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爵汽车停产了吗?能否了解一下世爵汽车的品牌沿革?,

古建筑群——王氏庄园

1.1.文物概况

1.1.1.地理位置

大窎桥古建筑群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大窎桥村。 东经118°03′16.33″,北纬33°11′23.56″,海拔106~116米。

1.1.2.自然环境

大窎桥村位于淄川区罗村镇西。南面,是国营洪山煤矿一立井驻地,东面是二立井驻地,西面是国营洪山铝土矿,三面矿区环绕。西河(暖水河上游)自南而北蜿蜒而来,流经村西,呈斜抱之势。村庄整体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排水整体自东南排向西北,入西河。窎桥王氏大院 座落在大窎桥村东北位置,占据村内最佳地段。

古老的村庄传承着古老的文明,美丽村庄的周边也布满迷人风景。从大窎桥村向南五华里,便是有名的梓橦山风景区,名山黉山风景区。这里有我国最早的军事学院,这里有“郑公书院”。据传说,这里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军事家王禅老宜即鬼谷子先生教学的地方。这个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就是在这里培育了兵圣孙膑及庞涓。培育了旧中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他们在一段时期,用智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向北六华里是暖水河湿地公园。这里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河中有浮鸭,水内鱼儿游。夏天平均温度比湿地外低了3—4度,真是避暑之胜地。

向东六华里是淄川名胜八大景点之一莲花庵古建筑群。这里修建了高22.5米的三面观音像。每逢节假日,善男信女来这里集合,共祈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国家昌盛。周边风景如画,组成巨大的风景盛地。

向西三华里有齐文化相关山——贝丘山,以及“倒坐观音”传说山——蟠龙山(盘龙山)。

1.1.3.大窎桥村名的由来

据考,现在罗村镇大、小窎桥村,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小窎桥叫义和庄,大窎桥名曰杨家庄。据传,后改称“窎桥村”,亦与王樛(王樛其人见后文)有关。一是因为王樛修建拐河桥之说,二是王樛为其生母刘氏出殡扎吊桥而过王府正门楼之故。

(1)王樛修建拐河桥

据说,大窎桥村西山神庙西南处,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河,常年流水不断,冬、春时节河水较小,人们便采用简易措施踩石而过,但到了夏秋雨季,时行大雨,山洪暴发,便无人敢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一年王樛休假省亲,闲来无事,访亲问友,十分惬意,经常听到家乡的人们谈起河隔路断之事。有一天,他让家人陪同到村西河边看看。此时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虽是酷暑之时,却风和气爽,他心情极好。来到村西,举目望去,山头林木葱茏,鸟声啾啾,连片的庄稼丰收在望,不时看到农人在田间劳作,一派和谐景象。行至河边时,浑浊的河水滚滚而下,并无行人至此。王樛站在河边对家人说,此路是淄川通往青州府的要道,更是农家耕作和来往的必经之路,河上没有桥,路人怎么过?家人说,此河早就该建桥,一是无人组织,二是资费难筹,故乡人只好望河兴叹。王樛思忖片刻,吩咐家人回去计算一下,建设此桥需要多大规模,耗资多少,告知于我。自古就有修桥铺路是行善积德之说,我为朝廷命官,为民办事是分内之事,更何况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呢!

次年春,经有关人员计算后,此桥开始动工兴建。清本《淄川县志》有载,此桥为三孔发券,每个涵洞为4米宽,6米高,桥身高7米,桥面宽4米。所用石料就地取材,用丘山石砌成,上沿部分用青石镶嵌。此桥总长度为40余米,其中桥身长度为14米左右,引桥30余米。在现在看来,此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可谓重大工程。至于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何年建成,已难考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罗村公社进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在此桥北侧改道另建新桥,将此桥拆除。这座约建于清顺治年间、历经沧桑、通行长达300余年的老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此桥人们俗称为“拐河桥”,是因桥建在河的拐弯处而命名。

(2)王樛生母丧事扎吊桥

人生天地间,万善孝为先。王樛自幼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又在京为官,修性颇深,孝廉并济。他深知生母刘氏生育之恩,遂搬请其母到京师生活,颐养天年,以尽孝心。虽然衣食无忧,但刘氏因身弱多病,几经治疗,仍无明显疗效,几年后先于范氏逝世于北京王樛寓所。王樛悲痛万分,随即告假扶柩回淄川安葬。对于安葬事宜,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樛与继嫡母范氏及其族众商议刘氏的丧葬诸事时,一是范氏不愿打开其父王鳌永的窀穸(墓穴)将刘氏与其合葬,二是按照祖制,侧室即“小”在正妻尚在时不能走正门出丧。传说这让在丧母悲痛中的王樛十分为难。怎样才能既按祖制行事,又能让生母刘氏在天之灵得以安抚。经过前思后想,深思熟虑,王樛决定采取两条措施,办好生身母的丧事。一是让家人寻找高水平的风水先生另择墓地,二是扎天桥越过正门上方而出丧,即用木板从灵堂开始越过王府正门楼直至墓地。

王樛为其生身母选择的墓地在丘山西边的童山。当时下葬的情景有诗为证:“旌旗晃飘遮天日,黄伞盖满丘山坡。”由此可见葬礼规模及规格是怎样的浩大和隆重。《王氏家谱》载,王樛的生母刘氏之墓建于顺治十七年(1660),墓高10米多,坟基直径10米左右,坐西朝东,墓前竖有石碑一幢,上书为“清故诰赠太淑人刘氏之墓”。从此,在荒郊野外,唯一堆孤墓,刘太淑人长眠于此!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不失王樛一片之孝心。

今日,刘氏之墓已是碑毁墓尽,不复存在。

为什么引龙侯、王小官——王樛的传说甚多,且流传甚广甚远,就是因为他在为官期间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善事,又是位很有德行的大孝子,也是在百姓中的口碑甚佳之故。

王樛一生只娶过一位夫人。其夫人毕氏,为彼时邑中右族淄西毕氏明代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女。名宦闺秀,可惜早逝,未留下子嗣。王樛没有亲生儿子,死后便由跟随他多年并已加入了满洲旗籍贯的从侄王敷正(字代工)世袭了官爵。

王樛一生勤奋好学、业精于勤、忠君报国、大孝至上,终于积劳成疾,卒于官,时年38岁,让人惋惜。但他为王氏家族留下的诗文颇丰,现存下来的诗仍有654首之多。这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将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后人敬仰。

1.1.4.大窎桥村的历史沿革

大窎桥村历史悠久,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1)淄川区简志》载:“原以姓氏名杨家庄”,由三个庄组成,其方位是:庄里称杨家庄、南门里称闫家庄、西南角称兴隆庄,西门外还有兴隆庵古刹一座。

(2)相传,始祖王贵,明洪武初年,从北直隶枣强县迁来时,此村名为“沣泉乡杨家庄”。

(3)康熙二十一年修《王氏世谱》载,王鳌永之子王樛卒于康熙四年(1665年),其母刘氏殁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樛有诗:“清明之次日独坐窎桥旧宅有感”,可说明窎桥庄的改称不会晚于其卒前,即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之间,诚为杨家庄更名为窎桥庄的时间。

(4)自清康熙年间至清末均称:淄川县沣泉乡窎桥村。

(5)自1912年以大小之分,改称大小窎桥庄。

(6)新中国建立初属淄川县蟠龙区罗村乡大窎桥村。

(7)1956年分属淄川区河东乡窎桥村;洪山区罗村乡大窎桥村。1958年属淄川区罗村乡,同年,河东乡与罗村乡合并成立罗村人民公社,称罗村人民公社,大窎桥生产大队。

(8)1966年文化大革命由罗村公社改为向阳公社爱国大队,时间短暂,后仍恢复原罗村人民公社大窎桥生产大队。

(9)1982年1月撤公社设乡、镇,隶属淄川区罗村镇大窎桥村民委员会至今。

(10)2015年,“大窎桥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5.大窎桥村的现状简介

(1)总体概况

大窎桥村位于罗村镇西北,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1560亩,现有村民1226户,常住人口4000余人,村民分八个网络小组,村党委下设五个党支部,党员人数117人,以面积与人口论,是罗村镇四大村落之一,以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论,是罗村镇党委村之一。

大窎桥村历史悠久,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因而造就出历史的多次辉煌。明清时代,京官多名,引发出串串骄人故事。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为人民事业奉献生命的烈士有二十多名。建国后,各种优秀人才活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从各条战线向村庄频传捷报。悠久的历史与杰出的人才,使这古老的村庄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其光熠熠。

古今无尽,江河长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历史精神便进入了更加宏阔深沉。有着强烈社会承担意识的窎桥人民,为时代氛围所感召,彻底挣脱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传统羁绊,思想更加解放,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实。他们抓住历史赐予的机遇,用实干和拼搏精神,依托地理环境,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使村庄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日渐富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五谷丰登,工业异彩纷呈。

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党委的正确抉择下,大窎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天空,干群一心,艰苦奋斗,续写历史,保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家风,秉承先人业绩,建设现代家园。使村庄更具文化魅力,凝聚成一种宏大而精微,飘逸而深沉的时代之风。村庄年年被评为镇先进党组织,先进村集体,区级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多次被评为淄博市先进村党委,先后被省挂牌为“省级青年之家”,省级“先进妇代会”。她以出色的成绩,走在了镇村双文明建设的前列。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拉开序幕,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和古迹的保护正在规划设计。

2)生态环境:

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一方土地的繁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山有水,土地宽满肥沃,丰富的矿产资源,使经济的发展富甲一方。地下的煤炭,地上的铝矿石、粘土、页岩石,诸多的矿产资源或已开发,或正在开发,或有待开发。然而,为保护生态环境,大窎桥村从长远规划着手,做出了牺牲和保护,使这个美丽的村庄更加充满了魅力。

近几年村投资600万元,从大窎桥村村向东至罗村路,向北至罗南路,路面全部硬化。同时路两旁绿化带已绿化完毕,植树种花,四季葱绿。路面平坦整洁,宽阔敞亮,让人行走在路上,感到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每天早晚,引来周边村庄村民来路上散步游玩,成为罗村镇的一条景观路。

大窎桥村西,淄川新材料区建设以具规模,为村庄也增添靓丽,新材料区新修建的东西中心路和南北中心路两条主干道,使村庄真正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中心,新材料区的建成,将对我镇我村的经济发展,利民富民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大窎桥村西广场是村亮点之一。这里球类活动场,健身器材场、歌舞娱乐场、人造湖心亭、莲池与鱼塘、凉亭、长廊一应俱全。广场面积约20000平方米,四季花草郁郁葱郁葱。白天柳荫下、长廊中,老人孩子游览散玩。夜晚,高杆灯、球形灯,灯光闪亮,劳作一天的村民在这里歌舞弹唱,娱乐健身,四邻村民也都赶来与村民同娱同乐,人们开心愉快,心情舒畅,新农村的新生活让人们尽情享受。

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的地方,谁成想原先是一片硕大的垃圾场,为建设新的生态环境,村两委投资300万元,在这片废地中修建广场。广场有五大部分组成:蓝球场所、健身娱乐场、人造湖心景观亭、长廊园林区、鱼塘莲花池,并依托广场西面一片浓密的树林,更衬托这里的雅静幽深。为挽救历史古迹,重现原貌,村两委与村民一道,重新兴隆庵,更是景中添景,为复古村西原生态,起了积极作用。

大窎桥村西山北端,即山北头,又名山断头,据易经学说“山断头,出王侯”。尽管此传说带有迷信色彩,但大窎桥村历代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却让古老村庄名闻遐尔。创建西山景区是村两委建设美丽乡村的又一决策,村投资200余万元,把一座荒山,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一座象样的公园。特别是她与广场景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绿色屏障。该景区山上山下全程绿化,入山处,山顶南端,北头各建一凉亭,开辟上山道路三条,全部石阶而上,修建栈道一条,开挖人工湖一个,修建桥梁一座。山顶中间修建百米长廊。为保证山上山下四时有流水,打深水井一眼,专供景区使用。西山景区的创建,给美丽村庄更增添靓丽色彩。站在山顶,俯瞰山下,楼房林立,花草树木围绕楼区,绿树红瓦,一派生机。早在几年前,已在山中栽种火炬树,盛夏时节一片葱绿,深秋时节一派火红,再兼有流水潺潺,湖中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

二0一四年村新党委成立,班子成员年青有为,德才兼备,思路广,有超前意识,各项事业走在了全镇前面。原村委办公室改建成“便民大厅”,给村民带来极大方便。修建了村殡仪馆,使村庄更加文明。硬化了村南外环路,建修起村中广场,布置了村广场中的教育文化大墙画案,为学生乘车上学提供了良好条件。现开始对村容村貌进行更大改观建设,为古建筑群恢复原貌,为创建原生态美丽村庄迈开新的步伐。

3)村内企业:

南面,是国营洪山煤矿一立井驻地,东面是二立井驻地,西面是国营洪山铝土矿,三面矿区环绕,仅北面是平整宽广的耕地,这对于发展工农业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经济很长时间处于强势发展阶段。然而,随着矿区的老化,伴矿而生的企业开始了转型改产,发展经济,另辟蹊径。现村企业已转为私营,尚有企业十一个。其分别是1、淄博轩鹏有限公司,固定资产6000万元,占地面积六十余亩,从业人员500余人,年营业收入1.2亿元。2、韩霞建材厂,固定资产700万元,年营业收入1200万元。3、淄川飞龙印刷厂,固定资产500万元,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4、淄博创大石膏板厂,固定资产3980万元,从业人员300人,营业收入8000万元,占地面积120亩。5、淄川泽黑新型密封厂,固定资产110万元,营业收入300万元,占地面积1.5亩,从业人员10人。6、淄博润喜工贸有限公司,固定资产90万元,营业收入40万元,占地面积3亩。7、淄博聚鑫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固定资产120万元,营业收入280万元,占地面积6亩,从业人员48人。8、淄川日升化工公司,固定资产50万元,营业收入3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从业人员15人。9、淄博华明塑包厂,固定资产30万元,营业收入70万元,占地面积5亩。10、罗村旭彤包装厂,固定资产200万元,营业收入400万元,占地面积20亩。11、淄博双禄微粉厂,固定资产200万元,营业收入300万元,占地面积6亩。

4)主要农产品:

大窎桥村位于鲁中丘陵地带,古老的淄博盆地中段,黉山之北面。这里美丽富饶,物阜民丰。在粮食作物中除大豆、绿豆,小杂粮外,谷子是一大特产。这个地区的谷子子粒大,皮薄,煮饭稀粥会熬出浓浓的米油,浓浓的米香,回味带甜,远近闻名。此外这个地区的花生、地瓜、南瓜,也很有名气,这是因为土质的原因。

5)村内特产:

除了农产品外,道口咸菜也久享盛誉。早在八十年代就风靡省、市外,成为该地区发展经济的特产企业。南韩、千峪这两村的豆腐干也远近闻名,成为本地区物产扩展外地主要特产品牌。

大窎桥算得上是淄砚的故乡,早在解放前就有淄砚坊数十家。出产的砚台质地细腻、洁莹,雕刻工艺玲珑剔透,花鸟草虫,龙凤盘旋,栩栩如生。砚台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海外多国。淄砚在文革中一度停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手工艺制作又呈规模,后该工艺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见附件:淄砚与淄砚传承人传人许立荣)

此外,本地区的陶瓷业也十分发达。永兴陶瓷厂继承发展了陶瓷技术,生产出了质地晶莹亮泽的陶瓷产品,深受用户欢迎,销路远广。本地区人杰地灵,根雕、奇石、刻瓷、绘画、书法作品十分兴旺发展(见附件:大窎桥村董善习先生是中国著名陶瓷、刻瓷艺术大师).这些,都为本地区精神文明都增添了浓浓的色彩。

6)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窎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十分丰富的矿山资源。这奠定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的发展,使人们的喜爱和兴趣十分广泛,习俗和传说从古到今流传甚多。

典籍方面:《王氏世谱》、《王氏一家言》、《王氏文化》、《乡园忆旧录》、圣旨三卷

曲艺方面:有山东吕剧、山东琴书、淄川梆子戏、五音戏、俚曲、山东快书、数来宝、秧歌、腰鼓以及各种民间小调等。

工艺方面:根雕艺术、奇石艺术、制陶技艺、刻瓷艺术、丹青绘画艺术、淄砚艺术、邢家村张家酒店的制酒艺术。

习俗方面:年夜饭吃饺子唱戏、闹元霄玩信子、踩高跷艺术、舞龙、中秋月吃月饼、端午节点灯吃棕子吃生萝卜、重阳节庆丰收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传说方面:黉山(十个儿子破黉山)(罗成大闹黉岭寺)(泰山王母娘娘的传说)(鬼谷子传说)(仙姑庄传说)(郑康成传说)(天齐庙响马传传说)等。

大窎桥村附近:(双塔寺传说)(王小官传说)(仇尚书传说)等。

传承方面:淄砚技艺传承,根雕制陶传承,刻瓷艺术传承、奇石艺术传承、道口咸菜传承、南韩豆腐干、千峪豆腐干传承、演礼锅饼等。

1.1.7.大窎桥建筑群文物概况

——王氏宅区(王怀琪故居):为王怀琪在前人王氏宅区基础上翻拆、扩建而成,多数建筑建于清末,1948年土改时部分宅院分给众人,部分宅院于1950年作为粮所使用。现少部分房屋翻建拆除,但整体保存尚好,主体部分分为东宅区、中宅区、西宅区三条轴线,共计老建筑33座(位置见图本)。本宅区规模大,建筑数量多,轴线完整,为保护规划、开发利用的主体部分。

——王培荀故居(王氏官宅):据载,王培荀故居为王培荀官宅,原貌为一楼三厅六厢房,带花园。建国后曾做学校使用,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拆除。现残存一楼、一门(位置见图本)。

——韩氏宅区:据考,韩氏宅原为韩茂椿(见附件:大窎桥村韩氏及韩家楼考)府院,建设年代应为清早期,原为两条轴线,现大部房屋已翻建为新房,老建筑共计8座(位置见图本),其中韩家楼为清代二层楼房建筑,造型美观,保存完好,难能可贵。

——西南宅区四合院:西南宅区四合院建于民国初期,为王氏后人所建,原为四合院带空前院格局,现存房屋4座,垂花门一座,工艺考究,保存较好。

——西部宅区四合院:东西主街南侧现存四合院一个,计老建筑3座。东西主街北侧原为三进院落四合院,现存第三进院及第二进院北屋,计老建筑4座。

——围子墙遗址:大窎桥村原为四面围子墙、东西南北共7个门的闭合村庄,建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寨门、围子墙等陆续拆除。现存西南角围子墙四段,东南角围子墙遗址一处(位置见图本)。

——兴隆庵古庙:据记载,兴隆庵明代既有,建国后曾做为生产队仓库使用,后于1983年~1986年陆续拆除。2008年,村委在古庙原址上修上下六间观音殿,上层供观音、菩萨,下层供地藏王菩萨。观音殿建于古庙原址,古庙台阶尚存可见。

1.1.8.大窎桥建筑群的形制

大窎桥建筑群院落为清代典型北方四合院形式,四合院以房屋围合为形制,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为最普通的传统生活方式。院落空间几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内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隐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大窎桥建筑群四合院又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带跨院等多种形式,体现了不同阶层、不同家族规模的生活方式。

建筑单体为《营造则例》小式做法,一般为清水墙垛,混水墙面、山面,屋面为干槎瓦,屋脊为清水脊,其中正房一般其小瓦花正脊,厢房多为卷棚脊。屋架采用抬梁屋架,两步架举折一般为六、八举折。

1.1.9.大窎桥建筑群的特色

1.1.9.1.完备的功能特点

建筑群总体由住宅、祠堂、私塾、园林、墓地构成。作为士宦府第,耕读之家,有较完备的功能特点。

1.1.9.2.完整的北方四合院格局

王氏住宅区分为西宅区、中宅区、东宅区、宦宅区。以及祠堂等,构成沿东西大街布置的八大门。每个大门均由中轴对称的若干四合院组合而成,成由一门两轴线构成。结构布局都是“巽门坎宅”式,根据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的说法,在八卦图的“巽”卦位置在东南方,五行中属风,在此建大门可进出顺风图吉利。“坎”卦位置在正北,五行中属水,在此建正房可免火灾。大窎桥建筑群多采用此布局。

1.1.9.3.组成四合院的单体建筑

(1)大门:是进入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大门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屋宇式和随墙门。大门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大清会典事例》中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贝勒府正门三间,启门一,门柱青红油饰,……公侯以下官民柱用素油,门用黑饰。”广亮大门是除王府大门以外,档次最高的大门,必须有一定官品人家才可使用。邹振岳为正二品,大门属金柱大门,等级数低于广亮大门。

(2)照壁:照壁分大门内照壁和外照壁两种,大门外照壁起标志作用,同时有视野完整的装饰作用。大门内照壁与左右屏门共同组成大门入口的第一道空间。

(3)屏门:与照壁有类似功能。在即需要遮挡又需通行的地方设,平时不开,人从两侧行走,重大节日或活动时方开启。

(4)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仅次于大门的重要入口。处于内宅和外宅的结合处,俗称二门,装饰很精美,在正面有两根不落地的柱子,柱下端做莲蕾式垂珠;故名垂花门。它位于中轴位置,位置重要,等级很高,亦是一进院和二进院的视觉中心和趣味中心。

(5)倒座:为第一进院的南屋,功能上是做客厅用,一些不宜请入内宅的便在此接待,或在此喝茶等候,听从传呼。

(6)厅房:在中轴线上,前后开设门窗的建筑,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过厅,专供穿行的厅房。二种是做客厅。三种是做花厅,具有游乐性质兼宴请宾客。厅房多与抄手廊、垂花门相连,形成一完整的空间。

(7)正房:是四合院中的主房,位于中轴靠后位置,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居全院之首。一般正房设三开间,东、西两侧设耳房。功能上是供长者居住,并做堂屋接待之用。

(8)厢房:位于正房两侧,拉开院子的宽度,对称相对而立,位东叫东厢,位西称西厢。东厢居左,尺寸可略大西厢,左为上。

(9)耳房:正房或厢房的两侧各有一间或二间较低窄的房子叫耳房。由于左右对称,有如人的头与耳朵的关系而得名。

(10)后罩房:是四合院的最后一进院子。它的间数与倒座相似。功能上是供女眷和女佣人居住用。它处于住宅深处。

(11)群房:多数建在宅侧,与主轴线方向平行,朝东或朝西。东西多用于厨房,符合“东厨司命”的说道。这也是一处服务用房,供水、供热。男仆、厨师、车夫、护院、管家都住此。西侧也多用于书房、私塾、仓房等。跨院与主院即连系又分隔。

(12)中厮:设在较下的位置。若东南大门在巽位,中厮一般设在西南角的坤位较合适。

1.1.9.4.传统四合院建筑与地方建筑的完美结合

1)四梁八柱结构体系。

即三间屋设四架梁,八根柱构成框架。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木柱承重梁架承托的结构特点。

2)石基台明的构造

采用就地取材,根据建筑的等级与位置采取粗细加工。

3)砖、坯(石)结合的墙体构造

采用外清水砖,内衬用土坯(山区亦用毛石)作为外墙,厚度多为530mm左右。

4)独具特色的“三枕石”镶门

“三枕石”即下为门枕石,用以固定门下槛;中为腰枕石,用以固定两抢框;上为“悬枕石”用以固定上槛。“三枕石”除有构造功能外,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淄博地区石材建筑的一大特色。

(5)山墙丁石构造特点

山墙檐口以上全部为清水砖外墙,大多数房屋沿屋架举折山墙布置三块丁石,起到拉结内外墙体的坚固作用,和外观美观的装饰作用。

6)特殊的屋石作法

卷棚过陇脊,屋面配干搓瓦。

7)丰富多彩的砖雕艺术

墀头、挑檐砖雕,采用“福”、“寿”、“万”字。喻多福、多寿、万世永远。采用梅、兰、竹、菊、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艺术特色。

古街巷

鸟瞰

根雕技艺

清代精湛砌筑工艺

清代精湛砌筑工艺

古建筑大门

二门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王氏庄园修整规划

价值分析

老街巷

清代古建

古建布局

清代古建

太河水库引水渠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古建

清代围子墙

清代围子墙

70年代建筑

王氏庄园修缮中

王氏庄园修缮中

王氏庄园修缮中

王氏庄园修缮中

王氏庄园修缮中

其他清代民居

古桥

西山景观

西山景观

西山景观

白瓷窑遗址

白瓷窑遗址

观音庙

古井

院落排水

知青楼

其他古建筑

淄砚

淄砚制作流程

1.2.大窎桥建筑群的总体评价

1.2.1.历史价值

(1)大窎桥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其庞大规模的古建组群,真实的反映了明清之际淄川王氏家族,通过耕读传家,荣登科举,“荐贤书,贡大廷,荣封褒 袭世爵,荣冠带者一百四十有九人”的名门望族。

(2)大窎桥建筑群的遗产本体虽变化较大,但格局保留较为完整,真实、清晰。

(3)大窎桥建筑群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背景,变化较小,总体格局保存较好。

(4)大窎桥建筑群王氏院落具有比较完整的建筑组群,协调有序的四合院真实体现了该地区的人文、民俗、宗教文化。

(5)大窎桥村整体建筑传承完整,从明末各个时期建筑均有:明末——清初——清中期——清末——民国——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社区。是研究北方民居建筑发展沿革、历史传承的活教材。

1.2.2.艺术价值

(1)大窎桥建筑群与大窎桥村的组群格局、建筑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形式等方面,反映出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地方特色。

(2)大窎桥建筑群在建筑雕刻、绘画、檐口脊饰、构件制作方面,以及所运载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特点。

1.2.3.科学价值

(1)大窎桥建筑群整体建筑布局功能性强,集居住、会客、作坊、生产、私塾、花园、家庙、墓地、祭祀于一体,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及组群布局的卓越成就和科技水平。

(2)大窎桥建筑群建筑本体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了实用、坚固、防范等措施,尽管当作盛粮仓库半个多世纪仍坚实可用。有较高的建筑成就和科技价值。

(3)大窎桥建筑群王氏院落通过中轴对称,几进院落,房屋的大小高低、前后上下,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等级观念和礼制秩序。

1.2.4.社会价值

(1)大窎桥建筑群从始建到兴衰的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从贫困到富足、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传统美德的典范。具有时代的传承意义。

(2)窎桥王氏的发家史,揭示了明清时期中国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发展的历程,通过王崇义、王鳌永、王培荀等人物的仕途历程,诠释了“忠君爱民,洁身廉政,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仕途宗旨和淳朴家风。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

1.2.5.乡村记忆价值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大窎桥建筑群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村内的古民居、古街巷、围子墙、传统器物等得以保留实属不易。应明确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态化的乡村博物馆。

1.2.6.家风传承与宗亲情感价值

大窎桥村是窎桥王氏发祥地,是王氏家族的家园,历经600余年而昌盛繁荣,繁衍数万人。期间甲科蝉联,代有闻人。“祖孙父子世济其美”,“列职散署徼荣冠带者凡百四十有九人,门阀之盛名誉之隆於淄实称望族”。是明清之际耕读文化传统家风的楷模。朝代更迭,历尽沧桑,先辈的业绩在王氏家族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大窎桥建筑群”其主要部分即为王氏宅区,群组宅区建筑不仅是建筑历史、艺术价值的运载主体,它将传统的家教、家风向世人传递纯朴的信息,有不可替代的宗亲情感价值,更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依靠。我们认为建筑的情感价值比其历史价值更重要。

窎桥王氏家训:

丰泉窎桥,淄邑之东。明初卜居,始有家庭。世代耒耜,勤劳耕种。礼让诚信,家和事兴。饴谋忠厚,里党称颂。郁郁文采,莘莘学童。翰墨纷华,书香味浓。自强不息,砥节厉行。寒来暑往,道远任重。父子进士,榜上有名。头顶乌纱,闪耀京城。出入禁闼,较译政令。门阀彰显,山河共荣。励精图治,现身朝廷。剃蠹抑豪,除恶扬正。舍命抗疏,朝野震惊。为国争光,为民请命。匡扶正义,仁爱大众。心胸坦荡,大度宽容。秉政廉洁,两袖清风。乐善好施,积德余庆。名镇三奇,海岱蜚声。时光流逝,松柏长青。斗转星移,精神永恒。先人德业,后辈继承。太平盛世,时和年丰。红旗招展,锦绣前程。再创辉煌,耀祖光宗。与时俱进,争当先锋。科学发展,再立新功。展望未来,前途光明。寥寥数语,寄我后生。

1.2.7.旅游价值

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是建筑理论中最与生活贴切的价值因素,是历史建筑的物质化表现。 通过对大窎桥建筑群本体的保护维修、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无论从规模、品位、价值,它将是淄川区乃至淄博市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精品。利用“大窎桥建筑群”文物主体,合理配套相应文化设施,增加文化含量,僻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辟文化旅游。通过对环境的改善,服务设施的配套,文化含量的增加,必将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注:王氏庄园一期修缮工程已完工,可以参观。二、三期工程正在进行中。

2023-10-14

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