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20%渗透率提前?会让很多“主机厂”没了主机

11月19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上,比亚迪发布了全新的销售网络“海洋网”,负责两大品类的销售,可见它要把电动车进一步做大的雄心。就在同一天,红杉数字科技全球领袖峰会在上海举行,比亚迪王传福提到“即使按照保守估计,明年年初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以达到20%,明年年底预计可以高达35%,远远超过原本的规划。”这句话被提炼成新闻标题,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其实不仅是王传福,最近来自各界的很多判断,都认同新能源20%渗透率会提前达到。

那是否意味中国品牌的崛起也会加速?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没那么轻松。01原本的规划是什么?去年11月,车圈接连收到两个重要指引。一个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一个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按照《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渗透率20%的标尺就在那时打下的。2025对于像笔者这样的打工人还有点遥远;而20%意味着5个人买新车,就有一个人选择电动车?当时看看身边亲朋好友的买车态度,想着:还早还早!

然而今年新能源车销量一路快涨,1-10月零售达到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单月渗透率已达18.8%,1-10月渗透率为13%。年初是多少?才5%-6%。不仅仅是市场数据表明新能源时代来了,身边现实也开始了倍速播放:年初信誓旦旦要买汉兰达(配置|询价)的朋友结果买了理想ONE、同事喜提特斯拉Model 3、街上跑着各式各样的宏光MINI(配置|询价)、欧拉猫,还有小区车库越来越多的充电桩……有这么一种说法,渗透率从1%-5%很慢,从15%-30%很快——这是符合消费心理的。第一波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第二波吃螃蟹的人需要好奇,第三波人只需要跟从,错不到哪去。

《规划》不止2025,更有2035,那时“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而在《技术路线图2.0》中,则有一个更具体的说法:“至2035年,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全部为混合动力,新能源车成为主流,销售占比达到50%以上”。02主流合资品牌“大大方方”拖后腿?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渗透中,特斯拉、五菱和比亚迪占据大头;“蔚小理”持续发力;哪吒、零跑这样的二线新势力也在努力崛起;大众ID系列的销量在慢慢增长。各方势力谁的贡献最大?以乘联会公布的10月数据为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豪华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5%,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2.7%。

自主的渗透率高令人欣慰,尽管心知肚明,这里面有不少是五菱的低价助推。但2.7%,主流合资品牌怎么可以这么低?!掀开“主流合资”大帽子,其实咱们看看大众和几个日系品牌就够了。丰田的态度大家都知道,氢能是终极目标,混动是王道,至于纯电?走一步看一步吧!我们从广州车展了解到,今年广汽丰田混动车型的占比达到21%,开创了新高。除开缺芯的影响,本田的混动车型今年其实也有不错的增幅——驾控舒爽而且省油省心,成熟的油电混合车型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而言,除了不能上绿牌,其它都挺好。

想来也是,毕竟大政策层面也说了,到2035年,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全部为混合动力。丰田、本田与其在不擅长的纯电领域抓耳挠腮,倒不如把看得见的市场牢牢抓紧。再来说说大众。笔者身边好几个80后朋友都属于买车“懒动脑”型的,不知道选啥车,那就选大众。今年,大众ID.系列上市,我特意跑去问他们,大众有电动车了,感觉咋样?我得到的回应都不算热烈。其中一个帕萨特(配置|询价)车主直接说:买燃油车,我喜欢大众和奥迪,但买电动车,到了20-30万,我绝不会选大众。朋友的表态有些极端,却透露出一种普遍印象:大众的品牌形象被固化在了燃油车时代——原来你有多卖力,换角色时就有多费力。对于当前个位数的渗透率,丰田可能自有打算,但大众是绝对不甘心拖后腿的,它的电动化All in之决心,全球人民都知道。03中国品牌的机会是来了,但好运不再有相比丰田和大众,中国品牌电动化转型的历史包袱就小很多吧?其实也不好说。相比出生就带电的“蔚小理”来说,自主头部车企也觉得头秃。这次广州车展,长城汽车发布了第六个品牌“沙龙”,还有上汽的飞凡、东风的岚图、北汽的极狐,以及展前长安发布的阿维塔,整整齐齐扑向高端智能电动车——没有掉队的,当然,暂时也没有出头的。

谈到这里,那比亚迪彻头彻尾就是个“奇葩”,当其他家都在比销量、研究如何实现高端化的时候,靠生产电池起家的比亚迪目标是做汽车产业的Tier1。王传福眼中的渗透率是机遇,里面装着很多生意;而其它车企眼中的渗透率是大饼,自己能咬多少,心里其实没底。对于国家队来说,这块饼你必须要去啃;对于民营帮而言,双积分政策也会逼你去啃。宏观政策的导向是快速搭建电动化产业链,强化中国工业在全球的话语权,这和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还有一段距离。更现实点来说,新能源汽车终究会成为主流,但真正壮大的不见得是传统车企。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理解10个月就能竣工投产的“沪企特斯拉”,以及大众在上海、佛山、安徽、长沙接连投建的MEB工厂,哪怕ID.家族车型的单月销量才刚刚破万。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中国制造的(特斯拉)车型可以达到近100%的本地化生产率,或许还可以见证完全由中国团队独立设计并生产制造的(特斯拉)车型行驶在中国公路上。”这是第四届进博会期间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的话。不知道,当自主车企的同学听到这个表态时,会不会心情很复杂。04主机厂能接受没有主机么?近来和一位民营车企负责产品规划的朋友吃饭,他给我分享了一个心态的转变。大约四五年前,他的老板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给大家说“对于新能源,我们不要跟太紧,也不要太落后。”当时,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搞得如火如荼,经常有不知名的单位来求购白车身加电池做改装车想骗补。这位朋友当时也判断,这波政策不能让新能源汽车步入正轨,所以很认同老板的克制和清醒。“但是,现在却很焦虑迷茫,当时确实没有跟太紧,没被那一把虚火烧到,如今倒真的落后了。”

对于汽车厂家,我们习惯将之等同于“主机厂”,意思是这些制造厂握有发动机核心技术,仅将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汽车产业链内的其它公司。那假如这个主机核心变成了宁德时代、变成了华为呢?你还配叫主机厂么?如果不能掌握比它们更厉害的技术,你自然就不配了。

更现实的是,电动化、智能化时代下,传统车企对主机厂地位的执着可能无人关心,资本正在助推新生态,也在迁移整个产业的关注点:第一,谁是未来新四化的“主机”?也就是谁掌握尖端技术;第二,围绕这些技术核心发掘优质的上下游产业。这么来看,你心里是否已经有了新一轮的汽车主机厂名单?这也难怪上汽和华为的“灵肉之争”扎了心,雷军豪赌100亿的小米造车是背水一战,而特斯拉成为了比苹果更具颠覆性的存在。

最后,我们把话题收回到渗透率和中国汽车品牌的关系。可以预见,新能源市场在强力引导下会越来越红火,无论哪个品牌卖得好,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发展都将在产业链中受益。规模是乐观的,但结构也会重塑。这也是为何方向越明确,一起赶路的人就越迷茫、越慌张。当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挤上这条路,尤其是科技的跨界加入,会倒逼传统主机厂融合搏弈,承受角色分裂的痛苦;更窘迫的情况是,容不得你慢慢想,时间不多了。

所以,中国品牌的挑战并不会小于过去的燃油车时代,更不要轻言弯道超车和一举实现高端化。这里并非是要给中国品牌车企泼冷水,毕竟国内的头部自主车企几乎都已定下了科技转型的战略目标,当前也是“燃油+混动+纯电”三线作战,只是侧重不同、速度不同,可能未来扮演的角色也会不同。即便哪一天,有些主机厂在新的生态中没有所谓的主机,那也是咱们国家工业发展的必然,相信那个时候的中国品牌,也将被赋予新的价值意义。关注车业杂谈,一起聊车、玩车、侃车!

来源:车业杂谈

2021-11-26

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