

都是以鸟类玉璜为代表的“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婚姻关系,反映了凌家滩人对鸟类玉璜具有特别的感情。

在此墓葬中还发现了三个蹲坐式的玉人,这也是玉鹰图案受先民祭祀的重要因素之一。“凌家滩玉人”的产生,反映了凌家滩对英雄和祖宗的崇敬。

墓葬中的一位统治者,其所持有的两个特定类型的玉质礼仪器皿,表明了凌家滩人对先祖的认识与信仰,从而成为其治理人民的有力手段。

在初期,以农耕为主,是部落氏族发展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为了保证生产,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

这就造成了原始人类对生育崇拜的狂热,以求族群发展,象是大汶口文化的寓意男女交欢的陶符,红山文化中对蛙神的崇拜等。

而凌家滩却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和部族战争并驾齐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生育的信仰在这里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许多玉制品都有“猪”的形象,反映了凌家滩人对于“猪”的信仰,“猪”应当是凌家滩人生育祭祀的主要客体。

从生物学上讲,猪属胎生哺乳类,一胎可产10只以上,多胎多产,繁殖能力强。在其文化表达上,女性掌控生育,水为女性象征,而“猪”是管理降雨的“水神”,二者存在着一种“祭奠”和“象征”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方面,古代的居民们已经开始了对山猪的训练,而山猪是一种很大的社会物质财产,它可以满足人们在宗教仪式上所需要的祭品,从而将人们的信仰转化到自己身上。

从具体的行动到抽象的概念,从“神”到“物”,可以看出,“猪”的繁殖信仰是凌家滩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凌家滩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牲畜和稻谷,说明凌家滩社会已经有了农耕和畜牧的历史,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分工也随之产生,社会的贫富分化也随之而起,而这一社会的贫富分化也是由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猪”是原始时代的“富贵”标志,长江中下游地区松泽、北方阴阳营等地均有发现有“猪牙”化石,且“猪牙”数量与墓主的富贵程度成正比。

凌家滩墓葬群与北方阴阳营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而“猪”是一种富有的标志,这也是凌家滩人普遍认同的现象。

从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猪骨来看,凌家滩地区已有养殖家猪的历史,而将猪骨运用在玉石上,则显示了当时统治者对家猪的重视。

把玉猪雕成鹰的翅膀,通过神鹰把它送到神灵那里,来祈祷收获和繁荣,这也反应出了对猪的供奉是先民对社会物质财富欲望的一种表现。

原始人祭祀太阳的活动,早已发展到了部族图腾的层次,这只玉雕上的太阳图案,就是太阳神在少昊氏身上的体现,也是部族文化吸收和运用的结果。

在部落融合的进程中,想要形成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图腾和信仰,由于对它的多种崇拜,所以它的母题一定要站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最顶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太阳纹成为连接鹰部族与猪部族的精神桥梁,实现部落主体与兼并客体的社会价值及精神意义统一。

四、玉鹰纹样的内涵表现

凌家滩“玉鹰”集鸟、猪和太阳三种崇拜为一身,作为一种社会的祭品,反映了古代各民族对于祭品的多元性和整合性。

玉鹰的设计者将鹰、猪、太阳三种图腾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可供各种祭品使用的玉器,显示了统治者对部族权力的完全控制和对祭品的崇拜,这是一种初期的氏族集中化的表现,也是一种祭品多样性的统一体。

这或许是因为凌家滩部落越来越强大的缘故。而当其他种族的加入,或者在战斗中吞并其他种族的时候,致使需要一个具有认可度强的部落图腾用以凝聚部落成员。

因此,他将所有的主流图腾都整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图腾,既能够满足士兵们的信仰,又能够强化士兵们的指挥权。

与玉龙、玉人等玉雕相比,玉鹰无论在图案展示还是在内容意蕴方面,都显示了玉雕自身具有的多样性,尤其是在膜拜客体之间的相互交错以及膜拜客体的多重含义方面的重要性。

比如玉鹰,就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军事与武力的热情,将军队头目的神格与野性十足的野猪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它的拥有者强大的战意。

无论是鹰元素,还是猪元素,亦或是太阳元素,都折射出了凌家滩人对集体的普遍认识,集体意识的出现,构成了凌家滩人的核心,并自成体系地表现于玉的文化之中。

凌家滩的原始居民十分注重农耕和畜牧业,目前凌家滩已出现了家猪的放牧,这种放牧模式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粮食的获得仍主要依靠打鱼打猎的模式。

在凌家滩,猪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凌家滩的人喜欢吃猪,经常把猪当成祭品,所以,在凌家滩,猪就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的标志,甚至影响到了军队之间的战争,而那只玉雕的翅膀,就是这样一种社会观念的表现。

作为财富和富贵的象征,被发现于军队将领的坟墓中,可能与部族之间的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

凌家滩遗迹中有很多武器和石器,说明这个部落在长期征战,主要是为了对抗强大的敌人,或者是为了吞并其他种族。

在战斗中,掠夺资源和人口,是一个强大的手段,凌家滩的祖先,一方面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农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征服其他种族,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军队。

这表明,猪只的信仰,不仅来自于兽神的具象性,也来自于祖先从事社会生产的体验,并进而表明,耕作和打仗,才是凌家滩的主要生活方式。

五、结语

凌家滩的玉鹰,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主要器物,它融合了鹰、日和猪三种崇拜的形象,体现了原始人的多元化的图腾崇拜,也体现了原始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玉鹰是凌家滩社会文化的一扇窗户,它清楚地展示了江淮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社会发展面貌和对外交流情况,其特点是:

一、创作过程中受到了部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制作玉器所使用的材料通常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经过精炼和艺术加工;

二、生产性与战争性使统治阶层快速地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从而产生了新的人口需要,并使各部族之间的阶层差异扩大;

三、部族融合使得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各个团体都在寻求相同的宗教,以便于巩固他们之间的联系。

我们认为,随着对凌家滩遗址的发掘,有关“玉鹰”的各种问题将得到解答,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凌家滩的形象特征,并对其进行文化阐释。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文化研究》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

[3]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4]周玮《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的初步研究———兼及良渚文化祭坛》

2023-11-04

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