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一体压铸不难!让极氪凡尔赛的技术,到底有多安全?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到,国内车企最近越来越热衷于“秀技术”了。

现在不止有小鹏的“1024科技日”,更多车企也加入到聊技术的阵营中,比如前段时间发布浩智战略2.0的哪吒、以及举办了NIO IN科技日的蔚来。

好家伙,平时发布新产品的时候“秀”已经不够了,大家还得专门挑个日子来展示一下自己技术上多牛逼。

但其中极氪(配置|询价)的画风,却稍有不同:它不是挑一个日子,而是挑了一整个月——今年的“极氪进化日”,也迭代成了为期一个月的“极氪进化季”。

好家伙,这也就意味着打破浙赛圈速榜的极氪001 FR(配置|询价)只是前菜,后续还有4道“硬菜”(安全、智驾、补能、赛道),会慢慢给外界分享更多技术细节。

这……极氪究竟是有多少牛逼要吹?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社长前几天亲自去到了浙江宁波的极氪智慧工厂,参加了极氪安全营的技术分享活动。

今天,社长就通过这场活动里看到的东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极氪都秀了些什么?这座所谓的“黑灯工厂”里,又藏着什么秘密?

01. 从“一体化压铸”开始

“一体化压铸”大家都不陌生吧?特斯拉Model Y(配置|询价)带火的概念,在制造业简直是科技感的代名词。

不过现在不止特斯拉在应用这项技术,国内外很多车企也都在布局和使用,包括极氪。

甚至极氪官方还放话说,“从纯工程技术来说,做一体式压铸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并不是非常难。”

那么问题来了,极氪这么说的底气在哪,它家的一体化压铸有啥特别的呢?

让我们先从一体化压铸技术本身讲起。

话说一体化压铸之所以被视为制造业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并连带着把特斯拉也捧上神坛,并不是因为特斯拉发明了这项技术,而是因为特斯拉在这项技术上收获到的成效最大。

Model Y由于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生产,不仅生产效率提高,制造成本还降低了,特斯拉凭此成功实现了产能的极速扩张。

(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件)

这背后的道理就是一体化压铸的技术原理。

从传统的生产工艺上来讲,汽车生产共分成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流程。一辆汽车,要先经历一番“化整为零”(将钢板冲压成一个个零部件),再经历一番“化零为整”(将几十上百个零部件焊接成大部件或白车身),经过涂装后,再安上动力总成、轮胎等车身以外的零部件,才能最终组合成一辆真正的车。

而一体化压铸则把四大流程中的前两项——冲压和焊接,合并到一起,用压铸这一个步骤来替代。

这样做,首先可以缩短生产时间,并且由于简化了操作步骤,使用的人力、机器所需的占地面积也相应减少,生产成本也可以相应降低。总的来说,使用一体化压铸生产,花的时间更少、生产效率还更高,着实香的一批。

举个例子,极氪009搭载了全球量产最大的一体式压铸后端铝车身。

该部件是直接压铸成一个车尾大零件的后端铝车身,在工艺上减少了80个零部件、近800焊接点,生产效率提升60%,同时减重16%,变形量减少16%、弯曲刚度提升11%、扭转刚度提升9.5%。

以上算是一体化压铸本身的好处——减重、提高强度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而除此之外,极氪在该部件上更大的亮点,是凭借自己独创的四段分区碰撞策略,能有效降低维修成本。

简单来讲,一般的一体化压铸部件,遭遇碰撞损坏后不能像传统工艺一样替换相应零部件,而是得整个换,对车企来讲这样生产是省事了,可对于用户来说修起车来是真费钱啊。

但如果是009遇到碰撞,其后端铝车身会按照上图1→4的顺序去传导碰撞力度,分段进行变形吸能,然后维修时就按照实际损失去做更换,可以只换一部分,而不是必须更换四段在内的整体部件。

当然,极氪能应用上出这样的零部件,背后有相应的制造工艺做支撑。

极氪的工厂不仅拥有全球首个大型结构件一体化压铸L4级智慧产线、以及国内主机厂量产最大吨位7200T压铸机,还开发出了“纤晶”铝合金等五大创新工艺。

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极氪才在一体化压铸技术上不断进化,并发布了最新的一体式压铸蜻蜓结构。

极氪在活动现场称其为全球首创,因为这是全球第一个应用到车身中段的一体化压铸结构(量产首发于001 FR)。

在汽车领域,一体化压铸可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前中后段,目前前后段一体化压铸已经逐渐应用到行业中,但由于中段车身要承担全车抗扭转抗形变的任务,所以一体化压铸的开发难度最大,迟迟未能取得突破。

而极氪的底气就在于,它先做出来了。

一体式压铸蜻蜓结构不仅拥有减重7%、座椅安装点刚度平均提升18%、生产效率提升20%的优点,还有一定延展性,也就说它不是给单一车型准备的,其可适配车型的轴距带宽达到206mm。

能拿出这样的成绩,也不怪极氪副总裁赵春林自夸,“无论是生产环境、设备本身还是产品,极氪大型一体式压铸L4级智慧产线目前都是全球最好的。”

02. 回到架构本身

鉴于吉利集团这些年风生水起的发展态势,有不少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吉利有史以来做的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收购了沃尔沃。

当年吉利愣是顶着“蛇吞象”的名声,历经千辛万苦去完成这项海外并购案,在当时却并没有多少人看好。

不过事实证明,评价海外并购看的并不是双方资产比例如何,而是能否达到并购的目的。通过与沃尔沃的深度合作,吉利逐渐发展起了技术、人才、生产经验甚至是管理经验。

从整合资源这一方面来看,吉利可以说是超额达成收购目的,并让这份能力化为企业的底层基因。

在新能源时代,吉利集团拿出了一个拥有全球最大带宽结构的SEA浩瀚架构,并开放给旗下所有品牌——从吉利、领克、极氪,到极星、沃尔沃、路特斯。

极氪的所有车型开发、以及新技术研发,都是基于浩瀚架构进行的,官方在采访环节进行交流时,也经常提到浩瀚结构带来的优势。

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周期是一方面:“浩瀚架构下的资源都是共享使用的……技术逻辑是共通的,通过最大化的资源协同,分担开发成本以及核心零部件成本,会有量的优势和摊薄的优势。”

属性上的基本天赋是另一方面:“极氪的浩瀚架构,第一个属性是安全,其次是操控,还有一个很少强调的空间。”

具体到极氪汽车究竟怎么安全上,官方介绍了一个细节。

当汽车遭遇“小偏置碰”,也就是正面25%偏置碰撞时,遭遇碰撞的前轮可以在前期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然后车身主动切断这一前轮,以免无法继续压缩的车轮结构在碰撞中侵入乘员舱,伤害驾乘者。

官方描述是“车轮承力,脱轮卸力”,是行业内首次在新能源车型上使用,算得上是极氪的独门绝技。

而熟悉沃尔沃的朋友应该能看出来,这项技术源于沃尔沃的“丢轮保命”。

显然,吉利已经完成了“消化吸收再赋能”的流程,成功化沃尔沃技能为己用,并灵活地加以应用。

极氪在提到自己调教的浩瀚架构时,非常骄傲地表示自家车型能够满足全球市场的五星安全标准,并在多项安全配置上超越C-NCAP、中保研、E-NCAP、J-NCAP、IIHS、NHTSA标准。

亮点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个“小偏置碰”,还有正面中心柱碰、40%偏置碰撞ODB、顶压安全等40多项远超全球标准的安全测试。

没错,之前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极氪A柱撕裂货车钢板”事件,就是极氪安全性的真实写照。

当然,极氪在自研方面也有足够拿得出手的技术。

比如极氪的底盘电池保护。

大家作为新能源爱好者都知道,电动车的电池包都放在电池底部,有的车企采用了CTC、CTB技术,那就连电池包都没有,电池直接构成了底盘的一部分。

而无论是哪一种,电动车都是很怕磕底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去亲身检测动力电池的可靠性,然后“boom”一声成为烟花。

极氪通过采用加固电池包底板(厚度达18mm),能够在时速50km/h与电池包底部重叠30mm高速冲击、以及时速24km/h倾斜10%冲击两种状态下,安全防护电池包底部,避免电池包因碰撞引发更多的风险。

这是行业内首次实现的针对底盘电池的托底保护,并且极氪还将其纳入到安全测试当中。

此外,上文提到的一体化压铸相关技术成果,同样也是极氪做出的创新。

考虑到蜻蜓结构自带的延展性冗余,或许这项技术不止会应用到极氪的车型身上,而是成为集团技术资源的一分子,之后可以共享给其他品牌。

就像这次我进入极氪位于宁波的智慧工厂,发现总装产线上驶过的车不止有极氪汽车,还有极越汽车。

既然极氪工厂可以和集团下其他品牌的车型一起共线生产,极氪也曾学习其他“兄弟”的技能,那极氪搓出的新招自然也有可能输出给其他的“兄弟们”。

2023年了,看来“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在今天依然适用。

写在最后

在极氪安全营的活动现场,极氪还成立了“极氪曙光守护俱乐部”。官方介绍称是全球首个新能源安全车主俱乐部,由极氪车主共创成立,极氪官方进行支持。

加上一堆限定词的“全球首个”其实没啥意义,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个俱乐部的首批发起人都是经历过事故且受到有效保护的极氪车主。

这些的车主在事故过后选择再次购买极氪汽车,并且决心参与到传播安全驾驶知识的活动当中,希望可以帮助更多车主。

发布会结束之后,他们也和在场媒体一起参观了极氪工厂,还有车主带上了自己的孩子。

当那个小孩子和父母一起走在极氪工厂的产线之间,和家长一问一答“那辆车在干什么”的时候,我有了一种真切的实感。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到新能源时代,我们终于开始培养起属于自己的汽车文化了。

虽然极氪曙光守护俱乐部,很可能还是在形式上借鉴了沃尔沃的生命奇迹俱乐部,但今天与车企一起进行用户共创的车主和小车主,坐的是中国品牌电动车,参观的汽车智慧工厂里面满是国产设备,给他们信心的是中国车企。

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每个中国新势力在技术上实现的突破,都有可能是全球性质的行业突破。

我想,这是国内车企越来越热衷聊技术的一个原因。

而另一个原因,是今天的国内用户更懂车了,他们不会再因为“买发动机送车”、“靠谱”之类的说法就盲目信任品牌和产品,而是逐步产生了自己的判断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秀技术”也是对双方的更高要求:车企相信自己吹的牛逼用户能看懂,用户则不断刺激车企拿出更牛逼的新东西。

哪怕有时候车企讲的技术期货有点“画饼”之嫌,但我觉得也是好事。

毕竟吹牛逼又不犯法,万一吹着吹着就实现了呢?

2023-10-01

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