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比亚迪电动车标志图片作为品牌象征?,

为什么是比亚迪


文字丨杨杰

编辑丨天宇


随着《海阔天空》的歌声在深圳响起,王传福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满怀激动地说出了“为全球汽车工业注入中国力量”的口号,赢得振聋发聩地掌声,唤起了国人的集体共鸣。



乍看之下,这一幕像极了历史书上喊出“I have a dream!”的马丁·路德金,也让很多人将王传福的名字与亨利·福特和卡尔·本茨联系到一起。那么,为何是比亚迪喊出了这句口号,在中国汽车出口屡创新高,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的当下,比亚迪的成功能否被复制。其低开高走的背后又蕴藏哪些不安因素呢?下面一品君带你一探其中究竟。


当下的中国车市正在经历巨变,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经占据全球第一,中国汽车出口屡创历史新高,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等等。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变革的中坚力量,而其中自然离不开广大汽车人的耕耘与奋斗。



从第一辆国产车一汽解放下线,到比亚迪的第五百万辆新能源走出生产线,数十年的历史中,有多家品牌和产品给市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身影。他们有曾经的国民家轿夏利、也有国民神车哈弗H6、更有吉利帝豪、奇瑞旗云以及蔚小理等一众新兴品牌。但在荣誉和销量的排行中,我们近些年更多看到的则是比亚迪的名号,而这份荣耀着实来之不易。


早在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彼时从电池企业转型做汽车的王传福遭遇很多讥讽声音,也碰到了很多巨大的挑战。在投资者不看好媒体的质疑,用户怀疑以及诸多车企同行看不起的压力之下,比亚迪也从生产廉价轿车起步,直至去年二季度,比亚迪正式对外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成为全球第一家全面停产传统燃油汽车的整车企业。



这条成长之路遍布荆棘,谈及这段经历,王传福哽咽道:“2019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背后的辛酸不易,只有我们自己更清楚。”


彼时中国汽车产业陷入困局,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9.2%和9.6%。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跌破40%。


同样在这一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40.7万辆,同比下降15.8%,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等中国品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更有媒体提出中国品牌迎来“生死局”来形容2019年的那场困局之战。



也正是从2019年开始,诸多造车新品牌迎来末路,至今400余家新势力仅存数十家,更有进一步骤减之势。在一品君看来,2019年正处于新能源政策过渡阶段, 用户对中国品牌技术产品不认可,以及合资与豪华阵营的不断打压,才是多家中国车企陷入险境的根本因素。


面对逆境,比亚迪挺过来了,踏入新能源汽车“无人区”。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比亚迪已推出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变革。


在一品君看来,技术正是成就比亚迪成功的关键支撑,从电池到底盘,从电控到混动,比亚迪用技术为自己筑起护城河,而技术专利的积累与研发,同样助力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强国。



当下的汽车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人人都想成为比亚迪,人人都无法成为比亚迪”。事实上,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前,比亚迪已经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而这无疑给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种下了成功的种子。


那么问题来了,比亚的成功能被复制么?在其背后追赶的奇瑞、吉利以及长城等品牌又能否迎头赶上,对其形成超越呢?



一品君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正可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比亚迪的成功固然可喜,其背后带动的市场新能源消费趋势,与各大品牌新能源技术研发竞赛更加值得可贺。


放眼当下,长城带来了Hi4技术,吉利开启了银河计划、广汽发布了NEXT战略等等,足见各家品牌已然加快脚步。红旗 E-HS9、东风岚图追光、长城哈弗枭龙 MAX、蔚来 ES8、小鹏 G6以及理想 L9等新车正在奋力追赶,并已经在各自细分市场成为销量领头羊。正如王传福在500万辆下线中提到的:“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在一品君看来,后续中国车市或许会出现超越比亚迪的品牌,也会有产品打破比亚迪王朝家族的统治。但毋容置疑的是比亚迪开启了新能源消费市场的新时代,作为奠基者,比亚迪与王传福已经将名字刻在了中国汽车历史的荣誉簿上。



在谈及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之际,王传福多次表示,新能源车的加速变革也正推动着中国汽车从追赶走向超越。到2025年,我们估计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增长到60%以上。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浪潮中,中国品牌大有可为;在未来三年内,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预计将从50%提升到70%,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市场份额70%是什么概念,犹记得十五年前,一品君刚刚步入汽车媒体行业的2008年,彼时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仅仅才在25%左右徘徊,那时人们的消费更多聚焦于宝来和朗逸合资品牌风光无两,甚至有别克等品牌的产品加价十余万出售。


而在王传福的计划中,三年内,留给合资与进口品牌的份额仅有30%,这是何等的霸气,又是何等的现实。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为了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当下诸多海外品牌全力提速新能源转型步伐,有车企提出“ALL IN CHINA”,也有品牌许诺重塑未来,更有德国品牌立志全系电动化,德国大众更是以投资的形式直接与小鹏汽车换取技术,各大国际汽车巨头的发力,无疑将是威胁比亚迪的隐患之一。


事实上,当下的新能源市场中,造纯电动车并不挣钱。通用、上汽大众以及广汽等多家品牌的高管均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电动车增长不赚钱 燃油车赚钱不增长。” 正因为盲目投资新能源转型不挣钱,我们看到诸多海外车企仍然处在观望阶段。韩国现代起亚集团在全球市场呈现高销量、高收益的同时,在中国市场仍然处于备战状态,而在用户新能源消费形成习惯后,比亚迪也要警惕韩系车再度“背刺”中国品牌。



但对于已经形成极大产业链规模的比亚迪而言,新能源已经步入挣钱阶段。但生产体系也是比亚迪一大隐患,与多数车企生产体系愈来愈少的工人需求不一样,比亚迪采用类似富士康的“人海战术”支撑销量狂飙。据统计,比亚迪目前已经是全球人数最多的汽车公司,超过拥有 62.6 万员工的大众汽车。但在人数接近的情况下,大众生产的汽车数量是比亚迪的 4 倍。


据业内人士分析称,因为拥有最长的垂直产业链并贯彻 “人海战术”,比亚迪长期招收大量新员工,他们不断将复杂的任务拆细,让更多的新手也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诸如内饰工序一般由单个工人完成,但比亚迪会用两名工人,左右各一个。


相比于机械操控的精密,更多人工参与安装之下,比亚迪产品的品控便是值得推敲的关键。在相关第三方投诉平台车质网数据显示,比亚迪产品常年占据投诉榜前五,主要问题集中在动力系统与车身电器附件之上。



人海战术之下,比亚迪的品牌营收呈现走高之势,但仔细分析营收数据可以发现, 2022 年底,平均每个员工为比亚迪带来 74 万元营收;而特斯拉的每位员工带来的营收是 436 万元,拥有120 万人的富士康则每人平均带来 了116 万元的营收。


在一品君看来,站在500万新能源车高度之上的比亚迪狂飙之际,面对各家车企的追赶,不妨冷静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把控生产质量,并进一步提升产品口碑。


<

2023-11-03

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