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省油的灯能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能?,

自林间走来的唐宋邛窑省油灯:体民间贫苦,点万家灯火


“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窍中,可省油之半”,在蝉鸣声声的夏夜,有一盏昏黄小灯,幽幽微光,伴学子于求学途中。这盏灯造型独特,有着“水套冷却”这样的精妙设计,为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节省了不少的开支,风靡各地。

20世纪30年代,邛窑古瓷窑被大量挖掘,一些身上带有小口的灯盏从黄土中重见天日,抖落满身的尘埃,向世人展示这段千百年的画卷。随着研究的深入了解,学者们惊奇地发现,这其貌不扬的小物件竟大有学问,最终决定将这种小灯命名为“省油灯”。

名副其实的“省油灯”

“省油灯”,顾名思义,这种灯盏比较省油。但是这小巧的灯盏是如何节约灯油的呢,那么首先就得从他最大的设计亮点说起了。

  • 创新型的“水套冷却”设计。

《老学庵笔记》曾记载,“一段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曾经有一段时间,众人不能理解这记载中为何需要在灯盏中注水,直到考古发掘出唐宋时期的邛窑省油灯,世人对比着实物和文字记载,才恍然大悟。

唐宋时期的邛窑省油灯最大的造型亮点,是它有一个专门注水的夹层设计。以宋朝的邛窑青瓷省油灯为例,这是一种中空的省油灯,盏面储油,中空的灯碗夹层用来注水降温,通过清水的冷却效果,减少上层盏面中灯油的过热发挥,进而达到省油的目的。而注水的地方,就是灯碗侧面不起眼的那个小孔。

从省油灯的造型可以看出来,这一个小小的“冷却系统”并不算很起眼,但是可以在省油这一效果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岁月中,邛窑省油灯为了能够效用最大化,它的许多地方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进。

由于注水孔是省油灯冷却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古人对冷却系统的改进方法在注水孔上多有体现。比如在漫长的唐宋时期内,邛窑省油灯的注水孔位置从原来的腹侧中部逐渐上移,甚至有时会高于盏面位置,同时注水孔的口径也逐渐增大。古人用精妙绝伦的心思如此改进,是为了扩充夹层内冷水的存储量,同时加速注水孔的空气流通,进一步增加灯盏的降温效果,从而达到节省灯油的目的。

而且为了便于日常使用,唐宋时期邛窑省油灯的整体尺寸变化不大,但是由于夹层容水体积有所增加、盏面高度有轻微抬高,因此可以推断省油灯盏面的储油容积也有所减少,灯油蒸发损耗变少,这一互相影响的结果令人啧啧称妙。综上种种,我们可以得知邛窑省油灯这一创新型的冷却系统是多么地精巧,展示着古人熠熠生辉的智慧。

与此同时,邛窑省油灯能够节约灯油的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邛窑省油灯的材质——陶瓷。

  • 瓷光灯影,美感和实用性的完美融合

灯影斑驳,光泽流转。夜色下,温润的瓷器盏面上,擎起一抹红豆般的灯火,摇曳间流光闪烁。在唐宋时期,陶瓷灯具盛行,一方面是由于世人对瓷器物件的喜爱,另一方面是因为瓷器成本便宜又耐用。当时,位于四川的邛崃十方堂古瓷窑附近山头有大量的高岭土,因此,当地的邛窑以此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活动,生产的邓窑省油灯的材质也大多为陶瓷。

由于陶瓷材质拥有比较好的隔热性,当搭附在盏沿处的灯芯被点燃时,整个省油灯的灯体不易发热,再加上夹层里清水的冷却作用,灯盏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盏面的灯油挥发速度有所减缓,降低了灯油损耗、进而提高了灯油的利用率,达到了节省灯油的目的。

事实上,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一段时间使用过金属所制的灯具,比如汉代四川大邑县马王坟墓曾经出土了一件“省油灯”,造型精美,也是通过在灯盏腹部注入清水来降低燃油损耗。

不过铜质省油灯的降温效果远远不如瓷质省油灯,因此到了唐宋时期,邛窑的陶瓷省油灯已经引领潮流,成为了百姓更好的灯具选择,也就有了这么一句“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

除了瓷器自身材质的优势可以达到省油的效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也是十分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小细节也同样可以起到省油效果,那就是邛窑省油灯表面的瓷釉。上文讲过,邛窑制作省油灯使用的原料是当地的高岭土。事实上,这种原料的质量并不好,含有粗颗粒且含铁矿物质较高,而且加工过程中胎料淘洗不精,因此邓窑省油灯的胎质含有较多气孔,看起来比较粗糙生涩。所以为了美观和实用性,邛窑省油灯的瓷胎表面需要多刷一层化妆土进行修饰。

在将化妆土和釉料刷在胎面上后,瓷器暴露在外的缝隙被填充,颗粒感减弱,胎体显得更加光滑细腻,同时由于绿釉渗透性极小,这一层釉面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盏面的渗油,降低灯油的损耗。

这一层釉面不光有较强的实用性,在装饰方面也大有用处。一件瓷器的釉色是瓷器美学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常见的邛窑省油灯有三个色系,分别是绿釉色系、酱釉色系和黑釉色系。这是因为邛窑省油灯属于民作器物,多为社会底层普通居民使用,以功能性为导向,更加注重性价比,因此它的装饰算不得华丽精美。不过在唐五代时期,邛窑省油灯受北方唐三彩工艺的影响,创造出釉色绚烂的邛三彩,蕴含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令人惊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群众占大部分比例的社会结构,在封建制度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在选择日常生活用具时,农民群体更加倾向于实用且易操作的器具,偏爱价格低廉而耐用的高性价比物件,至于装饰方面,简单质朴即好。也正是由于普通群众的基数庞大,这些脆弱而不起眼的瓷器才得以穿过悠悠岁月,熬过风霜雨雪、躲过烽火狼烟,摇摇晃晃地重新走到我们面前,诉说着那个时代匠人们的过往,那老百姓灯火下的无数个黑夜。

灯火下的底层百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的作息相当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唐宋时期,由于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推崇和经济繁荣等原因,古人的夜晚生活变得丰富了起来,对夜间照明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 挑灯夜读的莘莘学子

唐宋时期,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底层人民拥有了一个公平的通道向上层跻身,无数普通百姓渴求改变自己和家族的社会地位,于是他们彻夜苦读,夏伴蝉鸣,冬望飞雪。陆游曾道,“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可见那时读书辛勤至此。

曾经有学者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对宋代读书人的夜晚照明的花销进行计算。倘若南宋一位读书人使用蜡烛照明,一夜需要50-90文钱,使用普通灯油照明大致消耗灯油5文钱,而倘若使用邛窑省油灯,一晚上则只需要4文钱。

可见邛窑省油灯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缩减了读书人的一部分花销,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来说,这日日都能节省下来的一文钱亦是一笔值得珍惜的钱财。在那些贫苦的读书人群体中,那盏朴素的邛窑省油灯是他们寒窗十年的同行人,微微灯火,照亮的是改变命运的坎坷道路,支撑着他们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 繁忙起来的夜间劳作。

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和各种贸易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唐朝的商业繁荣度一度达到巅峰,宋朝的夜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于是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许多百姓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于是在夜晚也进行生产活动。

在当时的普通百姓家庭经济中,家庭纺织业十分重要,许多家庭妇女不得不进行夜间劳作来缓减经济压力。同时,这些妇女们为了省去昂贵的灯油费用,常常聚在一起共用一盏灯,通宵赶制衣物。因此,唐宋邛窑省油灯的诞生,不仅为求学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份更为省钱的点灯方式,也为一个家庭的经济劳作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盏盏朴素无华的小灯,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微弱的灯光下,妇女们熟练地操作着纺车,如同在跟时间赛跑,熟练地将精巧的纱线编织成布料。那些灯光点缀在黑暗的房屋中,像是星空中闪烁的亮点,陪伴着这片大地上辛勤的黎民百姓。

如今,陈列在各大博物馆中的邛窑省油灯,或精致完整、或有些许残缺,千百年前,它们是百姓家中的照明灯具,而在今天,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讲述者。

邛窑省油灯蕴含的文化内涵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里的“天”、“地”与自然相关,“材”与材质相关,“工”则和人相关,“合此四者”,则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究器物制作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唐宋时期邛窑省油灯的制作过程中,瓷器原料取自周边山上的高岭土,烧制需要的柴薪来自周边产量大生长期快的油桐,从加工生产到运输贸易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则充分利用了周边优质的水运资源。

可见,从一盏油灯的生产到进入千家万户的过程中,处处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的帮助。而邛窑生产的省油灯则注重减少油耗、降低污染,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于郁郁葱葱的林子中,于清水潺潺的河流中,一盏盏古朴的小灯飘向远方。

在中国古代哲学观中有“人本主义”的理念,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思想。唐宋时期邓窑省油灯的设计就非常注重“人为物本,物因人用”,在这种省油灯的功能设计中,匠人们深切地看到了底层百姓对灯油的珍惜,关注到了普通百姓贫瘠的生活现状和需要节省的生活需求,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广大普通百姓需要的灯具,在灯盏中精巧地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冷却系统,降低了灯油的损耗,减轻他们使用油灯所需要承担的经济负担。

同时邛窑省油灯的造型设计和尺度比例符合人体工学,合乎人手的尺度和灵活度,而且还在岁月的演变中不断改进,使得省油灯能够最大地发挥自己省油的效用,并符合使用群体的使用习惯等。

例如注水夹层储水量逐渐由少到多、注水孔逐渐上移等,这些细微的改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耶窑省油灯的省油功效。如为了便于移动,邛窑省油灯整体尺寸变化并不大,但是弓形柄却从有到无的演变趋势,还有注水孔由管状式到壁孔式的演变趋势等,耶窑省油灯的这些造型变化都是为了增加使用过程的便易性。

在唐宋时期,虽然邛窑生产的省油灯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改变,但陶工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对其各个细节部件进行了更细致的改进,在造型设计、尺寸、比例和配件等方面精益求精,充分考虑了省油的可行性和人们的使用场景与需求,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省油灯这个物件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以人为中心。

结语

岁月流转,从这些邛窑省油灯被挖掘出土,至今已有百年。这些小灯虽然其貌不扬,造型古朴,配饰简单,却藏着古人精巧的设计与满满的诚意。它的发明者虽然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我们透过那清雅的绿釉,仿佛可以看到青山间一代匠人的智慧与勤劳。一盏小小的油灯,承载着那些普通的百姓和匠人们,晃晃悠悠地来到千百年后的今天,讲述他们曾经努力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过往。

这些省油灯沉默不语,却也讲述了太多。

参考文献

《老学庵笔记》

《斋居记事》

《考工记》

《全唐文》

2023-11-01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