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车发动机产地是国内哪个地方?用户想要知道中华车发动机的国内生产地。,

21世纪,中国制造大放光芒,为何无法研制出日本发动机?

中国制造虽体量庞大,却仍有短板

如果说一句,21世纪是中国制造大放光芒的时代,应该没有人会反对。正是由于曾经的技术落后,激起了中国人在工业制造上发愤图强的决心。

从一穷二白到高铁通车、火箭腾空而起,中国人对工业制造的重视与精益求精在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

现在的中国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大小小的产品均能制造,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良好的口碑。

中国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经历了西方势力的封锁、他国产品的仿制以及自研自创的摸索。

好在如今的中国制造已经足够强大,且已渐渐抹去了“山寨”、“仿冒”的标签,开始在腥风血雨的全球商业当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制造业有多成功?看看制造出来的东西有多全就能知道,大到5G、卫星、月球车,小到口罩、玩具、日用品,在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当中,统统可以制造出来。

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有一幕是撒贝宁向明末清初时期的科学家宋应星展示现代版“天工开物”,在古人看来遥不可及的上天入海,在现代竟是触手可及。

这不由得令人想到,百年前我们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还是望洋兴叹,如今列强有的我国都应有尽有,而这一切仅仅用了不到一百年。

中国制造走到今天固然面临了许许多多的不易,但也正是由于外国力量的封锁,迫使中国人自立自强,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产品陆续制造出来。

庞大的体量不仅支撑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道路越走越顺,而且有效提升了中国的经济水平,使得中国的国力在无形中呈倍速增长。

这在其他国家是很难做到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奇迹,使得不少人赞美中国制造是无所不能的。

但只有我们自己清楚,我国的制造业并不是完美的,虽然中国制造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张闪光的名片,但它仍然存在一个难以被忽略的短板。

这个短板就是汽车发动机领域,许多爱玩车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日本汽车的发动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我国要想赶超日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更加令人难以琢磨的是,中国制造强大的透析与仿制能力在日本发动机上竟像是失去了神通一般,即便是把日本发动机放在眼前,还是无法制造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研发经费的差距到国人心态的差别

有人说,日本发动机的技艺优良在全球市场上有口皆碑,而中国汽车起步较晚,做到如今这样的水平已经实属难得,虽然中国的汽车发动机性能不如日本,但满足日常需求已经足够。

还有人说,中国制造既然已经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那就没理由搞不定小小的日本发动机,之所以做不出像样的发动机设备,恐怕与研发经费的投入多少有关系

根据网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自主品牌比亚迪公司的研发人员达到了2.7万名,共投入62.66亿元。

而销量稍逊一筹的长城汽车公司研发人员也有1.8万名,研发投入达到了33.64亿元。

垫底的吉利公司2017年的研发人员只有1.2万名,研发经费仅有3亿多元。

由于吉利公司这些年来连年增长的销量,又是收购沃尔沃,又是与高铁Wifi合作,那一股“炫富”的味道背后,科研投入被衬托得十分寒酸。

诚然在这么一个土豪企业当中,这样的数字显然并不能令人们满意,因此自研发经费曝出之后的几年中,吉利公司曾经饱受诟病

如果单纯只看以上数据,也许还会产生一种“投入资金已经十分高昂”的错觉,可与日德等发达国家对比起来就不够看了。

事实是,我国自主品牌的研发经费无论顶点还是终点,与日本相比都差了很多。

据悉,2015年日本运输工具产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3.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04.89亿元),其中丰田汽车的研发费用高达10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0亿元),马自达和富士重工也分别投入1000亿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0亿元)用于研发工作。

如果说日本在汽车研发上已经算是大手笔投入,那不妨再看看欧美,尤其是德国汽车领域的研发经费更是高得吓人,即便是豪掷千金的日本也难以企及

相比之下,我国在汽车领域上的研发经费实在不能算高。

何况在其他领域,中国早已研究出令国人为之振奋的太行涡扇发动机,可在汽车领域,发动机仍然是一短板,这也从侧面证实,资金的投入与国家、人民的重视两者都十分重要

那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多钱投入到汽车领域,而我国不行呢?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其实不难想象。

之所以会有如此差距,究其根本是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即消费市场的支持,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有那些对日本汽车性能报以好感的消费者,都是日本汽车在资金链上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

中国汽车虽然在加紧追赶,但消费市场的冷淡和资金的缺失使得国产汽车在研究投入方面有心无力。

就连中产阶级以上的国人自己都鲜有支持国产品牌的,更何况那些国外消费者呢?

现状是,没有资金回笼,就没有大量金钱投入研发,而日本反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一个难以破解的局。

无法忽视的细节:无缝衔接的发动机技术

随着人均汽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消费市场也不断迎来一波又一波的火热。甚至一些年轻人已经将“有车有房”视为基本要素。

而对这些人来说,车的好坏不仅表现在性能上,更能彰显一个人的身份和财力。

不少人贷款买车,咬咬牙狠狠心还要买好车,如果是日产德产,开出去会显得风风光光有面子,一旦开上国产车,其人的身份档次则下降了许多。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我们不否认,日本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十分高超,是我国在短时间内难以追上的,但我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展到现在的科技水平,也实属不易。

如果在有条件的基础上,人人都能支持国产,给国产一点时间,或许到了今天,局面会稍有起色。

但即便如此,国产发动机在发展的道路上依旧是困难重重,因为目前来看,我们只有自主研究制造这一条路。因为日本汽车发动机非常不容易仿制。

他们似乎预料到会有其他国家的人对其技术进行仿制,因此提前就想好了对策,他们使用浑然一体的发动机技术,将一切仿制技术彻底拒之门外

我国曾经试图对日本发动机进行逆向仿制,可就是由于日本发动机使用的是无缝衔接的精密技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拆卸即刻全部损坏,因此我国一直无法成功仿制。

简单来说,日本人先进于他国的发动机技术或许从一出世,就想好了对策

他们宁可令这些精密制造出来的机器损坏,也不愿意看到其他国家将其仿制成功,从而在市场上对自家的产品形成竞争。

这样的设计不得不说十分符合日本人的个性,也将日本人严谨利己的一面彰显得淋漓尽致。对于日本压箱底的发动机技术,他们是“只能授之以鱼,决不授之以渔。

这一点,即便对于与他们亲近的欧美国家也是同样。

除此之外,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之所以遥遥领先于我国,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的起步时间比我国更早。

在我国还处于小农经济社会的时期,日本早已结束了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改革迈向了工业化的进程。

他们的改革很成功,日本也由此成为了世界强国,而日本的工业技术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向前发展。

照理说,虽然制造一个汽车发动机的技术有些复杂,但也不至于复杂到难倒我国技术人员才对。

何况汽车发动机自问世以来,原理是不变的,几乎人尽皆知,就是我们物理教科书里说的“由燃料燃烧使气体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做功”。

难的是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将发动机的功率提升、寿命加以延长等等,这些才是汽车发动机技术上竞争的要点。

而这些因素的差距也使得购买相应汽车的人群能够显著感受到不同品牌所搭载的发动机的优越性,从而将这一优势赋予到汽车的性能上去。

而日本的汽车在性能上之所以比国产的更有优势,就是强在这些细节当中

这些年,中国制造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迎来一个接一个的喜讯,许多行业的尖端技术被我国研究人员逐个突破,而作为市场巨大的汽车行业,却总是令我国的车迷们失望。

许多我国的高端汽车要么是合资,要么直接购买别国的发动机用于制造,对于这一短板,也只能是望梅止渴罢了。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绿色交通或成趋势

从工业到科技,从全球化到地球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水平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

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上原有的绿水青山逐渐被大城市的钢筋铁骨所取代,到了今天,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对环境的破坏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虽然丰富,却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更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

早在前些年,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有专家指出,这几十年来,全世界为了发展工业,对环境污染、空气指数下降等因素视而不见。

直到积弊已久,各国人民均受其害,每天出门不但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还要受汽车尾气污染。

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自然寿命和身体健康,甚至可以说,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相比于那些发动机强国,中国早早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将环境治理与便捷交通结合起来,致力于打造绿色出行环境,使这片美丽的土地再度焕发出自然的勃勃生机,回归原有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202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指出,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文件提出,要加强高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技术攻关,推动小功率直流化技术应用。换句话说,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涡轮发动机已经是要被慢慢淘汰掉的产物。

所以,与其在此领域大量投入资金你追我赶,倒不如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锁定到未来新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当中。

此文件充分彰显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想要打造汽车强国,已经没有必要在汽油发动机上着手,反而从新能源起步,才有望更快更精准地达成目的。

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我国比日本慢了一个世纪,好在21世纪,机会再次降临,而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再也不会“掉队”了。

不仅如此,我们还立志于走在世界的前列,加紧研发高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技术,打造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打造科学而先进的汽车强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是否还能制造出日本的发动机已经不再重要。

因为就目前来看,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出显著成绩,研发出更先进更有效且更能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电池技术

这,不仅是为强国,更是为地球环保事业着想,为全人类造福。

想要进步,先要承认不足。是的,我国的发动机不如日本,汽车销量也远远不能支撑大量的研发投入,昔日无数的恶性循环也几乎将我国的汽车事业垄断到无计可施的地步。

好在今天的形势已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能源的出现是一个契机,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创新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基石,值得我们为之继续奋斗

道路是坎坷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当世界重新洗牌,时间在我们这边。

2023-10-21

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