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D耗一直保持八点多?,为什么蛋黄油做不出来了

开关电源损耗

一,MOS管损耗

我们考虑了电源转换效率η = Po/Pin ,那么BUCK电源拓扑的直流传递函数:D = Vo/Vin还是这个模样么?由于部分能量被开关电源本身所损耗,那么必须从输入电源Vin输入更多的能量,以抵消被开关电源所消耗的能量(因为输出电源功耗:由天不由输入,电源拓扑决定了必须要保证输出足量,那么就必须增加输入功耗),那么将这部分损耗折算在输入电源Vin上为:η*Vin;BUCK直流传递函数DBUCK = Vo/(η*Vin)。

那么同理BOOST电源拓扑直流传递函数:DBOOST = (Vo-η*Vin)/Vo;BUCK-BOOST电源拓扑直流传递函数:DBOOST = Vo/(Vo+η*Vin);我们还可以得到PLOSS = Pin *(1-η)。

那么这部分损耗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以BUCK电源拓扑为例分析(BOOST和BUCK-BOOST也是一样,其电源结构的主要功率器件相同,只是排列不同),如下图所示为简单BUCK电源拓扑示意图,我们一般看到了开关管(MOS管)的导通损耗Vsw,续流二极管的导通损耗Vd,因为在BUCK开关电源实际工作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其压降和电流。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电源损耗:

1. MOS管的开关损耗;

对于理想开关来说,导通即瞬间导通,关断即瞬间关断,但是对于我们已经深入研究MOS管/BJT特性的同学来说就知道:MOS管/BJT的导通和关断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在此期间(开启或关断过程中)的损耗很大。

2. 电感器的直流电阻损耗(DCR)和磁芯损耗;

3. 输入/输出电容器ESR损耗。

开关电源的输入/输出电源纹波电流是很大的(r = 0.4,则对于BUCK电源拓扑来说,输出纹波电流为0.4*Io,而输入纹波电流更大),其主要通过输入/输出电容器的ESR回流到GND,即:纹波电流主要消耗在输入/输出电容器上。

所以如果考虑了所有的这些损耗,我们将得到准确的开关电源效率;那么我们反过来思考:在设计之初分析损耗,根据需求找到合适的功率器件,就能设计出满足我们需求的开关电源来。

1,MOS管开关损耗

MOS管从导通到关断,再从关断到导通的状态变化过程中,MOS管经历了从截止区到饱和区再到可变电阻区(还记得MOS管的导通过程么?忘记的同学抓紧复习下~)的变化:

1. 首先在截止区:电流ID从小到最大,此时Vds保持不变

2. 然后在饱和区:电流ID保持不变,Vds慢慢减小(米勒平台);

3. 最后在可变电阻区:完全进入导通状态。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完全截止时Vds电压很大但是ID很小,而完全导通时ID很大而Vds电压很小,所以这两个阶段的损耗都比较小;但是在切换过程中:Vds电压和电流ID都是在动态变化P = Vds*ID;我们知道这里肯定有猫腻(功率损耗),而且好像还不一般(沉着思考)。

我们在开关电源专题开始时就分析了,开关损耗与开关频率成正比:因为开关频率的增加,说明单位时间内开关的次数也增加,而开关损耗与开关次数成正比。

1.1 MOS管阻性负载开关过程

我们先来假设一个理想MOS管:

1. 导通电阻Rds = 0Ω;

2. Vgs = 0时,MOS管完全关断;

3. Vgs > 0时,MOS管进入导通进程,即Id开始慢慢增加;

4. Id与Vgs之间的关系满足理想跨导g。

假设:g = 1S,表示:Vgs变化1V,那么漏电流Id会变化1A;

如下图所示,MOS管输入电源电压为10V,串接1Ω电阻,Vgs以1V/s的斜率升压(即1s时Vgs = 1V,2s时Vgs = 2V),根据Vgs开启时间,进行如下分析:

1. t = 0时,Vgs = 0V,根据跨导g定义可得Id = 0A,所以1Ω电阻上的电压降为0,所以Vds = 10V;

2. t = 1s时,Vgs = 1V,根据跨导g定义可得Id = 1A,所以1Ω电阻上的电压降为1V,所以Vds = 10V – 1V = 9V;

3. t = 2s时,Vgs = 2V,根据跨导g定义可得Id = 2A,所以1Ω电阻上的电压降为2V,所以Vds = 10V – 2V = 8V;

4. 以此类推,Vgs不断增加,当t = 10s时,Vgs = 10V,根据跨导g定义可得Id =10A,所以1Ω电阻上的电压降为10V,所以Vds = 10V – 10V = 0V;此时MOS管完全导通,就算再增加Vgs,Id也不会再增加,Vds也不会再减小。

从0s到10s为MOS管导通过程,如下图所示,漏极电流Id和漏极电压Vds对应时间的曲线,其交越时间tcross为10s,这是MOS管完成导通过程所需的时间。我们可以得到这段时间内的MOS管能量损耗:

求解交叉乘积对时间的积分可得:E = (1/6)* Vin * Idmax* tcorss。如下图所示抛物线部分面积,而非上图中三角形面积。MOS管关断时与MOS管导通过程刚好相反:Vds电压Id电流下降;如果关断Vgs控制时间与开启时间相同:tcross,那么可以得到相同的能量损耗公式。在开关电源工作过程中,一个开关频率周期,对应的是:一次导通过程和一次关断过程;所以一个开关周期内的总损耗:Esw = (1/3)* Vin * Idmax* tcorss(2倍的导通过程开关损耗)。

在示例上我们设定好的Vgs斜率和串联电阻R等参数,计算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开关损耗,单纯从开关损耗公式E = (1/2)* Vin * Idmax* tcorss,我们可以继续分析:

1. Vgs斜率加快或则g变大,那么可以减小交越时间tcross,从而减小开关损耗;

2. 增加串联电阻R,那么可以减小Idmax,而且也能减小tcross时间,从而减小开关损耗。

但是MOS管在开关电源的应用中,我们看到MOS管串接的是电感器/变压器,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电阻,是不是会更加复杂?

1.2 MOS管容性负载开关过程

当将负载切换成感性负载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理想波形,似乎跟阻性负载的波形类似,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型,而非交叉的三角形:当电流变化时电压保持不变,而当电压变化时电流保持不变。

那为什么感性负载会是这样的一个波形呢?

因为感性负载与容性负载的特性差异所导致的。我们知道电阻R的V-I特性是:电流随电压线性变化,即加在电阻器两端的电压V决定了流过电阻器的电流I,R = V/I;但是电感L的特性却不是:电感器上的电压与电流并非线性关系,外加电压变化时,电感阻碍电流的变化。

好,我们现在根据开关电源实际工作过程,此时二极管续流完成,电感器L上还有电流流过,如下图所示,来思考感性负载下的MOS管打开时的电流切换过程:

1. 当开关打开时MOS管开始分流部分电感器电流(电感器总电流不变),二极管电流慢慢减小③的同时MOS管电流慢慢增加②;此时二极管还是正向导通,所以开关交换节点的电压保持不变④,MOS管两端电压Vds保持不变⑤;

由于MOS管导通过程的电流是慢慢从小变大的,而电感器电流不能突变,所以剩余部分电流只能由二极管继续提供,而如果需要二极管继续提供电流,则交换节点电压必须保持不变。

2. 直到所有电感器电流均由MOS管侧提供,此时二极管开始断开,所以开关节点电压上升为输入电压Vin,MOS管两侧电压Vds下降为0。

我们可以看到MOS管两端电压是电流转换完成后才开始变化;

类似的,MOS管关断过程中,电流一旦下降就需要首先导通二极管提供部分续流电流,此时交换节点的电压必须先降为0V(实际为二极管导通的负电压),所以在MOS管关断过程中:MOS管电压必须先完全转换,电流才开始下降:V-I交越面积同导通过程。

对于感性负载MOS管的开关损耗计算,更加容易了,对于导通过程开关损耗,就是求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开关损耗:Esw = Idamax*Vin*tcross;开关损耗Psw = Idmax*Vin*tcross*f。

2,MOS管导通损耗

理想MOS管在导通或关断状态下,其压降为0(理想导通时)或则电流为0(理想关断时),因此V*I的损耗接近于0;实际MOS管在关断工作状态时漏电流可以忽略(nA/uA级别),所以关断损耗几乎为0;但是在实际MOS管导通阶段有相当大的损耗。

与开关损耗不同的是,MOS管导通损耗与开关频率无关,因为在固定占空比下(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o,输出功率Po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MOS管的导通时间是不变的,所以导通损耗不变:Pon = I²o* Rds;同样,对于二极管导通损耗:Pd = Vd*Id_avg,也与频率无关。

减少导通损耗的最明显的方法是降低MOS管/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如果对于MOS管来说,MOS管的V-I特性与电阻更类似(MOS管是单载流子通流,与金属导电特性类似),需要选择特定Vgs下的小Rds(导通电阻),但是在减小MOS管Rds时,其开关速度会受到负面影响。

3.实际MOS管开关损耗

我们上节分析的是理想MOS管的开关损耗计算,但是我们知道实际MOS管参数远比理想MOS管要复杂,导通或关断过程也更复杂。接下来我们从实际MOS管的模型、上下电时序来具体分析其损耗。

3.1实际MOS管简化模型

如下图所示为MOS管简化模型,我们已经知道D极、S极和G极之间有三个寄生电容:Cgs,Cgd,Cds;在导通或关断过程中,这几个寄生电容对MOS管的开关时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在每个开关过程中,这三个寄生电容都要进行充放电操作:

1. 在导通过程中:Vg电压上升要对Cgs和Cgd充电操作,同时Vds电压下降则要对Cgd进行放电;

2. 同理在关断过程中:Vg电压下降要对Cgs和Cgd放电操作,同时Vds电压上升则要对Cgd进行充电。

所以总体来说,这三个寄生电容越大那么导通和关断过程则越长:tcross时间越大,则开关损耗越大。除了MOS管寄生电容外,串联在G极的电阻R(包括线路上串阻以及输入电阻)也影响G极充电电流的大小,从而影响开关阶段的交叉时间,从而增加开关损耗。

但是没有串联电阻R行不行?这要看具体的电路设计,由于G极驱动电流非常大(边沿非常陡,高频分量大),容易导致这段电路的LC振荡,串联R可以增加线路阻尼,减小振荡的发生。

如有上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感器漏感以及线路电感组成了LLK,我们知道漏感是没有电流泄放路径的,在电流路径出现变化时(MOS管断开,漏感电流没有路径回流),会产生电压尖峰,虽然在基本电源拓扑中的漏感很小,但同样会导致交换节点与MOS管D极被漏感隔开,此时交换节点和MOS管D极电压并不相等,而是相差漏感上的电压:MOS管的关断电压Vds比交换节点电压更大。

3.2实际导通过程

MOS管的G极一般体现为简单的输入电容:Cg = Cgd+Cgs,驱动器通过点入Rdrive对该电容进行充电或放电;此时G极电容充放电的时间常数Tg = Rdrive *Cg。

实际MOS管的开启,需要一定的开启阈值电压Vgsth,只有当Vgs > Vgsth时才能打开MOS管,跨导g才能起作用:g = Id/(Vgs - Vgsth);

跨导g具体值可参考MOS管规格书,其在实际MOS管中也并非是常数,我们在这里简化讨论,假设其为常数。

我们接下来将MOS管的导通过程分为4个阶段:

1. t1阶段:Vgs从0V~Vgsth,在此时间段内为简单的RC充电;

1, 由于Vgs<Vgsth,MOS管漏电流Id = 0,Vds = Vin;

2, 由于Vgs增加(幅值)而Vgd减小,所以会有很小电流流过Cgs,其充电常数为Tg;

由于G和S之间是有回路的(驱动电路电压Vgs是加在G和S两端),所以Cgs肯定会有电流流过;但是电流是否有流过Cgd?取决于G和D之间是否有电流回路:在D和S没有导通之前,若G、D之间没有直接回路的,那么Cgd就没有电流流过。

3, 该过程交换节点的电压不变,其电压还是取决于二极管钳位电压。

2. t2阶段:Vgs电压以指数规律增加,而此时漏极电流Id开始以一定的斜率上升, Id电流大小由跨导g决定,Vds保持不变;

1, 假设LLK/Rdrive非常小,那么Vgs保持继续增加;

LLK/Rdrive非常小则说明:通过LLK对Vd电压影响,然后通过Cgd对Vg电压的影响很小。

2, 由于开关交换节点电压钳位,Vd有一个电压小尖峰,它取决于V = LLK*d(Id)/dt;

3, MOS管漏极电流Id由其跨导g和Vgs瞬时值与阈值电压Vgsth之差的乘积决定(Id = g*(Vgs-Vgsth))。

3. t3阶段:二极管截止(在所有电流全部转移到MOS管后),所以此时漏极电压Vd发生跳变,与此同时进入米勒平台阶段:电流主要对Cgd充电;

1, 此时漏极电流Id已经达到最大(Io)不再增加,所以漏感LLK上没有压降;

2, 此时Vgs值也固定,由米勒平台特性所决定(具体参考:《MOS管特性和应用》);

3, 由于Vgs值固定,所以对Cgs电容没有充电,但是Vds下降,于是通过G极对Cgd充电。

此时Rdrive控制这对Cgd的充电速度,即决定了Vds下降斜率,我们可以看到Cgd未被充满之前Vgs形成了一个平台——米勒平台。

4. t4阶段:Vds电压完成跳变后(Vin->0),流过Cgd的电流完全停止,此时G极再次表现为一个简单的RC充电电路(对);此时漏电流Id已经不变,但是Vgs继续增加到过电压状态,有利于MOS管的Rds电阻的继续减小,从而减少导通损耗,但是此时驱动电路损耗仍然存在。

1, t1和t2中的Vgs方程也同样适合与t4,所以只需将前面的额曲线水平移到t4阶段即可;

2, MOS管的开关损耗仅在交叉时间t2+t3阶段发生,但是t1和t4阶段,驱动电路持续向G极提供驱动电流,所以驱动功耗需要计算t1和t4阶段;

3, 以指数曲线规律,一般按照电压达到90%的时间来计算t4。

导通过程的4个阶段对应了MOS开启过程,我们要尽量减少交叉时间tcross,那么就要减少t2和t3的时间,我们知道t2由Cgs决定而t3由Cgd决定,由于米勒效应(Cgd电容被放大n倍)其对应的米勒平台时间则更长。

MOS管器件资料一般会给出输入电容:Ciss = Cgs+Cgd,输出电容Coss = Cds+Cgd,反馈电容Crss = Cgd;

3.3实际关断过程

同导通过程一样,关断过程也分为4个阶段,是导通过程的反向过程:

1. T1阶段:G极电压开始下降,从过电压状态恢复到支撑电压Vgs = Vgsth+Io/g(足以支撑全部D极电流Io的最小G极电压);

在此阶段D极电压Vd和电流Id都不变,G极驱动电路呈现一个简单的RC放电电路。

2. T2阶段:G极电压再次进入米勒平台区域,此时D极电压首先会0->Vin跳变,使得续流二极管导通,开始接收从MOS管中逐渐转移的电流;

此阶段是电压转换完成时间,在t1和t2阶段D极电流保持不变,Vds上升斜率(米勒平台时间)由Rdrive和n*Cgd(米勒效应放大)共通决定。

3. T3阶段:D极电流Id开始下降至0,G极电压Vgs按指数规律衰减至Vgsth,此时t3阶段结束;

此阶段是电流转换完成时间。

4. T4阶段:G极电压继续下降,Vgs下降至最初G极电压的10%,至此关断过程结束。

驱动损耗在t1+t2+t3+t4阶段内产生,但是MOS管损耗产生的交叉时间为:t2+t3。

3.4栅荷系数

MOS管器件资料中,另外一种对栅极寄生电容描述的方法是:栅荷系数;如下图所示为:Qgs,Qgd和Qg的定义。下图右列中假设电容为常数时的栅荷系数与电容之间的关系,因为极间电容时外加电压(Cg随Vgs而变化)的函数,所以运用栅荷系数可以更加精确的描述导通和关断过程。

在选择MOS管时,如果是开关损耗较大的上管MOS管,则要选择尽量小栅荷系数Qg的器件。

3.5开关损耗分析

如下图所示,对于BUCK拓扑来说,开关导通时瞬时的开关管(MOS管)电流是Io*(1-r/2),其中r是电流纹波系数,Io是负载电流;开关关断时的开关管电流是Io*(1+r/2);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忽略纹波电流系数,认为导通和关断时的电流都是Io,因此开关损耗的电流为Io;而BOOST和BUCK-BOOST拓扑的电流为平均电感电流Io/(1-D)。

MOS管的关断电压,对于BUCK电源拓扑来说是输入电压Vin,类似的对于BUCK-BOOST电源拓扑,关断电压是Vin+Vo,对于BOOST电源拓扑来说是Vo。

当考虑输入电压范围很宽时,哪个特定输入对应的MOS管开关损耗最大呢?

我们已知开关损耗方程:Psw = Io*Vin*tcross*f,在固定工作频率下取决于Vin和Io的乘积,而Vin和Io根据如上表格可查得:

1. 对于BUCK电源拓扑:Vin*Io = Vin*Io,最大损耗出现在Vinmax处;

2. 对于BOOST电源拓扑:Vin*Io = Vo*Io/(1-D),最大损耗对应Dmax,即Vinmax处;

3. 对于BUCK-BOOST电源拓扑:Vin*Io = (Vin+Vo)*Io/(1-D),D = Vo/(Vin+Vo),因此做Vin+Vo的曲线如下图所示:D=0.5时开关损耗最小,越远离0.5处开关损耗越大。

3.6举个子

假设MOS管开关频率为500KHz,输出电流Io=22A,输入电压Vin =15V,驱动电阻Rdrive =2Ω,驱动脉冲幅度Vdrive = 4.5V;而关断时驱动电阻Rdrive = 1Ω,MOS管的寄生电容参数如下图所示。

1.导通过程:

1,时间常数Tg = Rdrive*Cg = 2*6300pF = 12.6ns;

2, 电流转换时间:t2 = -Tg*ln{1-} = 0.83ns;

3, 电压转换时间:t3 = Vin* (Rdrive*Cgd)/ = 6.966ns;因此交叉导通时间tcross_on = t2+t3 = 7.8ns;

4, 计算导通过程功耗:Pcross_on = (1/2)*Vin*Io*tcross_on*fsw = 0.64w。

2.关断过程:

1, 时间常数Tg = Rdrive*Cg = 1*6300pF = 6.3ns;

2, 电压转换时间:T2 = Vin*Cgd*Rdrive/(Vgsth+Io/g) = 8.858ns;

3, 电流转换时间:T3 = Tg*ln<(Io/g+Vgsth)/Vgsth> = 1.198ns;因此交叉导通时间tcross_on = T2+T3 = 10ns;

4, 计算关断过程功耗:Pcross_off = (1/2)*Vin*Io*tcross_on* fsw = 0.83w。

3.总共开关损耗:Pcross = Pcross_on + Pcross_off = 1.47w。

4.Cds损耗,Cds不影响V-I交叠,但是每个周期内,它都会在关断时充电,然后在导通时将能量泄放到MOS管(在t3阶段),所以实际上Cds上的能量应该算在交叉损耗上,Pcds = (1/2)*Cds*V²in* fsw = 0.025W;

在本例中Cds功耗并不明显,但是在高压或则离线应用中,会对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5. 驱动功耗Pdrive = Vdrive*Qg*sw = 0.081w。

实际驱动功耗要大于计算值,因为实际Qg比规格书中要大一些,主要是在t3的米勒平台阶段,Cgd由于米勒效应导致放大了n倍,因此修正驱动功耗评估:1.2*0.081w = 0.097W,驱动电流为0.081W/4.5V = 18mA。

二,其它损耗

1,电感器损耗

我们已经知道电感器在工作中的损耗主要由两部分:直流损耗和磁芯损耗。直流损耗主要是由于绕组铜导线的直流阻抗Rdc导致的,而磁芯损耗主要由: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组成。对于电感器(铁氧体磁芯)在开关电源上的应用,其主要由直流损耗和磁滞损耗导致。

为什么没有交流损耗呢?因为在设计电感器/变压器时,已考虑了趋肤效应的影响,选择了合适的绕组线圈直径。

如下图所示,直流损耗比较容易计算,我们通过电感器的DCR参数可以知道电阻是多少,而且通过输出电流Io计算得到电感直流分量IDC。计算得到电感器直流损耗:Pdc = I²rms*Rdc。

以BUCK电源拓扑为例,那我们怎么来评估电感的有效值呢?

如下图所示当有直流IDC和交流IAC电流组合而成时,其有效值IRMS = IDC*√(1+r²/12),而只有IAC电流(BUCK拓扑输出电容的电流有效值)时,计算可得IRMS = Io*r/√12。

那对于开关管和MOS管的电流有效值呢?

开关管和二极管电流只占电感电流的各一半区域,假设占空比为D,那么开关管电流有效值: IRMS_SW = IDC*√,二极管电流有效值:IRMS_D = IDC*√<(1-D)*( 1+r²/12)>。

磁芯损耗取决于很多不同因素:磁通变化量ΔB,开关频率f,温度等;磁芯损耗一般表示为:(单位体积磁芯损耗)*体积。

1.1最大磁芯损耗


1. BUCK电源拓扑一般从Vinmax开始,而此时对应的最大磁芯损耗;

2. BUCK-BOOST电源拓扑一般从Vinmin开始,而磁芯损耗在Vinmax达到最大值;

3. 对于BOOST电源拓扑一般从Vinmin开始,但该拓扑的磁芯损耗最大值在D = 0.5时。。

MOS管最大开关损耗对应的最恶劣情况并非其它恶劣情况(最大应力等)一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开考虑。

一般来说电感器的磁芯损耗仅占总损耗的很小一部分,可以不用考虑。

2,输出电容器损耗

对于BUCK,BOOST和BUCK-BOOST电源拓扑,其输出电容器的最大有效值电流都对应于同一电压,而且该电压就是一般电感器设计步骤中采用的电压值;即,对于BUCK电源拓扑为Vinmax,而BOOST和BUCK-BOOST电源拓扑为Vinmin。在分析之前需要理清两个情况:

1. 对于BUCK电源拓扑:电感设计步骤从Vinmax(Dmin)开始,所以设置为0.3~0.4的r值实际上是指rDMIN;

2. 对于BOOST和BUCK-BOOST电源拓扑:电感设计步骤从Vinmin(Dmax)开始,所以设置为0.3~0.4de r值实际上指的是rdmax。

对于BUCK电源拓扑可得:IRMS_OUT = Io*rdmin/√12。

输出电容与电感串联,其电流有效值为电感器AC部分有效值。

对于BOOST和BUCK-BOOST电源拓扑可得:IRMS_OUT = Io*√<(Dmax+r²dmax/12)/(1-Dmax)>。

输出电容与开关管/二极管串联,所以其有效值为串联的开关管/二极管电流有效值。

最后可得输出电容器功耗:Psw =I²RMS_OUT * ESR

3,输入电容器损耗

对于BUCK-BOOST电源拓扑,输入电容最大有效值电流出现在Dmax,因此其等于用于电感器设计而计算的开关管有效电流值,IRMS_IN = IL_DMAX *√

对于BUCK和BOOST电源拓扑,输入电容器的最大有效值电流出现在D=0.5时,因此需要计算r50时的电流纹波率:

1.对于BUCK电源拓扑,D= 50%时输入电压Vin_50 = 2*Vo+Vsw+Vd,此电压并未包含在输入电压范围内,但是最接近的电压是Vinmax,因此同BUCK-BOOST电源拓扑一样,借用方程计算输入电容器的有效电流值:IRMS_IN = Io*√

2.对于BOOST电源拓扑,Vin_50 = (Vo+Vsw+Vd)/2 ≈ Vo/2,因此IRMS_IN = *r/√12。

2023-10-28

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