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电合一向左,车电分离向右,特斯拉和蔚来谁能主导电车趋势?

如果说2017年,市场对蔚来的换电模式还有所质疑,当几年后,蔚来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体系逐步建立,整个能源流通的闭环陆续打通,加上与电池能量密度相关的技术进步,如今这种质疑声已经小了很多。

因为大家意识到,蔚来的换电,不仅仅只是为了在电池没有电的时候快速补能,而是一种对“车电分离”的思考。

但是特斯拉站在了另一边。CTC技术,即电芯直接集成到底盘中的技术,意味着车与电非但不会分离,而且电池将成为底盘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彻底的“车电合一”。

当汽车从燃油车这个单纯的做功机器,变为电动车这个储能做功一体化的机器后,车和电这两种东西,为何会走向融合和分离的两个极端?特斯拉和蔚来,又是基于怎样的思考与禀赋,才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车电分离——长期思维下的效率最优

如果只设计一款电池包,让所有车型都能用,从短期来看,这并不一定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车身设计因为迁就这个统一的电池包,而带来成本的增加。

初期的蔚来ES8(配置|询价)就是如此,当时很多人质疑蔚来ES8的车身尺寸与其仅有70kW·h的电池不匹配,导致NEDC续航里程只有355km,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因为要与尺寸稍小的ES6(配置|询价)保持同样的电池包物理规格,导致ES8并没有充分利用底盘空间放置电池。

但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放到一个十年的周期来看待。如果电池的流通体系能够跑起来,从用户的使用,到集中的充放管理,到电池健康的统一监控,再到电池的梯度利用,这一套以电池作为流通物的体系如果能够构建完善,那么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对企业,这是一个各方都能获利的生态。

只要电池的物理规格没有变,用户就能在更长的周期内获得技术不断进步、健康度水平始终如一的电池,电池的维护完全不用自己操心,车辆的残值因此有了更多的保证。车企也能通过将电动汽车做功与储能的部分剥离,将电池这一重资产的收益最大化,在电动汽车公司之外,再独立运营一个能源公司。

而这考验的,是一家车企的前瞻眼光和战略定力。

如何能确保这个电池的物理规格,可以适应未来至少十年的电池材料与电气性能发展?花大价钱建立的换电网点,是否能跑赢不断提升的快充速度?在流通电池数量增多后,是否有足够的后端产业链可以承接?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从长期体系的角度来看,车电分离是一个效率最优的事情。因为它做到了标准化、模块化,这是很多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特别是如果一开始蔚来就对电池能量密度的发展有所判断,认为在当时70kW·h的规格下能够做出150kW·h的能量,即便能量再高、续航再长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时,那么它需要做的,就是把车电分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

车电合一——爆款思维下的顺势而为

特斯拉恨不得一辆车只有一个部件。

原因无他,就是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而把电芯直接集成到底盘中,配合特斯拉的车身一体压铸,能够让一辆Model Y(配置|询价)减重10%,车身部件减少370个,成本自然也会显著降低。

而做到了这点,也就意味着这款车型将不再具备任何的通用部件。每一款车型,都要单独进行车身结构、底盘和电芯布置的设计。电池不再是一个可以方便运输的零部件,而是在整车生产车间里的一部分。

所以,做车电合一的车型,一定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这款车型一定是爆款,而且是拥有持续订单的爆款。因为车身设计失去了灵活性,单一车身一定要有足够的规模予以支撑。

第二,车企一定要有电芯的设计及生产能力,才能与车辆的底盘设计与制造相结合。

这两点,看起来天生就是为特斯拉量身定做。对于特斯拉来说,因为有了爆款的Model 3与Model Y,所以他会有十足的动力去尝试一切可能继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生产模式,CTC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其它车企不会轻易尝试CTC技术。大众的MEB也好,丰田的e-TNGA也罢,这种在电动车时代,依然希望通过能快速衍生车型的平台实现多产品布局的,对于单一车型的爆款诉求并没有那么强,自然对于极度标准化的东西,不会孤注一掷。

而在国内,宁德时代对于CTC技术颇感兴趣。对于一家电池企业而言,如果掌握了CTC技术,那么在对整车厂的电池供货上,无疑能够进一步掌握对整车定义与设计的话语权。这与宁德时代对新造车企业的不断增资,也是技术对资本运作的一种支持。

向左还是向右

蔚来的车电分离能源体系,从来都是向第三方开放,只要第三方愿意采用蔚来定义的电池规格,所以几乎不会有人会把这条生命线交给竞争对手罢了。

特斯拉的车电合一电池集成技术,不管是产品定义还是技术实现,都有很高的门槛,也几乎没有人会轻易尝试。

向左还是向右,是企业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的体现。蔚来走高端路线,走用户路线,那么所有的用户在一代车型上的核心体验,应当保持一致。这就决定了在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这样的核心部件上,蔚来必须要有长期的体系思维,不能在这个方面进行区分对待。而特斯拉走规模路线,在有持续订单的保证下,怎么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就要怎么来。至于是不是“老用户不如狗”,这点就见仁见智好了。

但更多的跟随车企,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仍然强烈依赖于供应商的整合型车企,在车电关系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话语权。他们选择换电要好,选择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商提供的CTC技术也好,都不会再有特斯拉或者蔚来能够享受到的先发红利。

比如,今天还想要建设蔚来的换电站布局规模,哪怕付出数倍于蔚来的代价也不一定做得到。比如,没有特斯拉那样的单一车型规模,做CTC可能都未必能摊薄研发成本。

因为对核心技术的定义与引领,才是领军车企应该做的事情。无论是车电分离还是车电合一,只要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正确的道路。

2021-12-25

2021-12-25