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渡口标志车要上船?,

重庆有个“江上校车”十几年来每天送孩子们回家返校

刚刚靠进码头的渡船

云阳县最东部,一个东、南面与奉节县相邻的地方,便是龙洞镇。这里山大坡陡,沟壑纵横,是重庆唯一跨长江而治的乡镇、移民大镇。

9月29日,周六,国庆节前两天。一大早,龙洞镇安监办主任张坤仲晨泳归来直奔办公大楼,走到大门口习惯性地抬头看了看楼顶上的国旗。“嗯,今天风不大。”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朝办公室走去。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张坤仲学会“看旗知风速”

换上执勤制服,把工作牌戴在胸前。他的代号,3030007。站在衣帽镜前,他挺直脊梁,迅速将领口、肩口挨个再整理一遍。拍拍脸,振作精神,他自个儿嘀咕了一句:“时间到了,该去接娃娃了。要把他们安全送回家。”

工作时间接孩子?那天,跟着张坤仲,我们往返学校好几趟。才发现,那是他十几年来,雷打不动的职责。

换上工作服调整好设备

放假或返校他都接送

上午10时40分左右,张坤仲走出办公室,快步走向龙洞镇中心小学龙洞小学。

这所小学每10天放假一次,按校规,过4天再返校。无论接送,张坤仲只要没有会议安排和巡逻任务,都会按惯例参与。这一次,他要送孩子们回家过国庆节。

没走多远,一个年轻妈妈牵着7岁小男孩走过来,小男孩见他就笑。张坤仲摸摸小男孩的脸,温柔地问:“小宝,不记得叔叔啦?”小男孩跑到妈妈身后,腼腆地说:“记得,你是送我过江的叔叔。”

路上,张坤仲走到哪提到哪:这家有几个小孩,那家从对岸搬到了场镇,另外哪些家庭为了孩子读书在场镇租了房子……镇上这些事,他竟然记挂在心上。

花了10分钟左右,张坤仲到了龙洞小学,直奔校内安全稳定办公室。进门后第一反应,便抬头查看视频监控,然后习惯性地翻开校内安全记录本。

学校和安监办的工作很默契,很快统计好当天中午要乘船的学生。

“今天多少娃上船?”张坤仲边翻记录本边问。

“不多,就10来个。”龙洞小学安全工作负责人说。

“行,等会我准时来接。”张坤仲说完,又朝办公室方向返回。

原来,他特意来这一趟,目的是掌握学校放假情况。而他要接的孩子,并不是自己的,全是别人家的。

下午2点,张坤仲领着3位中学生走出学校 。

13个孩子回家的路

龙洞镇场镇上,就这一间中心小学,幼儿部、小学部和初中部共计2000余学生在读。其中90%以上走读,剩下少部分学生寄读。

每当孩子们放假和返校那天,张坤仲和同事的午休,都是围绕校内校外度过。用张坤仲的话说,那是职责内的事,无条件服从。

中午12时整放小学,14时整放初中,是龙洞小学放假的惯例。每到那天,张坤仲和同事轮岗,凡是上“校车”的孩子,全从校内接出,再安全送上“车”去。尤其关注没有家长陪同的寄读生。

这“校车”有点特别,只走水路,专属孩子们。由当地船运公司运营,安全监管由当地海事处、交通局、港航管理处等多部门负责。张坤仲是“校车”护卫队重要人物之一。

实际上,被龙洞镇人喊惯的“校车”,指的是专程护送孩子过江的船只。主要把孩子们送往江对岸龙升村、坝上村、金道村。由远及近地送,每趟往返2小时左右。

中午出发的小学生集合完毕

9月29日这天,龙洞小学只有10个小学生、3个初中生需要过江回家。张坤仲与校内一名女保安,一前一后护着,带领两批孩子去场镇大麦沱渡口乘船。哪怕只有1个孩子,张坤仲也会小心守护。

从学校到渡口步行20分钟左右,张坤仲这天来回走了两趟。爬上爬下,经过黄土坡,经过场镇民居,经过临街商铺,13个孩子跟着他有序迈着步伐。

有孩子买零食,队伍就停在原地,有序地等。有孩子顺路取包裹,张坤仲陪同去取。有孩子书包重,走路喘气,张坤仲就像父亲,拿过书包背在肩上。

从学校到码头要走公路,路上大型车辆来往也是安全隐患。

几趟下来,张坤仲全身发热,衣服后背汗水浸湿。站在渡口前,看着孩子们安全上船,他这才缓下一口气。

船缓缓启动,行向远方,接下来的护送工作,由当地海事处人员接手。

5艘江船的过往

话说回来,为何非要接送这些孩子?

“2000年建校初期,在校学生人数高达4000余人。其中,最顶峰时期,但逢放假期间,就有1000余学生需要过江。”龙洞小学安全稳定办公室主任朱长清,从建校初期至今,见证着“校车”的历史。

他回忆,建校初期,三峡工程蓄水前,长江水湍急。因交通条件限制,龙洞镇船运运力不足,龙洞小学通过包船的方式,冒险解决了孩子们回家和返校问题。由于过江孩子年龄跨度较大,小则幼儿班,大为初中生,多为小学生,该校当初出动全校教师陪送陪接,接送任务仍然压力大、责任重。

快步走去码头的路上,张坤仲也打电话了解渡船的位置。

“早前,曾经有一次,乘船学生较多,致使渡船超载,不巧,途中又遇见险滩和急流,船只顿时被冲歪了……”朱长清说,还好当时船手有经验,有惊无险。他深深记得,当时在场师生吓得不轻,个个青了脸。

提起这事儿,姜大友最清楚。曾经,他是接送孩子们过江的开船师傅,现在他是运送孩子们过江的船只老板。

姜大友45岁,祖辈均是龙洞镇打渔人。他还记得,龙洞镇人最早依靠老帆船和划桨人渡江,要是遇见大风大浪,根本不敢上船。直至2000年初,龙洞镇仍没有正规的渡船,为方便当地人过江,采用的是私人自用船冒险运输。

姜大友说,2004年底,专属龙洞小学的过江船正式启动,也标志着当地渡船运输的方式走向正规化,所有船只由正规造船厂量身打造。从那年至今,已换下005号、001号、0088号3艘渡船,目前0168号、0108号两艘在航。其中最大船载量达200余人。

大太阳底下,孩子们在码头等船。

张坤仲实际上不是龙洞镇人,2002年来到当地从事安监工作。刚来不久,他就发现两处险滩。一处叫牛家嘴,一处叫攀家沱。当时,全镇还没有一处正规的渡口,下船上岸可以说心惊胆战。

张坤仲记忆犹新,2004年,针对学生渡江这一难题,县公安、交委、物价及地方海事处等多部门组织开会,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启动专船,并建设当地7个渡口,为孩子们保驾护航。而以张坤仲为代表的安全员、巡护员,组成了一支特别的护卫队。

这一坚持,就是14年。

选一个最佳停靠点方便学生上船

张叔叔晨泳的秘密

当地人都知道,张坤仲有个习惯,每天清晨6时下江游泳,风雨无阻。多数时候他沿着江岸来回游,有时状态好,还会横游过江。

不是兴趣,也不是为了放松,张坤仲坚持游泳,有两个理由。他说,第一,锻炼健康的身体,利于本职工作的开展。第二,可直观感受每日江面变化,第一时间掌握江面能见度、水流、雾气等信息,以便传递给过往船只。

张坤仲另外有个习惯,也少有人知。每当路过龙洞镇政府门前,他都会抬头看看顶楼的那面国旗。倘若旗帜被吹得哗哗响,就不适宜开大船。他会马上拿出手机,叮嘱船家注意行船安全。

船刚刚靠岸的时候最危险,船还没停稳,一些学生以为可以上去了,一股浪来很有可能掉进江里。

张坤仲27岁到龙洞镇工作,今年已至43岁。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他的保护下成长,孩子们管他叫张叔叔。十几年来,张坤仲从青年走到中年,往返学校与渡口的路,早已不计其数。

其实,有关“校车”最辉煌的过往,在龙洞镇很少有人再提。

这些年,该镇乡村硬化公路修建了70余公里,曾经依靠翻山和船渡的村落,已逐渐能驾车驶入,各村相继增设了固定班车。甚至有条件的家庭,搬到场镇安了家,逐渐也无需渡船。而今,龙洞小学需要船渡的孩子已为数不多。显然,当地船渡和渡口逐渐变得冷清。

近年来,乘船的学生逐渐变少,有时一个班一个孩子都没。

因受地理条件限制,目前,唯有当地龙升村,需要长期依靠船渡过江。张坤仲说,哪怕一天需要船渡,那么护送孩子过江的责任就须传承。

今年,当地渡口增设了摄像头,上下渡口的梯坎被逐一拓宽,同时护栏加高加固。我们在大麦沱渡口一处岩壁上,发现一段当地人留下的刻文,上面写着:“滚滚长江西向东,三峡工程气势宏;便民之路平安梯,千秋万载永称颂。”

我们猜想,未来,江上“校车”将以更好的方式延续。守护它的人,参与建设它的人,会越来越多。

上船后迅速安置好学生坐稳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 吴娟 摄影 李野

2023-11-01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